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夏王琳(四)未修
作者:呵气成霜      更新:2022-02-23 02:54      字数:5953
  30,72小时

  黎西真背着两个小包裹,乖乖的排在一堆学生和家长之后,大伙儿差不多,都是大包袱和小包袱的配置。

  ……

  报道完,知道了宿舍号,黎西真直便奔着宿舍而去。

  到了宿舍楼,一瞧,嘿!

  那学姐已经将自己的大包裹和木桶放在楼梯边了,挺有效率的,这两个鸡蛋还是挺好用的,她是早便吃腻了。

  比起县城中学的宿舍只是个平层大教室改成得的通铺,这里的宿舍是二层楼,还是红砖的呢,有点点气派哦。

  黎西真的宿舍号是208,挺好的数字,还是向阳的,挺好挺好。

  上了二楼,找到了208,房门是半开着,里头应该有人吧。

  “有人在吗?我要会计新生,要进来了……”黎西真特别有礼貌的边敲门边问道。

  “进来吧。”里头传出很年轻的少女声。

  黎西真推开门进去,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擦拭一个靠窗的下铺床板。

  黎西真望过去,对方也抬起头看过来。

  两个少女对视一笑,又有点不好意思,又各自忙自己的去。

  “床铺,可以随便选的吗?”黎西真没有看到有贴名字,问道。

  “是啊。”少女边擦床板边应着。

  “选哪个床铺呢?”黎西真笑了笑,自言自语般的道,心里却飞快的比较着,哪个床铺最好——靠门的不好,不断的关门开门,会吵;靠窗,不好,下大雨,也许会飘进雨丝;上铺,不好,旧房子也许会漏雨,何况没有暖气,大冬天只能烧碳取暖,上铺比较吃亏……

  “下铺以,看书写字比较方便……”说着,少女指了指自己床铺前带抽屉的书桌。

  “好有道理哦,听你的……”说着,黎西真飞快的将自己两个小包裹放在那少女旁边那个下铺。

  “这个,也行。”少女的意思是自己对面的,不是旁边,不过她还是说了句。

  而黎西真只匆匆留下一句:“楼下还有行李,我先下去。”就出了门,下楼了。

  十分钟后,黎西真将大包裹和木桶都搬进了宿舍,放在床铺上占位置,提议道:“一起吃饭去。”刚刚是吃了一个煮鸡蛋,可还远远不够呢,今天凌晨四点钟就坐上大队的牛车,为了赶七点半的早班车,到了县城国营饭店,吃了个大肉包子,早早便饿了。

  “好的。”少女放下改衣服拆成的抹布,应道。

  两个少女很自然的带着自己的筷子和铝制饭盒,黎西真手上多了一个木头做的大调羹和一个小巧精致的玻璃密封罐(刚刚从三门冰箱内取出来),罐里头是香喷喷的辣子炒肉片。

  两个少女脚步轻快的下了楼,往食堂的路上,两名少女很自然的自我介绍。

  少女名叫王碧桃,圆脸大眼,是时下最受欢迎的长相,今年十六岁,出生在县城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上头有哥哥,下头有弟弟妹妹。

  一进食堂,黎西真便看到一排排与腰齐平的长桌子,居然没凳子,要站着吃,这个年代真神奇。

  不过,比起县城中学就连张桌子也没有,只能去教室或是回宿舍吃饭,还是要好一点。

  黎西真排队要了一个粗粮饽饽,一碗苞米粥,开学期间只收钱,不收票。

  新生们压根就没有票。

  黎西真打开那玻璃密封罐,夹出几片辣肉片放在粗粮饽饽上头,咬上一口,这味儿不错。

  瞧的身边的王碧桃眼馋的很,不过,她没有开口讨要。

  这年头,肉片可是好东西。

  因而,黎西真也没有主动说要给,她还在心里思忖着:趁着还没有正式上课,去一趟废品站,买个炕柜什么,她是看过,书桌抽屉可没有带锁呢,想掩饰一些食物也不能呢,这可不成。

  ……

  一眨眼,已经开学两个来月,进了十一月份。

  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太简单了,黎西真学的比较轻松,她已经向教务处购买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教科书,借口是提前预习。

