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3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55      字数:3631
  《金钗记》也是如今正在风口上的, 口碑和销量双爆炸的类型。大家都推测这部如果能一直保持前期的高水准,许文华就要借此登顶王座了。这样一来, 他将超越所有登顶的前辈, 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登顶者。

  如果要打破这个记录, 也就只能期待一下连翘了。毕竟连翘成为大神的年纪比许文华还要小,才华也是没的说的。只是她是一个女子,在这个时代,有太多说不好的意外情况了, 所以这话并不能说死。

  这样红的一部, 读者众多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稍微值得拿出来说的也就是读者群中有许多行内人了, 大家都是争先读这部书的。一个是因为这部书好看, 另一个就是混在行内的要求了。

  无论是做报业的, 还是出版商, 又或者是写的同行,哪一个不需要掌握行内的最新动态。说起来各行各业其实都是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进步的, 这不过像这类发展很快的行业,特别需要而已。

  所以《金钗记》在场的人都读过, 甚至包括已经登顶王者的丁一新,应该说他比起其他人更加关注——不处在他那个位置, 有很多事是很难懂的。后面的人都追着前面的人跑, 有的是动力, 反而没有什么紧迫感。倒是最前面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着行内涌现出的优秀年轻人,每次看他们才华横溢、挥洒才情,都会有一种由衷的紧迫感。

  连翘读过《金钗记》并不寻常, 但是写出她这样优秀的批注,这就很难得了。往小了说,不过说明她是许文华的一个知音罢了。往大了说,这就是大家学习的好素材啊!读四书五经的难道都是读原本吗?圣人教诲各有各的理解,要是都按照自己的体悟来,那还不得乱套了,这个时候一些优秀前辈的注释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了。

  朱敏一说要借,其他人也来了兴趣,纷纷拿了一册过去看连翘的注释。不看不要紧,一看几乎都有了兴趣,于是一个个都要借连翘的批注本。

  连翘自然不会说不借,所以排了个次序出来借。只是叮嘱道:“别给我损了,我也是好不容易批出来的,损了怪可惜的。再有,其他人要是问你们借,也不能随便借。你也借他也借的,借出去几道手说不定就丢了。”

  这件事便这样定了下来,许文华《金钗记》的‘乔琏批注本’,简称‘乔批本’开始了非常勤劳的出借。

  有的人只不过是读一两遍,那还能快一点儿。有的人则是想着抄一遍,这就慢了。虽然是雇的专门的抄写人抄写,但抄写再熟练也是有速度上面的极限的!

  连翘当初写批注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太多,毕竟这也不是要用来出版的东西,所以各种骚话。反正在她的正经文章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在批注中简直是排着队出现。这些话好笑好玩,也很有传播性。

  于是随着‘乔批本’《金钗记》在小范围内传阅、抄写,然后再经由这些文化精英向外扩展——这有点像是后世的顶级大v发了个什么内容,然后其他顶级大v纷纷转载。之后的事情就很容易猜了,一步步病毒式扩展,最后创造出一段时间的流行。

  真正让这件事添一把火的还是印刷版的出现也不知道是在谁手上出的事,反正印刷版确实出来了,只不过印刷粗陋不堪,错字很多。然而即使是这样,卖的也很好,毕竟这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

  要知道一群吃瓜群众看大咖们聊‘乔批本’已经很久了,甚至在不少大咖的文章中窥得了只言片语。且不说从中可以知道连翘这次确实干的不错,写了好东西,就是赶流行大家也想知道啊!大咖们说话插不上嘴,这特么太难受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不比大书社,他们资本雄厚、信誉好,能够和正经知名作者合作,活得非常滋润。那些小型的书社就活得草莽气多了,他们资本小、人少,但也非常灵活,‘船小好掉头’是优势。很多大书社对市场的反应是很迟滞的,小书社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狗鼻子!

  看到‘乔批本’比单纯的《金钗记》盗版好卖的多,立刻就策划了出来——盗版其实在的发行地没什么优势,也很少有书社去做。一个是怕得罪人家大书社,这可是人家的势力范围。另一个则更加现实,根本赚不到钱。

  盗版虽然制作粗陋,貌似比正版可以便宜一些。但这些做盗版的小书社没有大书社的底子,也没有他们的先进管理和工具,更没有人家的量大,所以推算成本还真不一定比人家低。再加上两者质量差距明显,盗版并没有什么生存空间。

  盗版的生存空间在外地,在那些买不太到这本的地方没办法,优秀的大家都想看,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对这件事反响最大的是负责许文华书籍出版的书社,嗯,可以理解,毕竟动了他们的面包和奶酪了。所以很快人家书社就找上门来了,不是兴师问罪,而是给连翘送钱,打算这时候正经印刷‘乔批本’。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是人家的想法。

  连翘肯定是没有意见的,反正这对于她来说是意外之财,只要许文华自己没意见,她是肯定没意见的。

  只不过她唯一的疑惑是批注本不等单行本发完就开始,这捞钱的意图会不会太明显了会不会有利润上的损失呢。

  实际上当然是有的,但是书社也是经过衡量的。这么做只不过是少赚一点,但若是什么都不做,那少赚的就多了。

  私下小范围传播始终是比不上印刷之后大面积发行的影响的,前者只是小众精英们的狂欢,后者就是人□□动了!

