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作者:紫羿叶子      更新:2023-06-21 14:28      字数:5291
  在供销社里,都能磨蹭两个多小时!不光明子看啥都新鲜啊,不陌生的大姐二姐也要借机又把新进的货都看了一遍呢!这是很多理解的事情。跟后世的大中小女士们恨不得每周都要把已经熟得不能更熟的商场再逛一遍的心态,应该没啥大区别。果然,买个东西,花了这么长时间,婶儿一点都没觉得奇怪。“婶儿,钱我没花。”明子乖乖把钱上交。“咋没花呢?”婶儿接过钱,问道。“没啥想买的。”还顺便卖了个萌,叹了口气。娘看她那个样子就笑,“那好,这钱婶儿给你存着,等你想买啥的时候,再给你。”明子娘说话算话,还特意找了一本大哥他们用过的旧书,把那二分钱夹起来,让明子看着,单独放在了柜里。这就是明子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私房钱”啦!作者有话要说:哈哈哈,大家是对杀年猪有什么误解??都跳过去不看……我是真的不会取章节名啊……下一章过年了,会不会没人看了????第14章 小年儿啦【捉虫】小年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祖先上坟了。这时候上坟烧的并不是后世那种做得特别精致的纸钱,就是黄纸。特别粗糙的那种。买回来之后,剪成十六开的纸那么大,用家里最大额的纸币在上面比一遍,之后折成三层。这就是一张完整的纸钱了。没有拿钱比过的,是不算的。娘说,那样的不算钱,祖先们收不到的。上坟是男人们的事,是爷爷带着家里所有的男丁一起去的。八爷爷和他的三个儿子也会一起去。明子娘平时那么节省的人,却从不在这上面节省。明子看得清楚,八爷爷拿着的烧纸也就两三厘米厚的小小一打儿,明子家这边儿,可是抱了半米厚的一大摞去的。娘说,对祖宗,要心诚。八爷爷嗤之以鼻。腊月二十三,小年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就开始进后过年周期啦!别看这时代的人们日子过得穷,但是却最是有滋有味儿,过年都特别的有年味儿。明子娘又最是讲究仪式感、重传统的人,老规矩都遵了十成十。小年儿早上是要吃饺子的。接前两三天,明子爹跟爷爷两个人就从冰窖里刨出了几块猪肉和鱼。放在屋子里化着。小年儿头一天,肉刚好化透了。正好能切得动,再加上酸菜,这可就是一年里最丰盛的几顿饭之一了。足足一大盆的饺子馅儿!没办法,人口多,包少了不够吃啊。这时候人的肚子都空,好容易吃回饺子,可不像后世的人,吃上十个八个就饱了。像明子爹这样的壮劳力,吃上三十个饺子,那可是一点都不多的。就是五岁的小文哥,都号称自己能吃二十个!不过明子怀疑,他根本不知道二十个是多少。人多干活儿也快。全家老小齐上阵,用不上俩小时就能包出来。老姐、老哥和明子三个混混儿太碍事了,明子娘一人给了一块儿面,老姐和老哥乐巅巅的就跑了,明子也不知道这面能干啥,看着他俩跑了,也跟着。原来是把面放到灶堂里去烧。埋在最下面的灰里面。过上个把小时的,面疙瘩就焖熟了。再扒出来,就能吃了。明子看着黑乎乎的面疙瘩,出于好奇,肯定要尝尝的。直接把面疙瘩掰开,吃里面的熟面。哎呀,这跟面没发过的死面儿馒头有啥区别?不好吃啊!小哥和老姐却吃得很乐呵,连外面的皮儿都没舍得扔,连着粘在上面去不掉的草木灰都一块吃了……好吧,草木灰消毒!明子把咬了一口的面疙瘩分成两瓣,给老姐和小哥一人分了一半儿。小文哥用看小傻子的眼神看明子,似乎是整不明白,为啥这么好吃的东西,明子都不吃。然后拿着明子给的面疙瘩就从厨房进屋去找娘了,特别担心的问道:“婶儿,明子是不是傻呀?他连烧面疙瘩都不吃!”“小傻子”明子决定,以后再也不跟小文哥玩儿了……二十三,孩子们都早早的就起来了,眼巴巴的等着吃饺子。明子不是个演技派,所以她实在是演不出来对饺子的期待。她的“特立独行”说实在的,真的看着有点儿傻啊!说是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其实大部分都是酸菜,肉就是借个味罢了。爷爷不吃荤油,干脆就直接是酸菜馅的了。哎?居然还挺好吃的。明子吃了五个饺子。四岁的小肚子,真不算少了。小哥没有吃下他所说的二十个,不过明子看着,绝对超过十五个了。他想数来着,但是数到十,就进行不下去了!小哥原来只识十个数啊。哈哈哈……可是只识十个数儿的小哥还被娘和哥哥姐姐们夸赞聪明呢!因为人家是自学成才。谁都没教过,自己就会数十个数儿了。明子默……突然有了一种自己可能是个天才的盲目自信,肿么办……后来,明子想明白了,为啥她觉得那没放多少肉的饺子那么好吃。因为,那已经是她穿来大半年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了!