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44章
作者:故国有虞      更新:2023-07-08 22:28      字数:5664
  在杨广的老爹杨坚在位之时,在一系列军事与外交的组合拳之下,突厥对大隋不可谓是不恭敬。娶杨隋皇室宗室之女义成公主为妻,给杨坚上尊号,表示世世代代愿意为大隋牧羊养马。

  后来等到杨广即位的前期,为了宣扬国威以及满足那好大喜功的心思,杨广曾多次亲临草原,进行巡视。

  当时的东突厥启民可汗在大隋强大的肌肉震慑之下,鞍前马后迎来送往,甚至是自称为奴,殷勤备至,极大地满足了杨广的面子。

  此外,启民可汗还主动上书,表示愿意一改衣冠如华夏。

  不图别的,图的就是和大哥步调一致。

  表示出彻底的臣服。

  但在杨广疯狂造作三征高句丽之后,此时的大隋已经不是昔日之大隋,此时的突厥更不再是昔日之突厥。

  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

  大业十一年的八月,在避暑完毕之后,杨广决定出塞巡查。而已经从过世的老爹启民可汗手中接过位子的始毕可汗在知道消息之后,决定抓住机会,叫杨广有来无回。

  好在和亲草原的义成公主得知之后,第一时间派人示警,方才叫杨广有机会赶赴雁门关。

  然后杨广就被突厥大军围困在了雁门关。

  当是时,城中仅有十来万的军民,而粮草也仅仅之够支撑二十天,而在杨广登上城楼查看敌情之时,突厥人放出的箭雨甚至落到了杨广的身边。

  这个正当壮年,一生之中似乎经历了不少战争,甚至三次带着百万大军同高句丽死磕的贵族子弟终于破防。认为自己将要命丧于突厥人之手,绝望之下同儿子抱头痛哭。

  于是在这样的画面与场景之外,却是有人嗤笑,有人流露出深深的讥嘲。

  于是李珂摇头,指着那连眼睛似乎都要哭肿的杨广开口道:

  “你们且看,这珠玉锦绣堆砌起来的昏君终究是昏君,空有干古一帝的理想以及那看似宏伟的蓝图,却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没有辨别是非与黑白的能力,甚至是不能够做到一言九鼎,遵守诺言。”

  随着李珂话音落下,周遭的画面与场景仍旧还在继续。

  危急时刻,苏威、萧瑀、虞世基等大臣审时度势,向杨广

  提出建议。

  一则,亲自巡抚城中士卒,激励鼓舞士气,厚为勋格,定下重赏。

  二则,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请其代为转圆。

  三则,昭告天下,国朝对外的主要目标和矛盾发生变化,不再是东征高句丽,而是各地征兵勤王,征讨突厥之患。

  深知小命悬于一线并且没有留学打算的杨广——听从,亲□□问城中将士,并且下达诏令。

  “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只要是守城有功的,不管有官没官,朕定然都重重有赏!

  升职加薪,不在话下。

  同时,杨广还推心置腹,做出保证道:

  “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

  大家尽管放心,朕今天把话放在这,每一笔赏赐都保证会落到实处。要是有人敢从中贪墨你们的功劳,那就是和我杨广过不去!

  一举打消众人心中疑虑。

  你们看这个饼,又大又圆。

  皇帝陛下都亲自开口,做出承诺,这么说了,反正伸头一刀缩头一刀,大家敢不效死,说不定还可以博出一场富贵?

  总不能皇帝陛下还说话不算话吧?

  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

  原本处在风雨飘扬的大隋帝国在这一刻似乎同样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知道皇帝被围困雁门关并且征兵的诏书之后,各地军民踊跃报名,守令竞来赴难。

  各地的郡守和县令都争相带领着兵马前来勤王。

  彼时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李世民便在此之列,跟随着云定兴北上,为救援杨广而出谋划策,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这是一场刻录在正史之上的有关杨广与李世民之间的唯————次真正的交集,此后天胡开局的杨广有如江河日下,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同样出生富贵的太原公子旭日高升。

  在被围困于雁门关三十三天之后,因着诸多种种原因,突厥退兵,杨广熬过此生最大的危机,转危为安,但同样拉开了偌大帝国崩塌的最后序幕。

  【战士尽力,不加赏赐;百姓无辜,咸受屠戮】

  伴随着

  天音落下,是雁门关之围得解,十月,杨广回到东都洛阳。

  但,陛下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在怎样兑现此前有关雁门关之围时,杨广陛下金口玉言所许下的赏赐和承诺这样的问题上,大臣之间发生了分歧和争执。

  大臣苏威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对于奖赏的规格应当适当削减。至于原因与理由,又或者说,是否得到了某位皇帝陛下暗中的示意,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反正你只要知道,苏大人提出了这么个不成熟的想法。

  然后这个不成熟的想法得到了大臣樊子盖的反对,并且坚持表示,不管是国家还是君王都不应当失信于民。

  所以应该按照已经公布的规格和标准,严格执行。

  但——

  十二毓冠冕之下,杨广挑眉,狩笑,如同一头暴怒的困兽,做着最后的挣扎。

  “公欲收物情邪!”