  会购买批注本的当然比购买原本的少得多,批准本发的慢,而且还要比原来的单行本卖的贵呢!不过比例虽然不高,但由于许文华书迷的基数很大,比例再不高,人也多了起来了。

  这其中主要是两个群体,一个是许文华的忠实粉丝,不管什么版本,总之就是买就对了!另一个就是文学爱好者,这些人相比那些囫囵吞枣读一遍就算了,只当消遣的那些人,肯定是有自己的追求的,对于‘乔批本’他们有自己的好奇心。

  由于许文华的风格、取向,粉丝中的文学爱好者还不少呢!

  “到底是乔琏先生,虽然不是写《金钗记》的,但其中入木三分的解读也是叫人眼界大开呀!”

  “对极对极!我竟然不知道此处还有这一解,实在是惭愧!”

  其实其中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乔琏的忠实粉丝。虽然《金钗记》不是乔琏写的,但是批注是她写的,也值得一看啊!这就像后世的死忠粉,偶像新剧演的是配角,那也会关注的!

  “乔琏先生写的真好!我原来读不出《金钗记》的妙处,只觉得的太磨磨唧唧了。看了两回就丢开手了,这次再看有乔琏先生的批注,竟觉得醍醐灌顶了一般。”

  “乔琏先生私下写的随笔竟然是这样的!说话真的好有意思——其实看乔琏先生偶尔写的之外的文章也知道她很有意思,但从来没有这样多有意思的话!”——纯脑残粉大概是这样,完全当爱豆语录来看的。

  “乔琏先生做学问真的好严谨,你看,这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摆设,一个只提了一句的习俗,竟然全都有考证!”——这其实还是脑残粉!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乔琏就算是没有可夸的地方,他们也会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的,更何况真的有呢!

  然而实际上,那些考证,有些还有一些用,有些就真的是连翘出于个人喜好,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做的。至于做学问的严谨她可能并没有那种东西。

  许文华自在家中翻书,朱敏正和他说起连翘的‘乔批本’:“虽说只是批注本,再怎么卖也有个顶,但如今声势是真的大,都在议论呢!要我说乔琏先生确实是厉害了,我是服气他的,似乎没有她做不好的事情。上一个让我这样服气的,还是你呢!”

  说到这里,朱敏其实是有一点小心酸的。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想当作者的,风光、来钱快,怎么也比做编辑强。做编辑做到了头,除非拉起自己的人马单干,不然也就是宋文静那样而已然而比起他手下的作者,哪怕是个小神,那也是多有不如的。

  朱敏之所以没有做作者,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那方面的才华。如果当作者的话,或许将来能勉强混一个中坚作者,或许一辈子也出不了头。他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个性坚韧的人,受不得一辈子蹉跎的苦,所以干脆放弃,转行做了编辑。

  再加上后来当编辑见识了不少的人和事,所以他很清楚,从一开始的时候天赋就将人划分成了三六九等。努力当然是有用的,但是努力是有上限的。如果天赋不够高,再努力,在成神之前也就到顶了。

  而许文华和连翘,属于天资奇崛中也凌驾众人的那种。

  许文华可不知道朱敏乱七八糟的想法,他只是翻阅着连翘的‘乔批本’。现在已经有了印刷本了,连翘手写的‘乔批本’自然被她回收了。但许文华以自己想看为由,从她那里借来了。

  印刷本根本不能完全表现出连翘批注的所有信息,这是必然的。譬如说有的地方连翘明显删改过,原先写的内容觉得不好,然后划了一道。这些东西在做雕版的时候不会提及,只有看手写版的才能看到她当时或许是错的的第一想法。

  还有譬如说笔迹这一样,有的时候连翘写的很郑重,有的时候又写的很草,其实这是反应了她当时的心情

  在一处非常平淡的剧情处,很多人或许根本从来没有将这一出剧情认真看过,因为就是很家常的两句话,甚至普遍认为这就是一个转场过渡。如果不是许文华在这方面的信誉好,恐怕有人当他是凑字数呢!

  ‘乔批本’却用朱红色的字迹匆匆忙忙一样批了一行小字,‘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