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江山如此多娇(九)
作者:火星少女      更新:2023-07-17 18:45      字数:7317
  江南多士族,多豪商。

  他们以自己的家乡为荣。

  当听到仙画说江南竟然还和千里之外的青藏高原有关系的时候,一群人都傻了眼。

  &34;咱们和那一片能有什么关系?&34;&34;谁知道呢,隔那么远。&34;“那儿还是吐蕃吧?都不属于咱们的管辖范围,这也能扯上关系?”

  现在的青藏高原可不像后世,民族一家亲,还习惯去那边洗涤心灵,又有着绝美风景,在很多人心里是圣地一般的存在。

  可古代,那边还是蛮夷之地。

  因此,江南的士族与读书人们听了后直摇头,对此表示十分的不忿。倒是原本还在算着历法的各朝各代的星官们,精神开始抖擞了。

  要讲气候?

  那我可就不困了!

  一个个开始拿出了自己的小本本——仙画播出后,有人甚至研究出来了用石墨做的硬笔,当然了,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可以应急用,写起来飞快。

  现在的钦天监、司天台们可不单单是要观察星象,研究历法,还的观察天象,推导气候。什么时候会有洪涝、地震等等,都是要他们管的。

  一个部门把天文台、气象台和地震局的活儿全干了,可不容易!而且万一有个天灾没预测出来,那就是拿他们来顶锅。说起来,也是满脸泪。

  【洋流和季风、气候,这可以说是地理学科中最难的一部分。】

  【很多地理学博士甚至都还在研究“洋流”的这个概念。可想而知它的难度、可探究的深度以及重要性。】

  【这个地球上71都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如此悬殊的对比,咱们生活在陆地上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受海洋的影响呢?】

  【事实上,咱们赖以生存的气候,大部分正是由海洋来决定的。】路小柒放出全球平面地图以及在太空中拍摄的卫星地图。

  这次特意标注了四大洋和一些主要内海的位置。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浅海的海水如同玻璃,清澈见底,像是马尔代夫、斐济这样的海岛,更是水清沙白,美轮美奂。

  热带的海洋中,阳光直射进海底,可以看到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儿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十分热闹。

  当大的鱼群经过时,如同海底的风暴。

  海豚在海边成群的跃起。

  鲨鱼的鱼鳍露出水面,开始对鱼群进行着绞杀。

  到了深海,开始变得寂静幽暗,蓝鲸拖着几十米长的身躯在静静地巡游。大王乌贼躲在暗处。

  海底的海沟、悬崖、火山等等更是绝境。风平浪静的时候,无数的船只在海面上航行。

  风暴起了,海浪翻涌,浪花高达十几米,似乎可以直接掀翻在海上航行的万吨巨轮。

  ……

  这些从各种bbc的自然纪录片里面截取下来的海底画面,让天幕下的老百姓们就像是看西洋景一样,看得一愣一愣的。

  小朋友们张开圆圆的嘴,发出各种惊叹声: “哇哦!”&34;娘,这小鱼好漂亮啊。&34;

  &34;为什么咱们家的池塘里没有这么漂亮的鱼鱼?&34;

  富商们一脸迷醉的看着那些漂亮的珊瑚,垂涎欲滴。

  &34;要是能采到就好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34;

  当鲨鱼张着大嘴露出利齿游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忍不住身子往后一仰。

  当蓝鲸出现的时候,更是有读书人脱口而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鲲,这就是鲲!&34;

  海边的渔村里。

  一位年老的渔民忽然激动的站了起来,对着自己的子孙们说: “这就是我和你们说过的大鱼!那么那么大!&34;

  他年青的时候不小心划到深处,见到过,记忆了一辈子。但说给家人听的时候,他们却觉得自己是吹牛。

  这次总算是可以证明自己了。

  明朝,泉州。

  正要跟着海船第一次出海的人看到仙画中海上的巨浪后,忍不住舔了舔干燥的嘴巴,心生惧意。

  船东倒是很淡定: “出海就是这样的,运气不好就会遇到风暴,说不定就要葬身鱼腹。你们现在反悔也还来得及。&34;

  有的人退出了。

  有的人却坚持要去: &34;富贵险中求,我去!&34;风浪什么的,有待在家里没饭吃没衣服穿可怕吗?

