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
作者:火星少女      更新:2023-07-17 18:45      字数:7931
  赵匡胤茫然的抬起头,然后神智归位,听懂了仙画在说什么,一下子就跳了起来。那句“你胡说!”堵在嗓子眼里,差点就要冲口而出。

  但很快,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幻,表情一下子就变得奇怪了起来。旁边的赵普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同样精彩。

  ……

  【赵匡胤是北方发家,一开始的核心团队都是北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他自己呢,觉得南方人心思细腻,性格过于柔弱,带头在朝内搞起了地域歧视,明着说坚决不用南人为相。】

  一块刻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石碑被抬进了宋朝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内。

  赵匡胤: &34;就放这儿。&34;

  几十年后,寇准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在山东的蔡齐和江西的萧贯之间摇摆不定。

  “南方是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最后点了蔡齐为状元。

  旁边恭喜: &34;恭喜寇相为中原又争得一状元。&34;

  又几十年后,同样来自江西的王钦若终于当成了大宋的第一任南人宰相。他让人将赵匡胤放到政事堂中的石碑给搬了出去。

  然后对旁边痛心疾首的道: “哎,有小吏一不小心将那石碑搞坏了,只能先搬到他处了。”从此,这块石碑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宋朝之后南北两派的党争不断,远超前朝,直接拖累了宋朝的内部发展,贻害无穷。】

  【就像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保守之争,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南北之争。】

  【你说赵匡胤身为帝王,不想着弥合国内的族群矛盾与冲突,反而带头搞地域歧视,他是不是脑子也有点大病?】

  天幕上出现让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表情包。地铁老人脸:?????

  【所以,也别老是只骂高梁河车神和雪乡二圣。北宋的衰亡实际上和赵匡胤也脱不了关系!】

  赵匡胤颓然的往自己的御椅上一坐。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是却不知该从何说起。那句话是他说的吗?是!那块石碑是他搬过去的吗?是!所以,根本无从辩驳。

  他不得不说,自己的确是对南人有着那么一点点的偏见的——他是

  北人啊!不喜欢南人这不很正常的么!

  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搞能搞出一个后世的党争来啊!这些后世子孙们,怎么就这么不消停啊。

  赵普咳嗽两声,他虽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打断赵匡胤的情绪,但身为宰相,有些话不得不说:&34;陛下,这南方也需要尽快安抚才是。&34;

  他们的根据地是在中原没错,南方是后来打下来的,经过这些年的统治之后才民心初定。现在被仙画这么一讲,赵普都不敢想南方那一片会是什么反应。

  赵匡胤这才立刻醒悟过来,忙道: &34;对对对,要安抚!即刻着人前往南方各道。&34;这一晚上,他忙得和救火队员一样。明朝。

  和赵匡胤一样有地域歧视,只是是歧视的是北人的朱元璋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他就很看不上北方这片土地。河、洛、关、陕被胡虏统治了那么多年,连中国祖宗的姓氏都忘掉了!真是没骨气!

  还是南人有血性!尤其是他凤阳老家的人,个个都是好汉子。

  于是他在明初的时候直接和南方的儒生们搞了一场“指导日常生活运动”,规定了许多琐碎的细节,如何穿衣、如何喝酒、如何起名……

  就是想让被蒙古影响的北人思想给强硬扭转过来。只是现在看来,这运动并不怎么成功。

  甚至,他连让儒家给全民洗脑的心思都放下了,现在反倒是开始扶持“科学”来分化儒家。

  真是世事奇妙啊。

  在一旁的朱棣忍不住道: “父皇,南北都位于大明的统御之下,对任何一方抱有偏见,都容易形成争斗,反倒容易让外敌趁虚而入。&34;

  他一向在北方防守,对北人倒无偏见。

  朱元璋老脸一红,清了清嗓子,又欣慰的看着他: &34;朕知道了。&34;

  哎,其实老四也挺好的。

  汉朝,

  刘彻觉得自己的膝盖上也中了一箭。

  毕竟,他也有着一些地域歧视,比如觉得齐鲁之地出孝子,燕赵之地出反贼。刘彻委屈,燕赵之地的确出反贼啊!臧荼、卢绾、陈豨这些都是燕赵人士!他就这么一说,也没有大范围的歧视,应该惹不来党争吧?唐朝。

