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114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45      字数:4541
  d“见过老大人”“呵呵老大人景弘你不也老了吗”郑和示意王景弘坐下之后,苦笑了一声道。“老大人今日看起来心情不错可是因为陛下已经下旨,准备七下西洋”王景弘道。“不错”郑和点了点头:“陛下已经下旨让吾等准备了不过至少还得登上一两年时间,你也知道如今大明哎不说了或许这一次便是吾最后一次下西洋了”轻轻叹了口气,郑和忽地拿起了圣旨,递给了王景弘,又道:“景弘,你可知汉华王国”“自是清楚老大人你想趁着这次下西洋前往那汉华王国”“嗯人人都说这汉华王国是第二个旧港,吾觉得还是去看看为好若是野心之辈,那便”郑和话还未说完,王景弘不禁道:“老大人,其实此事大可不必如此,汉华王国野心在大,也只是在西洋、东洋,何况如今这西洋、东洋各土著番国早已蠢蠢欲动,实力大增,而旧港宣慰司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扶持汉华王国,至少那是吾华夏子民所建立的国度”“这咳咳景弘,你此言虽不错,但吾总担心”“老大人吾觉得吾等还是商议下西洋一事吧”显然,王景弘不想聊这个话题了。见此,郑和显得有些落幕,他倒不是刻意针对汉华王国,只是这些年,他在应天府中也听说了不少有关汉华王国的传奇事情,尤其是火铳与快船,这两个听得最多。尽管大明拥有这世界上最大的宝船,也拥有最大的远洋船队,但他隐隐觉得大明火铳是比不了汉华王国的火炮的。相比应天府内郑和的落寞,此时的李江却显得颇为兴奋。因为此时的东阳城城内居民已经突破三万人了,这三万人之中大部分都是从事商业的。也就是说,此时的东阳港已然成为了商业之都,光是一月的税收就达到了一万两之多。而在东阳城外,还建立了许多卫星式的小城堡,这些城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拥有着石头城墙。没错就是石头城墙随着水泥的大量应用,数十条平整宽敞的大道,不仅将各城堡之间连接了起来,而且还与东阳港连接了起来。这些城堡的城墙并不高,也就一丈,其下大约半丈使用石头垒砌的,而之上则使用的是晒干的土砖,严格算起来,并不算是完全的石头城墙。而在这些小城堡之下,还有着许多小村落,这些小村落,都是一些熟番聚集在一起建立起来的,他们与华夏人不同,依旧还保留着一些当地番人土著的习性,因而对那些小城堡不屑一顾。对此,住入城堡之中的那些华夏移民百姓却是嗤之以鼻,觉得这些熟番虽然懂华夏语,也穿华夏服饰,但其原本的文化还是在影响着他们,算不得真正华夏人,更算不得汉族。不过,此时他们毕竟已经拥有了汉华王国户籍,因而移民到此的华夏百姓倒也没有与之发生大规模冲突。东阳城所在的东阳县发展迅速,而不远的新浦府新浦县城却是一个大工地。数万熟番正在修建着新浦县的城墙,原来的克拉雅部落高层早就没了之前的身份,从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出原本的一些痕迹了。无论是说话,还是穿着还是其他,都与华夏人没什么两样,就是皮肤黑了一点。东阳港,望着王海滨再次率船队出海,李江突然见到一人迅速走了过来,对着他耳旁嘀咕了几句,他即刻脸色大变:“大明那位陛下居然将此事提前了难道是因为我的缘故亦或是汉华王国”此时此刻,李江已经得到了兰芳社从大明应天府传来的消息。第两百三十八章吉安议事大堂之中,后厅。李江独自一人坐在那,看着手中的一份加急文书。这份文书乃是从应天府发出来的,而信中的内容是有关大明陛下宣旨,以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前往福建准备下西洋之事。尽管距离真正下西洋还有一到两年时间,但此事一旦定下,除非是出现重大变故,否则那位陛下定会顶着重重压力,一直坚持下去要下西洋的。