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作者:灰蓝      更新:2023-05-05 22:50      字数:5106
  三皇子妃正在插花,笑:“可见他之前总说那老先生不好,也不是胡说的。”三皇子也不跟妻子争这个孰是孰非,放下功课,三皇子半躺在榻上欣赏着看妻子忙活了两刻钟的成果,三皇子妃见他面带疲惫,凑过来帮他揉了揉额头。三皇子闭着眼睛想事,他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说起来这事也跟会试那道“禁海”题目有关系。能出这道题目,也是因为禁海确实是今年朝中最大的议题,朝臣各有想法,皇上为此还让他们几个能站朝的皇子上了几回折子。有皇子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有皇子认真努力想要解决问题,三皇子就是后者。这半年多三皇子叫了不少京城的海商过府,昨日又交了一份折子上去,可三皇子却并不满意,一早上又召了两个海商过来,但这些人嘴里也撬不出别的新鲜话。此时耳边三皇子妃正好说到岳维璟近来的变化,三皇子想想,转头吩咐了随身太监几句。海禁这个话题最近十分热门,不说他日后有没有那个可能,但作为皇家子嗣,从小就得有这种政治思维。当然,孩子年纪都不大,三皇子没指望他们能写出震耳发聩的文章,但一时没有成果也不要紧,慢慢来,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岳维璟接到通知时,脸色现出一些怪异,草草打发太监下去后,他看看堆在书案上一堆的邸报,想想一张小胖脸凑到张玉寒面前,咧嘴笑:“先生你什么时候和父王这么心有灵犀了?”张玉寒入府三个多月,除了给他上课其他精力上都在海禁上。王府里有关这方面的邸报基本都被他看了个遍,听说有时候还会去一些西洋商馆跟那些洋人聊天。西洋话不仅种类多还难学,岳维璟了解过一阵就不感兴趣了,他还有些好奇,不知道他怎么跟那些洋人聊的,想着张先生跟人鸡同鸭讲的画面,有时候岳维璟还觉得挺乐乎。当然,他关注这些,主要张玉寒不光自己有兴趣,有时候还会当课题给他讲解。岳维璟被折磨多日,此时三皇子布置的这篇功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巧得不得了。张玉寒哪知道三皇子会布置什么功课,他面不改色接受了这句恭维:“赶紧写吧,要是能得你父王一句夸,也算我教出成绩了。”岳维璟嘿嘿笑了两声,都不用催,很快就交了一篇文章出来。海商贸易开朝以来一直都有,但朝廷下定决心禁海,其实是因为今年以来,朝中隔几日就能收到海匪上岸劫掠的奏折。加上近年来海贸发展,有海商开出高价收购丝绸,江南本地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大面积改稻为桑。今年江南大丰收,当地粮价竟到了一石小麦一两八钱都买不到的程度。粮食之事牵一发动全身,这才有了禁海之事关注度持续上涨。张玉寒一边帮着校正文章,一边一心二用想事情。他和罗美娘讨论过这个问题。改稻为桑引发粮食短缺谷价上涨种种危害就不说了,民以食为天,吃不饱引发造反问题的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所幸朝廷应对及时,斩杀相关涉事者,又调来粮食安抚百姓,这才没酿成大面积民变。但表面问题解决了,私下种种暗涌却没消失。江南丝绸交易量变大,银子大量流入民间,导致银价下降,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问题,张玉寒也是废了一点力气才听明白,听懂之后就觉得媳妇担心的确实有道理。举个例子,银价下降,原本一两白银能买到一百个馒头,眼下只能买五十个,这就是银子购买力不足,百姓要买东西就要拿出更多的银子,等于变相被人收刮了一回。可直接一刀切也不是好事。罗美娘读过另一个华夏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历史,跟张玉寒说了不少这方面的危害。张玉寒听得连连点头,有些事情他本来没想得那么深,媳妇一点出来他也觉得挺对的。再仔细一回味,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禁海种种好处近在眼前,可长远来看确实像坐井观天,长时间关在一个地方不把人关蠢了也要把人关自闭了。张玉寒就听过一个事,说离南山村挺远的地方有个山沟沟,有一次有个男人不小心误入了,看见里面的村人都是前朝打扮都快把他吓傻了,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村里的人一百多年一直就没出去过,都以为外面还在兵荒马乱打仗呢。