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0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18      字数:3407
  许父许母其实也很意外许文华这次早早到家,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件好事不是。于是赶紧吩咐大儿媳去厨房看着, 让家里仆人多做一些许文华爱吃的菜。除此之外, 许父许母见许文华脸色非常好,心中还觉得颇为庆幸。

  最近许父看到有同乡的一个地主办起了纺织房, 心里也心动了。

  大城市里有纺织作坊,乡下当然也可以办规模略小的纺织房!和纺织作坊相比,规模小很多的纺织房当然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首先就是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原料什么的直接向同乡收取,或者干脆自己做上游,也做养蚕的活儿至于人力,直接雇佣本乡女子就好了。

  城里的纺织作坊雇佣便宜女工的时候往往只能找到那些没有成亲的女子, 这些女子出门来做工就是为了补贴家用和为自己准备一份嫁妆。乡下则不一样了, 因为是本乡就近开办的纺织房,附近的女子都可以来做工,晚上依旧不耽误回家居住。

  这样一来, 很多已经成婚的妇女也可以来, 至于雇工费用方面, 理所当然地就要更低了——不愿意做的, 大可以去城里啊!可是很多人还是宁愿选择纺织房!

  且不说那些已经成亲了的已婚妇人, 她们离不开家,只能在纺织房做事,这至少比她们平常做小手工、打理菜地之类的活计更能补贴家用。就算是没有成亲的女孩子,她们也很多更倾向于纺织房。

  人离乡贱,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对于大城市有畏惧感, 这有什么奇怪的?若是能在家就能赚钱,即使少一些,她们也是愿意的。

  在真正的大工业时代,这种规模较小的纺织房也是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的。

  这纺织房办起来就能赚钱,不知道比种田好多少!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地主投身工商业的原因吧许父以前虽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见证这件事却是在这一次了。他心里寻思着,如果真的是做生意 ,他是来不得的。可若是这种经营纺织房,那却不难,基本上就是和本乡本土的人打交道而已。

  至于商品销路,这就更简单了,因为国民越来越富,而且海外销路畅通的关系,纺织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似他们这种乡下的纺织房,只要和织造局或者专门的商会联系,人家就能定时过来收货,基本上不费什么心思。

  弄清楚这个之后许父就动心思了,想要搞一搞这个纺织房。

  只不过纺织房也是要本钱的,首先就是起房子,女工可不能和男人一起做事,不然谁家的丈夫、父兄会放妻子、女儿、妹妹过来呢?要是出了什么丑事,一家人也没脸了!

  起房子做养蚕缫丝以及织绸的地方之后,还有许多机器要买,相比起房子,这才是大头!其中最贵的是织机,按照不同种类,有二十两银子一架到上百两一架。

  其中上百两的往往是织一些特殊种类的绸子,这倒是不用多做考虑,那种织机本来也是要专业的人才能操作,乡下的小小纺织房根本做不了。而二三十两一架的织机又没什么意义,这种织机是很多家庭都会有的,在织机改良之前算是比较主流的,谁家要是能给女儿陪一架织机,这就算是大手笔了。不只是因为织机值钱,更意味着以后这个女子能源源不断地织绸赚钱!

  但是现在这种织机早就从纺织作坊淘汰掉了,因为效率太低了!

  现在的主流织机效率更高但也更贵,一般都是四五十两一架,如果要求质量好一些,使用寿命更长,也少了修理的事儿,那就是五六十两一架了!

  而纺织房的话,规模虽然远远不如纺织作坊,但好歹也得有一二十架织机罢?这就要开销大几百两银子!

  另外纺纱机等等机器虽然比织机便宜,但现在的主流机器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而且也不是一二十架能够满足的了。

  整个一套算下来,再加上初始的雇工成本,没有两千两银子,一个纺织房根本办不起来!

  许父许母有这笔钱吗?当然是有的!种地虽然越来越不赚钱了,但到底是赚钱的,老两口积攒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这点儿家底都没有!只是到底舍不得!

