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1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5:01      字数:3609
  “昨日大爷收到二奶奶和七小姐的信儿, 立刻就安排了奴婢在苏州会馆这边候着!说是二奶奶和七小姐来了, 立刻要将人接到府里去呢!”一个仆役姿态,穿着老绿色罗衫的妈妈满脸堆笑, 在苏州会馆一下子接住了吴美娘和连翘。

  沈钰派了人手,用了三辆大车来送吴美娘和连翘两个。天津与京城之间的驰道又修的好,中间没耗费多少时间就到了京城。

  连翘是从工业社会来的, 而且来的时代正好是国家大力做基建的时代, 直接的后果就是她对任何超级工程都麻木了。她见过正在急速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直插天际,宏伟的建筑物似乎见怪不怪。

  她以为经历过这些的自己再看这个时代的城池应该会习以为常, 古代劳动人民确实很伟大,但就事论事地说, 连翘是支持薄古厚今的,今不如昔那一套她一直觉得毫无道理可言——世界一直是在进步当中的, 至少她是这样觉得的。

  但是在看到这个时代京城城墙的时候是有一瞬间的动摇的。

  这个时代的大城市没有多少,连翘一路过运河来, 其实已经见了其中很多了。其中有一些确实可以称作是‘雄城’, 城墙高大、结实, 人站在这样的城墙下有一种渺小感、无力感。

  但是都不够,不至于让连翘产生‘震撼’的感觉。

  说到底之前那些大城的规格都不够!哪怕是苏州, 也只是州府而已, 城墙的形制也就是那样。再加上苏大发展当中容纳了早就容不下的人口,许多人聚居在城墙之外附近,形成了外城——城墙的存在感在这种情形之下近乎于消失了。

  但是作为这个时代最强盛的帝国的都城, 京城是不一样的!

  按照国都的规格兴建城墙,无论是高度、厚度,还是城楼上的各种配备,都是一板一眼。

  现代的科技和新材料可以支持更高更大的建筑,但是古代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某些工程上他们是不考虑投资与收益的。这些工程穷尽人力物力,用整个帝国的力量去完成,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竭尽所能、不惜工本带来的大气辉煌!

  这就像是后世的手工艺品,即使机器也能做,做出来的样子和手工制品乍一看也没有什么分别。但仔细看,一遍一遍地触摸,总能在手工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诚意与感动。

  经过了城门的检查,包括看母女二人的户籍资料,母女二人这才真正进入了这个国家的都城。这个时代比较开放,不像历史上的古代走到那里都需要通关文牒之类。但是作为都城,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依旧不是想进就能进的,总得有地方开具证明才能做到。

  这类证明也不是随便就能开的,通过这种方式帝都的人口才能得到控制!

  要知道京城不比苏州,京城及其周边并没有能力供养超过限度的城市居民。现在京城的人口就是能够承受的极限了,再多增人口,京城的物价只怕又要飞涨。而且面对天灾人祸等意外,城市的应急系统也会变得非常脆弱。

  这个入城的过程进行的比较容易,主要是连翘她们手续清楚,而且有四辆大车、仆人相送,看样子就像是有钱人家。这些守城的士兵久在京城看门,早就养出了一双看人下菜的眼睛,这种人家只要好处给到了,他们都是很好说话的。

  等到进入京城,连翘撂开车窗帘子,首先看到的就是笔直的街道,以及街道两边规规矩矩的小摊贩。这些小摊贩都将生意摆在街道两侧,没有摆在中央青石板大路的。这在苏州很少见,苏州那些做小生意的厉害的很,侵占街道和道路两边沟渠用来做生意,早就见怪不怪了!

  乍一眼看过去,京城似乎还不如苏州繁华。但是那种整齐、守礼,相对江南城市略带矜持与拘束的守旧感,这些都在诉说这座城市的非同一般,沉淀的是属于帝国都城的稳重大气。

  连翘和吴美娘在京城落脚,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苏州会馆。苏州会馆是苏州人在京城的落脚点,原是苏州出身的官员、富商等人出钱修建的,因为苏州人有钱、苏州籍官员也多,修建的十分气派。

  这里的好处就是比一般的客栈安全得多!连翘和吴美娘的打算是先在这里落脚,等到见过这边连家大伯等亲戚之后,然后再去租一个房子。毕竟在京城要呆一段时间,无论是住亲戚,还是一直在客店落脚,都不怎么现实。

  却没有想到才一来到会馆前头就被连家大伯家的仆人给接住了。

  昨日到了天津之后吴美娘就让人给连家去信,说明了自家会在苏州会馆落脚。没想到天津与京城近,自己这边人到的时候那边已经准备好了,甚至还让人过来接人。

  吴美娘略作考虑就道:“劳烦妈妈略等等,我们这边先在会馆订房间之后还得梳洗,总不能风尘仆仆地就去罢!”