  你难道是想要借此收买人心吗?

  说,你是不是在觊觎朕的江山,凯觎朕的天下!

  朕收拾不了突厥人,难道还收拾不了你?

  于是满朝文武瞬间噤若寒蝉,诺诺不敢言。

  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至是,得勋者才干五百人。

  于是最终,那些在雁门关之围时奋力搏杀者一万七千人,获得奖赏的不过一千五百人。

  并且最多官升一级,同此前的许诺大相违背,大打折扣。

  要知道,杨广的老爹杨坚虽然是出了名的吝啬,但也不至于在这样的事情上节省。

  虽吝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

  但很可惜,杨广是有几根反骨在身上的。又或者说,对于仍未放弃千古一帝理想的杨广而言,雁门关之围这样的黑历史,就应当被牢牢扫进历史的角落,不要再出现在自己面前,提醒自己当初的狼狈。

  于是杨广不仅没有厚赏有功之人,就连在雁门关之围时立下功劳的外感兼理,亦找了个由头降只郡守。

  敢问这样的帝王,这样的老板,这样的上司,你可敢为他效死?你可愿为他效死?

  更不必说,会仍议伐高丽。

  杨广还想继续死磕高句丽。

  至于死磕高句丽的理由,究竟是此前的太庙祭祖之时,高句丽王的拒绝觐见。还是雁门关之围时被突厥人吓破了胆,却又不愿意放弃了千古一帝的理想,所以天真的以为只要将高句丽降服,便足以洗刷掉那些对于帝王而言的耻辱和不堪……

  谁知道呢?

  欲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就如同此前第一次征高句丽之时,分明有看再正确不过的参考答案,却一步步精准踩问雷区般,这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正在一步步陷入到疯狂之中。

  而整个大隋王朝,亦在杨广的带领之下失去触底反弹机会。

  那因为面对突厥人而被短暂凝聚起来的豪情和荣誉,在杨广的一系列骚操作之下,化作浓浓的不满及怨愤。

  【蒸庶积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犹未之寤】

  于是在下一刻,虚空之中有天音与字迹落下,与之相伴随的是杨广此前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之际,杨玄感叛乱一呼而从者十万,杨广对此做出的指示是“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杨广紧接着表示,“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必须杀,给朕狠狠地杀!

  天下的普通人、特别是那些贱民就不应该太多,多了就会沦为盗贼,所以应该多杀一些。

  于是仅洛阳一城,被杀或者是被流放的就接近四万人。

  当初杨玄感起兵叛乱之时,曾经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而等到杨玄感叛乱被平定,那些接受过杨玄感粮食的百姓都被骗出郊外,坑杀。

  那么等到雁门关之围后,杨广返回东都洛阳呢?

  这个刚愎自用的帝王在看到人来人往的街市之后向着左右发出这样的感叹:

  “犹大有人在。”

  你们看,这街市上还有这么人,说明什么?

  说明朕当初杀的人还是杀的太少!

  当是时,天下早已经是民忽沸腾盗贼四起。但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杨广还是想要继续死磕高句丽,还是想要巡幸江都,还是沉浸在自己千古一帝的幻梦里不愿意醒来,真正的面对这个世界。

  死磕高句丽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所暂且按下不表,下江都所需要用到的交通工具龙舟水殿早在杨玄感之乱时被焚毁

  。

  但你以为杨广便会因此而放弃?

  天真。

  诏江都更造,凡数千艘,制度仍大于旧者。

  造船,给朕继续造船,还要造比之前更大的船!

