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3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7      字数:3826
  “如何?”

  “妙的很。”

  “妙在哪里?”

  “就在一个‘悍’字, 简直绝了!”唐宋简直是拍案叫绝。

  应该说唐宋还是有水平的,只不过他这话却引起了朱敏嘲笑:“唐大总编当初只想将你往这条路上引, 你说说看,有总主编趟出来的路子,你混这一行多容易?偏偏你少爷脾气不肯,而且一副对不感兴趣的样子。可谁能想到呢,如今倒是主动往这些事上凑。”

  宋文静比较厚道,却道:“这有什么好说的, 只能说虎父无犬子罢了, 唐宋虽未在这上头上过心。但是这一回看乔琏先生的, 拿要点却是拿的准准的!第一回的故事,还真就在一个‘悍’字上, 堪称一语中的。”

  唐宋听的得意:“还是文静兄说话最得人意,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其实‘明君’二字也用的好,实在是反讽。不过具体起来还是‘悍臣’更加高明,对于这一帮臣子我原来想不到最恰当的形容, 奸臣、弄臣、贤臣甚至权臣都不是,毕竟有皇帝在上头压着,看着权势大,实则不尽然。倒是悍臣,恰恰的呢!”

  “强悍聪明, 如狼似虎!”

  唐宋的定论下的很快。

  在《权柄》第一回发表完,立刻就掀起了对这一回文字的议论。其实这一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一场大朝会, 以及男主人公林峥自朝还家,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评价而已。

  但是作为内容主体的大朝会写的足够真,里面的各种安排显得井井有条,内阁、六部、言官、太监、皇帝,各种人物粉墨登场。每个人因为职责不一样,利益团体不一样,说的话做的事也就不一样了。

  每一个人都话里有话,每一个看似荒诞不羁的转折背后都是身后的官场哲学。连翘经过了大量朝堂文的熏陶、官场文的感染,上下五千年真实历史的影响,这一段写的极其华彩。

  “看似疏可走马,实则密不透风。这些人说话做事看起来似天外飞仙,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实际上隐藏在之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背景等待补充,透露出来的讯息也大的惊人,直逼的人喘不过气来!”宋文静也是不住地叹。

  然而这才哪里到哪里,第一场朝堂戏固然精彩,可那只不过是开胃菜而已!随着《权柄》的持续连载,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徐徐展开。

  《权柄》的开场是借鉴了《大明王朝1566》,当然,照搬是不可能的,因为连翘也没有那个记性记得一部冷门的历史剧。之所以对这个有印象,还是当初为了将历史穿越写的更好——她不在乎电视剧内容是不是真实,历史穿越本身就比电视剧更加扯淡。

  所以连翘的借鉴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子而已,一应内容还得自己填充。

  而电视剧中开场朝会,满朝官员因为钱的事情闹的不可开交。清流本来也是死死抓住这一点不放的,奈何清流中有不少新生代的年轻人,朝堂阅历自然不如一些官场老油条,说着说着就带偏了。

  钱不够了,无非就是要开源或者节流。一般的做法是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但是严党一伙肯吗?他们一伙够贪的了,既然背上了天下第一奸党的名声,好歹要落到好处?而这好处正是大把大把的钱财。

  好,就算严党一伙改邪归正了,愿意节约国用,愿意少贪一些钱。可是他们愿意,也该问问嘉靖皇帝愿不愿意!

  他们靠的就是弄钱以及纵容嘉靖才获得了如今的权势地位,丢掉这一点了,恐怕‘干爹’不乐意呢!

  所以接过清流的话题,他们立刻就说起了开源的事情,至于节流,那就当成是什么都没有听到就是了。

  电视剧中用了一个名叫‘改稻为桑’的政策,说的是织造局和外国人通商,丝绸可以赚很多钱,而且市场非常广。阻止织造局赚钱的不是市场,而是本身的生产能力——产能不足是限制赚钱的最大原因。

  于是提议,将浙江一半稻田改为桑田,这样可以大大扩大蚕丝产量,这样丝绸也就有了着落。国家赚的到钱,什么财政危机不就都没有了么。

  换成现代社会的意思,就是改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只要路子走的对,对于国家、地方政府和百姓都是有好处的但是这在古代,便只能成为一个‘恶政’。

  连翘觉得‘改稻为桑’这个点很好,就保留了下来。‘改稻为桑’原本历史上是没有的,是编剧为了戏剧张力虚构的。不过虚构的很好,‘改稻为桑’其实就是象征着古代的土地兼并,而且是将一件延续很多年,慢慢侵蚀国家的事情以一种迅速而冲突巨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其实是适应了电视剧的体裁,也更有可看性。

  开国之初的时候,因为人口锐减,连年的战争又使得原本的地主不再是地主了。所以新的皇帝登基,将大量的土地分给普通人,国家基本上没有佃户,以自耕农为主体。这个时候耕者有其田,自然辛勤劳作家有余粮,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在王朝中后期,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自耕农沦落到身为佃户。穷的人越来越穷,穷到一无所有,穷到拿命去劳作,依旧只能饿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揭竿而起之日。

