第 412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05      字数:3608
  连翘陪着看了一遍《西京往事》彩排, 就其中的问题和玉梨班的成员谈了谈。其他的就算了,主要是演员这一块, 一点也不能放松。

  虽然她自己并没有做过话剧演员, 但是这方面的见识是有的。在一些地方她甚至会自己做示范——她当然不能做到演员的程度,但是至少可以给玉梨班的演员打个样,至于做的更好,那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一些细节的动作可以加上去,回忆一下我们平常做事的样子,也不是一板一眼的, 必然是有自己的小动作的。”连翘这样说着,将自己对于演技的认知说了出来。这样的粗陋知识若是放在后世, 那是要笑掉大牙的,不过在这个时代这确实是领先众人的。

  “话剧和以前唱戏不一样,唱一出戏能够打动人不错, 但是话剧比戏曲更能打动人, 这是话剧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动人?这在于话剧更‘真’,这个‘真’并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通过表演达到的, 最浅显的,说话做事都更像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人。而戏曲中的念白、动作,这是生活能出现的吗?”

  连翘喝了一口茶, 尽可能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

  “而话剧的表演想要‘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困难和唱戏想要唱的好是两种不一样的难, 若是想要做的顶尖,要求都很高。具体来说,我觉得有三个方向是你们可以尝试的当然了,若是你们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用着特别好,那也不必在意这个,这种事本就不比拘泥。”

  连翘说着就将表现派、体验派、方法派,这戏剧表演的三大艺术学派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概括了一番。

  说这些的时候陈小官眼前一亮,因为她自己能够对号入座!她完全符合连翘所说的‘方法派’,实际上当初她还在唱戏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方法派’了。只是当初她没有这个概念,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方法。

  之前她总有一种模模糊糊感觉,现在有了连翘这一番话,立刻眼前一亮。其实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但之前懵懂的东西似乎一下就清晰了起来!

  实际上所谓天赋型演员,很大一部分都是方法派——这种理论性的东西表述起来非常复杂,简单地说,方法派就是揣摩人物的情感,将自己变成那个人!

  相对应的,体验派也需要揣摩人物的情感,然后借助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人生经历,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相对于方法派,体验派无疑有更多‘演’的成分。

  至于表现派,则是更加注重技巧的一个流派。比较浅显地说,他们对于某一类人物的某一类情感有自己的一套手法,然后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等外在表现出来。很多古老的戏剧种类其实都很常见这种,这个流派如果学的不好就会显得僵硬,但若是学好了,往往有一种返朴归真的大神风范。

  连翘当然说不了太多有的没的,她肚子里的货差不多掏完了也就是这么多而已。不过她也没有太过于担心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智慧,只要给一个启发,他们其中有悟性的必然能够有所体会。

  至于没有悟性的,多少也能有一些进步。

  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有悟性,很多龙套角色一般人也足够胜任了。若是要求再高,等到日后话剧红火起来了,有更多人才涌入,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连翘弄了这些后就离开了,说定了过几天再来一趟。

  转天,去了宋志平办的赛茶会。她倒是还记得这个,拿出了一瓶子白茶。今年的新茶还没有上市,这自然是去年的了。但是因为炒制非常有功夫,保存的也很用心,口味上和新茶几乎没什么区别!

  其他人喝了这白茶都啧啧称奇,这瓶白茶味道也是一等一的,来赛茶会的朋友们都向她打听哪里来的呢!

  连翘挺费劲地回忆:“这是福建一座茶园里出来的,就是个小茶园。茶园主人除了大部分的茶叶出售,还会私留一块地种一些茶树。这里的茶叶无论是种植、炒制、保存,都是一等一的。这茶也不是为了出售,纯粹是为了自己喝。”

  那么问题来了,连翘是如何喝上这种茶的呢?

  连翘貌似非常漫不经心,实则隐秘地炫耀道:“这个啊,说起来就有些复杂了。原是人家见我来了京城,怕我吃不上好茶,所以特意给寄来的一些自产茶。”

  连翘原来在苏州生活,苏州也有自己的名茶,再加上离其他名茶产区也比较近,所以各色好茶不在话下,那时候人家自然不会想到给她寄茶叶。然而她人来了京城,虽说京城有钱也能买到各种好茶叶,但是那种本地人才能吃到的自留好茶,肯定就没份儿了!