  许文华往年也有孝敬,但他的孝敬其实主要集中在自家的田产上。在许父许母的坚持下,他给家里已经买过好几次田地了。而另外的孝敬,当然也有,但抛开那些已经被消耗掉的吃穿用的东西,纯粹的金银并不多。

  这倒不是许文华吝啬,而是没必要那么做他爹娘是差着吃穿用度了吗?并没有。这种情况下,他次次都送上大量金银,这算是怎么回事儿?他知道爹娘不会多花更多的钱了,这些钱攒下来将来也是留给他大哥和大姐。

  他倒不是讨厌他大哥和大姐(好吧,大姐有一些讨厌),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他给老爹老妈钱,然后老爹老妈全都给哥哥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这和他有钱没钱没关系,纯粹是心里过不去那个坎儿!

  再加上买的那些地,送上的东西,这些胜过很多金银了,所以真正的‘钱’,他其实没有送多少,每次也就是礼数上过得去。

  这种情况下,许父许母真的想办纺织房,就只能依靠自己的积蓄了——其实也可以卖地,但对于一个老派的地主来说,即使种地越来越不赚钱了,也很难下定卖地的决心,那在他们这类人眼中完全是败家玩意儿才会做的!

  可是动用自己的积蓄这显然是非常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于是理所当然地就想到了许文华这个有钱儿子。

  两千两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两千两已经不是百年前那样值钱了,但这依旧是一个中产家庭的全部家产还不止。

  可是在两位老人想来,这对于许文华来说却是九牛一毛的

  许文华许文华能怎么说呢。

  许文华这次中秋节提前回家,而且还心情很好的样子,这让许父许母心头一喜,至少他们觉得纺织房的事情更好说了——只要许文华心情好,估计也就是随口答应了。

  “文华最近在苏州还好?”许父特意让丫头将许文华喜欢的菜往他面前挪。

  说实话,许文华有一些不知道说什么好。放在眼前的一道红烧鱼确实是他少年时最喜欢的吃的菜,但问题是人的口味是会变化的,这道菜他已经很久不吃了,说不上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

  显然家里的人并没有发现过这一点。

  这事只不过是小事,但生活中这种小事积累起来也足够消磨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了。

  许文华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这是父母在向自己示好。夹了一筷子鱼肉,至少意思意思吃了一口,然后就一边吃饭,一边陪着父母说些没什么意义,但是在家的时候总要说的家常话。

  许父许母看着气氛差不多了,才由许母开口:“文华啊,有一件事儿我和你爹要同你商量一下。”

  拿筷子的手一僵,许文华因为心里装着事儿,所以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想今天爹娘特别客气,甚至客气地都有些生疏了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这话一出口,他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

  过去家里要买田置地,又或者要做别的什么事的时候,如果需要他出钱、他帮忙,开场白就和这个差不多。

  许文华并不为这个生气,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只不过是有些,有些说不上来的滋味儿。毕竟他没有一开始就察觉出家里的意思,这个时候这样一说,前后反差太大了。

  “是什么事呢?”许文华的语气平静,没有一口答应,也没有拒绝的意思。

  这回就由许父开口了,前前后后将纺织房的事情说了。许文华听着点头,他也觉得纺织房不错,放在往常,思考一番之后估计也会答应下来。

  说实在的,跳开父母总是在为兄姐筹划这一点来说,他对家里的事情还是很认可的。要知道很多作者原本的家庭非常普通,甚至是差,一朝大火,赚的钱是过去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家里因此飘了是很正常的事情。

  由此,这些作者的家里人吃喝嫖赌、被人骗着投资什么的,都很常见,弄得好不容易出头了的作者头如斗大。在经历漫长的苦熬,好不容易有地位有名气有钱了,结果还是生活的不幸福。

  许文华家里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他家里到底还是本分人。无论是买田置地,还是如今的开纺织房,说起来都是再踏实不过的事情了。

  这些家里的要求他并不全都会答应,这不是因为他小气,又或者小心眼,更多是因为想让家里不要有一种他随便他们予取予求的感觉。虽然这样揣测家人不好,但是许文华并不想让家里人变成纯粹的吸血虫。

  那样对他不好,对家里人其实也不好。

  按照以往的操作,他会说自己要考虑考虑,然后等到要返城的时候拿出一笔钱来——不可能是两千两,大概在一千五百两左右。自己负担了大部分,但家里也不能一毛不拔。

  说实在的,他每次都要考虑这种事,既不能完全拒绝,又不能随便满足家人心意,这比直接满足他们还麻烦呢!

  但为了大家好,这又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想了想道:“这件事先不忙着说,我有事情要与爹娘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