  黎西真可没有忘记今年是1964年呢。

  她要花两年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如果可以的话,她想早早的毕业。

  教室内学习氛围很浓,下了课,老师离开后,除非去上厕所,不然的话,基本上都坐在座位上接着学习。

  当然,这般是有缘故的。

  不为别的,只因宿舍没电,只有一盏如黄豆大小的油灯,学校每个月会发下灯油票。

  可十二个同学呢,油灯放谁跟前都不公平,那只得利用白天的时间了。

  大家都早睡早起。

  学校有个教室,里头是有电灯的。

  每天早晨五点开门,会打开灯。

  不过教室内空荡荡的,没有桌也没有凳,站着能容纳更多的学生。

  平常还行,教室内不会人挤人,听说一进入考前,那可比后世早高峰的地铁还要挤呢。

  黎西真可不习惯这般,情愿平常多多努力。

  ……

  天,越发冷了!

  这一周,趁着星期日,黎西真包着头脸去黑市转一圈,有什么皮毛多可以换过来。

  可惜,没有。

  看来,野味啊毛皮啊,还是要在县城换。

  自己那件兔毛背心,还是初一那年换来的。

  如今不再睡炕,黎西真想着给自已换个毛褥子,怕是不能了。

  回校的路上,黎西真想起了大哥黎正礼,两个月来,还没有给大哥寄封信呢,得了,就这样办,她拐去了新华书店买了信封信纸和邮箱。

  先写了自己近两个月的情况,又说了说自己的宿舍条件,最后问一问能不能帮自己换件二手的军用棉大衣?又注明:大小不论,男女不忌。

  最后,想了想,黎西真将身上所有的积蓄都邮寄了过去,其实吧,加一起,也不到五十块。

  大部分是卖煮鸡蛋攒的,从初一开始,就悄悄卖煮鸡蛋给同学,小的五分一个,大的六分一个,她是真真吃腻了煮鸡蛋,可,就这个最营养最方便,也最多。

  ……

  大哥黎正礼还真有点本事,不过两周便直接寄回了一件半成新的军用棉大衣,同时还给黎西真招来了一个军校出身的笔友。

  算是解了黎西真目前的困局。

  目前有什么困局呢?

  天冷了,学校开始发碳了,可量是不多的,就冻不死人的样子,而想要睡觉不被冻醒,要嘛加盖被子,可哪里来的棉花啊,要嘛就出钱去买碳。

  可十二个舍友,哪能个个都同意啊,这个年头,大部分都是穷人哦。

  穷就穷吧,自尊心还特别的强。

  十二个舍友,总有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吧。

  宿舍内,条件最好的那舍友叫方圆,人如其名,又方又圆,哦,不对,脸是方的,身体是圆的,她说祖上几代都是厨师,她打小不缺吃的。

  方圆别瞧着身子有点圆润,却特别怕冷,她说自己母亲是南方人,而她随了母亲,这一回,就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去买碳。

  可是,没有人回应。

  黎西真也没有,目前的她是身无分文,又不想出力的那一波。

  舍友方圆只得让家里人想法子给买了两个羊肠水囊,怀里抱一个,脚上蹭一个,如此,清辰时分会被水囊冻醒。

  最后,还是一个会半夜起床去方便的舍友,提出帮她提前将水囊取出来倒掉,再换上热水瓶内的热水。

  如此,方圆才睡到天亮。

  方圆说她自己从小就住有暖气的房子,初中也是走读的,这一回一入冬就感冒了两回,对那起夜的舍友那是千恩万谢,

  黎西真也很怕冷啊,她盖的棉被是旧的,夜里是穿着毛皮背心加棉被睡的,这样子太影响睡眠质量了,思来想去,她去国营饭店后厨问有没有鸭毛卖的?

