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46章
作者:故国有虞      更新:2023-07-08 22:28      字数:3323
  从长安直到葱岭以西,在直达波斯、大食甚至是东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上,有大唐的骑兵常年游弋,以保证过往商旅的安全。而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纵使是商人旅者行万里路,亦无需携带兵刃,顾虑安全。

  村落相闻田野相接,即便是昔日荒芜的河西、陇右等地区,亦如同江南一般富饶。

  文教方面就更不必说, 藏书之监, 莫盛于开元。收集有历代藏书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 和唐代学者著述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可谓盛矣!

  开元二十一年,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极力倡导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

  开元二十六年,则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立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

  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就算是乡间的孩童,亦知晓礼让。

  更不必说,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诗仙诗圣的光芒照耀千古,影响着后世的无数文人学子。除此之外,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贺知章……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药王孙思邈……以及那文采、思想与风度齐飞的开元名相张九龄等。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这是神州儿女上千年的骄傲。

  纵使是在千年之后,天崩地坼新世界开辟,亦只称是复兴,而不是崛起。

  但很可惜,生逢在这样的盛世,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是最大的幸运,亦是最大的不幸。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叫阿瞒的不仅有曹老板,李隆基同样喜欢自称是阿瞒。甚至于后世形容曹老板的诗句,用在李隆基身上,同样再是贴切不过。以致于天音落下,接下来之所呈现的,却是盛世破灭之后的截然不同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那昔时昔日的盛世大唐,终是如同幻梦一般烟消云散,显露出战火流离之后的凄凉。

  大唐的荣耀,终是一去不复返。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

  三郎啊三郎,你难道真的老了,忘了过去的雄心壮志,忘记了你之所开辟的太平盛世了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干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于是下一刻,伴随着天音落下,是有诗句于虚空当中显露出来,伴随着相应的画面与场景生出。

  在刚开始登基之时,在开元篮世的前期,李隆基曾提倡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及内宫後妃以下者都不能够佩戴以金玉之所制成的饰物,并且遣散言女节省开支。又下令全国各地,不得开采珠玉和制造锦绣,一扫武周以来的奢靡之风。

  但这是年轻时候的三郎,是二十多岁的三郎,是锐意进取的三郎。而非是于美人与酒色之中迷失自己,开始变得沉溺与享乐的三郎。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开元二十五年,距离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武惠妃薨。

  纵使当时的后宫当中已经有数千人,但李隆基极目四望,却只觉得竟无一可心之人。

  直到遇到杨玉环,这位武惠妃的儿媳妇,李隆基曾在开元二十二年之所册立的寿王妃。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隆基如获至宝,自此,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

  至于世俗、道德、伦理?

  对于大权在握的帝王而言,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能够有幸代替婆母侍奉天子,这是杨玉环这个寿王妃是荣幸,是寿王这个儿子的荣幸。想来便是你武惠妃在天之灵,亦应当不会怪罪于朕的吧?

  朕只是太过思念你武惠妃而已,以致于郁郁寡欢,对后宫当中的嫔妃佳丽们都提不起兴趣来。

  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恰巧在这寿王妃杨玉环的身上,朕竟然依稀看到了你武惠妃的影子,所以迫切的想要同其深入交流,再续前缘。你武惠妃应当,是会理解朕的吧?

  更不必说,这天下间的珍宝与美人,合该为朕之所拥有。只有朕,方才是天子,方才是帝王。

  这天下不过是朕一人之天下,朕不予,谁都别想取。即便是朕之骨肉与血脉,亦是同样如此。

  要不然,又何以有一日杀三王?

  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打开潘多拉魔盒那一日开始,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便已经成为李唐皇室的传统艺能。

  你寿王若是愿意,看在你母

  亲的面子上,朕自会赐还你一个新的王妃。若是不愿……朕儿子众多,多一个少一个又何妨?

  况且杀害亲生骨肉这样的事情,朕又不是不曾做过。此事说来,还是受了你寿王的母亲武惠妃的蒙蔽呢。

  李隆基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

  同样是在这一年,玄宗朝最后的贤相张九龄被赶出了长安。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昔日有周幽王为博褒如一笑,所以令人点燃烽火,取悦美人。李隆基虽然不至于荒唐昏庸至如此地步,但为了博得杨玉环欢心,同样花费了极大的心思。

  虽然于这位帝王而言,美人,永远只是点缀和陪衬,是自身权势以及盛世的象征。

  【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

  伴随着天音落下,却是有人摇头,开口道:

  &34;世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吾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世人都认为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才是大唐国力衰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在我看来,从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罢免张九龄的宰相并且专任李林甫开始,便已经是转折。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原本的君臣相得互相成就,开始一步步走向陌路。

  于是在接下来的场景与画面之中,之所显现的是在李隆基前期之时,先后以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为相,君臣一心,共同将开元盛世推动到顶峰。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切似乎正在一点点的变得不一样。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曾经,知人善任锐意果敢的李隆基每每见到精神抖擞、风仪秀整的张九龄之时,便会对着左右感叹:

  “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眼中有光,心中有火,有着雄心与壮志的君王,自然会对贤良的大臣生出喜爱。只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渐渐地,在张九龄每次想要开口说话抑或者是进谏之时,李隆基开始觉得厌倦,开始觉得不耐烦。

  大抵是上了年纪吧,朕怎么觉得最近精力,愈发下降,对这些繁冗嘈杂的政事,总是提不起兴趣来?

  大唐在朕的手中发展到极监,古来的君王又有

  哪个如朕一般?朕如何不是神人,怎么就不是神人?又何须你时时刻刻,提醒朕的不足?

  况且你口中的那些道理朕都懂,提醒一次两次便罢,难道便不能够有片刻的消停?

  就好像那次干秋,过生日图的可不就是开心?怎生大家都在进献奇珍异宝,唯你张九龄偏要与众不同,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

  怎么,是怕朕做了昏君暴君吗?

  可偏偏朕还得捏着鼻子,给下赏赐。

  还有那安禄山,说什么狼子野心面有逆相,你张九龄是觉得你看人较之以朕更加有眼光?

  朕看那安禄山,分明就是一个忠良之辈。

  当然,这些朕都可以不和你计较。但你事无大小都要和朕杠上两句,是真的把自己当魏徵,想要朕如唐太宗文皇帝一般,事事忍让于你?

  李隆基心中,对于张九龄的不满正在一点点的累加。而心头那此前一直被压制的恶兽,亦在一点点的想要突破自身之所设置的牢笼,放将出来。

  随着那画面与场景推进,很快便步入到开元二十四年的秋天。

  洛阳宫中出现怪事,李隆基召集宰相议事,想要从洛阳还都长安。

  如果是年轻时候的、那个从一次次的政变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李隆基,那么不管再怎样的怪象,都很难叫其动摇。但现在的李隆基已经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开始贪生,怕死。

  或许是心中有鬼,或许是担忧生命受到威胁,或许是不忍这人世间的美好就此终结,李隆基迫切的想要快点离开这个地方。

  但遭到了张九龄的阻拦。

  “今农收未毕,请俟仲冬。”

  现在正是农民们的秋收之际,如果陛下您的车架大举经过,很可能会踩坏农田。

  所以还请您忍一忍,等一等,等到入冬之后,再行启程。

  但此时的李隆基早已经不是昔日那个愿意听从忠言逆耳的唐明皇。

  百姓的农田如何,同他李隆基之间又有何干系?能够有朕的性命与安危更加重要?

  于是有李林甫闻弦歌而知雅意,在朝议结束之后,假装脚伤故意留在后面,等候李隆基的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