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11章 张璁的安排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9      字数:3464
  这一次的事情对张璁刺激很大。

  所以张璁加强了和朝廷大臣的联络。朝廷不少大臣是不喜欢张璁,或者说是嫉妒张璁。但他们也知道,张璁此人已经是龙腾之势,谁也挡不住。

  毕竟张璁的履历在那里。

  两榜进士,榜眼出仕,翰林院出身。入仕之后跟着彭泽丈量庄田,得到彭泽欣赏。后来巡抚湖广,总督湖广,更是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第一次大规模的,而且是真正的清查人口,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让一个在大明朝版图上,存在感很低的湖广,一跃成为了大明朝重要粮仓。

  回京之后,在礼部更是接连推进了祭孔改革,宗藩改革。

  都为朝廷省下了大量的开支。

  嘉靖元年,杨廷和第一次和朱厚熜谈起宗藩问题的时候,朝廷给宗藩男子的开支达到了400多万石。加上宗藩女子的俸禄,朝廷的开支有600万石。

  当然朝廷对宗藩的开支,还有很多折色银,折钞之类的。也就是说俸禄虽然是600万石,但并不全都是直接给粮食。当中有不少是折算成银子,或者是折算成宝钞。这样折算之后,真正的支出会大大下降。

  每年大概有400万石左右。

  但这不是结束。

  朝廷每年还要给这些宗藩很多赏赐,包括金银赏赐,还有布匹、木炭等等实物赏赐。什么丝织品、棉织品,还有每年的新衣服,其他一些宝石珠宝之类的。换算成银子,每年都有一百万两左右。换算成粮食,大约是一百万石上下。粮食价格好的时候,这部分也就值七八十万石。

  不过经过十年的宗藩改革之后,现在朝廷支出是大大降低。

  把所有朝廷对于宗藩的支持加起来,一年才堪堪超过200万石。可以说朝廷这十年的宗藩改革,让朝廷的宗藩俸禄、赏赐方面的支出直接减少了一半。

  因为大量的宗藩因为俸禄减少选择放弃爵位,同时砍掉了大量不合资格的爵位,推迟袭爵的年龄,袭爵的难度,以及增加了折钞银的比例。结果就是朝廷对于宗藩的俸禄迅速减少。

  而收入方面却完全不一样。

  以前朝廷哪里能够从宗藩手中拿到钱。宗藩是不可能给朝廷交税的。宗藩控制地方大量的土地,还控制地方大量的商队,但都是不交税。

  这个范围很广。

  宗藩在自己的地盘上,生意很多。就像是伊王没有被废除之前,洛阳地区大量的门店,都是属于伊王控制的。那些在洛阳做生意的大商人,一大半都是属于伊王一脉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洛阳做生意,挣那么多钱,但都是不交税。反正商业税就是欺负小商人的。那些地方官员也不愿意为了一点商业税,和宗藩闹矛盾。

  而且宗藩的商业,不仅仅是这一点。

  宗藩的商队,他们利用漕运运输物资。只要在上面挂着宗藩的旗子,设卡收税的官员,都是不会收他们的税。

  这就是宗藩的厉害之处。

  其实认真说起来,大明朝这么大的国家,虽然宗藩俸禄多,但也不至于说大明朝养不活他们。宗藩之危害,不仅仅是俸禄支出大。主要是宗藩控制大量的土地,还有大量的商铺、商队,每年都挣海量的钱。但一个个都不交税。这对于大明朝的打击才是最大的。因为这个直接影响大明朝的税收基础。

  宗藩改革之后,朝廷开始对这些东西全都收税。

  土地要交税,商铺要交税,商队要交税。

  朝廷光是从宗藩身上收税,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宗藩的开支。也就是说宗藩改革之后,朝廷不仅不需要给宗藩大量的开支,反而用从宗藩收到的税,就可以解决支出,还有大量结余。

  这都是大贡献。

  虽然宗藩改革是杨廷和开启的,但最后结尾的是张璁。而且按照张璁的宗藩改革方案,朝廷对宗藩的开支还会持续降低。特别是那些爵位低的宗藩,会出现大量放弃爵位的情况出现。实在是因为按照张璁的方案,这些人光是靠着朝廷俸禄,根本养不活自己。

  当然这些政绩不用说,皇帝的宠信是最厉害的。

  看看张璁虽然资历浅,入仕才十二年,但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只要时机成熟,谁也挡不住张璁一飞冲天。就是内阁首辅费宏,也只能是挡住张璁一年两年,绝对挡不住张璁的未来。

