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90章 钱币改革3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8      字数:3120
  买十斤粮食,二十斤粮食,又或者是买一百斤柴火,一百斤煤炭,都可以使用这些小币值的银币。蒋冕作为内阁次辅,对于这样的情况都不熟悉,还在这里反对宝源局的银币。

  实在是让王以旂失望。

  所以王以旂虽然资历浅,但丝毫没给蒋冕面子,反驳了蒋冕的话。

  “大家觉得呢?”

  “皇上,臣有话想要问王总办。”

  礼部尚书张璁开口。

  朱厚熜点头。

  张璁立马对王以旂道:“王总办,我想问一下,宝源局去年的账目如何?利润如何?”

  王以旂看了看朱厚熜。

  宝源局的铸币厂,虽然账目上受到户部管理,人事上受到吏部管理,各方面都受到都察院监督。但其实账目直接受皇帝和内阁、户部的领导。

  并不需要对其他部门公开。

  “说吧。”

  “是。”

  得到朱厚熜同意,王以旂立马道:“金源局目前下辖五个铸币厂。京城、南京、武昌、南昌、广州铸币厂。去年铸造217万元银币,铸造了490万钱铜币(大约是40万两银子)。”

  中规中矩。

  不算是很厉害。

  因为开海、开马市之后,这几年大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流通的白银、铜钱非常多。国内每年需要投放的钱币以千万两来数的。

  因此金源局二百万两的铸币,放在全国海量钱币的流通当中,数量真不算很多。

  “除去铸币厂购买的白银、铜料,还有铸币厂俸禄支出,去年金源局下辖五个铸币厂的利润为白银62万两左右。”

  “呼——”

  不少人都很惊讶。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铸币厂历来都是利润很高的。

  可是大家没想到的是利润会这么高。

  金源局铸币厂,一年铸造了大约260万两左右的钱币。光是利润就达到了62万两,绝对是暴利。

  “大明钱庄和金源局已经达成了合作,金源局在嘉靖十年和嘉靖十一年两年之内,会给大明钱庄提供500万两的银币。大明钱庄以九钱五白银,八两铜料,换取一元银币。为了这项合作,金源局已经对下面的铸币厂进行了扩建。”

  “九钱五白银加八两铜料?”

  “是。目前金源局的银币,一元银币大致需要八钱白银,加上五两铜料。按照大明钱庄提供的九钱五白银、八两铜料换取一元银币,铸造500万两的银元给大明钱庄之后,金源局还能够多铸造60万元银币,以及能够铸造100万钱左右。”

  在场的大臣都已经麻木了。

  果然铸币厂是暴利行业。

  用大明钱庄提供的白银和铜料,加上少量的锡,就能够制造银币。给大明钱庄铸造500万元的银币,还能够多铸造60万元银币,以及100万钱。一百万钱换算白银,大约十万两。

  这么高的利润,如果一年铸造1000万元银币呢?

  宝源局的利润会有多少?超过一百万两。如果真是一百万两,那就会成为朝廷财政又一个重要组成。

  “这样大明钱庄不吃亏?”

  “不会吃亏的。相反大明钱庄,在这样的合作当中,利润超过宝源局。他们拿出九钱五白银,八两铜料,就能够从宝源局拿走值一两银子的一元银币。这里面他们拿出九钱五白银,成色好的,那可以值九钱五。如果成色不好,也就是值九钱银子,甚至可能不到九钱银子。大明钱庄收银子的时候,往往都会以成色不足为由,压制白银价格。基本上一两一钱左右的白银,钱庄才会认定值一两银子。还有铜料,上好的八钱铜料,也就值一百文。因此大明钱庄拿出来的,其实最多也就是值九钱银子。可是他们从宝源局换回值一两银子的一元银币。一来一去大明钱庄可以挣几十万两银子。”

