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
作者:火星少女      更新:2023-07-17 18:45      字数:7873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34;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34;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34;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34;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34;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34;&34;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34;“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34;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34;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34;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的道, &34;而且辽国若想要举兵南下,直接从黄河走,不过几日功夫就可以到达东京城!&34;

  “官家,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御椅上,待他看过舆图之后,也陷入了无限的忧愁中。&34;这……这可如何是好?&34;

  李垂斩钉截铁的道: &34;为今之计,唯有治河,让黄河不再往北流,得让它往东流,离辽国越远越好才行!&34;

  赵匡胤一听到北宋,耳朵顿时就竖起来了。

  要说,他和朱元璋还不一样。他是真心感谢仙画,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会瞑目。

  现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经离之前的那个结局远一些了。

  就连各地的牧马监现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马,那些儒生们根本不敢吱一声——金军南下的大刀还在头顶上悬着呢。

  那今儿仙画又是提醒什么?

  是不是赵光义那些不孝子孙们又给北宋找麻烦了?他听了半响,没想到听到了黄河居然会改道北上的消息。&34;这……&34;他思量一下,对宰相赵普道: “这李垂所言,似乎还挺靠谱啊。”

  黄河的确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历史,国都一直在东京城,那辽军顺着黄河就过来了。

  &34;等等……不对。”赵匡胤好歹也是军中出身,又细想一下,立刻觉察出了一些疑问之处, “黄河与长江不同,向来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结冰,可过军队。&34;

  所以,即使不改道,黄河也并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国

  都搬到洛阳和长安的原因。

  “这李垂,危言耸听!”赵匡胤生气了。

  赵普作为名臣能臣,也看出了其中的不靠谱: “黄河如此伟力,岂是人力可以更改的?”这听上去就不靠谱啊!

  君臣两个面面相觑。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也都觉得不靠谱。

  嬴政想到自己出巡的时候见过的丰水期的黄河,默了一瞬,冷哼一声: “这后世之人倒是挺敢想的。&34;

  像他们大秦修灵渠,修郑国渠,可也没想过要在黄河头上动念头啊。

  扶苏忍不住叹一声: &34;仙画既然如此说了,那势必是黄河给了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34;只可惜涂炭生灵。

  西汉的贾让和东汉的王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治黄专家。

  仙画也将这一期投送到了他们的朝代。

  两人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贾让面色惊骇: “居然想要用人力让黄河改道……”

  谁给他们的勇气?

  潘季驯夜宿于黄河边,听着耳边滚滚的水浪之声,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是斯文之人,但此刻也忍不住恨恨道: “若非他们乱搞,如今的黄河怎会如此凌乱!”气煞人也!

  【李垂这个看法对吗?也不能说全错,因为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以黄河作为天堑来隔绝北方的辽国。】

  【所以一听这个,当时的宋仁宗立刻就慌了。】

  【宋仁宗其实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宋朝的贤明之君,将大宋治理得还不错,挺繁华的。但是他可能继承了他祖上高梁河车神的基因,对着金国总是有些腿软。】

  【你说咱们,听说漂亮国开始打朝鲜了,那咋搞?节衣缩食开战呗,把它打回去不就行了。】

  【但北宋的皇帝甚至是文武官员们不这样想啊,他们不加紧军备,秣兵历马,反而想的是,既然如此,那我让黄河改个道不就行了?】

  【根本没有开战的意志!】

  【所以有人说,北宋的衰亡其实在它繁华的时候就注定了。甚至是从赵匡胤开国时定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时就注定了。】

  ……

  赵匡胤正在琢磨着这黄河改道,这以后可就是他的子孙要面对的事

  情了。谁知道,这一下子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茫然的眨眨眼,脸上立刻涌起红潮,既惧又羞恼:…这怎么和他还有关系了?赵普不看他,低头看着地砖。

  杯酒释兵权的主意就是他给赵匡胤出的。哎呀,这宫中的地砖真好看。

  唐朝。

  李靖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后世宋朝的政策方略,但大概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猜一猜。“守内,自然是疆域内部。”苏定方一琢磨, &34;这倒也没错,虚外却作何理解?&34;李靖思量片刻,犹豫着道: “可是将对外的防线虚置?”

  大唐战神一下子就觉得这世界上原来也有自己看不懂的军事策略,百思不得其解: &34;既然金军就在一侧虎视眈眈,为何要如此布防?&34;

  不能理解。

  明朝的朱元璋自然知道为什么。毕竟史书上写着呢。

  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34;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34;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 “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34;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34;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34;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34;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让外行来做,就会导致这样的荒唐。】

  【第一回,黄河胜。】

  【北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河北变成了一片泽国。《宋史》记载: “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北宋

  起风了。

  欧阳修在庭院中静静地伫立,思及往事,无奈沉痛的闭上了眼。

  哎!

  他有什么办法呢?