  这个很好理解,一样特产到底还是在本地找最好。去到外地,出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最好的那一批。在现代尚且如此,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就更是这样了。

  因为这个事情,那位茶园主就特意给连翘寄了两瓶自家留着喝或者分送亲朋的白茶。至于人家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和连翘有什么亲戚关系其实也没有。

  嗯,人家是连翘的书迷来着。

  这个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连结,这是后世的人不太能够理解的。在连翘写网文的那个时代,能在文下留言的,就算是很捧场的了。而绝大多数都是默默地看完,然后默默地潜水而已。

  至于说因为看了还特意给原作者写信之类的,这种事情也就是偶尔说说而已,譬如说给作者寄刀片啥的,2333333

  不过,如果时间往前推进几十年,那个大众娱乐并不太多,电视保有率低的可怜,城市居民一年也难得看几场电影的时代。在那个时候的文字工作者们,无论是作家,还是诗歌、散文作家,他们都是有着很多拥趸的!

  这些忠实的读者不仅仅是默默喜欢,还会非常热情地写信!有条件的,排除万难跨越大半个国家面基,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呢!

  而这个时代,大众娱乐比起那个年代也是多有不如的。读、看戏,这算是市井阶层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了。而相比起一次只能满足一个场子观众的戏曲,的影响力更广!

  由此,读者们对作者有着更强烈的热情,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平常给连翘送礼物的多了去了!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她住在哪里,礼物都是寄到她所在的报馆。以前是王三吴报馆去,现在在京津报馆拿这个白茶寄到了家中,这是因为这个福建的读者算是连翘在福建的粉丝头子,平常也是有通信往来的那种

  当作者的,特别是知名作者,谁还没有一两个可以送礼物的读者啊!连翘这样一说,大家并不因为她的炫耀生气,反而一个个笑了起来。

  大家喝喝茶,说说笑笑的。宋志平特别注意到了连翘神色间有一些疲惫,便道:“最近没有休息好?是在忙碌什么么?”

  连翘随口道:“忙一点儿副业——话说现在大家做副业的多么?你和白先生就做了一份报纸是?”

  宋志平和白明星的报纸已经弄出来了,现在看来表现还不错。想要成为大卖特卖的那种报纸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已经能赚钱了,从生意的角度来说,这是成功的。

  白明星对这方面比较健谈,拉着连翘说了几句办报纸的心得。等到说的差不多了,才听到宋志平补问了一句:“是什么副业?”

  连翘波动了一下茶杯边缘,‘唔’了一声,大概组织了一下语言:“其实也没有什么的,去岁的时候托付梁先生给我买了一个戏班子,我如今正研究一种新戏。眼看着出了一些成效就是这方面的事情。”

  这个时代对于戏曲来说,完全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种。而这些地方戏班子中稍有实力的就会想要去大城市发展,如京城,作为帝都,作为全国权贵最多的地方,这就很合适。

  而在这个地方,与其他地方戏种相护交融,取长补短,原本的戏种有所改进,甚至会出现新的、结合了原本多种戏种长处的戏种!

  连翘说想要搞个新戏,这不算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但同时也让人颇觉荒诞。

  要知道绝大多数戏种的取长补短和相互融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有一些优秀戏剧人才主动去做这件事,加速了过程。也有一些是时间的作用,完全就是磨合、接触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

  不管怎么说,奔着弄出一种新戏的方法去搞戏班子。这种事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了,简直到处都是槽点啊!

  话说一个戏种,哪怕是再简单的一个,都有自己的规矩。想要弄出一个新戏种,工作量何其庞大!这往往是无数人花费几代时光才能完成的。连翘现在说干就干,时间也没有过去多久然后就说有一定成果了稍微懂一些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还是连翘平常做事情比较靠谱,也没有吹牛的前科。不然的话,换成其他人,恐怕就妥妥地被怀疑是在‘放卫星’了。

  梁百岁回忆连翘托自己帮忙买下的玉梨班,死活不觉得那个戏班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终只能茫然问道:“那个戏班子连小姐你是用了什么特殊的法子吗?弄新戏?我是想不出来的。”

  白明星对这种玩乐的热闹事儿最感兴趣,立刻道:“是什么新戏?难不成是在苏戏上头改的——这也说得过去,那个玉梨班好似是你老家苏州的班子?又有你这个苏州老板坐镇,这倒是容易很多!”

  连翘笑着抿抿嘴:“这和苏戏可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也不会说,我要给所有人一个惊喜!提前说了就没有那样的惊人了等过一阵新戏上演了,你们可要去捧场啊!”

  这是小事而已,既然连翘说了,大家自然没有推辞的。同时心中好奇更盛了到底是什么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