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71章 煤炭改革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7      字数:3103
  嘉靖九年年末,嘉靖十年年初,朝廷主要工作就是审核嘉靖九年的成绩,制定嘉靖十年的计划。

  比较繁忙。

  因为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嘉靖十年朝廷又开始有更多的计划。

  朱厚熜支持这种。

  每年年初,每个部门都制定自己部门的计划。然后上报给内阁,内阁再和各部门商量,调整计划。当然最后还需要得到户部的肯定。

  因为任何计划,最后都需要户部的拨款。

  所以还需要和户部协调。

  最后完成了计划书之后,就把这个交给朱厚熜。最后朱厚熜召开廷议,正式确定这些计划书。然后这些计划书还会成为吏部、都察院第二年审核官员政绩的重要东西。

  “朕这些日子一直在翻阅资料,研究了一下关于煤炭和柴薪的问题。”

  朱厚熜这段时间也在考虑嘉靖十年的问题。

  现在朝局稳定,皇权稳固,边疆形势也好了很多。应该推进一些更深入的改革。煤炭就是朱厚熜很重视的原料,因此专门找户部尚书秦金说话。

  “朕想了想,柴薪重要,但不能为了柴薪,把那些山上的树都给砍了。现在砍伐那些树木容易,等砍完了这些树,以后怎么办?”

  “皇上圣明。”

  秦金虽然不知道皇帝找自己干什么。

  但朱厚熜这句话,他是非常支持的。北京人口增加,北直隶的人口增加,导致砍伐树木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树木开始严重不足。这个问题明宪宗、明孝宗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关注。看看北京每年的沙尘暴,就知道砍树砍得实在是太多了。

  只是大家一直没有解决。

  现在皇帝重视,秦金当然高兴。秦金也是老臣,伺候过明孝宗、明武宗,到了朱厚熜也已经是三代老臣。这三代皇帝当中,明孝宗性格好,是臣子很喜欢的皇帝。可是同样明孝宗耳根子最软,臣子、后宫、太监都影响他的判断。

  结果很多政策是摇摆不定。

  今天听他的话,可能觉得很有道理,认为应该要这样,所以支持他。但过了一段时间,其他人再跟他说两句,他就又觉得这个更有道理,然后就改变原来的想法。

  所以明孝宗很多政策,受到太多人的干扰。就像是明孝宗时期,朝廷盐政彻底崩溃。这里面就有明孝宗被权贵、中官,乃至于和盐商有关系的官员蛊惑的原因。

  明武宗性格和明孝宗就完全不一样。

  明武宗是很聪明的皇帝,同样明武宗是很任性,同时还是一个很胡闹的皇帝。明武宗不仅耳根子不软,而且很有主见,别人的劝谏很难影响明武宗的决定。可惜很糟糕的是,明武宗没有耐心。很多事情感兴趣的时候,非常认真的完成。可是等到没兴趣了,或者找到更好玩的,就立马忘记了这个事情。

  明武宗一辈子都是随心所欲。

  活的潇潇洒洒。

  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于柴薪的问题,明孝宗、明武宗都没有解决。明孝宗是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只是选择支持开采煤矿,以及种点树。

  明武宗是没兴趣解决。

  明武宗更感兴趣的是,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挣钱。

  开煤矿不怕,只要给自己交钱就可以。所以明武宗派遣太监去那些矿场,让那些矿场交钱。不是交给户部,而是交给明武宗派遣的太监。

  全都进入自己内库。

  这样就行了。

  北京的柴薪问题,积累到了现在越来越严重。

  可是秦金对于朱厚熜倒是抱有期望。

  因为朱厚熜也是一个有主见,不会被别人随意左右的皇帝。但朱厚熜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想要做什么事情,不会半途而废。相反朱厚熜要做什么事情,就算是阻力很大,也会慢慢的推动。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朱厚熜都不会放弃。

  这是秦金最佩服的。

  现在朱厚熜既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秦金相信一定可以慢慢的解决。

  “朕想了很久,觉得解决柴薪问题,无非就是两个办法。一个是种树,解决山上没有树木的情况。一个就是用其他东西代替柴薪,解决大规模砍伐树木的情况。”

  “皇上,现在的问题是,砍伐树木的速度比种树的速度快。”