  朱厚熜心中苦笑。

  果然。

  当银行和铸币厂合作之后,利润就更厉害了。

  银行可以收回大量银子、铜料,然后把他们送到铸币厂铸币。这样银行和铸币厂就可以分享铸币税,双方都能够赚的盆满钵满。特别是银行,基本上什么事情都不干,却能够分的惊人的利润。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而金融业的利润是相当高的。

  就算是几百年后的工业时代,金融行业依旧是最挣钱的行业。

  “可是皇上,要完成这些都需要朝廷的支持。目前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都是通过钱庄流入了市场。但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使用虽然不少,但并不是必须的。对于商家和百姓来说,用谁铸造的银币和铜币都不妨碍他们的生活。结果宝源局的铸币厂发展速度很快,同样私人铸币厂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开海之前,一年铸铜币二十万钱的都是一等一的大型铸币厂。可是这几年私人铸币厂当中,一些大型铸币厂,一年的铸币量已经达到了百万钱。放任下去,未来私人铸币厂铸造的钱币,会压倒宝源局铸造的钱币。因此朝廷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让宝源局铸造的钱币成为市场上的必需品,稀缺品。只有这样宝源局铸造的钱币,才能够压倒私人铸币厂,才能够保持价格。因此臣建议,朝廷先从煤炭商人收税开始,让他们强制性的用宝源局的钱币交税。”

  一个皇帝影响一个朝代,在皇权时代的确是如此。

  朱厚熜登基之后,一直不忌讳谈钱的问题。包括杨廷和新政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大明朝的财政。因此杨廷和新政的时候,朝廷奏折主要讨论的就是,新政之后开源了多少,节流了多少。说的都是钱的问题。

  然后是开海,开马市。

  讨论开海和开马市成绩的时候,也是用市舶总司挣了多少钱。

  朱厚熜如此。

  下面的官员也慢慢习惯朱厚熜的风格。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儒家学子,就忌讳谈论钱。相反廷议的时候,钱是重中之重的东西。

  也因为如此,张璁才会直接问王以旂,宝源局的账目。

  现在听到王以旂的回答,张璁上前一步道:“皇上,目前全国私人铸币厂遍地,全国商人和百姓手中的钱币,大部分都是私人铸币厂的钱币。若是下猛药,会引起很大的反弹。一步一步来,臣认为是可行的。王总办选择煤炭商人的税收,臣认为是很有道理的。臣支持户部和税务总司,用宝源局铸造的钱币交税。不过宝源局一定要保证京城不缺少宝源局铸造的钱币,要保证不故意减少钱币的投放。”

  张璁入京之后,除了进行礼部改革之外,还在努力学习经济方面的事情。

  张璁本来就博览群书。

  对于古代各朝名臣的经济主张做过了解。现在皇帝重视经济发展,张璁这样有野心的人,肯定不会放过这方面的学习。因此入京之后,张璁和朱厚熜最肯定的经济人才吴廷举谈过不少次。听听吴廷举关于经济方面的想法,他在经济方面的主张。

  也看了吴廷举写的关于货币的书,关于物价方面的书,关于钱庄的书。

  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但也是受益匪浅,理解了很多经济方面的道理。慢慢的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张璁考虑的不仅仅是宝源局的利润,更看重的是全国使用统一的钱币。因为目前全国钱币不统一,所以不管是收税,还是做生意,都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臣敢发誓,宝源局铸造的钱币,在京城绝对不会短缺,一定会满足京城所有人的需要。”

  “户部有什么想法?”

  “臣没有异议。”

  秦金没有完全理解。

  只是觉得宝源局能挣钱也是好的,毕竟宝源局也是朝廷机构。

  “那么宝源局必须要做好一切准备。”

  “臣保证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大明钱庄和宝源局都准备好了。”

  “好。户部和税务总司,制定一份计划,告诉那些煤炭商人。包括采煤商人和煤铺商人,告诉他们从明年开始,所有的税款都用宝源局的钱币交钱。”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