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9      字数:3536
  旅游是很快乐的事情, 但是中间的旅途往往不是那么愉快。特别是在古代, 出行不方便的年代, 人们都会用‘舟车劳顿’这个词来形容, 所以旅途一般都是很辛苦的。

  对于连翘来说, 从嘉定到苏州还算比较好的, 两者之间并不远, 再加上水运便利,坐船去也免了马车颠簸——这个时代的路面有好有坏,官道还可以, 其他的就自由心证了。马车也是同样的道理,有钱人或许能用各种方法让马车变得舒适平缓, 但是一般的马车远达不到后世的标准,防震上面实在乏善可陈。

  相较而言,坐船是舒服的多的出行方式,特别是没有什么风浪地行船当然了,如果是晕船的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船只从碧波荡漾的河水上滑过,轻巧快速, 至少以这个时代的衡量标准, 这已经很快了。连翘打起了船舱的帘子, 不止可以看到河道两岸的风物, 还可以一窥这条河道的繁荣。

  这里本来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繁华地方,再加上这个世界正是经济活跃时期。在陆上交通运输还没有出现划时代的变革之前,水运无疑是可以和陆运两分天下的存在——特别是在河网密布的南方地区。

  陆运花费的人工多, 路上消耗也大。如果运输路程过长,人和牲畜将运货的所有利润给吃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水运,和现代人的想象不同,在速度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以最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为例,这条运河并不是天然的河流,水流速度不快,有时还是逆流。再加上顺风逆风丰水枯水等等因素的影响,将一船的货物从南运到北,其实并不会比大车队来的快。

  水运的优势是运量大、消耗少!

  在这种形势之下,水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较于北方河道较少,只有主干道有河运可以依凭,南方的河网算是彻底将各地联系了起来,最多就是运输末端一点点还需要马车。

  嘉定与苏州之间的水路一般是走吴凇江,连翘这一次就是走的这一条——这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源头在太湖。而自嘉定往苏州去,中间主要经过的县城是昆山,也就是昆曲的发源地。

  吴凇江这条水路的繁忙自不必说,来来往往的都是各种载着货物的船只,偶尔有一两艘客船。这不同于连翘在后世见过的大船,大多数的船只并不很大,相较于这个时代的海船,简直就是小不点。

  但是这种船只密集,几乎将河道阻塞的景象,在后世也是很难见到的,另有一种这个时代的震撼。

  那些船只上面大多数都是货物,船舱里塞的满满的是什么,连翘很难猜出。但是这些船往往会将自身的运量压榨到极致,就连甲板上也满满都是货物!像连翘最常见到的就是成堆的麻绳、草垫子之类的货物。

  这些货物便宜而且不怕水,就算是扔在甲板上风吹雨淋也不妨事,最多就是潦草地盖上一张油布了事。

  上次去苏州也是坐船,但是没怎么观察,这可以说是连翘第一次了解这个时代的河上风貌。不知道是不是她自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总觉得处处都流淌着经济时代来临的那种气质。

  “稍停船、稍停船嘞——”船夫叫了一声,竹篙和风帆同时起作用,和另一个船夫的协力合作之下,船停到了一个小码头处。

  这里并不是连翘的目的地苏州,而是昆山的的地界。这时候正是吃午饭的时候,这艘船显然是不能做饭的样子。这时候有两个选择,要么吃干粮,要么停靠在码头,自然有贩卖饭食的小舟过来问话。

  早些年行船的船夫都十分俭省,大都就着一碗热水吃干粮。这些年或许是赚到钱了,又或者是世风早就变了,再也没了带干粮出门的。若是有那样的船夫,甚至会遭到同行耻笑。

  两个船夫,以及一个做助手的小工自有自己吃饭的事,客人是不和他们吃的。连翘和春儿就站在船舱外,自己和做饭食的小舟接洽。春儿笑着道:“小姐爱吃面食,这船上正好有呢!”

  要了两碗鸡丝面、三个肉馒头、两碟小炒菜,其他的再也没要,虽说简单,味道却并不差。说起来似乎古今都是一样的,车站附近的小吃馆子大都不坏!

  等吃完了午饭,船夫们抹抹嘴,稍作休息,船只又出了码头重新上路。

  “进港啦——”自昆山的小码头出来之后,路程就很短了。连翘甚至没有什么真实感,随着路上两岸的景象越来越繁华,然后船夫就喊出了长长的调子——苏州已经到了!

  挑开船舱的帘子,站在船头就可以看得清楚苏州,这座城市伫立在河道的尽头!