  br /【洋流就是海洋影响气候的手段之一。】

  【洋流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海洋中的河流或者是海洋中的水流。四大洋中的海水,有一些会呈现有规律的流动。】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时候就能看到洋流在流动中所形成的漩涡,奇妙如同梵高的《星空》。实际上,这些漩涡的直径可达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全球洋流图非常复杂。

  路小柒只挑选了主要的洋流图,尤其是华夏周边的洋流图放在视频里。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存在温度差异,纬度越高越冷,越靠近赤道越暖和。那么打个比方,从北冰洋出来的洋流和从赤道出来的洋流,温度自然也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寒流和暖流之分。】

  【所以,洋流的全球运转,本质上也就是地球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热量交换,调节南北的气温差别。】

  【暖流经过的地区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寒冷干燥。】

  【比如,纬度比黑龙江还要高的西欧,温度却要更加温暖,就是因为流经了这些地区的北大西洋暖流,让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不仅宜居,而且海港基本上都是不冻港。毛熊看了都要流泪。】

  【赤道地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着企鹅,也是因为流经它的秘鲁寒流。】冬季的同一天。

  黑龙江已经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一片,尤其是北方的山林,完全被冰雪覆盖。

  城市中的人们出行,也往往都是裹着厚实的羽绒服或者是皮草,帽子、围巾和手套全副武装,绝对不会把皮肤裸露在外。

  湖面和河面早已经结冰,查干湖一带已经开始准备冬捕。

  但在法国的巴黎,不怕冷的时尚女郎们依然穿着亲肤轻盈的羊绒以及修身的大衣。尤为不怕冷的,还可以只穿轻薄的丝袜甚至光腿走在大街上。

  【影响华夏最重要的洋流是日本暖流,也叫“黑潮”。因为它的颜色很深,和东海的海水颜色完全不同,远远的就能看到。】

  东部沿海再往外开一开,站在渔船上就可以肉眼看到远处的海水似乎变黑了。毫无过渡,一边是绿,一边是黑。这就是“黑潮”。

  汉朝。

  刘彻惋惜的道: &34;还以为后世也可以人为改变

  天气,看来是不要想了&34;

  他原本想看到后世各种神鬼莫测的手段,比如让沙漠下雨,让寒冬消失什么的。没想到这气候却是海洋造成的。

  后世再厉害,也不可能翻江倒海吧?

  皇宫一侧的观象台上,西汉的星官们也都聚集于此。这里地势高,很适合用来看仙画。

  &34;这天气的冷暖竟然和海水有关系。&34;落下闳嘀咕道。

  说实话,这预测天气可不是他的强项。

  所以,他看得格外认真。

  在他旁边的司马迁倒是点点头: “主要是这海水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大一片。”

  落下闳又不笨,搞数学的人就没有智商不在线的,脑子一转就想到了: &34;就像是天气热的时候,屋子里放一点冰块,就会逐渐凉下来。天气冷的时候,靠在热水旁边也能感觉暖和一点。&34;

  这么一想,顿时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热水盆才多大一点,这海洋又是多大?老百姓们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东部沿海一带的渔民们惊喜的道: &34;这黑潮我见过,的确是黑,看着特别明显。原来咱们这儿暖和竟然是因为它啊!&34;

  看看北边的雪,看着都冷,得浪费多少钱置办棉被啊!没钱的人,怕不是冬天要被活活的冻死。

  感谢黑潮!

  有几个朝代的黑龙江是可以看到仙画的,此时乡亲们都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34;这黑潮,凭啥就不来咱们这儿啊!&34;

  &34;就是,看不起人咋地?&34;

  委屈、心酸、羡慕。

  ·

  【黑潮让我们东部沿海一带冬季变得相对温暖,尤其造就了渤海一带秦皇岛、葫芦岛等地的不冻港。】

  【另外,它对于华夏气候甚至是气象灾害的影响可太大了。】

  地理课上,老师指着幻灯片对着下面的学生们侃侃而谈:

  ”1953年的时候,黑潮忽然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忽然向南移动了170公里。第二年,咱们的江淮流域就出现了大洪灾,百年难遇。&34;

  ”1957和1958年,

  它向北移动了大概一百多公里,于是第二年,长江流域接连发生了不小的旱灾。&34;

  “可以说,黑潮就是旱涝预报员。”

  【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巧合,但后来研究发现,其实并不是黑潮预告了旱涝,而是黑潮决定了旱涝。】

  【因为海水的温度不仅影响它释放出来的热量,还影响降雨带。当黑潮北移的时候,离我们更近,于是气温升高,同时降雨带也会跟着移走往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雨可下,就会发生旱灾。】