老人说的话真没错,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不觉甜。上辈子,吃啥都没觉得特别香,那真是饿得轻了呀!那时候,也有人忆苦思甜,吃野菜,玉米饼子啥的。可是那玉米饼子都是玉米面磨得细细的,和面的时候还要放鸡蛋和糖,跟真正的粗面饼子能一样吗?野菜就更扯了,常年大鱼大肉的吃,来顿野菜只当是清肠胃了,还对身体好呢!明子现在觉着自己经过了这大半年的“锻炼”,要是让她再穿回去,那她一定能做个勤简节约的好青年。真过过苦日子才能知道,那好日子真是来之不易啊。这还是高官屯儿不缺粮食不挨饿的情况下呢。明子都不敢想,其它地方的人,到底过的有多艰苦。一顿饺子,又让明子发散恩维了。等她回过神儿,家里人已经各自忙碌了。打扫卫生的活儿,肯定是三个姐姐的。大哥跟着爹和爷爷扫院子,老姐和小哥早就跑出去玩儿了,地里那么厚的雪,屯子里的孩子不知道玩得多开心呢。对于明子的“宅”属性,家里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只当她是文静了。只要不是真傻,文静点儿也没啥不好的。这是娘的原话儿。明子娘的活儿最精细,她在用玉米桔杆儿扎马。没错,就是要扎出来一个马。明子看得晕晕乎乎的,都不知道那一堆玉米杆儿加上苞米叶子,怎么就变成了一匹马。不能说栩栩如生吧,但真的算形神兼备了,谁看都能看出来那是一只马。明子不错眼的看着,完全没看明白怎么扎的。“婶儿,扎马干啥用啊?”好奇宝宝明子再次上线。“晚上灶王爷上天的时候,要用啊!”明子娘奈心的给好奇宝宝解惑,手并没有停。“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明子是知道的,就在灶台边上的墙上,钉着一块儿木板,上面放着个小碗充做香炉,墙上贴着灶王爷的画像,两边儿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嗯。今天过小年儿,灶王爷要回天上过年去啦。这是给灶王爷扎的马。”然后,娘顺便就给明子讲了关于灶王爷的故事。明子听得津津有味。祭灶她当然知道。扑街写手也是写手,资料她也是收集过不少的。她那个年代,人们早就把这些老习俗给扔掉了。城里面,也没人供灶王爷了。明子对祭灶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小说和网络。跟这么设身处地的身处其中,完成是两回事儿。晚饭不再有饺子吃了。不过有肉,呵呵。爷爷也开始吃上鱼了。因为鱼要单做,爷爷的饭就跟大家伙儿不在一起吃了。大姐是先把爷爷的鱼炖好了才做其他人的菜的。所以,这一顿,爷爷是先吃的。不然鱼就凉了,不好吃了。不过,就是第一顿是这样,为了省柴禾,不可能顿顿分两次做,爷爷的鱼也是一次顿了不少,以后,都是跟烩菜一样,就是直接在锅里热一下。过年了,待遇果然不一样了。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腊月习俗还有个腊八,吃腊八粥,我嫌太磨叽了,没写……因为高官屯还真不是吃腊八粥,而是吃大黄米的黏米饭,拌上猪大油和酱……要写又是不少字,我懒癌发作……就是现在写这些习俗,也是没办法,刚穿过来第一年,不写详细点儿,没有画面感,还要用这些事儿带出来一些关家的背景。要是不写,以后一点点加,看着乱得很。所以,前面难免磨叽点儿……而且把这些习俗都放到以后v章里,总觉得不太好,所以,大家忍一忍吧……过完了年,以后这些习俗的描写就少了……第15章 过年啦晚饭之后,就要开始准备祭灶的事儿了。明子爹劈了一堆的木头,在院子里堆成一堆。天黑透了,按爷爷的说法儿,星星出全了之后,点上火堆,在火堆边儿上摆上桌子,放上几个早就准备好的馒头和香炉碗儿,还有三个小杯子,倒上酒,酒也点火着了。然后把墙上的灶王爷画像、对联跟白天扎好的马一起烧了。这就是灶王爷上天了。一边儿烧的时候,还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儿,还有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还要放一挂鞭炮。之后,爷爷带着明子爹和两个哥哥,一起在供桌前磕头。也是念念有词的。特别的有仪式感。家家都是要祭灶的,从天黑下来开始,陆陆续续的就有鞭炮声传出来。从鞭炮声的多少,也能听出来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只响了一两声的,这是买不起成挂的鞭,拿单个儿的充数儿。也有声音小一点,百十响的。还有声音大一点儿的,档次又高了一个台阶。一般听着几百响,声音也传得远的,那肯定就是生产队里放的了。个人家,是没人会舍得花那个钱的。关家放的是一块钱一挂的不高不低,中档的鞭。是高官屯里的普遍选择,当然,在外面的人看来,已经是很奢侈的了。