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第 51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40      字数:3501
  现代中国人大都按照公历生活, 其实很难感受到诞生于祖国的‘农历’是如何运行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连翘以前不觉得, 现在只能过农历了,总算感受到了农历的神奇。

  连翘是大暑这个节气, 也就是最热的时候去的乡下。呆了十多年, 立秋的时候县城。当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立秋也太热了。然而立秋已过,到这一年七月十三处暑这一日, 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天都不差, 好像忽然就凉快起来!

  想到再过两日就是七月半中元节, 这才觉得古人选择这一日当鬼节是有道理的。夏日炎炎的情况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这是阴灵大行其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气温忽凉,特别是夜间, 一阵夜风吹来,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过公历的时候她从来估不准这个日子到底是热是冷,似乎每年都在变化, 于是她就会暗自嘀咕:没错, 这一定是全球生态被破坏的锅!扰乱了大自然原本的规律。

  不管真相是不是这样,反正她是这样抱怨的。

  而现在过农历了才知道原本的自己是找错历法了, 公历的特点本来就是精准,不容易变化, 而不是保证去年这个日子地球上是怎样, 今年还是差不多的样子。相较而言, 农历的本意是指导农业生产,这才和气候相适应。

  等到处暑的时候,气候总算是凉快下来了。天气凉快,连翘恢复上班,同时动笔也更勤快了。

  不说她自己已经将《宦海》上半部《文魁》写了大半部,就说报纸上连载的内容,也进展到了激动人心的地方——科举总算要正式开始啦!

  之前倒也不是磨洋工,有不少可写呢!

  这可是成长的几年,主人公林峥要跟着‘随身老爷爷’学习科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再加上主人公一家还要发家奔小康——不图大富大贵,至少也要保证主人公的科举花销啊。

  这种情况下,学习生活和日常经历各色人等一起撑起了内容,虽然是琐碎小事,但科举文前期都是这样的。经历过这一段之后就会来到科举文全文的第一个大高潮——院试!也就是童子试。只有在这里获得了秀才功名,才拥有了真正科举的资格。

  这个时候的林峥已经算是周边小有名气是少年士子了,这一段描写就从科举报名开始写起。

  科举当然需要报名,而不是什么等到考试的时候临时去贡院——想也不可能的,如果不提前知道有多少考生,这些考生是些什么人,又怎么安排考试的号舍?怎么门口检查是不是考生本人?

  看现代影视剧长大的年轻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这个情节往往是剧情中不会出现的。有些是剧组偷懒没有考证,有些是精简情节。还有一些就很值得推敲了,他们是故意的!

  如果加上这个情节,后续的剧情就无法开展了。

  譬如经典的女扮男装科举,那可不是在贡院门口的检查中会露馅儿,应该说这人根本不可能来贡院报名。

  秀才虽然只是科举的第一步,但也是科举的一部分,而科举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十分严肃,不可能随便。所以院试三场,县试、府试、院试,考试的时候都需要考生互相结保,五人结保,要是有一个人有问题,五个人一起连坐受罚。

  而走到最后一试,也就是院试,还要得到一名廪生的作保。廪生就是秀才中考试最优秀的一批,国家发给粮食供养,所以叫廪生。

  结保和作保都是一重保证,要是有一个女扮男装的混进去了他们都是瞎子么,看不出来——要是真的没看出来,最后还给结保和作保了,甚至通过了报名,等着,出了事大家一起玩儿完!

  科举女扮男装,历史上没有这种事情的记载,然而参考其他的科举案也知道了。严重的话没命,好一点的话也是大家这辈子都别再想功名的事情。

  电视剧误人子弟哇!

  不过连翘还是想看电视剧——以上来自于一个已经看不到电视剧的少女。

  新的剧情从报名开始说起,报名过程中有形形色色的士子。其中有白发垂髫的老翁,也有扎总角的少年人。这毕竟是院试,很多小孩子也试着来碰碰运气,要是不小心考上秀才,这般小的年纪,那又是一个‘神童’名号。

  这一段纯用喜剧的手法,主要写的是这些考生的‘迷信’。

  考试考的是实力没错,厉害的人怎么都能考上。但不能否认其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的,一定能考上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也需要看运气的位置。这样一来,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迷信’也就兴盛了起来。

  科举前几日各大寺庙、道观里头香火缭绕,就为了祈愿求符就不用说了,往往是考生家人在诚心祈祷。就说考生自己,看到路边的算命先生,也有不少要盘桓一二。

  而展现在中的这一段是‘避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会很避讳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中等在意的话,那么科举之前的考生那是在意一百倍!