见男人独自一个还可怜他家人都死在外头,这人想想,干脆不解释了,再过来时就拿一些村里不常见的药材布料糖之类的,跟村里人换皮货,狼皮鹿皮换了一大堆,就连虎皮也有两张。就这么一倒一买,男人发财了。山沟沟还挺感谢他冒险过来做买卖。当时村里老人讲古,张玉寒就觉得,这就是吃了村子闭塞的罪,现在想想禁海之后,大庆跟这个山沟沟其实也差不多了。其中的隐射岳维璟也听出来了,张玉寒说这些没有贬低朝廷的意思,但朝廷是自家的,岳维璟该不高兴的还是不高兴。好在他听课还是挺认真的,知道在禁和不禁中,还有一批中立派,这些人的观点就挺不错的,气闷道:“先暂时禁海,等到坚壁清野,海匪讨不着便宜自己退了,到时候朝廷再开海,不就好了吗?”但张玉寒一句话就把他这个想法否了:“知道什么叫政令如山?什么叫祖宗之法不可变?”每个政策指定时都是步步为营,一想再想的,确定之后各种利益关系就位,想再更改就会导致各种动荡。张玉寒虽没经历过这些朝中的利益之争,脑子却活泛,一下就想得很明白。他其实想得还更远,皇上年纪大了,老人越老,越失了锐气和魄力,此时定下章程,以后老皇帝活得长,温水煮青蛙下觉得禁海好不想改,谁都没办法。要是皇帝命不长,对新帝而言先帝之道、祖宗家法分量就很重了,论语里还有一句“三年不改父之道,乃孝也”呢,到时候那些不想改变的人把这些话拿出来,掰扯都能掰很长时间。岳维璟虽有些爱玩,但身在皇家,有些事情也是一点就通。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天老大我老二的时候,张玉寒的话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想到自家的朝廷以后会被外面人当大傻子,他写文章的动力就特别足。天大的事情有高个子顶着,他自个没能力把想法上达天听,他父王可是有上朝资格的。只是,三皇子近来事情不少,几日之后才抽空看了看三个儿子的功课。一刻钟三皇子放下文章,让人把儿子叫过来。岳维璟的文章让他有种耳目一新之感。别人争论的多是禁海的利益得失,岳维璟却是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说海禁易禁难开,长此以往形成政策惰性,容易贻害万年。岳维璟一早就知道自己这篇文章肯定会让父王刮目相看,早就想好要说什么,在亲爹面前侃侃而谈:“……禁海就跟关门打狗一样,门是关上了,可门外那些狗谁知道他们散了没有,咱们老祖宗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就不能开着门,一边打狗一边控制形势吗?”三皇子一边喝茶一边听儿子发言,半盏茶后,放下茶碗,道:“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岳维璟很老实:“张先生之前跟我讲过这个题目,不过,我也是认同的。”三皇子又问了几句,就让他退下,看着书桌上的文章,半响摇头笑道:“还真是小看了人……”是小看了人,罗美娘也觉得小看了张玉寒。今晚一家子正在外头纳凉,京城的夏日比北阳府要热,张家人一开始都不大习惯,好在罗美娘舍得花钱买冰。冰块供应足了,再热也能过下去。一边纳凉一边说话,众人的话题都在景泽明八月的府试上。从白身到秀才要经历三场考试,院试就是最后一场。只是,县试和府试都是考一日,院试却要考三日,景泽明还没试过自己在考场一待三天,这可是要自己做饭的。大家七嘴八舌的,都在教景泽明做饭的经验,景泽明听得也很认真,还说:“从明日开始我就去厨下帮做饭。”“不用想得太严重,肉干麦饼都给你备好,学着怎么加热就行。”罗美娘道,张玉寒从童生到现在经历多少回考试,她帮备考都备出经验了。张玉寒也说,到时候多备两身里衣和解暑药就行,最主要的是别分到臭号旁边,吃都吃不下还能考得好?一旁的妞妞忽闪着大眼睛问:“什么是臭号啊?”“臭号啊,那就是……”张玉寒很乐于给闺女解惑,罗美娘赶紧先撤了,天气热得人发懵,还要听些厕所的事,罗美娘都觉得院子里一股臭味了。屋里放着冰盆,要不是闺女硬拉她出门罗美娘能从早到晚窝在房里,等到外头歇了,张玉寒意犹未尽地回来,罗美娘还有事情问他。禁海是个大事,张玉寒关注是因为他会试这道题上栽得挺狠,罗美娘却是因为,反正,是个现代人就不能不知道禁海和闭关锁国。穿都穿了,她是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要经历清朝末年那些事的。虽然她只能纸上谈兵,可张玉寒身为三皇子府西席,都说见面三分情,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她努努力灌输一下海禁的坏处,要是能有一丝作用,也不枉她穿越一回。