小文哥特别的兴奋,他对鞭炮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喜欢。连大哥都没法保持冷静。明子无法理解男孩子对于鞭炮的这种热情。她更喜欢这种特别有仪式感的氛围。这才是中国人该过的年嘛!二十四,做面灯。明子完全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只是懵懂的看着,爷爷带着大哥一起用粗面捏成个小酒杯一样的东西,在里面放上爷爷用麻子碾出来的麻子油,再放上一小节细麻绳,就完成了。之后放到外面去让它冻上。明子化身人型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在好奇中。爷爷说,这是做面灯。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灯。除夕的时候,要在房前屋后点这些小面灯的。还有正月十五也要点的。不过那个不着急做。二十五,做豆腐。能吃得起豆腐的人家不多,大队里都没有豆腐坊,要买豆腐,得去兴隆镇里。明子爹去镇里买了十块豆府回来。下了大雪之后,自行车已经骑不了了。出门都是靠走。回到家,鲜豆腐就已经变成冻豆腐了。留出来两块儿做菜,其它的继续放在外面冻着。当天晚上,就多了一道菜,白菜炖冻豆腐。二十六,烀年肉。关家有家规,过年要吃三天素的。所以,年前实际也就还能再吃三四天的荤腥。这烀年肉,更多的就是象征意义上的活动。之后一直到除夕,每天饭桌上都会有一盘子肉倒是真的。二十七,杀年鸡。留着的那六只鸡,已经喂了快一个月的玉米粒了,算是原始的催肥方法了。不同与后世什么肉都要精的,瘦的。这时候的肉,都是越肥越好。六只鸡,真的不少了。杀、退毛、拔毛,可费工夫了。当天的晚餐,当然就是鸡肉炖土豆了。小哥这几天都高兴坏了,天天吃好吃的。明子觉得,他都胖了一圈儿了。二十八,把面发。这就是为第二天蒸馒头做准备了。一大盆的面,放上面起子和好了,放在炕头儿,发一天一夜。第二天刚刚好。二十九,蒸馒头。两大锅的馒头,不只上供要用,吃素的三天,这就是主食了。蒸馒头是个技术活儿,大姐蒸不好,明子娘这一天得亲自下厨的。然后,就是年三十儿啦。也就是除夕。关家过年要放四挂鞭,祭灶的时候是第一挂。年三十早上的,是第二挂。小哥为了亲自点这挂鞭,早早就从被窝爬起来了,巴巴的等到吃早饭之前。过年要供家谱的。是过年期间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事情。家谱摆上去的时候,明子发现,两侧对联上的字,她居然认不全!前几天因为小文哥只识十个数儿建立起来的天才自信心,瞬间就碎成了渣渣……家谱上面已经有四代人了,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儿开始的。明子个子太小,家谱上的字也太小,她站在地上,都看不清楚上面具体的内容。当然,她也不能表现得她认得字的样子。那她可就不是天才儿童,会被当成妖怪的。其实说起来,关家也是个大家族,没出五服的亲戚正经还有不少。爷爷说,他已经是闯关东过来的第三代了,爷爷的爷爷那时候是挑着担子带着老婆孩子从山东走到东北落户在大房身屯儿的。爷爷是零零后,呃,一九零零后,已经是生在东北了。可见他们家出来的时间有多早。刚到东北的时候,那是真的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爷爷说,他小时候,家里还有好多地。就那,还只能算是富农,跟地主家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爷爷小时候是上过五年私塾的。生活好,不挨饿,身体好,肯定孩子就多。一家三四个孩子都算少的,向八爷爷家那样十来个孩子的也不少,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爷爷的堂兄弟姐妹得有二三十个了。到了明子爷这辈儿,同族的兄弟姐妹得有几十个了。只是爷爷这一枝儿,人丁比较单薄。就明子爹一个孩子。好在,到了明子他们这一辈儿,人口又兴旺起来。又因为从大房身搬到了高官屯,六爷爷早逝,只留下一个堂姑姑,只剩下明子爷爷和八爷爷两家,才觉得势单力薄了些。其实还真不是。老家,人多着呢。同宗的长辈,都要上家谱的。因为家族大,几乎每一年都有长辈过逝,家谱上都要添新名字。大房身离高官屯也就十几里的路,离兴隆镇才不到一里地,去镇上都会路过,所以消息并不闭塞,族里有啥婚丧嫁娶的大事,明子爷爷跟八爷爷也都要随份子的。族里长辈过逝,可不光是要把名字添上家谱,还要服丧的。都是小老百姓,规矩也不是那么严格,服大功小功啥的。只是过年的时候,不能大肆贴春联,福字啥的了,因为那些都是大红纸的。远枝儿的亲戚一年不能贴,直近的,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