  ‘落地’不能说,因为谐音‘落第’,那么说成什么好呢,古人讨口彩,说成是‘及地’,谐音‘及第’嘛——听着还真不错啊。

  连翘是上辈子写过科举文的,为此可查过不少资料,这种类似的小段子怎么也听过百八十条。就算要为后面的乡试会试殿试留一些,也有好一些可以这时候拿出来抖机灵呢!

  连翘特意避开了之前从秀才举人那里采访得来的素材,就是为了带来一种新鲜感。效果也确实很好,大家看了都会心一笑,同时记住了这个笑话。

  可别以为读书人就不说笑话的,实际上他们玩的时候也不总是端着的。而这些段子对于他们来说又好又新,正好下次科举考试的时候和相熟的朋友一起玩笑。

  这就和后世的年轻人记住网上的流行段子、流行语,等着明天上班说给同事,那是一样一样的。

  《宦海》这喜剧的一幕显然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科举!

  直白一点说,大家都等不及看主人公装逼了。

  不过其实科举第一关,院试的第一部分县试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以装逼的地方。县试的考试简单无比,四书五经,四书出一道题,五经出一道题,完了。更简单一点甚至可以只出一道题,然后做一首应试诗。具体怎样,看县试考官自己安排。

  毕竟是入门考试的入门考试,朝廷也懒得事无巨细。

  至于说如此简单,这场本就不是为了挑出精英分子,只不过是为了把一些几乎不读书的家伙踢出去而已。

  不过那是表面上,曾经写网络为生的连翘当然不会被难住!就连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都能装逼打脸进行到底,何况是科举考试这种可以赤裸裸炫耀本事的情节。要是这都不会表现表现,那真的要好好进修一下了。

  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里面挑选,这些书籍微言大义,字数并不多,以全国各地进行考试的数量来说,很快就被用完了。这就诞生了一个问题,每一个题目都会有大量的范文。

  选择优秀的背诵之,然后考场上使用这岂不是美滋滋。

  为了避免这种提前背题的情况出现,于是出现了新的命题方法,那就是威名赫赫的‘无情搭’。四书五经中完全无关的两句话搭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题目。

  其实这首先考验的是考生的联想能力,毕竟这可是毫·无·关·联的两句话啊——打个比方,那就是‘张三特别漂亮’和‘李四正在吃饭’这两句话拉到一起,组成‘张三特别漂亮,李四正在吃饭’这样一个题目。

  用这个做题目写文章高考的时候如果哪个省这样考作文,当年的奇葩作文题目哪里还有那些小碧池小婊砸的份儿,这完全就是清泉中的泥石流,出场就能hold住全场!

  大概主持考试的朝廷也知道这种鬼一样的题目很丢人,所以为了降低丢人的程度,不让笑话上升成省级、国家级,规定乡试、会试、殿试不用这种题目,也就是说只有院试三场才会使用。

  这也正好方便了连翘安排主人公装逼嘛~

  县试本来就是一件流程很简单、题目只有两道的事情,如果不在题目上好好发挥,怎么显示出主人公的聪明才智?

  这就和中等难度的卷子第一名和第二名都考一百分一样,第一名学神的尊严怎么办!?人家学神不要面子的啊!

  当年写科举文的时候,出于兴趣,连翘研究过这种‘混账题目’,甚至揣摩过该怎么破题。有的题目有考生优秀答案,其中的脑洞确实精彩!到现在想要全部记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连翘确实记得其中比较精彩的——文章其实也不记得,就记得破题那几句。

  不过这种‘无情搭’最麻烦的也就是破题而已,通过破题将两句毫无关系的话联系在一起,而且要联系的顺畅巧妙,就好像这两句话本来就要在一起一样,这就很好了。至于之后的答题内容,也只不过是围绕这个来而已。

  当时记得的正好现在用得上也幸亏记得,不然连翘就要从现在现有的程文书籍中找优秀作品了。这样不是不可以,只不过显然会降低读者对《宦海》的感觉,多少会有点‘出戏’。

  现在《宦海》中一篇县试考题的文章都是大家没有见过的,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个‘明国’,也真有一个林峥,遇到了这样的题目,做出了这样的答案。

  代入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