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47章
作者:故国有虞      更新:2023-07-08 22:29      字数:3321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当年轻时候的李隆基想要励精图治想要带领这个国家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之时,受到重视的是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贤相。可是等到这帝王走向昏聩,那么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这样的人便不断地冒头。

  又或者说,纵使有着魏徽这样的贤臣在身边,时时做出提醒与谏言,但帝王之所想要听到的,永远只是他们愿意听到的而已。

  逼论李隆基身上固然流着太宗文皇帝的血脉,但却并不是那个虚心且擅长于纳谏的李世民。

  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不管是西都长安还是东都洛阳,都是陛下您自己的家。您想要住哪便住哪,又为何要听从别人的安排?又何必要另行选择时间?

  况且若是害怕惊扰到沿途的百姓,那么只需要减免沿途各州县的赋税便是。

  想必百姓定会因此对您感恩戴德,又如何会有丝毫的怨言?

  李林甫的这说法对,亦不对。只不过很显然,李隆基自李林甫口中,听到了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

  于是决定,立刻返回长安。

  至于那些农户们被毁坏的农田……哎呀,陛下都口头承诺了要减免赋税做出补偿了,就不要在意那么多的细节。

  心意到了就行,心意到了就行。

  至于落实与否……

  这是可以问的吗?

  你还想去找陛下要账不成?

  然后就在这事发生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件事情生出。

  边将牛仙客治军有素,李隆基欲擢拔为尚书或加实封。

  但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不过是地方官吏,官卑功微,如果陛下要赏,赏些金银钱票便是,不足以受尚书之赏。

  李隆基不语,只是看着张九龄的目光,愈发晦涩。

  张九龄或许还是曾经那个风仪俱佳的张九龄,但此时的三郎,却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充满雄心壮志的三郎。于是李隆基不再觉得张九龄望之使自己神清气爽,而是倍觉厌恶。

  还有完没完,朕做什么事、用什么人,难道还要请示过你张九龄不成?

  殿下,李林甫于心中隐秘微笑,再次说出了李隆基的心声。

  “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

  张九龄不过就是区区一个白面书生,懂什么知道什么?

  照我看,这牛仙客就是宰相之才,陛下不过是封赏他一个尚书的职位,又有什么大不了?

  张九龄或许感觉到了,或许是不曾有过任何的察觉,又或者说,这位老臣并不愿意相信,曾经英明神武的陛下居然会开始变得昏庸,开始想要纵情声色与享乐,忘记那曾经的君臣相得,忘记那曾经的理想。

  于是第二日,张九龄依然固执己见,想要叫李隆基收回成命。

  但很显然,李隆基已然不愿意再玩什么明君贤臣的把戏,于是愤怒开口,道:

  “事皆由卿邪?”

  这天下的事情,难道是由你张九龄说了算不成?

  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忍耐显然已经接近极限。

  而李林甫则揣摩上意,进一步加深自己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和重量。

  “天子用人,何有不可!”

  用什么人、怎么用人是陛下您的权力,只要有才干就好,又何必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

  然后就在这一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认为牛仙客才能平庸不足以担当宰相一职,被李隆基抓住乱讲吉凶的错漏,当堂杖责,后又贬到偏远地方为言。一番折腾之下,走到半路便伤重而死。

  李林甫趁机进言,道是周子谅是经由张九龄之所举荐,做为举荐者,张九龄应当同样被追究责任。

  于是李隆基沉默片刻之后,点头同意了李林甫的提议。

  还是在这一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去荆州,彻底离开长安。

  此去,再无归期。于张九龄而言,长安便只能够再出现在梦里。

  但或许是距离产生美,或许是午夜梦回之际,这放出了心中恶兽的帝王,终究是有那么几分心虚气短,故而迫切的想要证明些什么。

  “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在张九龄离开中枢之后,每当有人想要向李隆基举荐人才之时,这位帝王总要问上这么一句。

  但三郎啊三郎,你看看李林甫,看看杨国忠,看看张九龄之后你之所采用的这些人。摸着你那仅剩的良心说上一句,直言进谏的张九龄难道不是你逼走的吗?

