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41章 山东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6      字数:2911
  乾清宫。

  朱厚熜舒服的半躺着,张璁则是坐在一旁。

  这不算是什么正式的会面。

  只是朱厚熜和张璁的私人谈话。

  为什么那么多大臣都想要挤到朱厚熜身边,就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和朱厚熜有私人谈话。越是这样的私人谈话,越是能够影响皇帝的思维。

  朝廷大臣都明白,越是能够被朱厚熜私人谈话次数多的官员,越是皇帝的宠臣。这样的宠臣,对于皇帝决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显然张璁就是目前朱厚熜最大的宠臣之一。

  几乎每两三天,朱厚熜都会和张璁进行一次私人谈话。有时候只是听听张璁介绍他在湖广时候的事情,或者听听张璁讲解一些历史故事。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和张璁讨论一下下一步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也是如此。

  张璁既然告诉何渊让他等消息,张璁就不会放鸽子。利用和朱厚熜单独会面的机会,跟朱厚熜谈关于山东的问题。毕竟这段时间因为李默的表态,朝中不少人关注山东问题。

  朱厚熜也在考虑山东的事情。

  李默现在很是主动,在朝中做一些活动,希望一些朝廷大臣支持他的做法。而且李默愿意亲自下地方,去山东推行一条鞭法。

  朱厚熜比谁都明白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丈量土地、一条鞭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可是千难万难。稍微不注意,一个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就会完全变样。再说朱厚熜毕竟年轻,登基第十个年头,也不过是二十四周岁,后面还有一大堆的时间。

  因此朱厚熜才不着急。

  一个省份一个省份慢慢来。

  “山东,卿认为可以?”

  “皇上,臣认为可以。从正德十六年开始,朝廷就一直在进行土地丈量。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目前北直隶、河南、湖广、浙江、辽东等地已经完成了土地的丈量。这些省份完成的不仅仅是官田、民田、庄田,还有宗藩拥有的田地,以及卫所屯田。清查结束之后,这些省份每一个省份的田赋,最少都增加了一倍。甚至有些省份的田赋,增加好几倍。与此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储备,朝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官员也有不少。”

  “山东是好地方,而且离京畿太近,不能乱。”

  “是。”

  张璁点头,道:“山东不仅是我朝重要的田赋收入省份,而且开海之后,也是我朝重要的海贸基地。每年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收入。”

  “嗯。”

  “不过,若是没有改变,山东的田赋会慢慢的下降。而且随着海贸的发达,会有更多的人隐匿山东土地。因为山东目前是重要的种棉省份,不知道多少海商愿意和地方地主合作,继续种棉。为了更高的利润,土地问题会更加复杂。若是到时候再处理,会有更多困难,更多阻力。”

  张璁要说服皇帝,当然是做了很多准备。

  “你对于这些比较熟悉。你说说要是在山东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朝廷收入能够增长多少?”

  “臣来之前做过初步的计算。”

  张璁胸有成竹,道:“一年最少可以给朝廷增加五百万石的田赋。”

  “五百万石?”

  “是。”

  五百万石,并不是说山东税收增加这么多粮食。

  而只是一个单位。

  大明朝是农业社会,大部分赋税都是田赋,主要是粮食。因此朝廷在记录赋税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以粮食单位记载。所有的收入都转换成粮食单位,这样就一目了然。

  张璁的意思是说,在山东增加的税收,换成粮食大约是五百万石。朱厚熜坐了起来,然后很严肃的道:“真的能够增加五百万石?”