“没想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如今是大明宣德三年,也就是1427年,吾记得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大明宣德六年,也就是1431年,如果算是准备时间,那就是前面一年,也就是1430年,至少提前了近三年时间”三年时间,看似不起眼,但其实已经变化很大了。如今的大明宣宗还算是年轻,精力也比较旺盛,不过同样,许多改革却没有完成,大明永乐年间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而要想组织历史上那般庞大的下西洋船队,却是不可知但李江觉得,这其实并不重要,这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李江比谁都清楚,那就是那位陛下觉得西洋、东洋诸国该敲打敲打,免得大明天威被忘记了。的确,经历了旧港被围攻,满者伯夷国与苏门答腊以及满刺腊国的崛起,大明越来越感觉对于西洋、东洋的掌控已然出现了问题。“算了反正还有至少一年时间,这倒是不急吾还是想想探索澳洲的事宜吧也是开始征服澳洲大陆了”李江微微摇头,小声念叨了一句,却是从一旁拿出了另外一份文书。然而就当这时,桌案上一堆文书当中最靠后的一份吸引了李江的注意。“这是郑西河发过来的张桐怎么没通知吾之前不是告知他,凡是郑西河发过来的都必须提醒我嘛这家伙”李江念叨了一句,将那份文书打开仔细查探了起来。“咦居然已经修通了通往那处露天超级大矿的道路怎么会这般快之前不是说嗯原来如此,敢情只是修了三十里,而且还死了一百多人,一万多人死了一百多人,这死亡率已经很不错了”原来,郑西河并不是将近六十里道路修通了,他只修通了从新建的陇海港至中间三十里道路,而且还只是简单的泥路,而剩下的路程,他找到了一条小河,此河流刚好经过那矿产区,原本水流量并不大,而且比较窄,后来郑西河找到了水流的上游,筑起了一道堤坝,蓄了足够水这才加大了小河水量,能够走大船了。“看来不需要半个月,第一批铜矿就会运到东阳港了,不过,我要不要在陇海县设立一个新的大型铸造工坊了”“哎还是算了那地方食物不足,若是再养些人,后勤就不足了,何况就算冶炼出了铜块,也还是需要运送回来,还不如直接运矿石回来冶炼而后打造各种武器、农具”目前东阳县工坊区所用的原矿石都是从新浦县几个零星小矿挖出来的,随着所需矿石不断增加,其实早就因为原矿石受限,而不得不停止了一部分高炉。要知道,如果将工坊区冶炼坊之中的所有冶炼炉全都开工,至少可日产三万斤铜,一万斤铁。至于精铁与钢,也可以日产三千斤,也就是一吨半的产量。一天就是一吨半,一月便是四十五吨,一年也就几百吨。这点产量如果是现代,连个小钢产都比不了,就算是如今的大明,也是远远不可及。但要是放到东洋、与西洋,那就不同了,没有一个小国可以拥有这么多钢的。再说,目前汉华王国产量最高的并不是钢,而是铜,这些铜,除了一部分制作为铜钱外,基本上都将其铸造成了大炮。大明江南江西吉安。陈府后院书房之中。“家翁,您要找的那些人已经找到了,是否需要把他们都召集到陈府来”管家阿福对着陈诚恭敬说道。“嗯你将他们都带来吧对了将那潘安平也带来,他屡次科考,却屡次不中,或许这次是一个机会”陈诚思索了一下说道。“是家翁吾这就派人召集他们过来”管家阿福说完转身离开了书房。待到阿福离开之后,陈诚独自一人坐在那,默默思索着。自从答应李江为其寻找失意人才之后,他便将此事记在了心上。待到他从西洋返回家乡吉安之后,便派人去寻找了一批失意的科举之才。这些人大多都是秀才,而且还是那种屡次科考不中的秀才,且大部分都是贫寒子弟。他们多是与陈家有些联系,亦或是家中的佃户,还有一些是朋友的远方子侄,一共四十九人,再加上那潘安平,一共五十人。这五十人虽然都熟读圣贤书,但大多因为各种缘故,一直没有考中,还有一部分纯粹只是为了应付家中期盼不得不屡次参加科考,其实他们反倒是希望那些格物致知的东西。一个时辰之后,前厅之中。许多人正挤在前厅内,小声议论着,他们的家都在吉安,大部分都在附近乡下,这次有人召集他们到陈府来,他们一开始还不愿意,但是当他们听说是陈诚相邀时,他们激动万分,一口便答应了下来,毕竟陈诚在吉安的大名可以媲美朝堂之上那位阁老存在了,他们哪会拒绝。