  所以当张璁对朝臣释放一些善意,而且采取低姿态和他们交往的时候,大部分朝臣虽然没有直接支持张璁,但还是给与了张璁友好的信号。

  而有些有野心的朝臣,则是给出了很积极的信号。

  像户部尚书盛应期。

  刚刚回京,在京城没有什么人脉。早年一直在地方当官,几年前好不容易投奔了王瓒。想要借着王瓒升官,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可惜王瓒被皇帝打压了。

  也让盛应期去辽东待了几年时间。

  不过盛应期不后悔去辽东。正是因为去了辽东,他才能够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政绩显赫,回京之后就担任户部尚书。虽然上一次的经历,让他小心很多。

  可是一想到未来,心里依旧是蠢蠢欲动。

  所以对于张璁的善意,他表现的是最为积极。回京之前,盛应期也是做了很多调查。认为张璁比王瓒更有前途。因为两个人相比,王瓒资历虽然深,但升官虚的很,没有支撑。相比起来张璁虽然资历浅,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政绩斐然,支撑点十足。

  因此盛应期再次选择冒险一搏。

  整体来说效果很好。

  张璁比较满意。

  “张公,你想让我去地方?”

  “对。”

  一边和朝臣改善关系,张璁一边也在部署自己人。

  张璁此时见翰林院侍读学士徐阶。

  徐阶听到张璁让自己去地方,表情凝重。徐阶跟着张璁回京之后担任翰林院侍读,一年半过去升为侍读学士。徐阶入仕才八年,就已经升到了侍读学士,担任朱厚熜的经筵日讲官。升官速度是相当快。

  有地方工作经验,又给朱厚熜讲课,各方面条件都很好。

  在翰林院熬几年,要是皇帝重视就能够直接担任礼部侍郎。这是很多官员升官的最佳途径。可是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去地方,就算是给你个正二品布政使,大家都不会觉得是升官。

  徐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年的孔子祭祀改革的事情。

  当时张璁一力推动孔子祭祀改革,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徐阶也反对,认为张璁这样是不对的。当时张璁可是非常生气。

  狠狠地斥责了徐阶。

  徐阶也是有脾气的。听到张璁的斥责,反而反驳了张璁。弄得两个人当时的关系比较紧张。

  好在后面的事情推行的不错,张璁的心情好了很多,因此两个人的关系才缓和下来。可是现在张璁让自己去地方,徐阶立马觉得,张璁这是要算后账。

  张璁倒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张璁心眼比较小,容不下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是大大咧咧,很多事情发完脾气就忘了。徐阶可是张璁一手带起来的官员,张璁虽然很恼怒,但并没有要对徐阶下手的想法。

  特别是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张璁的政治手腕也高明了不少。不像是历史上骤然显高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控制朝局。加上名声差,所以只能是采取强硬的办法。但现在的张璁可没有那么盲目。

  徐阶虽然当时怼了张璁,但张璁对徐阶还是很宽容。因为毕竟是自己一手提拔的。

  张璁很认真的道:“子升,你给皇上讲课也有一年时间。你觉得皇上最喜欢什么样的官员?”

  “不空谈,能做事的官员。”

  徐阶很快回答。

  这一点徐阶是有把握的。

  给朱厚熜讲课,徐阶是深深地感受到了朱厚熜的不一样。朱厚熜很聪明,读过很多书。朱厚熜在经筵日讲当中,和讲官讨论那些圣人之学。

  不过朱厚熜讨论的从来不是圣人之学的一字一句。

  那些儒学大家,很多对于圣人之学每一个字的内容都会努力研究。生怕其中一个字错了,整个内容变了。但朱厚熜不一样,朱厚熜对于这些都是不求甚解。

  不会去研究。

  朱厚熜让徐阶他们过来,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从圣人之学,从史籍当中,研究治国、做事的学问。每每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朱厚熜对于那些做事的官员,普遍是宽容的。就算是做错了,或者性格上有些问题,也会更多的理解。但对于那些史书上名气很大,但空谈居多的官员,却是苛刻很多,批评也多。

  因此徐阶也慢慢的理解朱厚熜的喜好。

  “对。皇上是务实的明君,非是历史上那些喜好虚名的帝王。你再看看现在的朝廷,什么样的官员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