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17章 辽东规划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9      字数:3136
  “接下来说说教育问题。”

  赵载提起教育,人变得很严肃。

  道:“辽东开省也有好几年时间,但我辽东士子的科举成绩很是不好。嘉靖五年、嘉靖八年的会试当中,没有一个辽东士子中进士。这个情况必须要改变。”

  “赵总制,这个情况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改变。”

  辽东学政黄宗明直接回了赵载一句。

  虽然赵载是蓟辽总督,但黄宗明可一点都不怕他。赵载是陈九畴一手提拔的,陈九畴是当年杨廷和麾下大臣。而黄宗明是王学门人。

  大礼仪之争的时候,王学门人纷纷跳出来支持皇帝。

  不管是和王阳明关系好的官员,还是王阳明的学生都是如此。他们当时支持皇帝,矛头直指王阳明的政敌杨廷和。像席书、方献夫、黄绾、黄宗明,他们都是在大礼仪之争崭露头角的。

  之前除了席书之外,其他王学门人都是小官。

  但正是凭借着大礼仪之争,他们迅速升官。本来他们的打算是,联合王瓒、王宪等支持皇帝的帝党,把杨廷和他们扳倒。然后支持王阳明入朝。

  可惜结果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朱厚熜虽然掀起了大礼仪之争,但却是很有尺度,把纷争局限在了一定范围之内。而且迅速解决此事,稳定了朝局。也没有跟王学门人希望的那样,赶走杨廷和,让王阳明入京。

  反而依旧是倚重杨廷和,拒绝王阳明入朝。

  杨廷和致仕之后,内阁首辅选择了费宏。朝廷当中杨廷和当初提拔的官员依旧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反而是王阳明始终未能入京,最后更是英年早逝。

  而大礼仪之争时候的盟友王瓒他们,自己升官之后,立马和王学门人划清界限。王瓒他们虽然大礼仪之争联合王学门人,但胜利之后,他们并不愿意王阳明入朝分权。所以不仅没有支持王阳明,反而是转头和杨廷和他们联合压制王阳明。说白了都是利益。

  这导致王学门人虽然升官,但基本上都在地方。

  没能够进入朝廷核心部门。

  这让他们很是不满。

  当然不满归不满,他们平时还挺骄傲。毕竟他们当初是大礼仪之争的功臣,为皇帝立下了功劳。因此黄宗明虽然只是辽东学政,但丝毫不把一直在陕西当官的赵载放在眼里。

  很不客气的道:“赵总制应该是不了解辽东的情况,所以才会有如此之言。辽东刚刚开省不久,之前辽东军户多于民户。且要防备朵颜三卫和建州三卫,教化本来就差。后来辽东开省,迁移来的大部分都是流民和贱民,大都是目不识丁。赵总制难道还指望这些人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参加科举不成?辽东先天不足,就不要想着科举大省的梦。以辽东的情况,每一次的会试当中要有三四个人中进士,那都不是五年、十年可以的。如果运气好了,五年、十年加起来能出来一两个进士就不错了。”

  赵载皱眉。

  其他辽东官员也都是皱眉。

  黄宗明这是明晃晃的给赵载难堪。就算赵载说的有什么问题,赵载毕竟是蓟辽总督,而且来辽东时间不长。今天又是赵载第一次和辽东文官大佬见面,这么让他下不来台,怎么都不是作为下属应该做的。

  就连聂豹都是如此。

  聂豹和黄宗明都是王学门人,但黄宗明说话太刻薄,聂豹心中都有所不满。聂豹是王学江右学派,本来就对于黄宗明这些浙中学派不满。

  对于黄绾、黄宗明两个浙江出来的王学门人不是很喜欢。

  比起能力,张扬过甚。喜欢侃侃而谈,胸中却无一策。

  黄宗明发现了其他人的不满,但他完全不在意。在黄宗明看来,明明看到赵载有问题,还和稀泥的才是有问题的官员。赵载既然错了,当然要直接说出来。

  赵载让自己冷静一下。

  虽然心中很生气,但赵载却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要保持风度。

  因此露出笑容道:“黄学政说的有道理,看来是本官想的太简单了。不过辽东学子短时间之内中进士的可能性不高,那我们可以做另外的事情。万司长,我辽东能够动用的钱有多少?”