  【当它南移离咱们更远的时候,道理就相反。】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还容易形成渔场。】

  【一是因为水流的碰撞可以把一些营养物质全都带到表层,吃的多,鱼群自然就不走了。一是因为水流湍急,形成水障,很难游过去,想走也走不了。】

  【自然,就会形成大规模的鱼群。】

  【全球最出名的四大渔场,北海、北海道、纽芬兰、秘鲁,都是由寒暖流的交汇而诞生。】

  【可惜,咱们华夏没有大渔场,只有舟山渔场、渤海湾渔场、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虽然放在其他国家也还算不错的渔场,但咱们人口多,消耗大,在这一块的缺口还是蛮大的。】

  舟山渔场就位于黑潮和南下的寒流的交汇处。

  在海面上经常能看到有水域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一块,黑駿黔的。无数的渔船从舟山港开出,前往近海捕鱼。

  渔民们骄傲的笑道:“咱们这边鱼多,有句俗话叫啥?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1

  早上到码头走一走,一船船的鱼被卸下来,立刻送往各地的菜市场和国人的餐桌上。

  &34;这么多鱼!&34;渔民们纷纷都站了起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天幕上,打开渔船的鱼舱,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银白色的鱼,能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

  半响,才有老渔民沉重的叹了一声: &34;哎,人家的船好啊。&34;

  船好,可以轻松的到远海去。

  像他们这样的小舢板,最多在近海的几里地里面转悠,能有多少鱼?早出晚归,晒到皮肤都蜕皮,但收获也是需要看运

  气的。

  这些古代的渔民们,看着都比内陆的农人还要更加的黑瘦,身上的衣服全是补丁,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身后的草屋破旧,什么时候台风一来就要被全部卷跑。

  渔民苦啊!

  他们想着想着,就潸然泪下。

  “爷爷别哭。”有一六七岁的孩童忽然说道,眼神中满是坚定,“等我学会了造船,以后给你造个更好的更大的船。&34;

  那老渔民抹去眼泪,笑了起来: “行,爷爷等着你的船。”实际上,只是因为船的问题吗?

  即使哪天运气好收获不错,大的鱼要进贡给朝廷,或者是进奉给本地官吏,还要交鱼税,剩下的不过也只是堪堪填饱肚子而已。

  运气不好,那就全家饿肚子,或者吃剩下的咸鱼为生。若是遇到朝廷禁海,那日子就更没法活了。

  有的只能一咬牙,收拾起家当,偷偷跑去外面的岛上去当海贼,将良心扔掉,从此过着不把自己当人的日子。

  但是,这些都是说不口的。

  内陆的百姓们,对渔获当然也很羡慕。这年头能吃上海鱼的可不多。

  交通不便,待它们运输到内陆时,早已经变成了一条条的咸鱼,下饭可以,但说多好吃那倒不至于。

  “新鲜的好吃。&34;去过海边城镇的商人忍不住道,回味起那美味, &34;可惜不耐运输,也只有贵人们吃得起。&34;

  “哎,这些就别想了。咱也不指望能吃上海里的鱼,只希望这黑潮老爷可安安稳稳的停在原地,别移来移去了。&34;

  “就是,就是!改明儿我就给它上几炷香。”这洪灾和旱灾,谁受得了啊!

  也不知道海底到底有没有龙王,算了,把它和龙王爷并列吧,都敬一敬。虽然仙画说世上无神仙,但多敬敬总是没错的。

  【为什么会形成洋流,一个主要的作用源就是风。】

  【风吹拂着海水,让表层的海水随着风前进,上层的海水最后又带动下层的海水流动,于是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洋流。】

  【地球上的风,也有着规律的。在没有外力比如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下,它们总是有着自己固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们将这个理想化下的风系运转叫做行星风系。】

  路小柒做了

  一个行星风系的动画演示模型。不得不说,的确是理想化,但也的确总结了基本规律。

  唐朝。

  李淳风两眼一亮: &34;是风啊!&34;

  对,风从海上来。

  他看向观象台上面竖立着的一个三脚鸡风向标,这是他用来观风、测风用的。&34;今日风力为二级。&34;只看了一眼,李淳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至于二级,这是他自己的理解。

  他把风按照风力和造成的影响分为了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李淳风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早了西方一千多年!

