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51章 煤炭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6      字数:3006
  嘉靖九年事情不少,但朱厚熜整体上是很轻松的。

  虽然事情不少,但真正大事情不多。其他一般的事情,都是下面的大臣去做。朱厚熜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可以。再说嘉靖八年的一场大胜仗,大大提高了朱厚熜的威望,让朱厚熜的皇权进一步稳固。

  打完仗了,嘉靖九年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

  很多事情也是很顺利。

  现在又有刘臬上报,弄到了红薯的种子。朱厚熜可不是历史上的明朝皇帝,对于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视若无睹。历史上徐光启看到了这些高产作物在东南沿海的种植,发现了玉米、红薯的高产量,因此立马给朝廷写信,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这些高产作物,建议朝廷推广这些高产作物。用这些高产作物,增加朝廷的粮食储备。

  但朝廷没有人重视,皇帝更是不在意。

  朱厚熜才不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

  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推广玉米、红薯的种植面积。只要能够达到总耕地的15%到20%左右,那么大明朝能够养活的人口绝对不会少于四亿人口,甚至五六亿人口也不是不可能。一旦大明朝真的有这么多人口,那么大明朝想往哪里发展,就可以往哪里发展。

  这么多人口往外扩散,这个年代谁能够挡得住。

  因此朱厚熜的心情是真的不错。

  “烤玉米,你们都尝尝。”

  “是。”

  朱厚熜就在御花园,请了几名官员。

  请他们吃烤玉米。

  这些玉米是镇远侯顾仕隆刚刚给朱厚熜进贡的,因为这些都是大同行都司下属的卫所屯田改革之后,种出产的玉米。这算是镇远侯顾仕隆跟皇帝邀功,毕竟大同行都司下属卫所、屯田改革,都可以说是陈九畴和镇远侯顾仕隆的政绩。

  “味道如何?”

  “有些不同于其他食物的香味。”

  严嵩笑着回话。

  其实在座的这些朝中大臣,就算不是每顿都山珍海味,但也吃的不差。

  好东西吃过很多。

  一个小小的烤玉米,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是。可这是皇帝请他们吃的,他们也不可能说不好吃。只不过他们做不到跟严嵩一样,这么“不要脸”。

  朱厚熜笑笑。

  指了指玉米饼道:“这个玉米饼呢?”

  “松软可口,不亚于平时吃的面饼。味道还可以,当成主食也没有问题。”

  这一次却是费宏开口。

  和烤玉米不一样,玉米饼倒是让几个朝廷大臣颇为赞赏。

  松松软软。

  吃起来味道还可以。

  虽然这个味道,不见得附和他们的口味。但吃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吃。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应该是可以作为主食。

  朱厚熜点头道:“这个玉米饼,一半是玉米面,一半是小麦面。”

  “皇上圣明,天佑大明。”

  拍马屁其实是这些大臣做官的基本功。

  能够走到现在这个位置,不会拍皇帝马匹,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就算是那些历史上留下了耿直名声的大臣,仔细寻找的话,都有拍皇帝马匹的记录。只不过他们拍马屁,都是不露痕迹的。

  不说别的,赫赫有名的海瑞,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被暴怒的嘉靖皇帝扔进了监狱。

  很多人都说海瑞不怕死,当然也有人说海瑞作死。可是这篇“治安疏”仔细看的话,别看通篇指责嘉靖皇帝。包括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等。可是里面更重要的是,海瑞对于嘉靖皇帝拍马屁那也是相当厉害的。说嘉靖皇帝天生聪慧,很有能力,具备了明君一切条件。只要嘉靖皇帝改掉身上的坏毛病,那么必然能够成为千古明君。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样。

  连海瑞这种官员,虽然上疏批评皇帝,但里面也会不露痕迹的拍皇帝马屁。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张璁很自然的说出“皇上圣明,天佑大明”这种话。接着道:“玉米可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不会影响水稻和小麦的种植。但亩产却是水稻和小麦的一倍以上。从这个玉米饼,就能够知道,种植玉米等于是粮食产量增长一倍。这等好东西出现,正是因为皇上圣明,才会天佑大明。”

