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10章 张璁的怒气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9      字数:3304
  “费阁老才六十三岁。”

  张璁皱眉。

  汪鋐和刘天和也是苦笑。

  费宏实在是太年轻。因为是少年才子,十六岁的解元,十九岁的状元,成绩好的惊人。入仕才二十年时间,四十岁就进入了内阁。在大明朝来说,四十岁能够入阁,绝对是最年轻的几个内阁阁臣之一。因此别看当了这么久的内阁首辅,现在才六十三岁。想要正常致仕还远着。没看杨一清七十七岁还在内阁蹦跶。

  “皇上要收复河套,要解决播州杨氏,这都是大事情。短时间之内,皇上是不可能允许朝廷出现大动荡的。费阁老的首辅位置很稳。”

  汪鋐说出了现在的情况。

  朝中大臣,都在琢磨皇帝的喜好,琢磨皇帝的想法。

  张璁、汪鋐、刘天和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在朝中多年,当然也在琢磨朱厚熜这个皇帝。朱厚熜的想法,他们还是大致能够猜出来的。现在朝廷有大事情,这个时候朱厚熜需要朝廷稳定。大家一起使劲完成这些事情。因此皇帝是不会允许朝廷发生一些变故,发生动乱。

  “是啊。”

  张璁也是无奈。

  费宏这个内阁首辅,一点不支持他们这些改革派。虽然大家也有合作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压制他们。对于张璁来说,费宏既有私仇,也有公仇。

  费宏这个内阁首辅是一定要赶走的。

  但现在时机不对。

  “宣之兄,还是你应该准备入阁。”

  张璁想了想,跟汪鋐说话。

  汪鋐抬头看了一眼张璁。张璁没有犹豫,道:“虽然皇上勤政,几乎每天都会在武英殿召见大臣,我们也能够见到皇上。但在武英殿,讨论很多事情还是有局限。比不了内阁随时可以和皇上见面,随时给皇上出主意。”

  内阁很重要。

  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随时给皇帝出主意。

  皇帝有什么问题,也随时咨询内阁阁臣。因为内阁阁臣都是在皇宫的文渊阁上班,离皇上很近。但像六部尚书,除了廷议的时候在武英殿,其他时间都在宫外处理事务。这就是内阁阁臣和朝廷其他重臣之间的区别。

  张璁他们目前最吃亏的就是在内阁没有一个真正的盟友。本来王瓒在朝的时候,前兵部尚书,现在的内阁阁臣王宪算是盟友。不过王瓒致仕,张璁回京之后,却跟王宪没有什么交情。王瓒和张璁虽然是好友,但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手腕都不一样。结果王宪和张璁他们的关系也一般。

  再说王瓒受到打击致仕,王宪在内阁也降低自己存在感。王宪早年可是得罪了费宏、蒋冕他们,甚至和杨一清的关系也不能说很好。没有了王瓒,王宪只想安稳的致仕。这一下就导致了张璁他们缺乏内阁阁臣的支撑。

  因此张璁想好了,他们几个人当中,汪鋐算是资历最深,最有机会入阁。

  张璁要推汪鋐入阁。

  “秉用兄说的很有道理。在目前内阁当中,皇上在军事上倚重的是杨太师(杨一清),还有就是王阁老(王宪)。不过杨太师也好,王阁老也好,年纪都不小了。杨太师目前等的就是明年‘收复河套’,王阁老更是在等着致仕。一旦他们两个人致仕,那么皇上在内阁就没有军事上倚重的阁臣。宣之兄若能够入阁,就能够代替杨太师在内阁的位置,成为皇上在军事上倚重的内阁阁臣。这对于全国卫所改革,军队改革,兵器改革,都会有巨大的作用。”

  刘天和也是支持。

  杨一清和王宪在内阁负责军事。

  特别是边关问题,皇帝完全信任杨一清。基本上杨一清说什么,皇帝很少会反驳。就连边疆地区的人事问题,皇帝都非常信任杨一清。

  但杨一清毕竟年纪大。

  七十七岁。

  等“收复河套”之后,杨一清七十八岁、七十九岁,怎么也应该致仕。到时候皇帝在内阁的军事顾问,就要变一变。汪鋐就是最好的人选。

  汪鋐入阁之后,配合刘天和这个军事参议司总参议,他们几个人关于军事方面的话语权就会大大增加。

  “我当然不会拒绝。但费阁老不一定会同意。”