  【按照行星风系的运行规律,在北纬三十度的江南地区,气流原本应该从高空下沉到地面,让温度升高,降雨稀少。但偏偏江南却是华夏出名的多雨地区。】

  北纬三十度线横贯地球。

  可以看到在华夏往西走那一带,基本上都是干旱地区甚至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印度大沙漠等等。

  但当镜头来到华夏的江南,却能看到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河道纵横。

  【这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

  镜头定格在太空俯瞰的青藏高原。一片白色,尤为明显。

  【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多,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这些能量不断加热上方的空气,让这些空气受热后上升,那地表就需要从外围抽取气流来进行补充,才能达到平衡。】

  在仙画里,青藏高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抽风机。

  一面是气流不断向上升起,一面是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抽来更多的气流。然后形成了一个循环。

  【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都被这一股超强的力量吸引过去。】

  【东亚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赶赴青藏高原,沿途就经过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个江南地区因此彻底摆脱了行星风系的控制,这才有了如今湿润多雨的气候。】

  缠绵的雨丝笼罩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水从门后经过,一出门直接上了乌篷船,顺着城中如蛛网一般密布的河道就可以到达任何自己想到的地方。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行走在雨巷。

  稻田、山峰和园林,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一切都是湿漉漉的。

  “原来是这样啊。”江南的人们发出感慨。

  &34;世事奇妙。&34;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抚着长须, &34;谁能想到,千里之外的一片高原,竟然可以影响

  到咱们这边的气候呢。&34;

  明明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地方。

  其他人呵呵笑道: “这说明,咱们这儿才是天命眷顾之地啊。”不然怎么别的地方都是沙漠,就江南如此繁华宜居呢?

  &34;说得好!这就是天注定。&34;

  从北方来的客商正在茶楼中饮茶,闻言苦笑道: “江南的风可比我们那儿要温软多了,北地的风那是呼呼的,和刀子一样割人。&34;

  &34;不过,&34;他话音一转, &34;这边就是雨水太多了些。&34;

  因为他一开始的态度是以褒扬为主,因为旁边的当地人听了后都不觉得刺耳,反倒连声附和:&34;可不是,不过您也是来得不巧,现在是梅雨季节,雨水多,湿气重。到处都是湿漉漉的。&34;

  “我们家棉被感觉都可以拧出水来。”

  &34;尤其是园子里那青石板,越发的滑溜了,长了好多青苔。&34;大家疯狂的开启了抱怨模式。

  还是那老者总结:&34;所以说,天道是公平的,就像仙画所说,大自然中没有完美的东西。&34;至于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们,早就开始研究舆图了。

  虽然感觉吐蕃也没能力改变这种自然运转的道理,但不管怎么样,这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啊!

  【降水,正是因为地形、季风与洋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决定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在华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恰好和400毫米的等降水线是有一定重合的。】

  【长城的走向与这条线也恰好大部分重合。】华夏400毫米的降水线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西坡。

  它在地图上斜斜的一直穿过松花江、西辽河、燕山山脉和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上游等地,最终到达了雅鲁藏布江河谷。

  将现在华夏的地图一分

  为二。

  而长城,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还在修建。

  上千年的工程,修修补补,每个朝代也都有每个朝代的想法和不同的外敌。但将它标注在地图上,竟然与400毫米的降水线大致吻合。【降水线的东南一侧是湿润的季风气候,适合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人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以种植

  为生,逐渐的就形成了农耕文明。】

  【而降水线的西北一侧,不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也少,那就只能养一些牛羊,靠着游牧的方式来生存,于是就形成了游牧文明。】

  长城的东南侧,就是中原王朝的腹地。

  从南到北,小麦、水稻、大豆、桑树、蔬果等等,不计其数。膏粱肥庾,气候温润,锦绣成堆。

  而长城的西北侧,则向来盘踞着各种中原王朝的外敌。

  从匈奴、到羌族、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如同走马灯一样的轮换。唯一相同就是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漠长河。

  而400降水线的周围,向来是这两股势力的交战之地,围绕着它发生了无数战役,无数生死别离。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让游牧民族转变生活方式,学会耕种的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不管他怎么会耕种,雨水跟不上,那就没辙。】

  【产量那么低,还不如放牧。】

  【所以,想要同时统治这两种文明的话,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和极大的智慧。很明显,古时候的中央王朝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或者是巅峰时期可以做到,但衰落后,这些地区也就逐渐反叛了。】【因为归根究底,本质上这是两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的冲突。】

  仙画的这番话,将仙画前各位官员们心中的盘算给砸了个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