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70章 持续打击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41      字数:3162
  “刘卿也认为可行?”

  “是。”

  刘天和道:“鄂尔多斯部落此战出动近三万骑兵,其实把部落当中能够打仗的人都带了出来。不管此战结果如何,鄂尔多斯部落都是元气大伤。更不用说鄂尔多斯骑兵此战也是伤亡惨重,损失了近半人马。目前来说鄂尔多斯部落还能够打仗的,满打满算也只有万人左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个能够彻底驱逐鄂尔多斯部落,甚至全歼鄂尔多斯部落的机会。朝廷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

  “兵从何来?”

  “榆林镇和宁夏镇的部队足够。朝廷新败,鄂尔多斯部落必然想不到朝廷会再次组织部队出征。这样正符合军事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刘天和是越说眼睛越亮。

  开始的时候,刘天和只是想要摆脱目前不利的局面。要是无法摆脱现在的情况,刘天和他们都要受到处罚。刘天和才五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仕途正好的时候,可不想就此退出官场。正好杨一清给出了一条道,所以刘天和才跟着说话。

  但说着说着,刘天和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杨一清的思路给了刘天和很大的启发。

  刘天和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不是杨一清为了要摆脱目前的局面,而是真的非常有可操作性。刘天和心中对于杨一清佩服的五体投地。

  能够从如此惨败当中,所有人都慌乱的时候,却找出了反败为胜的办法。光是这一点不知道比大部分人厉害很多倍。就是刘天和他们听到惨败的消息之后,第一个考虑的都是如何摆脱现在的局面,让皇帝少一点处罚。谁也不敢跟杨一清一样,还去考虑战场上的问题。

  “皇上,臣认为不妥。此战伤亡十多万人,对于边疆地区必然震动很大。如何抚恤,如何安抚,都不是小事情。这样的情况之下,朝廷还要动员几万人出征,完全是冒险之举。”

  费宏再次出声反对。

  蒋冕也是上前道:“臣也认为不妥。此战一败,必然会让之前老实的草原部落蠢蠢欲动。包括西域的那些部落,可能也不会安静。这个时候朝廷应该稳边疆,而不是盲目出击。”

  费宏、蒋冕,他们都是处理政务的好手。

  但都是以稳为主的大臣。

  因此立马反对杨一清和刘天和的建议。朱厚熜也是头疼,因为双方的说法都有道理。之前草原很多部落都老老实实,就是因为朝廷在草原接连打了胜仗,让他们不敢挑衅。

  但这一次战场大败,必然会让这些草原势力有了新的想法。有些草原势力说不定就会蠢蠢欲动。

  汪鋐有了机会说话,道:“皇上,正因为此战一败有可能让草原各大部落不老实,所以朝廷更应该挽回影响,不能让一些部落生出不该有的野心。一旦让草原各部落生出不该有的心思,那么整个边疆地区都会不安稳。一旦发生这样的局面,对于朝廷的压力太大,朝廷总不可能处处防备这些草原部落。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获得胜利,重新威慑这些草原部落。臣支持杨阁老和刘总参议收复河套,出击鄂尔多斯部落的建议。”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朱厚熜喃喃自语。

  汪鋐的意思,朱厚熜听明白了。

  战败的消息传到草原当中,草原那些部落必然会蠢蠢欲动。就连和朝廷一直合作的兀良哈万户,一旦听到朝廷战败的消息,说不定就会觉得大明朝是软柿子,想要捏一捏。

  这可不是好事情。

  朱厚熜登基之后,一直在打压这些草原部落。那可都是靠着朝廷部队在草原几次大胜仗。一旦朝廷在战场失败的消息传出,这些被打压的草原势力,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

  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在战场上找回面子。

  听到朱厚熜喃喃自语,杨一清立马道:“皇上圣明。收复河套,打击鄂尔多斯部落,就是为了震慑其他草原部落。这才是稳定边疆最好的办法。”

