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4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02      字数:3541
  在《鸳鸯蝴蝶剑》这一部分的内容中,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女主董圆圆开始接手魔教少主周易的烂摊子, 开始调查这起颇为吊诡的杀人事件。

  就在调查之中, 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甚至冒出了隐藏在江湖传说中的神秘组织!一开始的时候女主是站在干岸上的,但是逐渐的,随着调查的深入, 不能自主的,她也陷入了这个巨大的局中。

  在这个阶段,有三大看点, 第一个是登场的各种角色,他们有的是‘正统偶像’, 即出身正派名门, 本身英俊潇洒,实力在同龄人中间也极为不俗。只要再添上几个无伤大雅而又有趣的小缺点, 就是最常见的人气角色了, 男二号或者男三号里面很常见这种设定。

  有的则是‘邪道偶像’, 这不一定说这些人出身魔道,只是他们不像此时常见的人气角色而已。根据连翘的设定,他们或是喜好古怪,举止上常人不能接受。又或是思想惊世骇俗,以至于不可理喻这些人都不是世俗意义上受欢迎的角色。

  不过迷人的邪道角色向来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杀手锏,塑造出强大的人格魅力,配合一些吸粉的小细节, 这种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让人排斥的角色,一下跃入人气角色,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角色们自身风度迷人,再不然就是身世奇诡,神秘隐晦,再不然背负着血海深仇等等,各种设定在这里登场,很是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同时也使连翘塑造的这个武侠世界更加丰满,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好像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个武林一样。

  当然了,其中连翘最花心思塑造的当然还是故事的主线,也是纠缠在凶手和被害人仁义无双宋大侠之间的故事。借着这个故事要揭露出的是一个被掩埋了十八年的真相,甚至查案到了最后,魔教反而只是一个擦边球,很有可能只是被连累进去的。

  那是凶手的障眼法,具体的,只是为了让魔教背锅。反正这个套路正派豪侠是很吃的,而魔教呢,要么背下这口锅,要么反驳——然而正派豪侠们是不会相信这种反驳的。

  在这个幕后凶手身上,连翘赋予了很多特点,阴郁冷漠、强大聪明,十八年如一日策划着一场谋杀。这场谋杀根本不是杀一个人,仁义无双宋大侠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后面陆陆续续还在死人,就在董圆圆的调查过程中。

  这个人身上冷漠阴郁的气质仿佛和凶手很搭,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女主并没有怀疑到他身上。因为他只不过是举办英雄会的天水山庄一个柴房杂役,据说是江湖仇杀被废了武功,同时被毁了容,上一代庄主可怜他,收留了他。

  事实上他确实没有武功了,这是佷容易就能看出来的。而根据现场勘查,宋大侠并不是死于毒杀,他是被一枚铜钱直接打入了太阳穴,一击毙命。这种力度和准确性,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很难做得到,何况那可是宋大侠,武功在江湖也算是一等,怎么可能毫无防备。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似乎是没有作案时间的

  连翘在这部分中采用的是典型的本格派,即推理之中侦探和读者掌握的信息是一样的,没有在前文出现的东西绝不会成为后文破案的线索和证据!这类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点在于,只要作者的逻辑没有问题,读者通过仔细前文可以达到和中侦探同步进行推理的感受。

  聪明的人可以不需要侦探进行解密,自行领悟到答案。中间的头脑风暴无疑是有趣的,最终答案揭晓,那种由智力上面的优越感带来的兴奋足够让这类读者对本格派推理入迷了。

  而推理能力稍弱的读者也不是很要紧,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真相揭晓的那一瞬间,头皮发麻的恍然大悟!那种种种线索都严丝合缝勾连起来,缠绕在自己心头的迷雾、百思不得其解的细节得到解释的震撼,通通都会让人上瘾!中间的好奇心推动他们进行。

  但是下手的杀手正是他!

  在这一次的命案中连翘运用了两个主要的推理元素,一个是掩盖作案时间的手法,这种凶手人为制造没有作案时间的手法在推理中比较常见,真正说差别在于手法高低。手法拙劣的自然是老生常谈,往往一看开头,作者就能猜测出七八分。而手法足够出色的,往往有所创新,看的读者十分兴奋。

  这是一种纯粹智力上的狂欢!