  该劝的都已经劝过了,甚至还打算辞官胁迫,但是没有用啊!他转身对好友梅尧臣摇头道: &34;晚了,晚了,若是仙画早点来就好了!&34;

  苏宅

  苏轼停下给弟弟苏辙写信的举动,愣愣的看着仙画,想到之前的洪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最终也只能从心底最深处叹息一声。

  哎!

  他想起弟弟苏辙的来信,知道他这段时间正在朝堂和王相公争论是否要再次让黄河改道,立刻磨起了墨。

  他得给弟弟去信一封,让他务必制止

  王相公的疯狂想法。

  这浪费人力物力都好说,但若是让百姓们受灾死难,可就无法弥补了。北宋初年。

  赵匡胤目瞪口呆,差点跳了起来,对着天幕破口大骂。

  &34;一群蠢货!做事之前不知道动动脑子吗?!&34;

  &34;这么大的事情,说做就做吗?&34;

  &34;去实地考察过吗?有找水利官员认真的计算过吗?!&34;

  赵普也想不到后世居然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半响才吐出一口气,赶紧劝慰: &34;官家息怒,息怒,现在一切都有可能更改,还来得及。&34;

  赵匡胤这才坐了下来,深呼吸几次,将心中的怒气压制了下去。这会儿,他忘记自己刚才被点名批评的那个“守内虚外”了。民间的百姓们更是炸开锅了。这水可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

  尤其是六塔河一带住着的百姓,想到几十年后的悲惨场面,哭的哭,喊的喊,差点没闹出事儿来。

  “这群当官的,真是不把咱们当人看呐!”

  &34;不错,这六塔河这么窄小,怎么可能过黄河水?&34;

  “说不定这堤坝还是让咱们自个儿修的呢!”

  也有理智还在的,连忙道: “诸位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呢。朝廷知道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再打六塔河的主意了。&34;

  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

  这才让民众的愤怒略微的消散了一些。

  【第二次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

  【王安石吧,up主对他也是心情颇为复杂。】

  【首先,他肯定是个能臣、名臣,为官清廉,没有私心,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到了北宋的积年弊病,愿意成为革新者。要知道,古代的革新者没这么好做的,基本没几个好下场。所以,能够看到王安石的决心,十分让人佩服。】

  【但是,他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很多事情想当然,并且性格执拗。认定了的事情绝不更改。】

  【就好比,他认定如果黄河能往东走,可以让北地多出许多良田,也能造福东边的水利,那他就一定要去做。】

  【这次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苏轼的兄

  弟苏辙。】六塔河洪灾仅几年。

  龙椅之上的皇帝由宋仁宗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受到了重用:

  “官家,自六塔河决堤之后,黄河分成了两股,水到之处,灾害严重,必须要尽快治理,让百姓安心耕种才是。&34;

  宋神宗有些犹豫: “王卿可有什么见解?”

  王安石道: &34;官家,黄河北流如果不堵住,任由河水弥漫,不管是官田还是私田都极易被淹。臣以为,还是该引导河水向东流才好。既有助于军事,又有助于农耕。&34;

  苏辙立刻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官家,如今黄河已经稳定,偶有洪灾不过是因为没有修建堤坝,只需在原地修建堤坝即可。若是再让黄河改道往东流,需征调大量民夫劳役,百姓恐不能负担!&34;

  两边争论不休,宋神宗也无法拿主意。便让司马光等去那边视察再来回话。司马光去视察了之后,认为可以东流,但是要缓缓图之,不能那么急。但王安石却坚持要急,要快。

  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边: &34;尽快堵上北流吧!让河水改道东流!&34;王安石深深鞠躬:&34;遵旨!&34;

  为了尽快的疏通河道,清理泥沙,他还发明出了一种钉耙,安装在船后,船只航行的时候挖起河底的沙土。

  但黄河每年的泥沙量高达亿吨,岂是人力可以挖通的?

  【后期,王安石是变法派嘛,革新派和保守派斗来斗去,他的工程也遭到了保守派文彦博的阻挠。然后又因为变法的争执,王安石被罢官了。】

  【工程没修完就半途而废了。】

  【结果,罢官没过多久,黄河决堤,直接夺了淮河的入海口,淹了四五十个县,三十万倾农田。】

  【还差点把当时还在徐州做官的苏轼给淹死了。】放眼望去,一片沼泽,四周全是水。

  苏轼带着城中百姓提前转移到了城外的一座高山之上,这才侥幸从洪水中逃脱。周围的百姓们眼中带着仓皇、迷茫和绝望的神色。

  有人低声的哭泣起来: “麦子再过一段时间都可以割了……”苏轼闻言,两眼泛酸,差点也流下泪来。

  /

  “你以有限的才能却非得要兴建这个不可能成的工事,让无辜的百姓受你的驱使,将他们放在必死之地!浪费的钱财还可以补救,但死了的百姓,却不能再复生了!”1

  【第二回,还是黄河胜。】

  【这一次的结果比第一次还惨烈,整个苏北和山东那一片都变成了它的下游,它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在哪儿入海纯粹看它自己的心情,造成了一大片黄泛区。】

  苏北本是淮河的入海口,支流无数。

  在地图上看的时候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复杂但其实很稳定。如今被黄河水肆虐,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淮河的水网堵得严严实实。淮河的水网,熄火瘫痪了!