  朱厚熜如此惊讶是有原因的。

  不可能不惊讶。

  目前山东一年的田赋近三百万石,在全国来说都不算很少。如果增加五百万石,那么山东一个省份就能够有八百万石的田赋。

  这可是了不得的成绩。

  朱厚熜刚刚登基的时候,全国的田赋加起来才两千四百万石左右。可是现在说一个山东就能够有八百万石的田赋,当然是让朱厚熜震惊。

  “皇上,臣不敢信口开河。山东历来田赋很高,因为山东土地虽然不能和苏湖地区相比,但在全国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上等田居多。而且山东耕地数量多,英宗睿皇帝之时收税耕地有六十万顷左右。就算现在下降很多,但依旧有四十万顷上下。但这不是全部。山东还有藩王拥有的耕地,特别是鲁王一系,全部耕地不会少于十万顷地。而且山东有十八个卫所,十七个千户所,屯田数量也很多。洪武二十六年朝廷统计,山东拥有七十二万顷耕地。不过从山东这些年人口的增加,加上对于这些年地方政府的统计,臣大胆预测,山东全省的耕地数量在九十万顷以上。只要丈量土地成功,那么山东能够收税的耕地,会比现在增加一倍。而且增加的耕地,质量都是优于现在收税耕地。光是简单计算,田赋增加三四百万石没有任何问题。”

  “山东能有这么多耕地?”

  “皇上,目前我朝各省份的情况来看,南直隶、江西、山东、山西是开发最充分的省份。因此山东土地绝对不会少。”

  “继续说。”

  “而且山东耕地,和北直隶、河南,还有湖广都不一样的是,山东是重要的种棉省份。种棉产量仅次于南直隶。开海之后,山东登州和莱州都有了重要的港口。大量的织布厂在这里,加工棉布,然后出海。目前棉布是出海最受欢迎的物品,不管是朝鲜、倭国、琉球国,还是北面的兀良哈万户、朵颜三卫、建州三卫,他们对于棉布需求是惊人的。包括佛郎机国的商人,他们对于棉布的需求也很大。因此山东这两年种棉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挣钱。按照种棉和种粮食不同的税收,臣才肯定,朝廷税收可以增加五百万石。”

  南直隶和山东都是大明朝重要的种棉基地。

  棉花产量很高。

  加上开海之后,对于棉布的需求迅速增长。结果南直隶和山东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棉。同时有大量的纺织厂落户在南直隶和山东,商品经济发展很快。

  “有些道理。”

  “不仅可以增加税收,而且还能够缩减朝廷支出。特别是利用丈量土地的机会,把山东牧场裁汰,可以给朝廷省下一大笔钱。”

  “兵部和太仆寺选择的是山东牧场?”

  “是。”

  兵部和太仆寺经过几年的讨论之后,终于准备在山东做一个试点。

  那就是慢慢的撤掉那些养马牧场。

  目前朝廷的养马牧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每年投入资金惊人,除了直接投入之外,还有杂七杂八间接的投入,换成银子每年有几百万两之多。但这些牧场提供给朝廷的马匹数量是越来越少,到了现在一年提供的马匹只有一万左右。一万看起来不少,但根本不够用。

  除了朝廷的养马牧场之外,还有民间喂养军马。

  这是朝廷强硬规定,让一些农民养马,让一些军户养马。朝廷给你一些钱,给你一些田地,或者是免除你的税收,然后把养好的军马拉走。但这个情况就更不好了。因为养马的成本太高,朝廷给的钱,开始还够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给的钱越来越少,主要是中间被人贪污太多,到农民手中的越来越少。

  结果农民都养不起马。

  只能是逃离家乡,成为流民。

  因此兵部和太仆寺决定,放弃朝廷的养马牧场。把这些牧场租给商人,他们怎么养马朝廷不管。朝廷每年只要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马匹就可以。

  这样朝廷可以省下很多钱。

  至于商人怎么养马,怎么挣钱,朝廷是不会管的。其实朝廷很多大臣都明白,官府养马之所以投入这么多,产出这么少,其实就是中间有太多人把钱揣进自己兜里。还有就是牧场本来需要十个人,但官府的牧场可能有一百个人。更让人生气的是,这些牧场管理员悄悄地把马匹卖出去。

  说白了就是蛀虫太多。

  所以要改革。

  兵部和太仆寺第一个要改革的就是山东的养马牧场。

  “好。既然要干,就一起全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