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89章 钱币改革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8      字数:3128
  “皇上,臣有本奏。”

  “王卿你说。”

  说话的是督办大明钱庄的王以旂。

  王以旂这些年跟着吴廷举,主要是负责大明钱庄的发展,同时也管理宝源局。现在吴廷举年纪大了,彻底致仕,因此王以旂负责大明钱庄。

  “皇上,臣建议那些煤炭商人,他们每年煤井交税,必须要用宝源局铸的银币和铜币。户部和税务总司,拒绝这些煤炭商人用其他钱币交税。”

  “用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交税?”

  “是。”

  王以旂点头道:“朝廷铸币,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民间储藏,或者是把这些钱币融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的确是有这方面的趋势。这对于统一全国的钱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臣希望朝廷能够直接支持宝源局的钱币。以收税的方式,让市场必须要接受宝源局钱币。这样才能够让宝源局的钱币,成为市场上主要钱币。”

  民间储藏金银是很普遍的。

  特别是朝廷专门打造的金银钱币,更是很多人愿意储藏的。因为朝廷制造的金银钱币都是比较好的,比市场上流通的好。这样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民间大量储藏金银钱币的后果是,市场流通的金银钱币不够,朝廷只能是再投放一批。这样几次之后,朝廷损失大量的金银,就再也不干这种事情。然后朝廷就开始跟那些民间铸币厂一样,也弄一批劣质金银钱币投放市场。然后规定很高的价格,结果市场不接受。

  一个恶性循环就这么产生。

  吴廷举和王以旂负责宝源局之后,宝源局打造的银币、铜币都是不错的,含银量和含铜量比市场上的劣质品好很多。加上朝廷制定的价格也不算很贵,因此也有被人储藏的趋势。

  或者那些人把朝廷的银币、铜币拿过去融了,打造质量更差的银币和铜币流通。

  这个根本无法阻止。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打消这种念头。朝廷直接下命令没有用。朝廷自古以来都是反对私藏金银,可是这样的命令完全没有效果。

  还是应该引导。

  王以旂认为,朝廷用税收的方式引导是最好的。

  “为什么选择煤炭商人?”

  “皇上,目前的宝源局还没有实力让全国都使用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一旦强制性的让全国都用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不让使用其他的银币和铜币,那么全国立马就会出现缺钱的情况。因此臣的想法是,可以慢慢的推进。先从京城开始。煤炭商人交税需要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那么他们在平时的买卖当中,会更多的使用宝源局的银币、铜币。这样一来,光是在京城,光是在煤炭交易上,每年都会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两的银币、铜币。当京城使用宝源局银币、铜币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京城这边自己就会淘汰其他的钱币。”

  其实王以旂是看到了煤炭巨大的发展前景。

  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就是人口聚集,说白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结果就是城市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各种工厂的出现。工厂的出现当然需要工人,而这些都在城市。

  人口往城市集中。

  就像是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人急速膨胀。就像是浙江地区,目前各种纺织机有十几万个,需要多少工人。几十万的工人集中在浙江主要城市当中。

  这个年代,十万人的城市,都是属于大城市。

  而人口集中,对于燃料需求也在扩大。毕竟不是所有的城市周围都是有山,有木柴的。这些城市要烧火做饭,冬天取暖,柴薪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送过来,价格很是昂贵。

  相比起来,煤炭价格就比柴炭便宜。

  有了朝廷的支持,以后这些城市会更多的使用煤炭。

  这一点王以旂发现了。

  城市燃料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煤炭。看看朝廷光是整顿西山煤矿,就挣到了多少钱。朝廷只是抽成,都能够有这么多钱。那些煤炭商人呢?煤炭交易涉及到多少钱?

  宝源局的银币、铜币,现阶段无法在全国推行,那么从煤炭着手也是好办法。其实如果可以,王以旂当然是希望在粮食交易当中强制性推广。但宝源局现在的实力,铸币速度不可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因此王以旂才会选择煤炭。

  “如果煤炭商人用宝源局银币和铜币交税,你们宝源局能够满足所需要的钱币?”

  “能。”

  王以旂很是肯定的点头。

  然后解释道:“目前宝源局在京城、应天、广州的铸币厂,都能够铸造银币。一年加起来可以铸造相当于200万两的银币。且如果需要,还可以扩大规模。朝廷若是支持煤炭商人交税,都是用宝源局的银币和铜币,那么就可以扩大京城的铸币厂。臣仔细计算过,京城的铸币厂扩大之后,一年完全可以铸造相当于150万两的银币。而且这些年宝源局大量的银币,都是以俸禄的形式,发给了京官。因此目前京城本身就流通大量宝源局银币,估计不会少于300万两。宝源局有绝对的信心,可以供应京城所需要的银币。”

  “嗯。”

  朱厚熜点头。

  每年铸造大约200万两银子的银币,一点都不多。看看目前朝廷的税收情况,光是白银收入就有两千万两左右。可以想象目前大明朝民间商品经济是多么的活跃,钱币流通数量会多高。

  但供应京城,应该不成问题。

  毕竟目前的京城已经有很多宝源局的银币、铜币流通。若是需要京城的铸币厂可以扩建,增加银币、铜币的生产。

  “皇上,臣认为银币还是太贵了。普通百姓用不起。”

  “以前白银价格的确是很高,但最近几年海贸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每年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有上千万两,甚至是两三千万两。这么多白银流入我朝,因此南直隶、浙江、广东等地的白银价格一直在下降。”

  “白银价格是在下降。可是就算是下降,普通百姓依旧是用不起。”

  内阁次辅蒋冕开口。

  白银价格虽然开始下降,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白银价格依旧是太贵。相比起大明朝物价,白银价格太高,导致一般的生活当中不需要白银。

  就像是你去买菜,不过就是几个铜板的事情。但一两银子是1000铜板,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情况。银子值钱的时候,一两银子甚至可以换取2000个铜板。如果银子成色不足,银子价格低的时候,一两银子是七八百铜钱。就算是银子价格很低的时候,你去买菜也用不上银子。你不可能买几个铜板、几十个铜板的东西,却给他一两银子,甚至是半两银子。如果这样对方怎么找你钱?

  找你几百个铜钱?

  如果碰到这样的客户,商家还不得疯了。

  正因为普通百姓现实生活当中,并不需要银子。所以银子到了老百姓手中之后,他们为了能够使用银子,都是把银子切成小块,也就是变成了碎银子。这就是民间为什么那么多碎银子的原因。

  蒋冕认为百姓不需要使用银币。

  铸造银币,本来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蒋阁老,宝源局的银币,分为很多不同币值的银币。最贵的银币是相当一两银子的银币,下面有值七钱的,有值五钱的,还有值两钱和一钱的。一钱的银币,和市场上很多碎银子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不存在平时生活无法使用的问题。”

  王以旂对于蒋冕有些不满。

  你一个堂堂的内阁次辅,关心民生是好事情,但对于民生完全不懂又是另一回事情。宝源局铸银币,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也已经流通了好几年。

  当中的一些辅币,面值已经很低,是可以满足日常需要的。

  目前银币分为五种。

  一元、七角、五角、两角、一角。

  这里面一元相当于白银一两,往下就是七钱、五钱、两钱、一钱。到了一钱的地步,那就是0.1两。换成铜币也不过是100铜币到150铜币左右。

  虽然价格依旧不低,但日常生活已经是可以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