尤其大庆朝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朝代,按推算应该是平行时空的明朝,可明朝至少也有个永乐帝,一手推动郑和下西洋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可这些在大庆历史上完全没出现过。朝廷没有尝到海贸甜头,就要先禁海,不得不让罗美娘格外挂心。也因此,她这些日子格外关注张玉寒,不过这人基本上啥都跟她说,不跟她说的的都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张玉寒身上有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罗美娘悄悄摸向他头顶三尺。宿主:张玉寒头衔:大庆朝名臣系统状态:围观进行中以下是一系列的进度和奖励,罗美娘看了一眼,进度还是停在之前考中举人的时候。当时贤臣路线进度加了10%,总进度条达到67%。如今还是67%,一点变化都没有。这是不是说明张玉寒做的事情是无用功?罗美娘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也不一定。以前系统给评定和奖励,都是在事情尘埃落定之后,眼下张玉寒不过是给三公子讲的几节课指导他写了一篇文章,充其量不过开了个头,她要有信心才行。既然没有变化,罗美娘就把屏幕关上了。她不知道的是,三皇子今日在御书房里,玩笑似地跟昭安帝聊起岳维璟那篇文章。他又苦恼又高兴道:“前阵子这孩子还没少调皮捣蛋,现在换了个先生他倒是愿意学了,儿子怕他又给先生找麻烦,最近看得紧了点,没想到还有这种惊喜。”“养孩子就是这样,你不注意的时候就长大了。”昭安帝听着这些,倒有些怀念起三皇子的小时候,他道,“你别总是拘着维璟,他是小儿子,多疼点是应该的。”三皇子叹气:“儿子也不想这样,就是当爹之后总有操不完的心。”他捡了几件岳维璟的趣事说了说,昭安帝听得有趣,令人换了两盏茶,又回忆了下三皇子的小时候,一番父子情深后,倒是想起来岳维璟那个先生是谁了。当时张玉寒歼灭北蛮兵有功,朝廷想给他个百户当奖赏,谁知他不要官职想另换奖励。昭安帝御极多年,从来都没碰过这种讨价还价的事,张玉寒着实让他印象深刻,当时徐妃在旁伺墨,还笑说不如给他换座京城宅邸,也算鼓励他上京考春闱。没想到不过两三年,这人就到京接收了这份奖励,真是后生可畏啊。三皇子倒是没想到昭安帝记得张玉寒,诧异之后很快道:“父皇感兴趣,不如召他进宫,这人在海禁之事上有些思路确实有意思。”昭安帝摇头:“他既然有这等才学,以后总能出头,现在朝上乱得很,朕就不参合了。你倒是可以多听听他的想法。”张玉寒能看出埋在政策下的隐患,目光还是很长远的。昭安帝一来是怕木秀于林,把人捧太高容易折,二来……这些已经没用了。三皇子察言观色,看着昭安帝毫不犹豫拒绝了,心里便是一沉。第一百一十三章从宫中出来后,三皇子背着手在书房踱步。偌大的院子里鸦雀无声,只有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作响,三皇子在这么静谧的环境下,一直想的却是刚才昭安帝的暗示。半响,三皇子吐出一口气。按他心里真正的想法,他是不愿意禁海的,这几个月,他跟不少海商都有交流,那些人告诉他,海对面的国家几十年前就兴起海外贸易热潮,不少那边的老百姓都热衷于航海探险。岳维璟那篇文章里有些话确实说到他心坎上,坐井观天不可取。再加上禁海,一个人把眼睛和耳朵都蒙住了,什么都看不到,不知道外头大风大雨,也不知道别人家里蒸蒸日上,好听点说是守成之君,难听的就是庸碌无为了。庸碌无为还是小事,主要是,人家在开拓进取,你在家里啃老本,人家铆足了劲往前跑,你画地为牢不求上进,过上三五十年或者一两百年,要是突然有战事发生,谁胜谁负不是一目了然?三皇子心里全都是这些事,张玉寒过来时,就看到三皇子坐在宽椅上,正捧着茶盏喝茶,眼前摆着岳维璟那篇文章,一副正在思考的模样。张玉寒中午都快回家了才有个内侍过来说三皇子召见,他原来还好奇什么事,这时候听了三皇子说了第一句,就明白为什么会召他过来,又为什么让他把海禁资料都带过来。老实说,张玉寒对这个话题的热情不是很高了,本来他研究这个只是因为会试时考砸,加上媳妇莫名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才坚持到现在,除了当课题给岳维璟和景泽明讲讲,也没想过发散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海禁的弊端他就不信朝上没人看出来,这些人都没能拗得过积极派,他一个无权无势的举子,理论再多也是自我陶醉,因此眼下困惑都解开,张玉寒差不多就要丢开手了,就没想到三皇子会把他找过来问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