  “朕知道。所以解决大量砍伐树木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的用煤炭代替柴薪。也就是说朝廷要支持开采煤炭,这样所用的柴薪变少,砍伐树木的情况也会好转。所以今天朕找你来,就是想要跟你讨论一下煤炭开采的问题。朝廷要怎么做,才能够让煤炭开采速度加快。”

  “皇上,如果只是想要让煤炭开采速度加快,其实有很简单的方法。目前京城使用的柴薪,一半都是朝廷自己用的。只要朝廷加大对于煤炭的使用,在各个衙门都使用煤炭取暖。给官员发放俸禄,不再发放木炭,而是发放煤炭。那么京城对于煤炭的需求立马增加几倍,到时候就会刺激煤炭开采。”

  秦金回答很简单。

  京城使用这么多的柴薪,并不是因为京城百姓使用那么多。其实京城消耗的一大半柴薪,都是朝廷使用的。特别是木炭,这可是这个年代的高级货,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

  都是朝廷机构,或者是大门大户使用。朝廷购买那些木炭,除了在朝廷各机构使用之外,就是当做俸禄发放给朝廷官员。还有就是皇宫,那也是木炭消耗的大户。别看皇宫人口看起来不多,消耗的木炭,就是把朝廷各机构都加起来也比不上。

  也就是说,只要皇宫和朝廷愿意使用煤炭,那么就会大大刺激煤炭开采。

  “不过这只是应激性的方法。虽然目前煤炭价格比木炭价格低很多。但并不是说,煤炭的利润就低。相反煤炭利润很高,只不过目前煤炭的需求不高,所以没有多少人参与煤炭开采。一旦煤炭需求增加,到时候必然有很多人参与煤炭开采。可是以目前的情况,煤炭开采对于朝廷没有多少好处,对于地方官府也没有多少好处。大家就没兴趣支持煤炭开采。”

  “怎么改变?”

  “一定要让朝廷、地方官府能够获得看得见的好处。”

  秦金是儒家学子。

  但多年在户部,开口闭口都是钱。

  所以不像是其他一些官员一样,爱惜羽毛、爱惜名声,嘴上不愿意说钱的事情。秦金完全不在意这些,很自然的就说关于钱的话题。

  作为户部尚书,能够让户部有足够使用的钱,那就是合格的户部尚书。

  “具体说说。”

  “皇上,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他们都不是很支持开矿的事情。而且那个时候天下安定不久,恢复粮食生产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那个时候制定的矿税,还有开矿管理,和现在格格不入。臣认为朝廷要大规模开采煤矿,首先就是要改变目前对于开矿无序的管理,还有就是矿税的混乱。朝廷也好,地方官府也好,都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会支持开矿。因此臣的建议是,矿税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朝廷收走,留有一小部分交给地方官府。”

  “矿税?”

  “是。”

  朱厚熜对于矿税是比较敏感的。

  朱元璋、朱棣时期,经历了战争之后,主要是恢复阶段。同时朱元璋也不怎么支持开矿,因此矿税这方面很是粗糙。后来随着大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矿产的需求开始增加。

  开矿业开始发展。

  但很是无序。

  所以目前朝廷能够获得的矿税也是有限的。

  历史上万历皇帝时期,皇帝开始重视矿税。不过因为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结果收矿税的太监,做的就有些天怒人怨。本来矿税这个东西,朝廷要收肯定是有道理的。实在是因为太多的矿场不交税。

  但皇帝收矿税尝到甜头之后,下面的太监也是如此。

  皇帝收到了十万矿税很是高兴,下面的太监收了三十万矿税,贪污了二十万更加高兴。结果皇帝想要更多的钱,太监也想贪污更多的钱。所以最后甚至变成了摊派收税。

  不管你这个地方有没有矿,就说你这里有矿,你们必须要交矿税。甚至万历朝的时候,对于开矿的认定也非常好笑。有个地方官员上报,表示自己这个地方可能有矿产。

  按照正常程序,朝廷应该派遣官员勘探此地,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矿产。就是工业革命之后,这样的矿产勘探也需要不少时间。等到真正开矿,那更是好几年之后。

  可是万历皇帝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某个地方疑似有矿产,朝廷都没有派出官员勘探。万历皇帝和收矿税的太监就直接给这个地方摊牌,让他们交矿税。这不是开玩笑嘛? 那个地方刚刚发现有矿产,还没有勘探,还没有开始开矿,你就要收矿税,怎么可能不弄的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