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72章 煤炭改革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7      字数:2924
  万历皇帝的操作,直接伤害了开矿行业。结果到了后面,那些官员谁也不敢上报说,自己这边发现了矿产。因为上报这个,就要交莫须有的矿税。

  这就是典型杀鸡取卵。

  本来按照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开矿业大发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要好好地收税,那么矿税增长是肯定的,而且增长速度会很快。

  按照朝廷税率收税,开矿业不会受到打击,朝廷会有大量的矿税,还能够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举三得的好事情,可是万历朝的时候却完全搞乱了。

  后世很多人认为矿税是皇帝和士绅集团抢夺利益,因此才出了那么多问题。其实就是万历皇帝太贪婪,不懂得如何平衡,不懂的如何分享利益。派出一堆只知道敛财的太监,结果弄得天怒人怨。打击了开矿业,间接也打击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厚熜可不想自己收矿税,也出现这种事情。

  因此道:“要说开矿,朕想首先就要确定的是,这天下的山水,天下的矿产,到底是属于谁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卿也会开玩笑。”

  “臣不敢。”

  秦金真是感到冤枉。

  皇帝问这个天下的山水,天下的矿产是谁的?秦金当然要说这些都是皇帝的。不过这样的话秦金不可能直接说出来,直接说都是皇帝的,怎么看都像是拍皇帝马屁。秦金是正统读书人,说不出那么肉麻的话。所以就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搪塞一下皇帝。

  秦金总不能说,这些都不是皇帝的东西。

  这不是找死。

  朱厚熜笑着道:“这话听起来倒是好听。可是卿说说,如果朕让天下地主把手中的田地都交出来,以后都是朕的皇庄。你说结果会怎么样?估计全天下都反了。”

  “皇上慎言。”

  秦金吓了一跳。

  皇帝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什么叫全天下都反了。

  “朕就是举个例子。你自己说说,这可能吗?这天下的地,都是有主人的。只是这主人各不相同而已。为什么朕说,想要收矿税,就先要确定这个。因为你以什么名义收矿税?凭什么朝廷要收矿税?你要名正言顺,你要有名义。”

  “臣明白了。”

  秦金点头。

  忍不住看了朱厚熜这个年轻皇帝。

  朱厚熜已经从小皇帝,长成了年轻皇帝。不过皇帝不喜欢秦金,因此秦金虽然是户部尚书,但两个人单独见面的机会很少。朱厚熜也很少单独招秦金问话。

  今天是很难得两个人单独在一起。

  但秦金只是听朱厚熜两句话,就对于朱厚熜有很深的佩服。

  名正言顺。

  以往朝廷收税,哪里有什么名义。朝廷收你钱,这就是天经地义。但朱厚熜却提出了另外的观点。朝廷凭什么收税。秦金已经听懂了朱厚熜的意思。

  朱厚熜是说,天下的矿,那都是朝廷的东西。所以朝廷要跟你收税。

  “开矿必须要有朝廷的许可证。以往朝廷对这些事情管得不严,结果这些人想开矿就开矿,这样怎么可以。他们必须要交一笔钱,得到开矿许可证才能够开矿。而且所有的矿产都是隶属于朝廷的,因此他们开矿有一部分是属于朝廷的。这个和矿税是两回事情。”

  秦金皱了眉头。

  因为并没有完全听懂朱厚熜的意思。

  仔细在思考。

  朱厚熜看到秦金没有反应过来,立马道:“朕给你举个例子。要开矿,先要得到朝廷许可证。不过得到许可证之后开矿,但这个矿是朝廷的矿。所以开矿之后,其中有几成必须是属于朝廷的。也就是说开矿之后挣了银子,首先要交矿税,这是朝廷税收。最后剩下的利润当中,又有一部分是属于朝廷的份额,然后剩下的才是开矿商人的利润。明白吗?”