“李兄,你说陈翁召集吾等来此有何事”“这吾哪知道还是等着便是或许陈翁不久便会出来跟吾等解释清楚的”“徐兄说得对吾刚才偷偷打听了一下,发现在场众人之中大部分都是贫寒子弟,且都是失意的秀才,说不定老大人”“咦老大人出来了”“见过陈翁”“见过陈翁”众人看到一老人在管家阿福的搀扶下缓缓走了出来,立即站好,对着那老人道。他们尽管没有见过陈诚,但是既然身在陈府,又是老者,他们很自然便猜出眼前老者便是那位老大人了。第两百三十九章潘安平书房之中,陈诚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忽然起风了,依稀可见的月亮瞬间被乌云遮盖了起来。“家翁,起风了要不吾将窗户关上吧”管家阿福道。“不了你先下去吧吾需要静一静”陈诚淡淡说了一句,也不回头,不再言语。回想起今日在后厅接见一众学子一幕,陈诚心中十分失望,他本以为这些学子尽管不能考上举人,但好歹也是个秀才,胸中有点墨水的。可与他们好几人聊过之后,他却发现这些人大部分人都是死读书,只知道之乎者也之人,并不是之前了解的那般,有着真正本身的人才。换而言之,这些人也就是一些沽名钓誉之辈,难怪考不上举人。当然,尽管大部分人都是一些废材,但是读书写字还是可以的,而且这其中还有少数几个有着真本事的,就比如那潘安平,如果不是他家贫寒,再加上考举人时运不济,恐怕他早已经考中进士了。所以思来想去,在下午时分,他把潘安平单独叫到了书房之中,与他聊了好一会,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全家移民汉华王国,一是由他出资继续考科举。对于这两个选择,潘安平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所以便对陈诚说需要考虑几天,再给陈诚答复。陈诚不知道潘安平最终的选择会如何,但是如果不是这次陈诚搜寻人才,或许他这一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了。“哎”陈诚深深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在叹气什么,或许是在为大明叹气,亦或许是在为这个世道叹气吧吉安县城东头,有一个村落。这个村落离县城仅十里路,处在大山之中,村子里也就几十户人家,平时就靠打猎砍柴为生,偶尔也会采药补贴家用。所以村子里大部分都是猎人或者采药人,唯独这村东头的潘家,却是不同。这家人是外来户,是在十年前搬到村子里来的,据说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对于这些,村民们并不是很关注,他们关注的是潘家出了一个读书人,是个秀才。虽然秀才并不是官老爷,但是如果再进一步,便与他们这些泥腿子就不同了,因而大家都对潘家,尤其是潘家那位潘安平十分尊敬。也是,毕竟潘安平是整个村子里唯一的读书人。家中有着一儿养媳,还有着一老母,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潘安平手无缚鸡之力,每天也就在家苦读书,最多也就帮助自己母亲晒些药材,一家子全靠他那刚过门的妻子靠着织布纺纱换些银钱。此时此刻,三间很小的茅草屋所在院落内,其中间正堂之中。潘安平坐在木桌旁,对面坐着一年轻妇人,身上穿着破旧洗白的衣裳,头上的一头秀发用布巾包裹着,正是潘安平的妻子李秀英,而坐在她身旁的则是一苍老妇人,这妇人年老体衰,看上去一阵风都会将之吹倒,那正是潘安平的母亲潘氏。“儿呀今日从县城回来,你就一直坐着,也不读书,更不说话,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你说给为娘与秀英听一听,别都憋着心中,容易憋出病来”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