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71章 持续打击3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41      字数:3254
  “杨卿,三百五十万两,你觉得够不够。”

  “够。”

  杨一清心中大定。

  同时非常感激朱厚熜。

  杨一清是四朝老臣,在明宪宗时候入仕,历经明孝宗、明武宗,一直到朱厚熜。明宪宗之时,杨一清入仕不久,还是个小官。而且杨一清不像是杨廷和一样,一直在中枢机构。相反杨一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地方当官,因此和明宪宗没有多少接触。

  明孝宗在这些文官眼中是一个好皇帝,但魄力不足。明武宗聪明、有魄力,但缺乏耐心。虽然明孝宗、明武宗都器重杨一清,但对于杨一清的抱负来说,他们依旧是缺乏支持。

  只有朱厚熜,从登基开始就一直信任自己,放手让自己负责边疆事务。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这种信任和支持,让杨一清非常感动。特别是在如此战败的情况之下,朱厚熜还是信任自己。如果是换成明孝宗可能会安抚自己,因为明孝宗是敦厚的皇帝,对下面的大臣是和和气气。如果换成是明武宗,早就勃然大怒,先把自己扔进监狱再说。

  因此杨一清很是激动的道:“皇上,有了这笔钱,必然能够彻底解决河套问题。”

  “朕听听你的想法。”

  朱厚熜之前是有些拿捏不定。

  不过既然决定支持杨一清的建议,就愿意给杨一清更多的信任。

  “首先,要安抚好大同镇和山西镇,以及伤亡民夫的抚恤。山西不能乱,丰州和集宁也不能乱。山西一乱,就会影响丰州和集宁。到时候更会影响大同、丰州、集宁、宣府一带的安稳。兀良哈万户可是野心勃勃的存在,他们一定会盯着这里。”

  “嗯,杨卿所言有理。”

  “臣建议镇远侯顾仕隆全权负责大同镇和山西镇的事情,让大同镇和山西镇尽快安定下来。让山西巡抚负责抚恤伤亡民夫的事情,同时朝廷派遣一名钦差配合山西巡抚,以及镇远侯顾仕隆稳定山西。”

  “皇上,镇远侯败军之将,怎么能让他升官?”

  杨一清推荐镇远侯顾仕隆负责大同镇和山西镇,立马招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此战大同镇和山西镇惨败,山西总兵桂勇战死,大同总兵顾仕隆这一路也几乎全军覆没。

  败军之将,没有追究顾仕隆的责任已经是不错了。

  岂能让他负责山西镇和大同镇。

  “此战之败,上上下下都有责任。”

  朱厚熜开口。

  道:“杨太傅、汪尚书、刘总参议,你们制定的收复河套计划有问题。中了人家吉囊和俺答的计,让我们的人进了圈套。”

  “臣等知罪。”

  杨一清、汪鋐、刘天和立马跪了下来。

  这是今天朱厚熜第一次谈起此战的战败责任。杨一清、汪鋐、刘天和哪里敢说什么。朱厚熜继续道:“当时制定收复河套计划之时,内阁可曾反对过?当时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是收复河套的好时机?认为计划没有问题?再说内阁也是同意收复河套,同意此战计划的。”

  “臣等知罪。”

  费宏为首的内阁阁臣也是哗啦一下都跪在前面。

  “还有其他人,你们谁当时反对过?当时你们不都一样认为此战十拿九稳?”

  “臣等知罪。”

  虽然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朱厚熜的说法。

  毕竟此战从谋划到实施,基本上都是杨一清、汪鋐、刘天和他们一手负责的。再说当时皇帝兴致勃勃,对杨一清他们更是无比宠信。他们怎么可能反对。现在皇上要把责任如此扩大,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他们心里当然不能接受。

  可是现在的情况,也不适合跟皇帝辩解这个。

  朱厚熜看着下面的这些大臣,才缓缓道:“不过认真说起来,朕的责任最大。是朕太乐观,是朕太想要收复河套。”

  “皇上不可。”

  下面的费宏脸色大变。

  本来此战大败,不管皇帝怎么包庇,杨一清、汪鋐、刘天和他们的责任是跑不掉的。就算皇帝在这一次的廷议上包庇他们,但等到科道官员,天下官员群起而攻的时候,皇帝也是保不住他们。