  能够入阁,虽然不能给直接处理政务。但汪鋐还是非常期待的。

  “费阁老挡得住我当吏部尚书,却挡不住宣之兄入阁。”

  “对。”

  张璁和刘天和都很有信心。

  费宏阻挡张璁,也只能以资历来阻止。但汪鋐入仕三十年,资历完全足够。再说汪鋐担任兵部尚书之后,兵部工作政绩斐然。

  费宏怎么阻挡汪鋐入阁。

  费宏如果再阻挡汪鋐入阁,到时候皇帝都不会答应。

  不过张璁虽然有信心,但还是道:“不过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准备。有些人要重新联系,有些人应该调入京。宣之兄,若你入阁,你觉得谁适合担任兵部尚书?”

  “盛应期。”

  “英雄所见略同。”

  张璁和汪鋐两个人相视一笑。

  都是聪明人。

  很多事情大家一句话就明白什么意思。

  盛应期此次入京,那可是带着一身荣光。毕竟他在辽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只是担任户部尚书,不见得能够满足盛应期的胃口。

  但兵部尚书就不一定了。

  盛应期当年离京去辽东,除了是皇帝打压王瓒他们,还有就是费宏、蒋冕这些人使了绊子。可以说盛应期和费宏、蒋冕他们的关系更差。所以张璁和汪鋐才想到了盛应期。

  “辽东巡抚周金,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兼任辽东税务司司长桂萼,都应该回京。”

  张璁继续说话。

  一边说,一边看向了刘天和。

  刘天和点头道:“周金的事情,我会和杨太师(杨一清)谈谈。”

  周金是杨一清非常欣赏的官员。

  周金当初能够去辽东担任布政使,也是因为有杨一清。周金在辽东七八年时间,在辽东很有政绩。李承勋也好、盛应期也好,他们两个人更多的注意力都在边疆,都在军事改革上。

  辽东移民、开荒、建设各方面,这几年都是周金在负责。这方面的成绩很不错。

  可以入京。

  “桂萼的事情,我亲自跟皇上说。”

  张璁这一次廷推算是看明白了。

  自己在朝中,光是有皇帝的支持是完全不够的。此次费宏极力反对,加上蒋冕、毛纪他们,还有一些朝廷大臣,张璁就没能够成为吏部尚书。甚至廷推当中,得到的票数远远低于秦金,这让张璁明白自己在朝中还是根基太浅。

  所以朝中还是要增加支持自己的人。

  这样很多事情才能做下去。

  张璁心中,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些事情都推行不下去。所以张璁要找盟友。

  盛应期这个户部尚书是一个。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要调他们入京,支持自己。张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金和桂萼。刘天和和周金都是杨一清一手提拔的,之前两个人一个是蓟州巡抚,一个是辽东布政使,关系保持的不错。

  桂萼就不用说了。

  桂萼在京城的时候,张璁和桂萼就认识。

  两个人对于丈量土地、一条鞭法都有一致的看法。因此当时两个人关系还是很好,平时都会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这些年虽然不在一起,但依旧是保持联系。属于是政治理念非常相合的政治盟友。

  周金和桂萼在地方都有政绩,而且目前级别也不低。

  若是能够入京,最少都是六部侍郎级别的。

  “应该可以。”

  汪鋐点头。

  此次张璁未能够成为吏部尚书,皇帝可能觉得对张璁有些不好。只要皇帝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对于张璁的一些推荐,都不会拒绝。

  同时费宏这个内阁首辅也是一样。

  反对了皇帝的提议,又得罪了张璁。以费宏的性格,且按照现在的情况,费宏也不好做的太过分。费宏也是聪明人。明白自己能够坐稳内阁首辅的位置,是因为皇帝需要自己稳定朝局,不要让朝廷发生政治混乱,影响朝廷的计划。一旦自己控制不住朝廷局面,皇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舍弃自己。毕竟自己不是皇帝真正喜欢的内阁首辅。

  所以费宏不可能对张璁他们太过分,打压太厉害。如果引起了张璁他们的反弹,对他们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

  现在正是调整一些人事任命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