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作者:紫羿叶子      更新:2023-06-21 14:28      字数:5019
  明子爹这一辈儿,直近的,自打六爷爷没了之后,已经三十来年没人过逝了。剩下的,都算是远枝儿了,但是架不住亲戚多。一年又一年的。大姐说,她这么大,家里贴过春联的次数都不超过五次。作者有话要说:终于周四了,可以有榜了,天天两点多才睡,都快累傻了我……一周赶榜五万字,差点儿没疯了我……第16章 过年二家谱挂上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供碗了。明子娘从几个月之前就开始准备做供碗的一应事物了。秋天时候,有一种野草,结出来的果儿,没有什么用,但是形状很好看,明子娘会选一些形状最漂亮的留下来,到时候用它们沾上各种颜色的颜料印在供品上,很漂亮。还有一些野草,明子娘也会留一些,晒成干花,染上颜色,在供桌上也是很好的点缀。一直到年前,凡是可能用上的,给供品增色的东西,明子娘都在陆陆续续的准备着。年三十吃过早饭,家里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来人了,屯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跑到明子家来,等着明子娘做供碗儿的时候跟着学。这阵式,都快赶上烹饪班的教学现场了。明子娘手巧,那是在整个大队都有名儿的。打络子,绣花,编织,哪样不是别人只能羡慕嫉妨恨的存在。明子看着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常物什在老娘的手里变成特别有观赏性的供碗,看着娘的眼里都快冒着小星星了。老娘这手,真是开了挂了。要不是明子知道娘也有不会做的事儿,都要怀疑娘是带着什么能工巧匠系统穿越的了。呵呵,娘不会做的东西很奇葩,就两样儿,打麻绳和纳鞋底子。对,不是什么难得谁都完不成的,相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农村妇女都会做的,最普通,最简单的两样儿。就算是手笨的,人家好歹也能做出成品来,明子娘却是真的连成品都做不出来的那种!以前,明子姥姥还没改嫁之前,每年都是姥姥帮着做全家人的鞋。姥姥改嫁之后,每年二姨帮着做一部分,二姨家七个儿子,自己都帮不过来,全帮也帮不过来。剩下的就是这家帮着做一双,那家帮着做两双的。好在,明子娘人缘好,平时她帮着别人的时候也多,这样互相帮忙,全家才算是有鞋穿了。就是这样,二姐说,她十一岁那年冬天,她的棉鞋到底没做出来,足足穿了一冬天单鞋,那冷得真是一会儿都不赶老老实实的站着,只能不停的走或是跳。一直到大姐长到了十三四岁,早早的就跟着二姨和屯子里的婶子们学会了打麻绳和纳鞋底子。明子娘才不用每年为了穿鞋出去求人了……说得远了。还回说回做供碗吧。明子娘的供碗做得好看,动作也不慢。九点钟左右,就全部都完成了。再摆上馒头。酒。点上香。外面同一时间,放上一挂鞭。这家谱就算是供好了。新的灶王爷像也贴上了,灶王爷已经完成了上天汇报的工作,回家过来了。明子娘很讲究,那香火是要时刻盯着的,前一柱香烧得还剩下一点点的时候,就要指派大哥在边儿上等着,得保证香火不能断了。而且,这个活儿,还不让闺女们参与,小文哥还小,大哥就总得待在家里看着香火,都不能出去玩儿。从这上,也能看出来是明子娘有多传统,多重男轻女。明子觉得,娘什么都好,就重男轻女这件事儿上,真没有爹和爷爷看得开呢!晚饭吃得比每天要早,因为晚上守岁还有一顿年夜饭,下午这一顿,就提前了不少。从三十这一天开始,就要连着吃三天的素了。那可真是清肠胃。别人家过年,都是一年里伙食最好的三天,关家正好相反。平时好歹还有点儿荤腥。这三年,连葱蒜都是不能吃的。早上就是豆包,咸菜。晚上粥,咸菜。因为不舍得买豆油,连菜都干脆不做了……这艰苦的。明子也算开眼界了。以为之前吃的就够惨的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过年啊……除了明子,家里其他人都已经习惯了。连小哥都知道关家过年就这是这个讲究,也没有报怨。啊,对了。连冻梨也不让吃了。娘说,梨这个名字不好,不吉利。过年期间,不准吃。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发纸。跟祭灶的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在院里子点上一个火堆,放上供桌,供品。