  那个穿老绿色罗衫的妈妈却为难了起来:“二奶奶,这可为难奴婢了。大爷和大奶奶的吩咐原就是请二奶奶和七小姐家里住去,如今二奶奶在会馆里住了,奴婢如何回得去呢?不然二奶奶先在大爷家住着,其他的再做打算就是了!”

  连翘听着这话不像,本来亲戚来了不让住会馆,而是接到家中去住,这是好客,是热情,没什么不好的。可是这个仆妇的话却说的不好,好像在命令连翘和吴美娘一样——她那些话里提的不是亲戚情分,而是自己难做,口吻也是命令的!

  连翘听的出来,吴美娘当然不会反应不过来。立刻道:“妈妈放心罢,回头我自会与大哥大嫂说这回事儿的。”

  说着让沈家的车夫和仆役帮忙将行李搬出来,又在会馆定了一个小院子。行李落在那边,春儿、冬儿、张嫂子她们不言不语,都低着头整理东西去了,其中首要的是将吴美娘、连翘两人的衣裳首饰、胭脂水粉之类的拿出来。

  急赶着去连家见亲戚,可不是要装扮一番么!

  那个妈妈似乎有些尴尬,但是事情却不能她想怎么就怎样。说到底,不管她是多有体面的奴仆也就是奴仆而已,吴美娘与连翘虽然是外地来的亲戚,但那也是实实在在的主子。她们两个不松口,她也不能绑了她们去呀!

  吴美娘也没有打算将人的面子一落到底,进了院子就将这个妈妈请了进去。旁的先不论,先让会馆的人送了一壶茶来:“这位妈妈且喝茶,我与我家那个还得梳洗,不然如何能去见婆母还有大哥大嫂他们呢?”

  这话本就是常理,那妈妈‘嗳’了一声,然后就坐了。

  这妈妈姓田,在连家大伯家里也是他夫人的心腹,这一回派她过来也是探探吴美娘与连翘母女的虚实的。

  那位连家大太太原是魏国公府中奶奶的心腹丫头,后来出来了也是做管事娘子的,依旧在府里听差,心思可不一般!

  自家夫婿花了大量精力和物力找弟弟妹妹,甚至给他们谋出路。表面上她一概支持,平常从不反对这些,实际上内心多多少少是有芥蒂的。毕竟那些亲人是连守信的,又不是她的!而花的却是家里的钱!

  连大太太其实很心烦家里要帮助那许多亲戚,那些所谓的弟弟妹妹虽然在京城已经解决了生计问题,但一旦遇到什么问题还是会找上门来,更别提逢年过节的,有什么占便宜的机会总是不落人后的

  将心比心,站在连大太太的位置,确实容易不舒服。

  唯一能让她自我安慰的就是连守信做事有分寸,找到这些人之后,他的帮助就是在量力而为。再加上夫妻两人感情很是不错,连大太太也不愿因为那些事儿闹起来。

  如今最后一个弟弟的找到了,其实连大太太是松了口气的,至少至此之后连守信就不会在外奔波着找人了。眼见得丈夫白头发越来越多,本来就应该多在留在家中才是,哪能像大小伙子似的,常去做外头奔波的差事!

  另外,对于之后会来京城的‘二奶奶’与‘七小姐’,她也有一些疑虑——连守诚兄弟排行中是老二,吴美娘自然随着叫二奶奶。连翘则是在一众堂兄弟姐妹当中排行第七,上次连守信在嘉定的时候就给她序过齿了。

  连大太太听连守信说过,说二弟弟连守诚家家境殷实,是个不错人家。而且在嘉定那边有家有业,家中也有亲眷,是不会在京城常住的,只会过来陪婆婆过个年,一家人团聚一次而已。

  听到这些的时候连大太太直念佛,最怕的就是又来一个拖累!

  只不过就算连守信这样说,连大太太也有一些忧虑。说是殷实人家,谁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家呢?若是那种一般的家庭,恐怕最后还是免不了上门打秋风之类。而且在京城住的久了,难保不会想要留在京城过好日子至于老家的亲眷,在好日子面前,这算什么?这天底下为了过好日子,背井离乡的多了去了!

  甚至她格外注意了这家只有一个侄女儿,而且侄女儿今年十七岁,尚未婚配!

  这是一个多么合适的年纪呀!要是干脆安排在京城成亲,然后顺势留下来简直后患无穷,没得完了!

  也是因为有种种担忧,她才让自己心腹的田妈妈过来。这是赶在所有人前头先探一探自家这位二弟媳以及侄女儿的底,知道底细了也就好办了,至少明白应该如何应对。真有个不好的,可以提前准备着。

  田妈妈整日在连大太太身边耳濡目染,对自家大爷那也亲戚心里是很看不上的。如今来接吴美娘与连翘,一不小心就带出来了。

  若是吴美娘与连翘本就是打秋风投奔亲戚的也就罢了,哪里会在意这些许小事儿!恐怕会高高兴兴地跟着去呢!

  可偏偏她们不是!不要说别的了,就是住在连守信家,这也是吴美娘与连翘没有考虑过的!

  作者有话要说:  还有一更,稍等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