  ≈

  34;党争……&34;李世民玩味的道。

  他对这个词也不怎么陌生。那些陇西贵族们,那些傲慢的世家们,哪个不是结成团?再远一点,东汉的党锢之祸更是前车之鉴。

  当一群人开始无视道理,无视正确与错误,只是为了排除异己、争权夺利的时候,这个王朝就已经步入黄昏。

  不过,好在大唐目前情况不错,朝堂之上他还控得住场,没人敢生什么小心思。李世民打算日后好好的给李治上一课。

  【扯远了。】

  【总之,在宋哲宗登基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改道的东流派还是胜利了!】

  【咱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辽国的威胁比洪水还要更可怕吧。毕竟,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洪水淹不到他们,但辽军若是北下,是真的能威胁到他们。】

  【哲宗也更倾向于让黄河改道东流。】

  【于是,北宋又双最开始轰轰烈烈的折腾黄河了!】

  无数的民夫扛着沙石在新修河堤。

  私底下也窃窃私语: &34;你说这次的河堤管不管用啊?&34;

  回话的人愁眉苦脸: &34;谁知道呢,只希望不要再来一次洪水吧。&34;

  【这次坚持了五年,五年后,新建的堤坝再一次决口,黄河不管不顾的重新向北流了。】

  【这一次的洪水,比前两次还要厉害。】【据记载,建在山顶的庙都被淹没了。】

  洪水极高,带起黄色滔天的巨浪。

  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

  到处都是断木和浮尸,有牲畜,也有人,甚至还有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野兽。这次,连高山都无法幸免,眼看着洪水逐渐没过山顶。原本的城镇、山峰逐渐成为了一汪黄色的湖泊。【黄河被折腾了那么几回,也来脾气了。不让我从天津走,我还非得就从天津走!】

  【结果,搞了这么七八十年,黄河最后还是朝着北宋君臣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条路走了,从天津入海,到了辽国境内。】

  【傻眼!】

  【而北宋河北、山东、苏北这一片,本来是重要的农业和生产区,财税膏腴之地,经过这么几十年三番四次的折腾,直接被折腾废了。】

  原本的农田变成了沼泽,山林也皆

  尽被毁。

  有人收拾起行襄开始离开家门: “如今十里八乡都贫困不堪,孩儿欲去南边讨生活。请二老放心,等我在南边儿安顿下来,定会立刻将您二位接过去。&34;

  垂泪与家人告别后,青年和乡邻一起踏上谋生之路。途经之处,乡村被废弃,城池变得破败。

  这片土地,繁华已经不再,只剩下这几十年来洪水留下的沧桑与颓废。

  【国力遭到了重创,又不抓紧军备,光顾着折腾黄河去了,还想要打赢外敌?】【做梦吧!】

  ……

  看到这里,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结束了。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34;太惨了!&34;

  &34;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34;“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34;大人!&34;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上来,却发现他的手在袖子中点了几下,立刻就明白过了,自家老爷是装昏呢。

  也是,不然这个场面无法下台。

  总之,闹了一晚后,文彦博决定,还是赶紧辞官吧。朝堂,怕是混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这才真正的吐出两口血来。

  …

  【这场旷日持久的闹剧,因为李垂而起。他也被冠上了“文章灭国”的称号。】

  【而且,一灭灭三朝。】

  【接下来的金和元,都在治理黄河以及收拾这片

  烂摊子上花了大量的心血,焦头烂额,不得不大量征调民夫去治河。根据史料推算,金朝征调的民夫基本是当时全国大半的壮年劳力。】

  【元朝同样,民夫们过得太苦了,又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导河形胜书》,堪称“灭国神器”!】

  【李垂其人,恐怖如斯!】

  明朝。

  朱元璋破口大骂: “什么狗屁不通的《导河形胜书》!拿去当草纸朕都嫌他不够格,也就北宋那些雾种们会信!&34;

  朱元璋气啊!

  要不是李垂搞出这么个东西,现在的黄河也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别说金国和元朝在收拾烂摊子,连他大明都还在继续给他收拾烂摊子!每年为了治河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他恨恨道: “要是这李垂在我大明,朕一定会将他的皮给剐了。”

  嘉靖朝。

  黄河边的潘季驯也很气愤。

  只是他骂人显然没有自家先帝陛下来得顺溜,刚想发表点什么感想,就听到仙画中提起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明朝的潘季驯活在那个年代,恐怕会痛心疾首的跑出来说: “黄河不是这么治的啊!”】【说到潘季驯,那就要提一下这两千多年来,咱们华夏历史上出的一些治黄专家。】

  【西汉的贾让,有史以来第一位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全面方略的人,东汉的王景,治理的黄河坚持了七八百年,一直到北宋。】

