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40章 活动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6      字数:2958
  朝廷正在讨论新成立的热河省问题。

  成立一个新省,说的容易,要做的事情很多。就算是没有多少变动,直接升格辽河套军民府,但要做的事情依旧很多。朝廷和蓟辽总督盛应期之间,不停地来往公文,讨论热河省的问题。

  此时去曲阜调查的何渊、李默纷纷回京,汇报曲阜的工作情况。李默回京之后,写了一份山东土地问题。表示山东的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

  数据出来,一片哗然。

  应该说不少朝廷大臣,对于山东土地问题都是心里有数。毕竟山东交税的土地数量每年都在减少,山东赋税已经停滞很多年不增长。但知道归知道,大家都不说话。因为这不是山东一个地方的问题,全国各省都有这个问题。

  现在李默直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把山东问题摆放在大家面前。

  靖难之役之后,山东一直是朝廷非常重要的税收省份,税收仅次于南直隶。在这个年代,能够给朝廷带来更多赋税的,当然是朝廷最重要的地方。可是李默的报告当中明确的表示,如果山东问题放任不管,未来山东税收就不仅仅是停滞的问题,而是会持续下降。

  因此山东必须要整改。

  第一步就是丈量土地。

  张璁回家之后,第一时间就让何渊过来。

  “李默上的折子是怎么回事?”

  “本来我是想和李默一起写这份折子。但李默嫌我得罪人太多,所以自个写了。”

  “哼。你应该知道我让你说的是什么?”

  “明公,那个,是我怂恿李默写了这份折子。”

  何渊挠挠头,很是坦诚的回答,并没有藏着捂着。

  何渊在朝中并没有什么靠山。

  唯一愿意提拔何渊的也只有同样离经叛道的张璁。所以何渊知道,自己得罪多少官员,也不应该得罪张璁。最起码现在自己不能得罪张璁。

  “说吧,你想干什么?”

  “明公,我想以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山东。给山东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保驾护航。下官想要成为人人称颂的铁面御史,打击那些阻碍明公改革,阻碍大明中兴,尸位素餐的昏官,贪官。”

  “你要当铁面御史?”

  “是。”

  张璁的性格很是果断。

  本人做事情也是雷厉风行。但官场上混着,那些官场油条说话都是滑不溜秋。可是何渊不一样,表忠心的时候很直接,赤裸裸表示要效忠张璁,为张璁的改革保驾护航。

  张璁入仕十年,嫡系官员也不少。

  像朱纨、徐阶这些年轻官员不用说,就是一些四五十岁的官员也有不少投奔张璁的。

  但他们可不会跟何渊一样,面对面表现的这样赤裸裸。

  不过张璁一点都不反感。

  相反张璁很欣赏何渊。虽然张璁知道,何渊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个人。他今天为了升官可以效忠自己,明天如果有更多利益,更好的选择,转身出卖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但张璁欣赏的就是何渊身上这种无所顾忌。

  改革,打破很多传统,得罪很多传统派官员,因此就需要何渊这种“不要脸”的官员。正统官员爱惜羽毛,碍于名声做不好这些事情。如果让徐阶他们去处理曲阜孔家,他们绝对不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

  但何渊不一样。

  在何渊心中,根本没有那些想法。

  满脑子只有一个目的,升官。

  这种官员难以控制,可是同样这种官员,对于张璁这样准备在大明朝改革的大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改革需要有人冲锋陷阵,就需要何渊这种人去披荆斩棘。

  因此张璁笑了笑,道:“有意思,有意思。你觉得山东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需要多少时间?”

  “只要朝廷派去精兵强将,下官认为最多三年就能够完成。”

  “三年?你知道山东有多少土地?就敢给我下这个保证。”

  “明公,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其实一点都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那些阻碍丈量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官员和地方士绅,以及山东的宗藩。而我最不怕这些人,因为下官敢跟他们玩命。谁要是阻挡丈量土地和一条鞭法,那么臣就跟他们死磕。咬不死他们,也能够撕下他们的肉。”

  张璁仔细的看了看何渊。

  并不怀疑他的话。

  玩命?