  “有是有,不过不多。”中年后厨杂工指了角落的一地鸭毛,道。

  “哦,我要的比较多,以后你帮我留着吧,我可以用鸡蛋跟你换……”黎西真嘴上这般说,心想:有多少算多少,不能做鸭绒服,也可以做个鸭绒手筒或脚套什么的先,教室内更冷,课堂上,一片跺脚声。

  正是这个时候,大哥给她的军用棉大衣寄来了。

  男款的,太好了,可以一款多用呢,夜里压在被子上,白天盖在大腿上,不是不想穿,太沉了,压的肩膀累。

  ……

  交个笔友,就交吧。

  笔友姓霍,单名一个建字。

  听说,棉大衣是他在军校时穿的。

  霍建出身军人世家,是军校刚毕业的新兵。

  说新兵,也不大合适,军校生一入伍便提了干,就是个排长。

  不过,就算是排长还是得在新兵营呆上几个月。

  在新兵营时,这个霍建与大哥一样高,排队总是一起,交情自然便打出来了,关系很铁。

  大哥嘛,想家,最想的还是妹妹,与铁哥们自然会说自己的妹妹,妹妹哪哪都好,聪明又漂亮,还将自己入伍前拍的全家福给霍建瞧。

  霍建瞧出来了,是个挺特别的妹子,就开玩笑要与妹子处对象。

  被大哥拉着捶了两拳。

  可是,大哥回头一想,好像也可以啊,这样一来,妹妹不是就可以过来随写,跟自己呆一块了吗?不过,这年头,是婚姻自由的,那就先通通信吧。

  这一回,大哥寄军用棉大衣过来时,就在信上写明了有个战友想与她通信来着,还简单说明了这战友的家庭背景。

  交笔友啊,黎西真自然没有反对,况且,中专的校园生活是很单调很简朴的,渴望来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你来我往的通信,就是写一些日常见闻,一个月通一封信……字体娟秀,言语幽默,却没有半点出格……黎西真是不想留下任何把柄,她还记得原主是如何死的呢?而霍建到底是这个年代的军人,还是很保守的。

  本来嘛,黎西真不会太将这个笔友放心上。

  可是回家过年时,奶奶对她说眼睛擦亮些,最好能找个家里有权势的婆家;而妈妈更是直接给她洗脑,找个有钱有票的,好好提携哥哥们;爸爸嘛,要她工作后上交一半工资,说是给她存嫁妆,另一半让她吃好穿好,找个好对象。

  这一家子人啊。

  黎西真想着,一定要远离呢。

  于是,1965年开学后,黎西真与霍建通信更认真一些更勤快了些,还向同学借了一身较合身的新衣服,去照相馆拍一张美美的照片,寄给霍建。

  霍建也给她寄回了一张敬礼的制服照。

  不错,挺帅的呢,于是,黎西真更热心了,开始说起自己崇拜军人,向往军区生活云云。

  之后一年内,霍建给她寄来了不少二手的军用物品,比如军用饭盒啊,军用水壶啊,还有一套女军装,等等。

  可,时间一进入1966年,霍建便再也没有来信了。

  黎西真也想过给大哥去信问问情况吧,可想想,没有必要呢,就一个笔友而已,还巴巴的去问,有点小题大做。

  重要的是,万一霍建出了事,黎西真不想自投罗网。

  几个月过去了,黎西真也早就将霍建忘一边了。

  时间进入了五月初,霍建才再次寄信过来,这一回,风格大变,从一个带点浪漫主义的军人变成了现实主义者,来信的开头,就介绍了大西北如何如何?

  没有夸大,实事求是的很,说自己调到了大西北兵团,负责开荒任务,等等。

  最后,才问她一句,愿不愿意来大西北随军?

  一时之间,黎西真不知道如何回信了,她是想离开这个家的,最好是远无的。

  可是大西北条件有点差哦,她可不想下地呢。

  因户口迁到了城里,一毕业,她便可以分配进城里小学当老师。

  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小弟刚刚参加了中考,考上了家附近的高中,因家太小了,便要选择住校。

  大哥,今年二十出头了,至从他当了司机后,也挣了点钱,加上爸爸给的全部家底——十万块血汗钱,在离城中心偏些,却与火车站较近的新楼盘买了套六十平方的两居室,又娶了个山里头出来的妹子,高挑又漂亮。

