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7      字数:3450
  虽说父母尚在, 没有分产,但是每一个子弟的情况却不可能一概而论的。沈家正支就有八个少爷,最小的如今也十七岁了。大少爷做着大官呢,即使俸禄寻常,但是家里给支持想来是不遗余力的。

  其他的少爷, 或者读书、或者经商、或者学武入行伍,再不然什么也不会,就是一个浪荡公子哥儿, 情况都是不同的。

  庶出的男孩自然指望不上姨娘的补贴,自己没有进项就手头紧促。而自己混的比较好的, 哪怕很大一部分收入要交给家里,手头也活泛——经营的产业其实也是家里的, 所以交钱给家里这是应有之义。

  沈钰就更不用说了,他是家里最有钱的一个,又向来出手大方,受人喜欢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沈钰从小就聪明, 这些仆佣的心思他清楚的很, 只不过这种事不必说太多而已。凡是有来的, 他也给大赏,至于由此关系变得亲近,那是没有的。倒是带着本子来凑趣的书童他多留了一会儿。

  沈钰的确很聪明,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有多喜欢读那些经义。少年时读书,常常是上头家塾夫子讲课,他就在下头看外头买来的本子, 他最喜欢的就是游记和演义一类的。

  夫子是知道家主家主夫人对这个嫡幼子没有过高的期待的,所以也没有惩罚过沈钰,竟然就随便他看些闲书了。现在想来,该读书的那些日子,陪伴他少年时代的竟都是一些杂而无用的。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忙碌的紧了,渐渐不再看。

  等送走了书童,本来是没有多大的意思看这些的。这个时候却有了一点兴趣,别的都没有拿,只是捡了格外被推荐的乔琏的书。

  乔琏的书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只不过《海上归来记》、《宦海》、《药庐琐记》而已。但是《海上归来记》好说,不过四册而已,《药庐琐记》更是不成书,出来的三回文字是简报装订。

  可《宦海》不同,大部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文魁》十二册已经齐备。下册也渐渐出来,磊在一起相当可观了。

  沈钰已经出门半年多了,在他出门之前乔琏就已经有些名气了,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声望而已。当时沈钰专心经营生意,已经很久没有少年时代看的闲心了——而且说实在的,他也不如小时候对那样有热情了。

  不过大概是好久没看本子了,再加上闲来无事沈钰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洗过热水澡之后让丫头将烛火拨的亮亮的,先从乔琏的成名作《海上归来记》看起。

  不得不说打脸复仇的套路就是爽,这类就像是精神鸦片,往往能勾引人一气呵成看下去。就像是现代每一个晚上抱着手机读的少年少女,心里想的是十二点之前一定睡,然而,然而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睡是不可能睡的,先看完这一本再说。而看完一本之后精神一方面是疲倦的,另一方面却是亢奋的,忍不住再去看于是一个晚上过去了。

  现在沈钰也是差不多的,他少年时代看也是很多的了,再加上见识不俗,能入他眼的很少。这部《海上归来记》让他想起金华楼主的,就是那位以写爽文闻名的大神。

  沈钰少年时代非常喜欢看他的,然而随着看的越来越多,再加上心智、见识再也不同,再看金华楼主的就不免觉得别扭了。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有社会阅历的老书虫无法忍受书中大量的不符合逻辑剧情不过人家的本也不是写给有阅历的老书虫看的。

  而《海上归来记》就像是一个进阶版的金华楼主所著,让沈钰有了少年时代那种振奋和着迷。

  等到扔了书,已经是天光大亮,这才倒头就睡。

  府里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是六少爷舟车劳顿回来,身上疲乏的厉害了呢!沈夫人格外心疼小儿子,本来只是头一天不让沈钰去请安,这下干脆让他最近都不用早上请安了。

  “他小孩子家家的觉多,做什么那么折腾他?”话说也就只有老母亲才会觉得二十多岁的儿子是小孩子家家了,这话让家里的仆佣听到了也是心中好笑。那些商场上被自家六少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人绝对有话说——这是小孩子这也是醉了。

  不管怎么样,别人眼中沈钰是养精神去了,所以闭门不出,然而只每天和沈夫人说说话的沈钰其实是每日翻阅去了。

  《药庐琐记》也就算了,虽然三篇小文,每一篇都格外精巧,让人忍不住赏玩再三。但是到底是短文,沈钰在这上面并没有费多少神,真正让他投注了大量精力的是《宦海》这个大部头。

