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7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14      字数:3563
  离开王思齐家的时候许文华和连翘是一起走的, 另外一起的还有周莹。周莹显然是有话和连翘说, 将许文华赶到了另一辆马车上面,而自己则和连翘共乘一辆车,打算到时候讲悄悄话。

  连翘当然不在意这个,许文华也只是哼了一声, 转身就上了另一辆马车。

  王思齐没有送这几个人,客人太多了,他不可能人人都送,也懒得做这个事情。一边在书房里给丁一新写信,一边想起连翘写的那些剧本,忍不住沉思起来。

  连翘总共写了三个剧本, 《西京往事》、《欢喜冤家》、《子夜歌》,说实在的, 王思齐甚至觉得,相比起曾经的作品, 这些戏本子更深地反应了连翘的内心独白。当然,也有可能是戏本子的特点决定了这个特点。

  相比起长篇累牍的,戏本的长度无疑要小得多, 一个故事凝聚在这样薄的剧本里, 当然很精炼。再加上话剧的表现形式不同,显得更加有力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但即便是这样, 王思齐依旧觉得这些话剧剧本中所呈现的东西很值得推敲。

  连翘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问遍苏州和她认识的人,相信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回答。但总结起来也就是那些关键词, 聪明、自信、性格好、傲气、清高、有才华总是大部分是好的,偶尔有一些不那么好的。

  这倒不是说大家对连翘的看法是好坏各半,实际上普遍来说大家对连翘都是很喜欢的。只能说,对于一个人物评价,这个人还是作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完全用褒义词。

  平常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百分百好评的人就已经很少了,换成是作者,这个可能性更低!都知道作者是群什么人呢,那就是一群天使魔鬼的共同体!他们好的时候就是天使,让人无话可说的时候就是魔鬼!

  而且越是知名的就越是如此!无人能够幸免这个评价!

  就以如今行业登顶的两位大拿丁一新和宋志平来说,丁一新这个人算是比较出名的老好人了。待人接物是很温和的一个人,说起来应该评价极好吧。然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大众的评价集中在高傲、偏狭、不能融入苏州、性格不错、江郎才尽、敏锐等等一些词上面。

  而宋志平就更惨了!正如许文华曾经说过的,足够有眼光的同行能够轻易地看出宋志平在才能上的缺乏他从来就不是有才华的那一类人——这当然是对比出来的,和普通作者相比,他是很有天赋的,但如果和处在成神作者的其他人相比,就显不出登顶作者的优越性了。

  这一点,甚至读比较多的读者都能看出来不过这本身并不耽误他成为有数的大作者。就如同在后世有这样一些知名作者,大家都觉得这些作者的高度相似,看了第一本之后,后面的几乎就不用再看了,一切都是一个套路。

  但这并不妨碍后面还有很多人看,也不妨碍这个作者成为大神。不怕套路陈旧,只要有人买账就行。

  因为这个,再加上宋志平真的很会营销自己,行内看他不顺眼的人多着呢!

  只能说人红是非多,走到他们这一步各种评价都多了起来。平常所见的当然都是奉承、讨好,可是这并不能阻止私底下存在大量的‘心里有话说’。

  所以说,连翘这个评价还算是好的了!

  然而,真正了解连翘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评价更加深刻的那种。

  连翘其实是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这是迥异于众人的评价,但是王思齐现在非常肯定这一点。

  因为连翘的,也因为连翘这个人平常展现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肯定都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但是很快的,王思齐不这样想了,大概是旁观者清?他甚至能看清许文华都看不清的问题。

  连翘其实挺笨的,这一点在很多细节问题上看的分明,特别是一些临场反应,最能本质反应一个人的东西上——最开始注意到这个的时候王思齐简直不敢相信!

  普通的小事上连翘并不会比普通人高明,就是有一点小聪明的程度这也就算了,真正让王思齐意识到连翘笨的,其实是在连翘的里。我手写我心,作者们当然清楚一部能够怎样反映作者的内心。

  连翘的当然很有趣,王思齐是承认这一点的,但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连翘中人物的情感——当王思齐意识到这个的时候,他甚至觉得有点想笑。

  普遍的观点是连翘并不擅长情感描写,即使一开始的作品并没有显现出这一点。这一方面,问题都是对比出来的,之所以说她的情感描写比较弱,那是和业内的大拿对比,那是因为情感描写之外连翘都太强了,别人无话可说。

  另一方面,连翘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会进行掩饰!给她笔下的人物感情披上一层华美的外衣。她用自己的写作能力展现了基本功底能够多大程度上拯救其他问题,以至于王思齐这样的人都察觉不到她在这上面真正的缺点所在。

  连翘似乎不擅长袒露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自己的中说实在的,生活中不擅长袒露自己的作者普遍存在,但在中也不擅长袒露自己?这种作者能有个什么前途!