  为什么不娶城里的妹子?说真的,实在是潘家的基因不大好,特别是身高这一块,是致命的短板。

  潘晓善也没有例外,从小到大,她就很注重运动和营养,除了不下水游泳,投篮跳绳跑步就没有断过,可目前的她裸高不过一米五七。

  基因真的真的太差了,妈妈不过一米五二,爸爸也没到一米六。

  因而,不到一米七的大哥找了个一米七的大嫂,为了改善基因。

  ……

  潘爸爸这些年是挣了些钱,可开支也是蛮大的,三个儿女还在上学呢。

  可,大儿子大了,明着说自己挣的钱自己存着当老婆本,可,当真到了娶妻时,还是要自己拿出所有积蓄,给他买了套新房。

  大儿子有的,小儿子却也不能没有。

  因此,潘爸爸还要给小儿子买套差不多大小的新房。

  家里处处需要钱啊。

  好在小儿子还小呢。

  “爸爸,你想想这几年房价是不是涨得很快?当年这个旧平房买下来不过四五千吧,现在已经要四五万了吧,你想等自己慢慢挣够钱给弟弟买新房,又是好些年,就怕到时不是花十万,而是要花一百万了……还是趁着现在还没涨起来,回村向人借点钱吧,或是向银行借上一点,早早买下来吧。”潘晓善立马提醒道。

  “向银行咋借啊?”潘爸爸可不想回村借,他不要面子的啊,他在城里呆久了,前后又买了两次房,还是相信房价一定会涨的。

  “大哥的新房是全款的,就用大哥的新房向银行抵押啊,不必多,只要借五万,付个首付,给弟弟在同个小区买个一般大小的,分期还款给银行就行。”潘晓善一边瞪着大哥一边提议道,大哥自己存的钱也不少,想买出租车是远远不够,可买个二手货车,还是可以的。

  “每个月要还银行钱啊。”潘爸爸一提银行,还是有点惴惴,老百姓嘛。

  “银行利息比较低,比回村借还划算些,还可以将弟弟的房子出租,就有几百收入,就可以够还银行的月供。哥哥那钱,就让哥哥还……大哥,你说怎么样?”潘晓善大眼一瞪,也是有点气势的,身为大哥,没有一点大哥的自觉,生怕被下头几个弟妹占了便宜。

  “行。”开出租车天天有收入,说话还是有点硬气的,昨晚已经被小妹说通了,妹妹和弟弟出息了,与他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这道理他是懂的。

  “不行。”大嫂却不同意,立马出声了,

  “去,一边去,这是潘家的家务事,与姓陈的你,没有关系。”大哥色厉内荏的骂道,其实,他是了解这个漂亮妻子本质的,特特没有事前沟通,就是想她出来当坏人,自己当好人。

  “啊啊啊,儿子啊,你爸爸真没有良心啊……”大嫂装模作样的捶打自己的肚子。

  “大嫂,用力点,打没了,就直接回娘家去吧,你才十七岁吧,还没有成年呢,跟大哥可没有领结婚证呢。”潘晓善横了一眼大哥,出声提醒大嫂。

  “你们潘家人欺负人。”大嫂可不是真的怀孕,村里的妇人撒泼就是这样子的。

  “好了好了,那钱我们自己还,那五万,算我向你们借的。”潘爸爸不想听大儿子夫妇这般吵吵闹闹,挥挥手。

  “那借条呢。”大嫂不是个聪明的,不懂见好就收的道理。

  “要不要脸啊?不会说话,就割了舌头当哑巴去。”这一回,潘大孝真的觉得没脸了,将家里人都得罪了有什么好处啊,明天就让妻子去火车站卖衣服去,本想先生个儿子,可这样蠢的娘,生下的儿子真的好吗?

  “行了行了,你们回去吵……”潘爸爸有点后悔将十万全部给了大儿子,现在家里只剩下一万多,给三个儿女的学费生活费。

  “爸,妈,那我们先回去了,明天就去办抵押贷款……”潘大孝离开前保证道。

  潘爸爸只是挥挥手。

  潘妈妈却跟出去,小声的对儿子嘱咐好好说话,千万别打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