  【还有元朝的贾鲁,率17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他疏通的河流被后世称为“贾鲁河”。】【明朝的潘季驯,清朝的靳辅、陈潢、栗毓美等,都是治河名臣。】【而潘季驯,更是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

  从贾让到王景,再到后面提出来的这些历史治黄专家们的画像依次出现在天幕上。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明朝。

  黄河洪水滔天,已经接连下了好多天的雨,上游的洪水—浪接—浪的往下游涌来。连熟悉水性的本地人都不敢接近岸边。

  但潘季驯却执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观测。

  仆从和下面的官员们苦苦劝他: &34;潘大人,现在浪高风急,您何必急于一时,等洪水过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34;

  潘季驯道: “恰恰就是因为现在是洪水,难得遇到的好时候可以近距离

  的观测黄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4;

  这可是一手的数据!

  最后,头发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镇定的读取着自己要的各项数据。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所谓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让黄河水自己将河中的泥沙冲下去。】

  【他认为因为黄河在下游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因为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所以泥沙沉积。为此,潘季驯设计了一种河道模型。】

  潘季驯对着自己的助手们展示他所设计的堤坝。&34;首先,我们在河道内里建设一种缕堤,这种堤更低矮,而且形如丝缕。&34;

  这种缕堤像是横过来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内,收窄了河道,就让水的流速变急,这就是“束水”。

  水流变急了,沙子自然就冲下去了,这就是“攻沙”。

  &34;缕堤低矮,容易溃泄,所以我们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遥堤。假使发生洪水,可约束洪水使之归槽。&34;

  另外配套的还有在缕堤与遥堤之内的格堤和月堤。

  这些堤坝各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缕堤这个就很科学了,再讲深一点,这其实不就是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吗?】………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这一代的。

  没事,不管怎样,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颜开。这种面子上获得的虚荣心,甚至还超过了得到了先进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悦。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黄专家们和水利官员们了。

  都在紧锣密鼓的赶紧描摹下潘季驯的堤坝图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转身,问身边的儿子,声音都难得急促了几分: “记下了没有?”

  小王连连点头,手都没停,头也没抬: “记下了,父亲。”

  他虽然犟,但是连仙画都认证过的方法,他肯定得听啊!嘉靖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兴奋不已: “大人,这说的真的是您!”

  潘季驯也兴奋不已,和助手两眼相对,泪水涟涟: “这说明咱们研究出来的束水攻沙之术的确是有用的!&34;

  这给他们节省了很多验证的过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资料,基本就可以开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几分惭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却是这法子的确有用。或许,这就是大人能够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驯还很重视堤坝的质量,主张合流但是又不反对有计划的进行分洪,治理的节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黄河的堤坝如火如荼的举行,潘季驯一向亲力亲为。他时常在各个工事之间巡视。

  &34;这个沙不行,一定要实堤!&34;他会亲自查看筑堤所用的沙石是否合格。铁面无私。

  四次治河之后,他将黄河下游三个省的堤坝全部连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黄河忽东忽西,河道不定的局面。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也被后世奉为治河的金科玉律。】

  【不过,限于条件,他当时只治理了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黄土高坡的中游却没顾得上,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黄河的问题。】

  【1981年的时候,开封市龙亭东湖打算在湖中间修建一座亭子,就开始抽水清淤,结果发现了湖底明朝周王府的遗址,然后考古队员们肯定得来挖掘呀,结果挖啊挖,发现深处还叠着一座北宋皇宫的遗址。】

  【又挖呀挖,发现地下三到十二米的地方,还城摞城一样的埋着六座城,分别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可想而知,黄河溃堤的威力都多大,治黄专家们的压力有多大!】

  不同朝代的开封城的居民几乎都惊得跳了起来。实际的跳了起来。

  有胆子小的甚至爬到了椅子上,惊惧不已的看着地面: &34;妈呀,所以咱们脚下还有一座城?&34;&34;不,&34;家人幽幽的道, &34;是两座城。&34;&34;不……

  不会闹鬼吧?&34;有人牙齿都开始打冷战了。

  “瞎,仙画都说了,这世界上没有鬼。”

  更有胆子大的,独辟蹊径: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挖到地底下那座城去?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珍宝。&34;

  一整座城呢!

  北宋,东京城。

  “我们还是跟着迁都去洛阳吧。”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人瞬间下定了主意。这也太吓人了,开封这千年来就是被淹的命运啊!就算是现在历史可能改变,但也挺可怕的。

  一时间,愿意随着赵匡胤迁都的东京城居民人数大增!