  从何渊押注大礼仪之争,此次掀翻曲阜孔家,张璁都能够看得出何渊此人的胆大。

  “你怂恿李默,是想让李默去山东推行一条鞭法?”

  “是。一条鞭法是税务总司的桂副总司长提出来的,也是在庄田当中第一次试验。后来因为效果很好,所以户部采纳,最后在一些省份推广。下官了解过,桂副总司长进入户部之后,李默就跟着他。李默亲自参与过在庄田推广一条鞭法,后来也参与了户部制定一条鞭法的制定当中。因此李默对于一条鞭法非常熟悉。”

  “户部和地方对于一条鞭法熟悉的官员,虽然不能说很多,但也不少。你选择李默,难道不是寄希望李默背后的一些朝廷大臣,推荐你去山东当佥都御史?”

  “明公明见。”

  何渊很是惶恐的站了起来。

  何渊和李默可以侃侃而谈,好像表现的胸有成竹一样。但回到京城之后,何渊可是步步谨慎。面对张璁这个皇帝宠臣,更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因为对于何渊来说,在朝廷能够帮助自己的,也就是眼前的张璁。自己虽然成为右佥都御史,但在大佬云集的京城什么都不是。

  “下官出身不好,而且名声也不好。因此下官耍了一些小心思,但也只是担心朝廷重臣反对下官去山东。下官绝对没有其他的想法。”

  何渊最怕的就是,张璁会误以为自己要投靠别人。

  张璁这个礼部尚书,皇帝宠臣,如果要打压自己,自己这个小身板根本就顶不住。

  “坐,坐。”

  张璁笑笑。

  道:“你可知道我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下官不敢揣测明公心思。”

  何渊真是惶恐。

  张璁如果生气还好说,弄得这么亲切,反而让何渊紧张。

  张璁悠悠道:“我最讨厌无能之庸官,占着位置却素未就餐。最痛恨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而自私自利贪污腐败的贪官。最鄙视嘴上说得好听,却根本不懂庶务的腐儒。而最欣赏洁身自好,敢于任事,在其位谋其政的官员。至于你?”

  张璁顿了顿。

  让何渊很是紧张。

  不过何渊也听懂了张璁的意思。张璁不喜欢那些只知道侃侃而谈,而不去做实事的清流,更痛恨贪官、昏官。张璁自己就是一个胸有丘壑,立志要对大明朝进行改革的大佬。而且张璁本人很是清廉,因此也最欣赏洁身自好,敢于任事的官员。

  “你有几个让我很欣赏的特点。入仕以来,不贪不占,洁身自好。而且不惧艰难,敢于任事,曲阜孔家都敢掀翻,这一点我很喜欢。至于你名声不好,我丝毫不在意。因为我的名声也不好听。历史上任何有建树的君王,有成绩的官员,哪一个不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些许的名声算不了什么。只要做事情,被人骂几句又如何?不做事情,倒是不会被人骂,但这种人当官有什么用。”

  张璁是干大事情的。

  如果什么都在意,那么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也是张璁最看不起杨廷和的一点。杨廷和有能力,有眼光,有威望,名声也好,甚至手腕都是一等一。可以说杨廷和手握一手好牌。

  可惜太爱惜羽毛,太看重自身的名声。

  结果新政流于表面,并没有触及到核心,只是让大明朝的问题缓解了一点而已。

  所以杨廷和不是张璁的目标。

  张璁要做大明朝的商鞅。

  “你之前做的事情,让我对你有些许的欣赏。可是这一次的事情,你做的却是甚合我意。我要的官员,他可以无所畏惧,但不能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我要的是有能力,加上有冲劲的官员。你怂恿李默上疏,甚至可以让李默心甘情愿的愿意去山东,这是你的本事。你很好。”

  “谢明公夸奖。”

  “回去等消息吧。你记住你说过的话,三年完成丈量土地和一条鞭法。我喜欢你的冲劲,你的自信,但我不希望你这是吹牛。”

  “下官明白。”

  “回去好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