  这个特点是造成她情感描写较弱的关键,后来她开始写一些富含情感线的,能够感受到她放开了很多。渐渐的,她与自己作品之间的那堵墙开始消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初她和许文华打赌写倒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自己最大的问题。

  就在这之后,王思齐清楚地看到连翘内心的‘笨拙’,和她展现在众人眼中的聪明简直大相径庭。

  她笔下的人物情感或喜或悲,这无需赘言,但王思齐是真的从中读出来:都是笨蛋,笨女人、笨男人,即使说着聪明的话,好像比谁都会保护自己,比谁都绝情,但其实一个个的都会犯傻!在感情中,不在感情中。

  连翘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展现这一点,她明白这些,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些。人物的困境往往是她自身的困境,而如果是个喜剧故事,她会安排大团圆结局,以一种看起来顺理成章的方式毕竟,谁也不能否认,故事确实有那种走向的可能。

  而那如果是个悲剧,更容易了,因为那看起来是更加顺理成章的走向。

  但不管怎样,那些在读者眼中没有问题的情节脉络,在王思齐眼里就变得相当耐人寻味了——他自己是个作者,当然明白连翘这个作者并没有在困境中找到解决办法,她只是顺应了故事可能的发展,写出了一个结局。

  而这个问题在她笔下的剧本中表现地更加明显!

  《西京往事》其实是一部非常迷茫的作品,重点倒不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上面,他们的爱情起始于一见钟情,这甚至不需要连翘再在之后下多少功夫。整个戏其实都是在展现为了维护爱,人能够有多勇敢。

  之所以说《西京往事》迷茫,就是因为王思齐觉得连翘有通过这部作品寻找出路的意思,即‘爱’是什么,真的有伟大不朽的情感吗?人能够为之奋斗到什么地步?

  但从一开始,人物的死亡几乎就注定了连翘想要解决的困境其实并没有解决。她展现了两个单纯的贵族青年能过为爱牺牲,但这是因为他们的纯粹,而她自己并没有那种单纯。

  相反,她本身是一个过分复杂的人。

  “《西京往事》?嗯,怎么说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也很好。不过要我来说,正是彼此之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这个故事吧。”当初说到《西京往事》的时候,连翘想也没想,就这样说了。

  “如果没有人阻止,少年时代的一点点情意很可能消散。就算没有立刻消散,设想一下,两人有机会结成夫妇,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会成为和自己的父兄没有什么差别的贵族男子,是家庭的男主人,而她也会成为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主妇。两个人在消磨完了年少时代的情意之后,其实和普通夫妻没什么不同。”

  “但是年少时的爱,因为困难,因为不能够,所以‘偏偏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命运将他们彻底分离,那么这‘爱’就会延续生命,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每每想起,泪湿衣衫!”

  这是连翘的真心话,所谓‘死亡让爱永恒’,这不是空话。事实上,后世心理学总结出了一个更加贴切的说法,‘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外界的干扰与压迫越强烈,青年男女反而会爱的越深。

  原本足够浪漫的故事,一下变成了可以冷冰冰计算出的心理反应对于现代人来说,他们知道荷尔蒙、多巴胺这些名词,知道爱因为什么而来,又因为什么会归于平静有的时候甚至能够归结为人体激素的反应。

  王思齐不一定知道连翘想了这些,但是他知道连翘的‘笨拙’。或者应该换一个说法,因为敏锐过头了,但经历是匮乏的,以至于提前发现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显得‘笨拙’。

  之后有《欢喜冤家》、《子夜歌》,其实都反映出了这一点。

  《欢喜冤家》很有趣,是个喜剧,王思齐也很喜欢看。但是他知道,连翘在这部作品里面其实是进一步逃避了解决自身的困境,将一切交给了种种巧合,于是故事得到了欢欢喜喜的样子。

  至于说《子夜歌》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连翘的尝试,复杂的感情线比比皆是。她试图求解,但最后的结果是更加清楚明白的:故事的最后,所有人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这其实也是连翘的内心写照。

  而到了最后,故事里唯一值得拯救的人死的干脆利落,而那些不值得的人也被生活逼到了墙角。这只不过是再一次的困境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