  【王安石的工程如果建成了,洪水可能还是照旧,但也可能也有所减缓。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下所有的水利专家们都瞠目结舌。

  潘季驯早知这段历史,他现在来考察黄河就是需要给这段历史擦屁股,因此憋了半天才恨恨憋出一句:

  “胡来!乱搞!”

  汉朝。

  汉武帝刘彻也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了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面上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 “真乃猛士也!朕不能及!”

  他可没那么莽!

  赵匡胤刚才好不容易平复下来,这会儿又感觉心中的火一下子蹿了上来,直冲天灵盖。他猛地站起身,却觉得头脑一片晕眩。

  “官家!”赵普和内侍太监赶紧冲了上去。

  “快宣太医!”

  赵匡胤挥挥手,嘴巴里默念: &34;来得及,来得及,来得及……&34;不然他怕自己又吐血。

  赵普倒是惦记着实事: &34;官家,当务之急,还是得安抚百姓啊。&34;百姓们看了这天幕,还不得炸了?

  赵匡胤一惊,赶紧道: “还是爱卿提醒及时。立刻派人去那几地,安抚百姓,就道朕从未想过让黄河改道,让他们安心耕作,不用惊惶。&34;

  民间的确是炸了。

  尤其是相关地区,这次的范围可比之前大多了。“反正活不下去了,要我说,不如反了算了!”

  这话一说出口,里正的拐杖

  就打了下来,厉声喝道: “你不要命了!胡乱掰扯什么!大家听我说,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咱们自己先别慌。&34;

  县城中,颇有威望的几位举人进士们正在饮宴,闻得此事酒也喝不下了。

  &34;不如写一万民书,向朝廷请愿。&34;&34;此法可行。&34;

  洪水一来,可不管你是家贫还是家富,是举人还是进士,一视同仁。其他朝代的可能没这么深的感触,但依然看得很投入。

  良久,很多人才感慨一声: “看来,这专业的事还是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啊!”神宗朝。

  王安石脸色苍白如金纸。

  他性格倔强,虽然干瘦但脊背一向都是挺直的,但现在看来,却一下子软了下来,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几岁。

  他没想到,这次的改道工程居然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虽犟,但却无法无视百姓的受难。

  原本想要让黄河改道,其实也是出于对百姓对大宋有利的初心。或许,的确是他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在背后弱弱道, &34;工程没建完,并非是您之错……&34;王安石道: “也说不定,即使我没被罢官,工程还是没建完,洪水就来了。”那么大的工程,岂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好的?

  都有可能。

  &34;那,新法呢?&34;

  &34;自然要继续变法!&34;王安石刚硬的回答, &34;你放心,官家会继续站在我这边的。&34;

  因为官家和他一样,都看到了大宋繁华之下日积月累的弊病,再不根治,恐怕就要病入膏肓了。

  不过,王安石想起仙画对自己的评价,又想到苏轼和欧阳修等人对新法既赞同又不完全赞同的意见。忽然就难得的迟疑了一下。

  “新法的细则与执行,召人再来商榷,最好再去底下城池做一些考察。另外,黄河一事,需得我亲自前往考察。&34;

  “是,父亲。”

  苏宅,

  苏辙轻轻的舒了口气。

  还好,还好。仙画提到了这件事,不然王安石这犟相公真的是谁也不听,一意孤行。这次,这灾祸或许不会再发

  生了。

  【宋神宗怕了,不搞了,投降认输了。】

  【然后,他儿子宋哲宗一登基,他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啊。】

  【得!又要来一次易河。】

  【这次怎么易?】

  【这一次的争论,长达八年,几乎将所有的朝臣们都卷了进来。一派想让黄河继续往北流,一派还是想改道让黄河往东流。】

  主张改道让黄河往东流的以文彦博为首,是的,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不死心。主张让黄河继续往北流的以右相范纯仁和苏辙为首。

  两方吵来吵去,不得安歇。

  坐在上首的高太后和宋哲宗看不出表情。

  高太后最后道: &34;不管如何,这几年须得与民休息,不得再动大型徭役与工事。&34;一句话堵死两派人。

  高太后主政的这几年,百姓们过得异常祥和安宁。然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了。

  【这场争论,发展到最后,直接变成了党争。黄河走哪儿才符合自然规律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得先争赢再说。】

  【多说一句,宋朝的党争和赵匡胤脱不了干系。】

  … …

  被创了好多回的赵匡胤已经面无表情。此刻茫然的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