  连翘在这一条上属于不功不过,大概就是不能指望她写出多好多具有创新性的内容,但是她也不至于犯一些明显的漏洞,以至于让读者尴尬当时她写推理就是这个水平,让读者看得下去,但无法抱有多大的期待。

  不过现在写就不一样了,还是那样,她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些或许略显陈旧、毫无创新的手法在这个时代的读者看来已经足够可怕了!读者都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巧妙的手法!

  这倒不是此时没有推理,其实是有的。只不过这些推理就类似于连翘那个世界的古代的《施公案》、《包公案》、《海公案》、《狄公案》等等一系列公案,这类是中国特色的推理。

  即的逻辑并不能完全自洽,证据链条不充足总而言之,这类看原著,在现代推理读者那里大都不满意。其中侦探,也就是那些以擅长断案著称的官员其实不能说是掌握了切实的证据,很多时候直到结案,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推测、想象。

  现代若是真的按照那种方式办案,恐怕要多出不少冤假错案——有的时候并不是看起来像是凶手的那个人真的就是凶手,甚至有证据指向也不能真的肯定,只有拿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前后过程还原的清清楚楚,这才行!

  华夏古代的推理之所以会和后世的推理有这样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治的成分太大了,老百姓对于‘法’并不太在乎,更在乎‘人’。如果遇到一个好官,不管什么法律,他们都能过上安生日子。可若是遇到一个坏官,法律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啊!

  实际上华夏古代的公堂,很多案件的审理和判定都是要将‘人情’考虑进去的,现代是‘法不容情’,那时候是‘法不外乎人情’。

  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公案中设计的手法足够新奇有趣,有的也很巧妙,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想要实际去做,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然而这也不是主流,大多数的案件剥落表面的故事,内核其实很简单。更多的时候大家看的是故事包含的人情,推理啥的,其实并不很重要。

  除了作案时间进行掩饰和混淆这个问题,连翘还有另一个元素应用,那就是‘反转’。

  所谓‘反转’,就是侦探进行调查,根据得到的线索和证据怀疑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身上种种疑点也都对的上。这个时候无论是书里的侦探,还是书外的读者,都很容易一拍大腿:对,就是你了!

  然而在聚集众人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所有的线索会被重新梳理,同时和自己所怀疑的对象也会有一定的交流。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发现自己证据不足,并且察觉到这一推理方向的微妙之处有问题啊!

  这个时候会进行第二重推理,即所谓的推理反转。

  不过二重推理并不算什么,推理界还有三重推理的神作呢!而且这里说的三重推理,并不是说两次反转就行了,反转如果生硬,不能得到读者认同,这其实是失败的!所有的反转除了本身确实说得通之外,在前文也必须有所体现,这样进行反转的时候联想到前面的细节,读者才能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且觉得确实信服。

  连翘这里就用了反转的手法,在此之前女主董圆圆的朋友,某位世家出身,为人傻乎乎的,似乎毫无攻击性的少爷被列为了怀疑对象。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但是随着调查深入,证据一件一件出现,书里面的女主,书外面的读者又不得不相信是他,就是他!

  这个时候有一些脑子比较灵通的读者,提前怀疑到了这个朋友,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向周围的书友宣传。随着的进展,答案似乎向这种猜想靠近了,大家不由得感叹,人不可貌相,看起来最不可能的那个,可能就是真的呢!

  然后推理反转,这就自打嘴巴了。

  这个时候重新进行推理,前面得到的很多结论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还是正确的,有些却不是了。这种情况颇让人抓狂,这样的话还不如重开一局呢!这就好比解数学题,一开始思路错了,重新再来就会非常辛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超过新解另一道题。

  这对于一些沉迷于解谜游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自虐啊!但是在脑子疼的同时,他们却乐此不疲。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推理就是有这样的魅力。随着一步步的抽丝拨茧,读者体会到的是一般没有的‘趣味’。

  而剧情反转什么的,只要做的足够‘神’,读者被虐千百遍,那也是甘之如饴,然后心甘情愿地将其奉为神作!

  游戏第二回合,所有人再次投入了这场解谜游戏,随着女主的调查,智商不够的读者已经懵逼了。大概就是虽然大家都有着同样的脑子,眼睛也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但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女主的恍然大悟他们是弄不明白的,只能期待最后的解密情节。

  对于脑子不错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至于说对不对,这也要看最后的解密情节,这里会对一切有所交代。当然,不是没有不需要解密情节就能肯定自己推理正确的神人,只不过这种人非常少——后世这种读者就是少数,何况是这个时代,大家是第一次接触这类推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