  口蜜腹剑蛇鼠两端,那些聚集在你身边的人,又如何能够同昔日的

  张九龄相提并论?

  哦不,这天下间的人才、能臣、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只是三郎你已经容不下他们的存在了,不是吗?

  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自此之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明哲保身为家族、为个人计,不敢再对皇帝说真话。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写下这诗句的王维真的是因为到了晚年,所以特别喜好安静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再关心吗?

  不过是心灰意冷,对朝政感到失望,眼见得张九龄这样的名臣贤相居然被贬而李林甫这样的口蜜腹剑之辈上位,朝中再无直言敢谏之辈,无能为力之余,不由得生出归隐山林之意。

  帝王并非是圣人,亦非是完人。但张九龄等尚在之时,每当李隆基有何决策失误之处,这些人便会据理力争,事无大小俱皆进谏。但等到李林甫这些人上位,媚上固宠打压政敌,朝堂之上又何以言清明?

  于是接下来之可以看到的,便是开元二十五年,在张九龄离开长安之后,李隆基对说话又好听,又撞长于揣摩自己心思的李林甫愈发宠信。而李林甫为了蒙蔽皇帝的耳目,曾召集谏官,而后对他们开口道:

  “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

  圣明天子在上,群臣们顺从圣意聆听陛下的教诲都来不及,又有什么是需要进谏的呢?

  李林甫继而一指那些充做仪仗的骏马微笑,开口发出警告。

  你们看,想要过得好只要沉默的享用精美的食物、上等的草料便可。要是随意出声,那可是会被轻易淘汰。

  就算是以后想要不再乱叫,但机会只有那么一次,到时候,可莫谓吾言之不预。

  张九龄、严挺之这样的人才尚且被李林甫排挤出去,同样是宰相的李适之被李隆基认为虑事不周,叫其奏事之时不要自作主张,需要同李林甫先行商议。于是朝堂上下,大臣们无不明哲保身,谏争之路,自此而断绝。

  皇帝之所听到与看到的,便只是他想要听到和看到的而已。

  于是下一刻,画面与场景变幻,是李林甫手捧着一页页答卷,满面欣喜情真意切,对着玄宗皇帝做出言语。

  “为圣人贺,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归朝

  中,尽归所有,远超太宗之世矣!”

  昔日太宗皇帝眼见一个个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曾得意的发出感叹,道是&34;天下英才入吾毅中矣!&34;

  这天底下的人才,都归朕之所用,进入到朕的射程之内,为朕、为这个大唐而效力!

  既贪恋这世间之酒色与权势的美好,又想要长久的将那盟世维持。李隆基亦曾下诏,这天下士子,只要有一艺精通,那么便可以到长安备选。

  只是沉浸在歌舞与享受之中的李隆基显然是忘了,他此时的宰相,显然已经不再是耿直的张九龄这些人,而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

  为了避免有愣头青在面圣之时对自己进行指责。

  毕竟乡野之人嘛,特别是那些未曾经历过官场毒打的乡野之人,要是头脑一热跑到皇帝眼前把陛下给骂醒,那自己这宰相还当不当了?

  自己又应当如何再大权独揽?

  于是李林甫一番运作,最终被送到京师将要推荐给皇帝的士子,竟然无有一人合格。

  就问你敢信?

  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林甫是信了,并且真心实意的李隆基做出道贺,表示在陛下您的英明领导之下,我们对人才的网罗已经大大超过了昔日的太宗文皇帝所在之时,在民间、在乡野之中,已经没有任何的人才遗漏。

  如果是曾经的李隆基,是二十多岁的李隆基,那么自然是会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并不会轻易的相信。

  但谁叫这是年老昏庸的、想要沉浸在享乐之中的李三郎呢?

  只敢在梦中、在女人身上、在一片片阿谀奉承之声里,觉得自己仍是那个身强力壮充满着雄心壮志、无所不能的圣人。

  【有杨妃之专宠,而国忠因得入相,有国忠之专权,而禄山因此速乱】

  盛世需要美人点缀,而在那乱世之中,美人便成了负累。

  更何况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所以如褒如、姐己、杨贵妃等,史书工笔,对于这些美人们往往并不留情,斥之以女祸和红颜祸水。

  但,当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