  除非皇帝为了包庇他们,跟天下舆论直接交锋。不过只要是聪明的皇帝,就不会干这种事情。

  因此处罚是免不了的。

  所以此次廷议,皇帝虽然有些偏袒杨一清他们,但费宏并不着急。因为战败事实俱在,只要稍微操作一下,舆论炸裂,就算是皇帝也挡不住。皇帝只要想稳定朝局,稳定天下舆论,肯定要处罚他们。

  可是现在朱厚熜这么一说,一下就把战败的大部分责任自己揽了过去。

  此战大败,一旦追究责任,没有任何人能够承受得住。就是资历最深的杨一清也是如此,想要体面致仕都不可能。可是此战战败的责任推给皇帝就没有任何问题,皇帝完全可以承受得住。因为现在的朱厚熜不是刚刚登基的时候。

  现在的朱厚熜,皇位可是稳当得很。

  登基这些年以来,大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华,国内没有动乱,草原局势也是越来越好。谁不说朱厚熜是大明朝的中兴之君。

  这点战败的责任,根本不可能撼动朱厚熜的皇位,也不会影响朱厚熜的皇权。现在朱厚熜把责任揽过去,下面的这些官员责任一下就轻了很多。

  皇帝一句话,让费宏很多计划都没有了用处。

  “是朕的责任,朕不推脱。当然各位卿家的责任,以后也要处理。不过现阶段还是以国事为重。先解决鄂尔多斯部落再说。”

  “现在大同镇和山西镇正是不稳的时候,不适合有太多的变动。镇远侯在大同多年,熟悉大同镇和山西镇的情况。他最适合处理目前的情况。”

  蒋冕立马开口,也算是缓和一下现在的情况。

  蒋冕的确是反对杨一清的主张。

  但既然皇帝同意,蒋冕反对也没办法。朱厚熜的性格,在座的大臣都已经很熟悉。平时愿意听大臣的建议,在这方面朱厚熜算是虚怀若谷。

  可是一旦决定某个事情,就绝对不会中途停止。

  既然如此蒋冕作为内阁阁臣当然要考虑方方面面。虽然蒋冕很想要追究杨一清这些中枢大臣和前线将领的责任,但现阶段也不是合适的机会。在这方面来说,蒋冕还是很君子。再说皇帝都这么说了,蒋冕也没其他办法。

  大同镇和山西镇受到重创,必须要尽快的安抚人心。

  最适合的人选就是顾仕隆。

  “皇上,臣附议。镇远侯最合适。”

  费宏立马也是表态支持。

  费宏算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政客。虽然不满意,但也明白现在的情况之下自己应该怎么选择。

  “好,那就顾仕隆吧。朝廷这边……”

  朱厚熜顿了顿,道:“迁夏言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去山西。”

  夏言这几年在都察院表现不错。

  加上夏言在天津也是政绩显赫,现在的山西问题很多,安抚人心是一个非常考验官员水平的舞台。所以朱厚熜愿意给夏言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

  右副都御史,是一个正三品的重要职位。

  本来应该廷推。

  不过现在情况特殊,夏言的资历也足够。因此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皇帝不遵守程序。

  “杨卿,你继续说。”

  “从陕西、山西集中所有的马匹提供给榆林镇和宁夏镇。何孟春和榆林侯姜应熊集结榆林镇和宁夏镇所有的骑兵,突袭鄂尔多斯部落。火器部队和后勤部队跟上,占领河套作为接应。动作要快,不给鄂尔多斯部落任何反应的机会。此战要出其不意,才能够取得完胜。”

  “嗯。”

  朱厚熜点头。

  自从鄂尔多斯部落撤离河套,撤离鄂尔多斯之后,离目前的榆林大约有五六百里。骑兵部队突袭,十天左右就足够了。

  目前机会真的很好。

  双方刚刚打过仗,大明朝这边伤亡很大。按照以往的情况,这个时候大明朝肯定是要安抚人心。但杨一清要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出其不意。

  只不过选择上,杨一清选择相信何孟春和姜应熊。

  毕竟现在的情况,想要临阵换将也是不合适的。毕竟何孟春和姜应熊最熟悉榆林镇和宁夏镇的情况,让他们负责带兵出击是很合适的。这也算是戴罪立功。

  “还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