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8      字数:3635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阶级’, 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什么行业, 哪怕是从业人员早就饱和的, 对于优秀人才的热衷都是不可以低估的。

  以行业为例, 刚入门的新人, 作品往往粗糙。这种作品哪怕是不要钱也很少有报纸愿意发表, 毕竟人家报纸面对读者是要负责的。如果内容太差, 恶了读者,将来可能花几倍的力气也没办法回转过来。

  但是一旦作者成名、实力超群,就是报纸和书商求着他们了!

  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之下, 对作者的等级也就划分出来了。连翘曾经套用后世的等级划分过登顶王者、大神、小神、粉红、小透明、扑街什么的,便于她自己理解, 而实际上和她的划分其实还是有点不同的。

  业内有自己划分的一套,首先就是所谓年收入,按照年收入有大神、小神、中坚之分,之前钱宝儿就还说过要做一名中坚作者呢!但是这一套并不一定能够清楚的划分出一名作者当前的位置。

  有的作者勤快,写作内容比同等的作者要活生生多出一倍,自然收入也多出了一倍,好似就比同等作者高出了很多——从收入上看是这样, 但其实未必。

  另外写文的种类不同, 有的相比王道主流就是卖的少一些, 但是报纸也不可能全都是王道主流那一类。所以这类非主流作者赚钱是少一些, 论及江湖地位,却未必会低。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而看作者当前的地位,其实有一个更加标准的数据, 那就是报馆方面给出的待遇。

  作者们,特别是知名作者,收入的大头并不在报纸这边,而是单行本。但是报纸这边愿意给出多少钱一千字,以及相关配套的待遇等,这才能更清楚地表示作者的价值——经营报馆的文化商人都是很精明的,自然不会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这就好比后世足球运动员们,其中也别是知名球星,他们的收入并不单纯的依靠工资,甚至商业方面的收入才是更重要的。但是球队愿意给他们的周薪往往才是他们价值的体现,没有比这个更现实的了。

  苏州这边报馆对作者开价,中长篇的价格稳定在三钱银子到三两银子一千字。当然偶尔也会有例外,但是那种例外就是凤毛麟角了,不值得拿出来说。一般来说三钱银子一千字就是底线,而三两银子一千字就是上限!

  以许文华来说,他现在拿的就是三两银子一千字的顶价!就这样三吴报馆还处处对他各种照顾,另有很多待遇上的补贴,就怕他一个不小心就被别人挖走了!

  毕竟这种一个就能扛起报纸销量的作者,谁家都是稀缺资源。只要冒出来,有一个算一个,立刻就会成为很多报馆主编们放在案头算计的香饽饽。

  而现在就有一个这个级别的作者要出来,可有不少报馆正在打主意——乔琏即将从嘉定出走,上苏州发展,这个消息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苏州报馆中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明辉报馆是苏州一家中等偏上规模的报馆,报馆也有自己的王牌报纸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整体水平差一线报馆还是挺多的。不过明辉报馆创办也才几年,正是在极有冲劲的上升期,以后怎么样并不好说。

  也是因为年轻,整个报馆的规模还没有臃肿起来,领导就是后面的老板,加上总主编、总副主编、几个有限的主编而已。这一日就专门为了吸引乔琏来自家报馆开了一个短会——苏州报馆,特别是这种上升期的中等报馆,对顶级作者的渴求其实是远远超过连翘想象的。

  毕竟在她的观念里,各个网站不可能离了哪个作者就过不下去。

  然而这种看法就片面了,这和连翘自己所处的阶层有关总的来说她是一个处在小透明和小粉红之间的作者。这个级别的作者很难说有多重要,网站对这些作者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她能体会的。

  他们来了又去了,又能怎样呢?

  但是顶级作者就不一样了,对顶级作者开放的种种特权,甚至诸如版权等方面的优待暂且不说。就说浮在水面的一些挖墙脚事件,就非常明显了如果挖墙脚真的没用的话,那又何必挖呢!

