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52章 煤炭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6      字数:2752
  “砍这么多柴火,没什么事情吗?”

  “皇上,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秦金看到朱厚熜主动提起柴火的问题,立马回答道:“太宗文皇帝定都北京之后,京城所需要的柴炭,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期初朝廷为了解决京城柴炭问题,在保定成立了易州柴炭厂,主要是从太行山北部获取林木,然后变成木炭。十年之后此地林木砍伐殆尽,朝廷就把易州柴炭厂移到真定。但真定离京城太远,七年之后朝廷重新把易州柴炭厂移回保定府易州。不过是移到了易州西北几十里的地方。”

  秦金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是随口就来。

  朱厚熜都听得入迷。

  秦金继续道:“经过这么多年对京城柴炭的供应,目前保定府、真定府一带几乎没有多少林木。因为这一地带林木日渐稀少,因此地方军民开始砍伐京城北面的林木作为柴薪。丘文庄公(丘濬,明孝宗时期的文渊阁大学士)在孝宗敬皇帝之时,曾给孝宗皇帝上疏:京师西边山岭,原本林木茂密。然因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朝廷应于边关一带,东起山海,以次而西,于其近边内地,随其地之广狭险易,沿山种树。”

  “弘治二十年的时候,孙久峰(孙交)也提出过:永乐时,边关林木茂密,暂役沿边隆庆等卫军士采办薪炭,因循未革,其后无木可采。山上林木有限,京城却用度无穷。朝廷应该在无碍山地设法种树,岁以百万计,以为后来薪炭之需。”

  秦金说了丘濬的报告,内阁阁臣赵璜补充了孙交的报告。

  赵璜之前是工部尚书。

  秦金说的易州柴炭厂,其实就是隶属于工部的工厂。因此赵璜对这些事情也是比较熟悉。

  朱厚熜心中是大为叹服。

  丘濬此人朱厚熜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是明孝宗年间的内阁阁臣,谥号“文庄”,算是评价相当高的一名大臣。但死的太早,朱厚熜还没出生他就死了。

  而孙交朱厚熜是非常熟悉的。

  和朱厚熜老爹兴献王交情莫逆。朱厚熜登基之后,孙交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户部尚书,总督仓场。

  朱厚熜没想到的是,所谓的植树造林,并不是后来人发明的,也不是只有后来人才知道。在大明朝的时候,这些朝中大臣已经是看到了问题。甚至给朝廷建议,要多种树。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对朕说这些。”

  “臣惶恐。”

  “臣知罪。”

  在场的大臣都是请罪。

  朱厚熜摇摇头。

  心里也有些明白。明孝宗是读书人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的君主。因此不管明孝宗这个皇帝到底如何,但他下面的那些大臣,还是非常愿意提出各种建议的。

  毕竟明孝宗性格算是比较好的。

  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时候,明孝宗都不会怪责下面的臣子。这样的领导,虽然决断力缺乏,但很容易激起属下的主观能动性。

  而到了明武宗就不一样。

  他可不是明孝宗那么好脾气,好说话的。从登基开始,不知道贬了多少科道官员,甚至廷杖下去不知道打死过多少官员。明武宗南巡,对于反对的官员实施廷杖,死伤惨重。

  面对这样的皇帝,臣子当然会谨慎。

  甚至明武宗南巡的时候,阻止明武宗南巡的官员,主要是京城中下级小官。反而是科道官员少了很多。就是因为科道官员实在是被明武宗整怕了。

  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大臣都不愿意说话。

  等朱厚熜登基,各种事情太多。大家关注的事情陡然多了起来,就没有明孝宗那个时候一样,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一次要不是朱厚熜提起,估计再有人提起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都起来吧。”

  “谢皇上。”

  “意思是京城北部和西边,现在都没有多少林木了?”

  “是。”

  秦金比之前谨慎很多。

  道:“皇上,目前的确是情况不好。因为林木减少,柴薪价格大涨。在京城一百担木柴的价格已经是十五两,一百担木炭价格更是高达四五十两。一些好的木炭,一百担价格甚至达到七八十两。”

  “一百担?如果是普通家庭,一年能用多少木柴?”

  “如果是正常使用,一百担木柴也就是一个家庭一年的使用。特别是到了冬天,木柴的使用就会翻倍的增长。但十五两银子,就算是在京城,一般的家庭也是承担不起的。他们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是二三十两。因此对于京城普通百姓来说,木柴是家庭最大的负担。”

  朱厚熜叹口气。

  没想到柴火都这么贵了。

  十五两银子,就算京城百姓收入高,那也不是小数目。其实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是京城有一定品级的中小官员来说,十五两银子都不是小数目。

  而有钱人都是使用木炭。

  难怪都说,古代喝热水、洗澡用热水,那都是有钱人的生活。普通百姓根本喝不起热水,用热水洗澡更是奢侈的事情。实在是因为柴火太贵。

  “朕入京以来,每年都烈风(沙尘暴)不断。是不是也有这个因素?”

  “是。”

  明朝时候的北京,已经开始有沙尘暴。

  而且每年都有大风。

  甚至有些时候会有一个很大的沙尘暴,会出现很大的伤亡。朱厚熜到了北京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沙尘暴。

  “那就种吧。”

  “皇上,孝宗皇帝也支持这些大臣的建议,让当地军民种树。但京城对于柴炭的需求太多,些许的种树,和砍伐的林木相比,差了一大截。因此这些年下来,森林当中的树木越来越少。”

  秦金作为户部老大,对这些还真是很熟悉。

  说起来都不停顿的。

  意思很简单。

  种树的速度,根本比不上砍伐的速度。毕竟砍伐是挣钱的,种树是不怎么挣钱的。没好处就想让人种树,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京城是如此,其他地方呢?”

  “皇上,只要是人口多的地方,特别是城市周围,都是这样的情况。人口多,需要的柴炭就多。有山的地方,百姓可以砍柴。没有山的地方,只能是出钱购买。很多地方只要人口多,当地的柴炭价格就都很高。”

  “嗯。”

  说来说去,对于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人类。

  人类活动不多的地方,保留的原始森林就多。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对于环境的破坏就严重。大明朝目前的人口还不能算很多,但对于环境的破坏,对于森林的破坏已经是很严重。如果大明朝的人口继续增加,那么需要的柴炭会是成倍的增加,到时候对于森林的破坏肯定是更加严重。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人类毕竟要生存。

  但这种情况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对,要不然京城这边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朱厚熜道:“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皇上,解决办法有两个。”

  “朕听听。”

  “一个就是大规模种树。朝廷应该组织种树,一年应该种上几十万棵。”

  “应该。”

  “另外就是减少砍伐树木。用其他的东西代替柴炭。这样砍伐少了,就可以让山里的树多起来。十几年,二十多年之后,就能够改变现在的情况。”

  “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柴炭?”

  “煤。皇上,煤炭可以代替柴炭。若是朝廷可以支持开采煤炭,利用煤炭可以部分代替柴炭的使用。”

  “煤炭可以代替柴炭?”

  “皇上,煤炭是可以代替柴炭的。臣查过这方面的情况。一个家庭一年若用一百担木柴,那么五十担左右的木炭可以代替。如果是用煤炭,那么只用三十担左右的煤炭就可以代替。”

  “煤炭现在的开采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