  “皇上……”

  看到朱厚熜态度出现变化,费宏很着急。

  不过费宏刚刚开口,朱厚熜就摆了摆手,道:“杨卿所言有理。现在我们难受,鄂尔多斯部落更难受。就看我们谁比谁更能忍受伤亡。鄂尔多斯部落目前是几十年来最虚弱的时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朕要彻底扫清鄂尔多斯部落,彻底控制河套地区,解决西北问题。”

  “皇上,从军事上讲目前的确是很好的机会。但为了此战,朝廷已经划拨了大量资金。现在出现十多万的伤亡,抚恤就不是一个小数目。除了抚恤之外,此战丢失了大量战马,还有运输用的牛马。也包括损失了大量火器。想要补充这些,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凑出这么多钱,户部力有不逮。”

  户部尚书盛应期表示目前的困难。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

  今年朝廷在南北两边同时开战。虽然朱厚熜登基之后,朝廷财政收入大涨,储备很是丰厚。但两场战争打下来,花费轻松超过几百万两。

  这对于户部来说,已经不是小数目。

  也就是现在朝廷有钱,所以户部还能顶得住。可是现在前线伤亡超过十万,光是抚恤就轻松超过百万两,甚至更多。更不用说此战丢失了大量的战马和运输用的牛马。

  这些肯定都要补充。

  户部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当然盛应期不是普通文官,是领兵打过仗的大臣。因此在军事上来说,对于杨一清的建议是非常赞成的。现在的鄂尔多斯部落正是虚弱不堪的时候,加上朝廷选择突袭,必然会出乎鄂尔多斯部落意料之外。军事上的确是一个好机会。

  朱厚熜点头。

  钱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一年之内,南北两方光是军队就动员了二十多万,加上各种民夫那就是达到四十万上下。这么多部队的调动,那都是钱。更不用说为了这两场战争,这两年朝廷一直在做准备。不停地准备各种战争物资,因此这两年花的钱也不是小数目。可以说为了这两场战争,这三年之内朝廷的支出是超过了千万的。

  这么大笔的开支,也的确是让户部为难。

  “现在户部能出多少钱?”

  “皇上,户部最多能够出一百万两。”

  “一百万两,不行。盛卿,朕需要户部拿出两百万两。”

  “皇上……”

  朱厚熜严肃道:“盛卿,户部的情况如何,朕知道。虽然户部情况困难,但朕相信两百万两应该不会难倒户部。”

  盛应期看到朱厚熜表情严肃,因此把原来要说的话吞了下去。

  朝廷财政这些年的确很好。

  有一定的储备。

  但盛应期拥有非常丰富的执政经验,深深明白什么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因此他希望户部能够保留一定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可是皇帝的态度在那里,盛应期只能是点头道:“臣遵旨。”

  两百万两,看起来很多。

  但应付目前的情况,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光是抚恤十多万人的伤亡,就不是小数目。而且这个抚恤必须要尽快进行,要不然边疆人心会不稳。因为伤亡的兵丁也好,伤亡的民夫也好,那都是青壮年,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不尽快抚恤,这些家庭就会出问题。

  抚恤之后,还要整顿大同镇和山西镇的部队。

  那也不是小数目。

  因此这点钱根本不够。

  “王卿(王以旂),朕要从大明钱庄贷款百万两,把茶税抵押给大明钱庄。该是多少利息,就是多少利息。你和户部商量具体章程。朕再从内库借给户部五十万两。”

  “臣遵旨。”

  这个时候王以旂也没有废话。

  反正皇帝都说了,用茶税抵押。目前大明朝一年的茶税已经突破百万两,有茶税抵押,就不怕收不回来钱。而且这一次和户部做贷款生意,以后和官府做生意就能够有模范作用。

  一百万两,对于大明钱庄来说不是很大的钱。

  “杨卿,朕现在筹集三百五十万两给你,你觉得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