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06章 辽东规划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9      字数:3431
  嘉靖十年十一月。

  寒风凛冽。

  东北的十一月,零下三十度。

  真的是冻死人的温度。

  辽阳,蓟辽总督府。

  赵载坐在上面,和辽东的大小文官见面。任职蓟辽总督这几个月下来,赵载对于辽东的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辽东的施政,也有了初步的规划。

  所以选择和辽东这些文官见面。

  一个是让他们认识自己,一个是要把自己的施政想法跟他们说一下。

  辽东巡抚周宣,辽东布政使聂豹,辽东按察使张璧,辽东都御史樊继祖,辽东学政黄宗明,辽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何鳌,辽东土地司司长韩邦奇,辽东税务司司长万镗,辽阳知府范永銮,抚顺知府丁汝夔,锦州知府张翀,沈阳军民府知府徐阶。

  赵载五十岁,个子很高。

  早年的仕途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可是自从去了陕西,碰到了陈九畴之后,升官速度惊人。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陈九畴就是赵载的伯乐。

  在陈九畴麾下,赵载也是发挥了他全部的才华。帮助陈九畴稳定了陕西。此次担任蓟辽总督,对于赵载来说,是他仕途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一个巡抚,一跃成为了重量级的蓟辽总督职务。

  蓟辽总督的职务真的是香饽饽。

  看看前面的那些蓟辽总督。从这个位置入京,李承勋担任左都御史,盛应期担任户部尚书。赵载也是希望从蓟辽总督位置上立功,以后可以入京。所以这几个月他一点没有休息。

  “大家都认识我了。那我也就不废话,直接说说我的想法。李都御史(李承勋)和盛尚书(盛应期)两个人,为辽东打好了基础,解决了辽东最大的威胁朵颜三卫。因此我来到辽东,除了要保证辽东边关安全之外,主要是要让辽东成为一个富裕的省份。不再是人们心目当中苦寒之地。”

  “而要改变这一点,我综合考虑了五个方面。人口、粮食、教化、马市,海贸。我先说说人口。虽然这几年辽东人口一直在增加,但目前辽东人口依旧是远远不足,才堪堪达到三百万。在我看来以辽东的条件,人口应该要超过五百万。目前辽东人口的增加速度还是太慢。”

  任何人只要是来到辽东,第一个谈的必然是人口。

  因为这个年代,人口才是最大的实力。

  显然辽东的人口是不足的。

  辽东巡抚周宣开口道:“赵总制,辽东人口这几年增长还是很快的。只不过辽东人口底子差,所以到现在只有三百万。不过接下来想要让人口继续增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流民和贱籍人口可以补充辽东人口不足。”

  “有没有什么办法?”

  赵载刚来,因此对于辽东官员还是很客气。

  周宣道:“目前来看,想要短时间之内跟之前一样大规模增加人口是不现实的。不过辽东目前马市和海贸发展速度快,且有大量可开荒的土地,因此还是能够吸引人口的。”

  “光是这样不行。”

  赵载来到辽东,最大的感受就是,辽东很大。

  特别是打压了朵颜三卫之后,辽东可开垦的耕地数量大大增加。以前辽东很多很好的地方,百姓都不敢大胆的开荒,官府也不支持他们开荒。开荒主要是在重要城市,或者是军屯。其他地方开荒也没用。

  因为总是受到朵颜三卫部落的侵袭。

  种地没用,种出来的粮食都被他们抢走。对于官府来说,这完全是资敌,所以官府不支持在那些地方种地。当然就算官府支持,百姓也不敢在外面种地,稍微不注意就被这些草原部落掳掠,去给草原部落当奴隶。但初步解决了朵颜三卫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

  辽东可以开荒的地方越来越多。

  赵载在陕西,是带领军户和百姓开过荒的。所以只是简单的转了转辽东各地,就判断辽东耕地可以轻松达到四五千万亩。还有一些质量不是很好的,水资源也缺乏的耕地,也能够有两三万千亩。赵载在陕西是种过玉米的,这些贫瘠干旱的土地是可以种植玉米的。