  “可动用的粮食大约四十万石,可动用的白银为33万两左右。这个没算下面几个府的钱。”

  辽东税务司司长万镗回答。

  大明朝的税收,其实也分国税和地税。

  大明税收分夏税和秋税。当中夏税朝廷拿走大约42%左右,留给地方58%左右。而秋税不一样,朝廷拿走60%以上,留给地方的不足40%。当然这个主要是指田赋。

  而秋税是田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夏税的四五倍。

  因此整体来说,朝廷在田赋当中,拿走55%以上,留给地方45%左右。除了田赋,其他的实物税收,朝廷几乎拿走80%左右。还有其他一些税收,如商业税等等,朝廷都是拿大头,有的甚至可以达到90%。留给地方的很少很少。

  当然光是看田赋,看起来朝廷给地方留下不少。毕竟大明朝田赋才是主要税收。

  但其实一点都不多。因为地方留下的这些税收,地方不能全都自己使用。因为这些钱要给地方官员开薪水,有宗藩的地方还要给宗藩支付俸禄,有军队的地方还要配合朝廷支付一定比例的军饷。所以地方官府的财政压力是非常大的。

  一直以来为什么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地方官员抱怨不断。就是因为朝廷每年给地方留下来的税款,都不够支付当地宗藩的俸禄。

  为了补足财政缺口,地方官府只能是增加其他税种。

  这就是所谓的苛捐杂税的出现。

  辽东是新开的省份,人口也少。但税收是真的不低。因为辽东有好几个马市,都是非常繁华的。沈阳、开原、铁岭、抚顺、安东、皮岛,这些马市光是关税就有二十多万两。可以看出这里的商业买卖是多么的活跃。

  这里的买卖活跃,就出现大量的商业税。

  商人多了,商队也就多了。商队多了,辽东过路费也增加很多。

  除了马市,辽东还有可以和天津、登州相比拟的港口,就是金州(大连)、盖州(营口)。每天都不知道多少商船在这里来来往往。

  也带动了辽东的商品经济。

  大量的织布厂开设在辽阳。

  辽阳的羊毛织品,那可真是全国最好的。

  所以才能够给辽东财政留下四十万石粮食,三十三万两白银。当然辽东下面的那些府,也都有自己的收入。就像是沈阳军民府的占地费,这个既不用上交给朝廷,也不用上交给辽东布政使衙门。

  赵载分析了一下之后,道:“本官来了辽东之后,考察了辽东各地的教育情况,情况很不乐观。各县县学只是一个摆设,府学也没有几个人。黄学政,是否如此。”

  “辽东底子差,人口来源复杂。以前又是以军户居多,因此府学、县学不完善。”

  黄宗明无所谓的回答。

  “黄学政,你来辽东几年了?”

  “四年。”

  “你这个学政来辽东四年,辽东府学、州学、县学还不完善,难道这不是你这个学政的责任?”

  黄宗明冷哼道:“赵总制,谚语有言:巧手莫为无麵饼。这四年来朝廷给学政衙门拨款有限,难道我能够变出钱来不成。没有拨款,难道府学、州学、县学能够凭空打造不成?这里是辽东,一切机构都在慢慢建立当中。和其他省份不一样。赵总制,还是多了解辽东之后说话更合适。”

  赵载大怒。

  黄宗明此人真实不知死活。

  因此赵载不客气道:“等着朝廷拨款,而自己不去争取,就是学政的问题。朝廷拨款,配合各府、各州、各县的支持,才能够办好府学、州学、县学。黄学政天天坐在学政衙门,府学、州学、县学就能够自己成立了。关于此事,本官必然会上报朝廷,要朝廷裁决。”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总制这是要把火烧到我身上。既然如此,恕不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