烧纸钱,放鞭炮。这一次,燃放的鞭炮是最多、最好的,不过也只是从一小挂变成了稍多一点的大挂,再加上几个单响的炮仗而已。然后就是男丁们磕头祭拜。这一次,不光是明子爷爷,老爹带着两个哥哥磕头了,隔壁八爷爷带着三个儿子也要一起过来的。同宗同族嘛!同样的,八爷爷家发纸的时候,明子爷爷也要带着儿孙们过去磕头的。祭拜祖宗这个事儿,可不观你年纪大小的。屯子里各家发纸的时间,都是自己定的,有些人家会特别早。抢着发嘛,取个好意头。明子家差不多等到最后才发纸,这个事儿,可不是明子娘说了算了。要听爷爷的,爷爷说,好饭不怕晚。急三火四的,没福气。要不是怕几个小的睡着了,是要等到夜里十二点的。发纸之后,就可以吃年夜饭了。素馅的饺子。把冻豆腐切成细细的豆腐沫儿,放一点点豆油炒一下,跟酸菜一起,就是饺子馅了。不能吃蒜,也没有酱油,饺子都是沾着咸菜汁吃的。年夜饭跟平时的区别就只是把豆包和粥什么的,换成了素馅饺子。菜还是只有一个,咸菜。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省钱。吃完年夜饭,晚辈们就要给长辈拜年了。男孩子要给长辈磕头,女孩儿就说几句吉祥儿话。然后长辈就会给压岁钱了。这个拜年,不光是在自己家的,有亲戚的人家,都要走一遍的。明子家当然是大哥和小哥两个去各家拜年。关家在高官屯里亲戚关系简单,就是八爷爷家,孩子们的二姨家。还有就是单家,娶了关家的女儿,也算是明子的同族姑姑家了。除了这两家,别的亲戚都是拐了多少个弯的,是不用大年夜的去拜年的。折腾不说,人家也不一定想给这份压岁钱。因为关系祭祖发纸发得晚,别人家里吃过年夜饭孩子就陆续出来拜年了,关家年夜就吃得断断续续的,因为隔一会儿,就会有孩子们进来拜年。二姨自己生了五个儿子,八爷爷家三个儿子,再加上单家的四个儿子。这就是十二个了。明子娘早早就准备出来十二张二分钱,来拜年的孩子,一人二分钱的压岁钱……等大哥和小文哥吃过饭出去拜年回来,明子也知道了他们的收入状况。二姨一人给了五分。单家一人给了二分。八奶奶给了一人一分钱。哎哟,这么看,儿子少了,是不行啊,压岁钱都赔了。明子看看两个哥哥的“收入”,突然觉得,自己那二分钱的私房,还真不算少了。第17章 过年三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猴年开始啦。早起,放完了四挂鞭之中的最后一挂,就开始新的一年啦。早饭依然是饺子就咸菜。吃过早饭,爷爷就带着儿孙又去八爷爷家给祖宗磕头去了。今年是爷爷和三姐士敏的本命年,早上起来就扎上了红腰带。今年三姐还多得了一毛钱的压岁钱。初二晚上送神儿的时候,还要再去磕一回头的。过年,是难得的不用干活,连针线都不能动的轻闲日子,农家院里,这几天,除了准备吃的,基本上没啥事情忙了。日常孩子们有孩子们的游戏,这时候,大人们也能闲下来,休闲一下了。这时候可没像后世那样,每天除了打麻将还是打麻将,这会儿,根本没人打麻将,扑克啥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谁有那个闲钱去赌啊。女人们也都是玩玩嘎拉哈,聊聊花样子啥的。明子娘人缘好,招人儿,满屯子的婶子大娘都乐意带着自家闺女媳妇儿的,来关家串门子,闲聊。男人们做什么,明子就不知道了。她又没有看到。自家爷爷和老爹也不出去,就在家里待着,扫扫院子啥,劈劈柴啥的。绝对的宅。屯东大坑已经被孩子们占满了,几十个孩子都在滑雪,滑冰着玩儿,连大姐二姐都跟着去玩儿了。明子肯定不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出去疯跑的,家里也没啥事儿,她就又根三姐要的书本,趴在炕上看。她脑子里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应该很有用,可是被自己忽略了,一直没有想起来。想从书上找找,看看能不能刺激一下脑子,想出来是什么。研究了两天,也没想明白自己倒底要找啥。数学语文都看遍了。也没找到啥提示。算了,赶明儿有空再翻翻地理,历史书找找吧。主要明子对这时候的历史书是真没啥信心,太人为了。都不想提。初二,下午的饭又吃了早,因为晚上还有一顿,送神儿之后开荤的第一顿。因为要开荤,饭后就要开始烀肉了,肉是年前就拿回来的,早就化好了。也早就收拾干净了,直接下锅煮就好。一边还要包晚上吃的饺子,终于可以放肉和葱花调味了。这三天素可把明子吃得服气了,终于明白书里说的清汤寡水是啥意思了。