  也就是说,辽东可以有六七千万亩耕地。

  可是相比起可能拥有的耕地,人口太少了。三百万人口,而且当中很多人都从事其他工作。真正从事种植的人口,还不到一半。这么点人口,怎么去开荒。

  五百万,赵载都嫌少。

  “如果光是吸引人口,速度太慢。我会给朝廷写信,希望能够大规模迁移一部分人口。有些省份人口太多,耕地不足,应该可以成功。若是朝廷能够组织迁移几十万人口,这才是最适合的办法。”

  如果大家都穷的叮当响,粮食不足,那么人口就是负担。

  不过朱厚熜登基之后,虽然也有一些自然灾害,但整体来说大明朝国势还是蒸蒸日上。很多省份进行丈量土地之后,流民也大大减少。因此对于很多省份来说,人口并不是负担,反而是资源。

  所以这个时候想要用政策吸引人口,并不是那么容易。

  还是需要朝廷出面。

  “人口不足,耕地问题也严重。不过先不说这个,我说说在辽东种植玉米的事情。我看了辽东这边的情况,虽然也有种植玉米的,但数量太少。我在陕西种植玉米,可以明显的看出玉米的产量是高于其他粮食作物的。特别是在一些缺水的地方,种植玉米是非常好的办法。辽东这边天气更冷,但还是可以种植玉米。因此我的想法是,五年之内在辽东种植五万顷的玉米。让辽东百姓慢慢的接受玉米,让玉米走上辽东百姓的餐桌。”

  赵载原来是想要谈开荒的问题。

  但看到人口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就开始谈玉米种植的问题。

  百姓普遍都是保守的。

  因为他们没有本钱冒险。一旦失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很有可能就要倾家荡产,甚至因为没有粮食饿死。因此对于百姓来说,普遍是不愿意尝试新生事物。

  因此辽东玉米推广不是很好。

  百姓不愿意轻易改变。

  但赵载可不能看着不管。因为赵载在陕西种植过玉米,知道玉米的产量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特别是辽东这边种植水稻产量非常低,所以目前普遍种植高粱和豆子,亩产普遍在一石半左右,不到两石。

  相比起来玉米的产量是可以达到两石的。

  赵载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让辽东百姓重视玉米。

  “辽东的情况和其他省份有些不同。辽东现在是人少地多,普通家庭一般都有三十亩左右的耕地。有些家庭人口多的,一家有五六十亩,甚至一百亩都是有的。对于他们来说,不说种植高粱和豆子,就是种植水稻,也能够吃饱饭。因此对于种植玉米没有多少需求。”

  辽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何鳌开口。

  没有动力。

  辽东百姓不缺粮食,或者说因为辽东马市、海贸发达,干点杂活都饿不死自己。对于他们不熟悉的玉米,没有动力去种植。不像是有些省份,因为人多地少,因此一年饿肚子的时间有两三个月。对于他们来说,能有高产作物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这个不能引导百姓,要强制性的推行。只有这样,辽东这边才能够推广玉米。太祖高皇帝当年推广棉花,就是强制性的规定。”

  绝对不能什么都听百姓的。

  那不乱套了。

  还是要官府负责。这是赵载这么些年当官的看法。

  肉食者谋之。

  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看到了棉花的重要作用。因此直接规定,种五亩地必须要有半亩是种植棉花,种十亩地必须要有一亩地是棉花。而且允许用棉布折米交税。

  甚至规定,种植棉花多的,可以减免税收。

  结果大明朝迅速的成为了世界上种棉花最多的国家。大明朝的百姓,达官贵人用好的棉布,普通百姓用比较差的棉布。反正朱元璋这个命令,让很多百姓在冬天可以穿棉衣。

  到了现在,大明朝的棉布,也成为了全世界最畅销的商品。

  不管当初朱元璋的目的是什么,而且现在这个规定也已经是名存实亡,但当初这个举措绝对是功德无量。赵载现在也是这样的想法,必须要强制性的推广。

  辽东布政使聂豹开口道:“这也是一个好办法。目前辽东地多,可以强制性的规定,十亩地必须要有一亩地是种植玉米。这样一两年之内,整个辽东就有二三百万亩的耕地种植玉米。等他们适应,再在田赋上减免一些,我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扩种玉米。”

  “就是这个道理。聂布政使,这个事情你们布政使司一定要落实。”

  “下官领命。”

  “接下来我说说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