  明明是和上一次来苏州一样的景象,这一次就是觉得感触更多。大概是心情不一样,上次只不过是来旅游的,对这座城市当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这一次是来长久打拼的,算得上定居了,心里更有一种归属感。

  到停靠码头这一段十分不容易,因为这边的各个码头都太忙碌了。轮了好久,连翘他们这条船才慢慢地靠了过去,并且按照规定,停靠的时间有限,必须快些将东西卸下去,然后船只离开。

  至于说船只可以在码头过夜的,那是另一种码头,那边的码头要收更多的钱,排队等位置也需要更久。

  春儿按照连翘所说的,走桥板上岸,直接找到了码头的运输行,然后就带了四个扎了绑带,一身短打利落的壮年汉子过来。这些汉子有的人手上有捆绳,有的人拿着一根扁担,他们都是靠码头上搬运东西糊口的。

  招呼了一声,便将连翘他们船上的箱笼包袱等归类,每个人或挑或搬,或肩扛或手提,将东西运出。

  连翘和春儿也和这几个人一起,路上还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力巴在招徕生意拉客。这些人收钱比运输行少一些,不过连翘和春儿是两个年轻女孩子,不敢找那些人,要是他们贪图东西,中间作怪,她们也只能吃亏。

  码头运输行就不一样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再者他们长长久久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信誉,要是三天两头有客人抱怨他们手脚不干净,这生意还能做下去吗?所以他们行内监督很严厉,一旦有人做出这样的事,惩罚是很重的。时间一长,这种事就少了,相比路上自己拉客的力巴,他们可靠的多。

  东西被送到了码头仓库附近,这里提供寄存服务,有针对大客商的,一家的货物就能填满一个仓库。也有针对个人的,出租货柜。

  连翘和春儿还没有在苏州落脚呢,当然不可能带着这些沉重的家伙行李出行,所以寄存就是一个很方便的选择了。

  一路进行的非常顺利,等到连翘到手一张寄存单的时候,从下船算起竟然不到一刻钟。

  春儿和连翘一身轻松地向码头运输行租了一辆马车,上车之后春儿免不了感叹:“苏州真是太方便了该说他们想的这些主意都是为了更加方便。有些咱们嘉定其实也有,但是不如人家做的紧凑,竟像是一个样子货了!”

  这就好比同一套规章制度,同样都是做,但是因为执行力度不一样,得出来的结果也就谬之千里了。

  相对于春儿的震撼和不知其所以然,连翘用后世的眼光倒是能看的清楚一些。便解释道:“这世上有的是好办法好规矩,只不过再好的也需要人去做。苏州这边厉害不在有多少好主意,而是人家会管理人。”

  这其实就是后世管理学那一套,资本、技术、管理,这一直都是很强调的东西,只不过相对于十分具有光芒的资本和技术,管理似乎总是被外面的人忽略。但是接触过就应该知道,或许看上去朴实无华,没有那么高大上,实际上却是更加重要更加基础的东西。

  苏州这边已经初步有了现代管理学的雏形出现这个并不奇怪,华夏人本来就是擅长管理和规划的。就像后世的西方人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哪里动不动就来那么大规模的战争。

  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打仗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

  类比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甚至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历史记录的夸大其词,并不可信。

  然而研究过那个时代的文献记录就会明白了,华夏人组织人的手段相比起同时期的西方,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好比玩游戏,一个人还在新手村晃荡,另一个人已经是大神了。

  对春儿没办法解释太过深入的原理,古人没有相关基础是听不懂的,连翘只能捡一些表层的东西出来说。

  坐在车外的车夫其实也一直细心听着,等到了闹市,放缓了马车行进的速度,笑着道:“小姐好有见识,可比那些大老爷强。之前还有几个走南闯北的行商说起过这些事,意思和小姐差不多,但是没有小姐说的清楚。”

  这仿佛是打开了话匣子,车夫开始侃起苏州的种种。从日常的物价说到票券的涨跌,又从新来苏州的戏班子讲到官府发布了新的政令。大概是因为他们日常接触到许多三教九流,再加上苏州信息通畅,凡是说到的东西都是很懂的样子。

  等到连翘和春儿下了车,春儿这才感叹道:“这车把式好能说,而且见识也广,咱们嘉定那边不多见这样的这样的人竟然只是个赶车的。”

  连翘但笑不语——这是你没有见到现代的那些的哥呢,他们才真是侃起来的高手。上到中南海动作,下到超市大减价,简直没有他们不知道的。相比起后世那些,这个时候还算是收敛的了。

  深深吐出一口气,连翘转身走向了身后了建筑,上面写着‘曲家牙行’四个大字,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