这肚子里年前吃那点儿油水,都给去了个干净,这两天,明子觉得身子都软了,饿得都没劲儿了。并不是饭吃得少了,实在是它不顶饱啊。初二晚上是,天黑透之后,就要送神儿了。把供桌上的供碗撤下来,香炉收起来。在家谱前烧些纸钱,说些吉祥话,再欢迎祖先明年再回来过年之类的。然后爷爷还着明子爹和大哥拿着灯笼就出去了,要一直送到祖坟那里的。再在祖宗坟前磕了头才算完成整个送神儿的仪式。之后回到家,要洗手洗脸。家里饺子和肉都已经做好了,只能爷几个回来自好出锅。这一顿最丰盛了,不光有半盆肉,一大盆的饺子,还有一大盘子鱼。今年家里存的鱼多,全家都能解解馋了。明子也管不了都是晚上七八点钟的时间了,也不讲究什么养生不养生的了,她真的是饿狠了。吃了七八个饺子,再加上小半碗的瘦肉,还有两条半根筷子长的小鱼。撑着都肚子疼。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有这么儿狼吞虎咽的时候。但是,真的是两辈子也没有觉得饺子这么好吃过。那清水煮出来的大肉,蘸上咸菜汁调的蒜泥居然也能那么好吃。还有那鱼,上辈子,明子从来不吃刺多的鱼,嫌麻烦。就是刺少的,得还要都是处理好的,她才吃。这一顿,那鱼刺都差不点儿给吃了。瞧把这可怜孩子给饿的。初三没啥事儿了,大姐又要开始帮着娘一起准备吃食,马上就要有人上门串门拜年了。堂姑姑也要回娘家来了。得先把待客的饭菜都准备一下啊。各家的传统不一样,关家是初二就送神儿了,有些人家是初三送的。而且,过年期间,单日子是不会出门出走戚的。所以,初三这一天,没啥事儿。明子依然孜孜不倦的翻着三姐的课本。哥哥姐姐们都笑话她,说就好像她能看懂似的,看那么认真。爷爷见明子看得认真,就说,等过完年,有空了,就教明子认字儿。爹娘都不认识字,到了明子他们这一辈儿,娘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教育了。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也让孩子上学。初四,还没到中午,堂姑姑果然回来了,带着两个孩子,说是天刚亮就从家里出发了,走了几个小时,才走到家。两个孩子一个十五,一个十二了,还有三个小的,走不了这么远的路,在家里没带来。娘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一毛钱压岁钱。堂姑姑要给明子几个压岁钱,娘都没让要。堂姑姑家人口多,堂姑父兄弟三个,因为盖不起房子,一直没分家,二十来口人住在三间小土房里,公公当家,婆婆管钱,自己手里本来就没几个钱。姑姑每次回娘家,肯定要多住上几天的,家里至少能吃饱饭。以前大姐还小时候,她回来的时候更多,不光是为了能吃饱饭,也为了回来帮着明子娘干点儿活。家里住不下,爷爷带着两个堂外孙也一起去挤生产队的大炕了。生产队的大炕,正月的时候,跟家里的情况差不多,走亲戚的一多,家里住不下的,都到生产队挤了。明子娘身体不好是真的,但是她人非常好强。平时家里家外收拾的干净利落。为人处事,因然是厉害不假,但是她讲理,也爱帮人。人缘是很好的。不过亲戚爱到家里串门子,老辈儿们爱到家里来,就是表出去不知道多少层的,各种队里、公社里的干部,到下面村子里工作派饭,也多是派在明子家的。有时候人家直接就跟队里说,不要派饭了,就到关老大家里吃。关老大就是明子爹。所以,一整个正月,家里的人,就没断过。木家跟关家都是大家族,直近的不多,架不住同族的,还有表亲多呀。明子跟本就没记住,那些亲戚,都是哪个是哪个。作者有话要说:写一点更一点,没有存稿的苦逼写手,真是……今天换了电脑,还在适应中……好困,好像被人点了睡穴一样,总是想睡觉……ps:这真的真的真的不是民俗小说,囧……第18章 过年四正月十五,洒路灯。又是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做面灯。要连着点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同时,还要往祖坟去送灯,同样是面灯。也是连送三天。明子爹还要去大房身给爷爷的爷爷送灯,路上的雪都已经踩实了,可以骑自行车了。每天也要一两个小时的折腾。就这个习俗,没办法的事。明子一正月都在翻书。爷爷已经开始教她认字了。只是爷爷当年读私塾学的都是繁体字,教给明子认的也是繁体字。哥哥姐姐们的课本都不能用,上面都是简体字。爷爷认不全。教明子用的“教材”就是他私人收藏的话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