  【要真正的彻底解决,或者说基本上彻底解决黄河灾患,那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事儿了!】

  【咱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理。】

  【首先,灾患的根本其实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那么,就先整治黄土高原。开展了许多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梯田,以及&34;固沟保塬&34;等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很多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了70!】

  【有了植被的固定作用,黄土高坡表层的水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失。仅庆阳市一个地区,黄河的年入流沙量就减少了7200万吨!】

  如沟壑一般总是带着某种让人觉得心酸的沉重气息的黄土高原,如今变了颜色。

  从空中看过去,它竟然是绿的。

  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梯田。

  前后的卫星遥感图片对比更加明显,前一张是灰扑扑的黄,后一张就是充满了活力的绿。农民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脸上如黄土高坡一般的沟壑似乎也变得舒展了起来:

  &34;这几年好啊,玉米都丰收了,我们家的梯田今年收成也不错。&34;“气候都变得舒服了,而且风沙也没那么大了。”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但这次,它再也带不走已经被植物的根系紧紧纠缠固定住的泥沙。

  【另外,我们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许多座的水库,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主动控制洪水和泥沙的节奏,调节黄河的径流。】

  【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这些都是黄河重要的水库。】

  【汛期的时候,这些大容量的水库将洪水积蓄起来,减少下游的洪峰水量,等到了干枯季节的时候,再放水,缓解下游旱情。】

  【而且,黄河上的水库基本上都备有排沙孔道。】

  【黄河水在水库蓄积的时候,泥沙沉淀到底层,上层变清。因此水坝的上层是排水孔,下层是排沙孔。当下游泥沙过多的时候,那就中上游的水库排清水,用以稀释下游的泥沙含量。】

  【需要排沙的时候,水利部会调度中上游的几个水库一起,接力泄水,让水流变大变急,从而对下游的泥沙进行冲刷。】

  路小柒用了动画演示来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过程。

  单纯排水的时候,从水库中奔涌而出的浪是清澈的,正常的水。

  但排沙的时候,却是浑浊的黄色的浪。

  尤其是当几个水库一起联动排沙的时候,一股股的巨浪比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更加的磅礴,更加的壮观,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人,坐在操作室中来调控的。只是轻轻的几个按键,几段程序,就可以调动如此的伟力。

  【这就是黄河独有的调水调沙。】

  【这个原理其实也和潘季驯提出来的“束水攻沙”是一样的。所以,潘季驯被冠以“千古治黄第一人”,实至名归!】

  &34;这竟然是黄土高原?&34;嬴政惊讶的看着仙画中那一片绿。

  秦国久居关中,虽然现在这片不叫黄土高原,但是那特有的地貌一出来,嬴政就认出来,这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他曾经出巡到过那里。

  印象中就是满目的土色,以及漫天的风沙。没想到,那里居然还能变得如此绿意蛊然。

  西周开始其实也很注重种树,不种树的人死后连棺材都不给。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是很好。退耕还林,甚至是还草……赢政琢磨了一下,然后在心中无奈的摇头。

  在秦朝,最起码在他这一代是做不到的。

  大家巴不得开荒占有更多的土地来耕种,而且朝廷也必须鼓励这种行为。

  汉朝。

  汉武帝不解: “这可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做到的?如果前期没有产出,农人怎么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34;

  /人又不是傻子,没有收获还不赶紧撤?后世的朝廷是用了什么魔法吗?

  明朝。

  潘季驯沉醉在了水库的知识讲解里。

  他之前就注意到了,这可是个好东西啊。而且居然只是在房间里按了几个按钮,就可以让这么雄伟的大坝开始自动泄洪。

  真是神奇!

  助手忍不住问: &34;大人,这水库和大坝,我们可以建吗?&34;

  潘季驯的激动之情迅速的冷却了下来,摇头道: “你看那大坝的石材,如此高大,得用多少巨石?&34;

  恐怕秦始皇修长城也不过如此了。

  再说那退耕还林什么的,也不是现在可以想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甚至富裕无比的朝廷统一来调度才行

  现在嘛,潘季驯心中涌起苦涩。他打起精神: “不过小型的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

  【黄河贯穿于华夏几千年历史,与天下兴衰息息相关。】

  【只希望之后,它作为母亲河的历史继续延续,而作为灾祸之河的历史却能够在咱们这里终结。】

  【最后一个话题,青藏高原和烟雨江南的联系、小冰河时期与改朝换代的关系。或者统一可以归纳为,因地理产生的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或许,我们要从全球季风、洋流和降雨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