  秦金微微点头。

  这个时候秦金才明白,朱厚熜要先确定天下的矿产是谁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矿税的名正言顺。更多的是为了后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开矿,因为矿是属于朝廷的,所以朝廷都能够在其中占据一部分份额。

  这才是目的。

  而且这样下来,朝廷能挣多少钱。

  开矿许可证挣一笔钱,矿税挣一笔钱,最后还要分利润。这样开矿业的大发展,朝廷就能够获得很高的经济利益。果然吴廷举说皇帝聪慧天降,并不是无的放矢的。

  竟然对挣钱如此的熟悉。

  难怪朱厚熜登基之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是蹭蹭的往上涨。有朱厚熜这样的皇帝,朝廷财政收入怎么可能不增加。

  “皇上,此事可做,但不容易做。”

  “怎么?”

  “因为朝廷之前对于开矿,属于是不支持也没有明确反对。因此目前全国开矿的,除了朝廷官办的矿场,剩下的都是私人矿场。以前他们就这样开矿,朝廷突然之间要许可证,还要矿税,还要分成,反对声音会很大。”

  秦金很是担忧。

  能够开矿的,都是地方豪族,是地方士绅。

  现在要从他们嘴里抢肉吃,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到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反对声音。

  “反对声音再大,也要做下去。目前全国的矿税有多少?”

  “六千两左右。”

  “六千两。卿自己说说,以目前全国的开矿产量来说,一年六千两是正常的吗?在朕看来一年的矿税怎么也应该有几十万两。等以后全国对于各种矿的需求增加的时候,一年的矿税要有上百万两,几百万两,成为朝廷主要税种才对。当然前提是开矿业大发展。朕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开矿业大发展之前,先给全国定定规矩。”

  “皇上,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朕知道轻重缓急。”

  朱厚熜摆摆手。

  知道秦金担心的是什么。不过矿税是必须要收的。现在大明的开矿业还没有大爆发,可是随着大明朝开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各种矿的需求一定会猛增。到时候如果再收矿税,那么难度就会比现在高了很多。

  所以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先从西山煤井开始。朕要从这里开始定规矩,收矿税。然后推广到全国的采煤行业,进而在全国收取矿税。”

  “皇上,想要改变西山煤井的问题,冬天不能动,必须要在夏天和秋天完成。因为一旦西山煤井的采煤出现问题,那么冬天的时候,京城百姓会有很多冻死的情况。”

  “那你说怎么弄?”

  “朝廷应该囤积足够的柴薪,或者是煤炭。这样朝廷整顿西山采煤行业的时候,就算是出现什么问题,朝廷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变。”

  “你的意思是,他们为了对抗朝廷收税,就会停止采煤,让京城缺煤?”

  “是。”

  商人看起来地位低,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能力。

  任何朝代,或者是任何年代钱都是一种权力。

  这些商人反抗朝廷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硬顶朝廷命令。他们最常用的就是罢市。一旦不少商人联合起来罢市,到时候影响力是很大的。就像是西山采煤的这些商人,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抵抗朝廷命令,那就是不采煤,不给京城提供煤炭。包括京城周围的一些地方,都拿不到煤炭。

  现在的京城,光是柴薪已经是不够使用。

  特别是冬天取暖,那些普通家庭如果不适用煤炭,根本没钱取暖。要是没有煤炭,无法烧水做饭,无法供暖,普通百姓就真的活不下去。

  这就是明晃晃的逼迫朝廷。

  这种事情发生过不少。盐商、布匹商人、铸币商人,都用这种方法对抗过朝廷的命令。

  “有备无患是好的。这样从现在开始朝廷增加煤炭储备,每天多购买煤炭,同时也囤积一些柴薪。户部掌握,最少要储备京城使用一个月的柴炭和煤炭。一个月时间够恢复西山煤炭供应。”

  “是。”

  朝廷有钱这些都是小事情。

  如果是以前朝廷没钱的时候,哪里能够随便储备这么多煤炭。可是现在朝廷有钱,这点煤炭什么都不是。

  “皇上,整顿西山煤井,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如果无法搞定此人,根本无法整顿西山煤井。”

  “什么人?”

  朱厚熜很好奇。

  什么人让秦金都这么重视。

  “仁和大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