  如此种种者,如何能不叫天下人为之心寒。

  转眼便到了大业十二年,恰如同掩耳盗铃一般,杨广向着周遭的近臣询问天下盗贼的清剿情况。

  宇文述当即报喜不报忧,表示天下盗贼很少,不足为虑。

  于是杨广将目光转向一旁的苏威。

  苏威本来都已经躲到了柱子后面,就是为了不被杨广点名。但现在————

  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上前,给出应对。

  “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老滑头苏威表示,这不是我分内的事情,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前阵子听说盗贼还在长白山一带,现在听说已经快到汜水。

  言外之意,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马上就要打到东都洛阳。

  杨广不悦,拒绝接受这样的现实。

  但杨广征高句丽之心不死,于是在不久之后,又向苏威询问讨伐高句丽的事宜。

  于是苏威给出建议。

  “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彼喜于免罪,争务立功,高丽可灭。”

  陛下你大可以坐镇关中,发布诏令将各地的义军和百姓赦免,而后叫他们戴罪立功,东征高句丽。

  这样既可以攘外,又可以安内,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杨广却觉得受到了侮辱,自己千古一帝的威严和梦想受到了质疑。

  义军?那是什么,区区盗贼而已,弹指可灭。

  高句丽?蕺尔小国,待朕集齐百万大军,定要叫其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于是此后不久,杨广最终将其祖孙三代除名。

  此后,龙舟制成,杨广更是题诗一首,不顾群臣阻拦,巡幸江都。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

  这位刚愎自用了一生的帝王似乎终于放下那千古一帝的梦想,开始想要学曾经被隋朝灭掉的陈后主,在南方醉生梦死度过一生。

  有

  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劝阻杨广表示不能走,被杨广于朝堂之上当场杖杀。

  杨广最终踏上巡幸江都的路途。

  只不过此一去,便注定杨广此生,再无法回转。

  “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伴随着旌旗摇摇,龙舟浩荡,这位帝王离开东都洛阳的,是一首传唱于当时的童谣。

  同样,昭示着杨广此去命运。

  【言贼者获罪,敢谏者受刑,窜吴夷以避其地,虚宫阙以候圣人】

  于是在接下来的画面与场景中,之所展现的是杨广最后的末日。

  大业十三年的四月,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路上的李密率领瓦岗军围逼东都洛阳,同时向天下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哦,这篇檄文便是经由此前杨广所拒绝录用的祖君彦所捉刀,可谓是雅俗共赏气势如虹,具有极大地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个月之后,李渊在晋阳起兵。并且在同年的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

  杨广已然感受到了自身末日的降临,在江都行言当中,愈发的荒淫昏乱,锐意尽失,只想沉迷于酒色。

  偶尔清醒之际,则是揽镜自照,对着萧皇后和臣下开口道:

  “好头颈,谁当斫之!”

  朕这大好的头颅啊,又当会便宜了何人呢?

  从一个处在上升期的王朝到烽烟四起遍地荒芜,处处都是废墟,处处都是尸骨。

  杨广那功过尧舜,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理想在一点点的消亡,恰如同阳光之下虚幻且一戳就破的泡沫一般,显得是如此的可笑。

  但纵使是落得如此这样的地步,他却仍旧不愿意清醒的面对事实。更没有那个雄心壮志,想要将一切重整。

  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命令修治丹阳宫,准备迁居到那里。

  “依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杨广以为,他和萧皇后还可以当陈后主及沈后,偏安江南划江而治,接着奏乐接着舞。

  但这又怎么可能?

  杨广啊杨广,直到这种时候,你都还不愿意承认失败,不知晓你究竟败在了何处吗?

  大业九年,杨广为了扩充军队,远征高句丽,除了征发府兵之外,还曾招募新军。

  而这批新军因为身强力壮骁勇善战,所以又被称之为骁果军。

  等到大业十二年杨广巡幸江都之时,骁果军已经是跟随在杨广身侧的最后一支亲军。

  为了拉拢军心,杨广曾以江都寡妇和未嫁女子强配骁果军,使其留在江都。

  但这支军队大多出自关中,思家心切,想要回家。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着杨广偏安江南,就此远离家乡,再不复归。

  况且你杨广想做陈后主,可考虑过这些跟随你的将士否?

  打工人在哪不是打工,我们又为何要为了满足你的私欲,而背井离乡就此遥望故土,有家不能回?

  更不必说,你杨广早就失信于天下人,便连=雁门关被围之时自己亲自许下的赏赐和承诺,都能轻易背离。

  何人敢为你效死,哪个敢为你效死,又有哪个愿意跟着你而离开?

  不愿意再跟着杨广一条道走到黑的还有关陇贵族集团。

  于是最终,在司马德斟》等的策划之下,煽动骁果军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发动江都政变,弑杀杨广。

  天子有天子的死法,直到死到临头,杨广却仍还在问:

  “我何罪至此?”

  朕又有何罪过,该当如此?

  于是有兵将马文举出,历数杨广即位以来的诸多种种罪过,并表示,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你的罪过何其之大。

  但天下百姓、贱民的性命对于杨广而言,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因而不过是一句轻飘飘的&34;我实负百姓&34;之后,杨广将矛头对准了这些发动政变的人。

  “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

  朕一直许给你们这些人高官厚禄,又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呢?

  既是如此,你们又为何要背叛于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