  为什么说华夏的农民起义,千古以来就是为了一块田,原因就在这里了。

  而土地兼并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而‘改稻为桑’其实就是将这件事在具体的区域具体的人中间激烈地爆发开。

  ‘改稻为桑’听起来是一件好事,国家增加国用,老百姓也能因此获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经济作物当然要比粮食作物有前途。但是站在古代人所处的环境中,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古代人不像现代人,有了钱哪里不能买来粮食。浙江省一半的人不种粮了,那么大的粮食缺口,粮价会涨成什么样?朝廷说的好是会调粮,但是稍微有点脑子的就应该知道,这中间猫腻太多,更大的可能就是成为粮商以及粮商背后大人物赚钱的屠宰场!

  况且就算是有钱就能买粮,钱又在哪里?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都是很穷的,青黄不接的时期尚且要饿肚子,自然说不上有存粮存款这些东西了,实际上寅吃卯粮才是常态。

  ‘改稻为桑’是不可能立见成效的,须得等上三年才能桑叶换钱,这三年里老百姓吃什么?其实这就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用心险恶之处了。三年里面没有积蓄的升斗小民支撑不下去看就只能卖田,不卖田就活不下去。

  这种情况下完全是买方市场,买方可以使劲地压价。原本田价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能够买到田,然后种植桑田这不是血赚,什么又是血赚?

  这些买方说到底就是朝堂上的大佬,大臣或者皇帝都有他们不会亲自动手,但是他们手底下有人么。

  这么个过程其实就是典型的封建时代土地兼并的套路——在荒年间或者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平头老百姓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卖田求得暂时生存,于是地主们低价买田。到了后来就是佃户越来越多,地主越来越大。

  连翘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描述这些,描述‘改稻为桑’在实行过程中的种种博弈。有党派与党派之间的,有个人与个人之间,也有个人内心之中的。

  说实在的,土地兼并那一套,在封建社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论调。为什么国家一直想要尽量减少土地兼并?除了儒家爱民思想中本来就有照顾弱势小民的传统,也在于混官场的人里头不少聪明人,他们早就看出来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知道的这样清楚又是另一回事!

  后世,只要是正经经过教育的人都能明白这些,但是在古代并非如此。哪怕是以科举为业,立志将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也不见得真的弄明白了。

  好多官员都是死读书一辈子,当官得带着师爷跑的货色,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而乔琏在《权柄》中就是将这件事摆开了揉碎了,再辅以实例进行教学,只要不是蠢的无药可救的,都应该明白的。考虑到这个时代识字相比后世是有门槛的,天然淘汰了一批蠢人,所以这种读者非常少。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所有人感叹是不同的,底层一些的民众不免心有戚戚,同时觉得乔琏这个作者真的很有水平,过去不懂的事,现在却是豁然开朗。而上层一些的士人也颇为意动,才懂得其中道理的人自不必说,就是原本就懂得其中关窍的也免不了感叹。

  “这个乔琏见机真是明白,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办事能力再怎么差,怎么也能为一方干吏了。”

  但是相对于那些博弈,关于‘土地兼并’的分析就只能算是小菜了。

  在这一场博弈中,故事分为了三条线,一条在京城的皇宫内院、内阁值房之内,这是大佬们的博弈。一条在浙江地方,这里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各方执行方的博弈,同时也是小民在各方势力压榨下求生的现状。

  两京一十三省,到处都是无立锥之地之小民!就连号称富甲一方的浙江也不例外。

  最后一条线则是在男主人公林峥身上,在这一块的内容中他身为一个翰林院小官,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只能说是一个旁观者。正是他用自己超高的政治智慧观察,从他的角度,读者才能将自己没有看清楚的东西看的一清二楚。

  原来那些微妙的言语试探,竟然有着这个意义。

  原来朝堂的种种出人意料,其实是在意料之中。

  原来拨开重重的云山雾罩,会这样的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看不清楚的朝堂,哪怕是官场上官员都觉得弄不懂的官场智慧,被一个写的抽丝拨茧出来——这也是奇了!

  其实《权柄》写到这里,虽然水平比《文魁》要高,但其实并没有《文魁》那么讨喜。《权柄》开头主人公林峥还在翰林院呆着呢,这不是他的舞台,而没有他的力挽狂澜,剩下的就是朝堂的复杂与沉重了。

  不管大家怎么抬高,也改变不了一个现实,就是大家总愿意看轻松一些的文字。

  但是连翘还是没有做出改变,依旧这样写了。一个是这个时代的读者并不是后世的网文读者,对的取向并没有那么单一。而且说到底,名声也是一种隐形的财富。

  另一方面,《权柄》又不是通篇这样,过了开头这个槛,接下来就要任凭男主人公信手施为纵横捭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