  而且这种单个顶级作者的作用在平台和市场都成熟起来之后,作用其实是降低了的。如果是在洪荒时期,最初始的网站作者都很少了,往往能有一两个大神坐镇就足够搞风搞雨了。而如果失去一两个顶级作者,对于一个网站来说,那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个世界的行业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期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是在古代,行业发展等方面都不能和后世相比。后世四十多年什么都好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四十多年,行业其实仍没有进入成熟时期。

  如果非要定义的话,最开始应该定义为‘草根创业,欣欣向荣’,这一时期没有什么大报馆大资本之类的。很多报馆甚至不是商人开办,而是一个作者出名了之后,尝试性地就去办报。不过那时候僧多粥少,不管办报水平如何,读者都是买账的。也正是随便进去捞一捞就能捞到金子,这才吸引了第一批有钱人投资。

  自此就进入了报业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去粗存精,资本涌入’。在这一时期,资本的涌入有两个影响,一个是淘汰掉了一部分资金少,同时报纸内容也不优秀的报馆。另一个则是用稳定并且在当时看来已经非常丰厚的报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成为作者。

  现在其实就处于第三个时期,‘群雄并立,竞争激烈’。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大报馆,同时中小报馆的上升之路还没有完全被禁绝。整个行业竞争很激烈,大家都争抢着占据更好的位置。

  连翘估计,进入下一个阶段就会淘汰大量体量比较小的报馆,正式由业界的‘春秋’进入‘战国’时代。行业内部终究会由数量不那么多的几个大佬统治,而不是现在乱战的样子。

  只不过这个过程会很缓慢,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要解决,其中最硬的骨头就是交通运输业。只要交通运输业能够突破瓶颈,大报馆的辐射范围就能爆炸式地扩大!原本地区性的小报馆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明明身处苏州的辐射之下,嘉定的报馆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正是因为运输始终比不上本地发售。

  这就好比后世的相声演员,最开始的时候整个行业需要的相声演员反而比较多。因为当时没有收音机普及,更不要说电视什么的了。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地区的相声演员都能够混下去,但是有了收音机,甚至电视之后,全国也只需要几个最好的相声演员了。

  不过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连翘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跃时期能不能看到那一幕看科技树将来会怎么点,这也不是她一个文科生能够弄清楚的。

  总之,现在的报馆,特别是体量不那么大的报馆,真的是求贤若渴了。甚至能所有的领导人全部聚起来,专门为吸引一个作者开一个会。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乔琏真的就已经成为大神了。如果连翘的都是在苏州发表的,说不定已经成了,但是她不是啊!受到平台的影响,她现在的数据并没有达到大神的要求。

  但是大家都是有眼睛的,自然明白人家的水平,再加上这个是个来之能战的成熟作者,都纷纷愿意以接近顶价,甚至就是顶价来请人!

  明辉报馆的老板最先开口:“我不如诸位先生懂行,别的事情我就不说话了,只定个调子——咱们请乔琏过来用顶价!另外别的待遇也都好商量!”

  说完这话,老板果然就不再开口了。

  其他几个高层议论开来,有一个主编就道:“想要挖来乔琏恐怕不太容易,人家都透过三吴报馆的宋文静在《文汇月报》上登载过了,这其实已经说明他们之间是有默契的。”

  总副主编撇撇嘴:“默契算什么?就是真的签订了文契还能赔钱毁约呢!”

  一般来说当然没有这么混乱,就算真的想要契约结束之前换报馆,也会三方之间私下协商,协商出结果之后平稳解决。真的闹到赔钱毁约,其实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不过总副主编并没有说错,这种默契很有用,但是只要锄头挥舞的得力,其实又不是那么重要。

  另一个主编则是为难道:“和三吴报馆相比,咱们明辉还是要差一些,如何吸引人家呢?”

  研究来研究去,明辉报馆的管理层在纸上记下了好几条。其中最重要的,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待遇!相比起大型报馆,中等大小的年轻报馆在给作者开待遇的时候其实是更灵活的。

  大报馆规模大,作者也多。一个作者提高报酬并不算什么,麻烦的是很多自忖和这人差不多的作者若是也要求提高报酬,这可怎么办?报馆经营中,作者的报酬是成本开支中很大的一块,稳定的报酬等级不被破坏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很多大报馆为了留住一些在别的报馆能拿更高报酬的作者,除了讲情怀,强调自家平台对长远来说更好之外,也会在报酬之外的待遇上下功夫。这就好比后世公务员的工资其实一般,但稳定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立刻就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了。

  在这一点上中等报馆更有优势,他们并没有多少厉害的作者,整个薪酬体系也没有成型,不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除了老板一开始就说明的三两银子顶价,他们还承诺了报纸上升销量与奖金挂钩等奖励措施。然后提出可以给安排助手,助手的薪酬由报馆负责。如果对方在苏州没有住的地方,报馆也可以安排,至于租金上面也会给出一定的补贴。

  总之拉拉杂杂一大堆,看着能把无数刚刚入行,还在苦熬的新人作者羡慕死!

  然而与此同时,有差不多行动的并不止明辉报馆一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行们的行动在这个时候显得默契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