  玉米如果只是烤、煮之类的,张璁当然不会这么赞扬。

  可是玉米饼,吃起来就跟平常食物没有多少区别。也就是说,玉米就是粮食,能够成为普通的粮食。这才是张璁高度评价的原因。

  “皇上,贵州、云南地区的耕地不好,种植水稻、小麦产量都低的可怜。而且很多地方,甚至不适合种植粮食,只能是荒着。不过贵州和云南的耕地数量不少,若能够在那个地方种植玉米,粮食产量增加三四倍,甚至是五六倍都是没有问题的。”

  姚镆开口。

  姚镆担任过云贵总督。

  对于云南和贵州的情况很是熟悉。两个省份的耕地都不能说很好。

  很多地方甚至不适合种植粮食。

  但相比起水稻和小麦,玉米对于土地质量不是很挑。目前贵州和云南的耕地加起来,或者说朝廷能够收税的土地加起来总共才二十万顷左右,也就是两千万亩左右。

  姚镆考察过云南和贵州两个省。

  他们两个省耕地数量不少,或者说未来可开垦的耕地数量不少。

  以姚镆的估算,这两个省一旦开发好,能有五十万顷以上的耕地。很多以前不适合种植粮食的荒地,如果种植玉米,应该能够收获很多粮食。

  一旦这样,朝廷也不用每年给云南和贵州拨款那么多钱和粮食。

  “皇上全国都应该有这种情况。以前产量低,或者无法种植粮食的耕地,若是能够种植玉米,可以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土地部左侍郎张羽附和。

  彭泽的身体越来越差,因此现在的土地部是张羽负责。

  “臣在河南看过不少土地,水稻和小麦种下去,亩产只有半石(五十斤)左右。但这两年河南那边也在种植玉米,这样的耕地当中亩产也能够轻松达到二石以上,伺候好了甚至可以达到三石。而且都是玉米脱粒之后的产量。还有很多山地上,本来是很难种植粮食。但种上玉米,也能够收获近两石的产量。”

  “好,很好。”

  朱厚熜当然高兴。

  朱厚熜推广玉米种植不过是三四年时间,但种植玉米已经给朝廷财政增加了几百万石的玉米。就算现在的玉米没有大米、面粉值钱,但那也是钱。

  而且玉米存储方便。

  作为主粮的补充,真的很不错。

  “朕现在就等待刘臬那边的情况。若是真能够有亩产达到二十担的农作物,那才是天佑大明。”

  “皇上,刘臬那边已经小范围的尝试。过年之前一定会有答案的。”

  “嗯。”

  番薯,其实是手中的土豆,刘臬在广东已经开始试种。

  虽然现在是秋天,但在广东这边还是可以种植的。虽然比不上春天种植,但秋天种植,也能有一定的收成。实在是因为大家都好奇,包括刘臬也好奇。

  看看收成是不是真的很高。

  “你们谁知道,制造木炭需要多少树木?”

  朱厚熜从粮食转移了话题,看着烤玉米的木炭,问了这些大臣。

  “皇上,臣知道一些。”

  户部尚书秦金回答,道:“若是技术好,而且是合适的树木,那么想要炼制一担(一百斤)木炭,最少需要四担树木。一些技术不好的木炭制造,加上树木也不合适,那么炼制一担木炭,需要六七担树木。”

  “那么我朝一年需要多少木炭?”

  “皇上,这个没有完整的统计。不过朝廷在京城每年所用的柴薪,包括炼制木炭所用的柴薪,大约二十三万担以上。至于北京百姓所用的柴薪,每年应该也不少于二十万担。这几年随着京城人口的增加,每年使用的柴薪数量一直在增加。据臣的估算,京城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十年之后京城每年所用的柴薪会应该会达到五十万担。”

  秦金立马给朱厚熜汇报。

  朱厚熜吸口气。

  现在的北京也不过是一百多万人口,但一年使用四千多万斤的柴火。这是一年,如果是十年就是四亿多万斤。自从朱棣定都北京之后,这已经是过去了一百多年时间。也就是说这一百年来,光是京城就用了近四十亿斤的柴火。

  整个大明朝多少人口?

  朝廷统计六千多万人口,但很多人相信大明朝是有一亿人口的。

  这么多人会用掉多少木材。

  “砍这么多木材没什么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