  《宦海》的上部《文魁》,除了有很多关于学习关于科举的干货之外,其实整体很像《海上归来记》,也是爽文的节奏。只不过连翘有很多后世的见识,生活中的,文学作品中的,所以市井人情、人心人性写的很好,又有类似‘罗十回’等著名篇章在其中,算得是此时十分出类拔萃的好文了。

  沈钰看了表面并没有太多表示,但是心里一样赞叹这个作者。虽然在《海上归来记》就觉得这个作者作者件事不俗,南北各地见识不少,写底层百姓十分真实,而写富贵门庭也丝毫不露怯。但是到了《文魁》还是觉得非常惊喜作者的功力显然在第二部作品中有了更好的发挥,当然,这也是因为篇幅足够大,能够塞进那么多内容。

  然而真正足够让沈钰拍案叫绝的还是《权柄》,《权柄》之前他对作者是一种读者对作者的喜爱与欣赏。但是读了《权柄》不一样,这是一种生活中遇到真正有大才的人会自然而然生出来的敬重。

  连翘在《权柄》的开头,描述的是朝堂史诗级难度副本。在读者看来,他们简直不知道这个‘局’要怎么破!面对这样的官场难道真的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他们很想相信会有这样的事,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不代表中没有。在各种传奇、话本、演义里面,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看的多了。只不过这些一路追书的读者已经摸清楚乔琏的作风了,他必然不可能如那些作者一般‘天马行空’的。

  那些作者让笔下的人物完成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要么就是穿凿附会到神仙精灵上面,要么就是硬生生地圆过去——逻辑是什么?那能吃吗?

  乔琏的作品也不敢说所有的事情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但是至少有机会实现,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

  由此读者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乔琏的文风摆在那里,是不容易突然变化的。要么他写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局,即使如男主人公林峥,也不过就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或许能对风雨飘摇的局势修修补补,做一个裱糊匠。但说到底,也是受限于世事,被现实压倒。

  要么,乔琏真的能让笔下的人物找到破局的关键,改变局势!但是这可能吗?

  其实写出前者那种无奈,就已经是大气魄了!这种朝堂格局的写成《权柄》这样,还想如何呢?但是如果《权柄》真的变成那样,多少会让读者郁闷。生活已经那样辛苦了,中就让大家舒爽一些,这样不好吗?

  而这些读者的疑问与忐忑,在接下来的《权柄》连载中给出了答案。

  主人公林峥身上有连翘设定的‘会计人才’以及‘金融专精’这两个人设,当初在《文魁》的时候并不显得如何突出。但是现在在《权柄》中一举变成了关键,简直闪耀万分!

  主人公林峥凭借在经济庶务上的超前思维获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在古代,很多事情都是劳民伤财的,有些事无法避免这个情况,但是有些事在后世看来完全可以避免。后世在民间力量、政府力量的问题上显然探索的更远,很多事情并不一定需要政府去做。

  怎么说呢,只能说古代的人没有完全发现政府的‘权力’有多大的寻租空间。

  古人说着‘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有些人对此理解不深,许多末代皇帝就是犯下了这方面的错误,最终丢失天下。而有些人对此理解很深,只不过相对后世的人,依旧显得不足。

  以国家的驿站系统来说,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然而为了军事上的原因,以及防止大量驿站人员骤然事业造成的国家不稳定,没有人能够轻易甩掉这个负担。

  从后世的观念来看,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驿站这种生意,国家已经做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配备好了人员,想要赚钱还有更容易的吗?只要肯开放民用的口子,至少自养自是不成问题的。

  甚至胆子更大一点,让驿站自负盈亏,或者包给商人做包干国家不仅不会每年投入大量的钱,而且能赚不少呢!要知道古代也是有很大的交通运输和邮递需要的,做驿站绝对是个好买卖。

  然而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还有那么多的建设工程,除了给皇家修私人的宫殿园林,只要是大众需求的,其实很多都可以运用商业的手段带来三种结果——省钱、不花钱、赚钱!

  建学宫?可以的。先把附近的荒地买下来,等到学宫里面老师学生就位了,周围全都是建好的商铺,这就可以卖铺子或者收租赚瓦片钱了。

  修运河?可以的。沿河的地买下来,码头、货栈、商铺,甚至还有‘养河银’这种税收,守着一个运河都不会赚钱?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