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 28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4-12 14:38      字数:3152
  读者给作者写信这种事, 一点也不新鲜。连翘的《海上归来记》火了之后她也常常收到, 只不过因为作者的地址大众都不知道, 所以信都是寄到报馆这边的。

  厚厚的一沓信件,安娜小心地放到自己的书案上面,打算待会儿看。这些信件如果是新人作者, 肯定会每一封都看,说不定还会回信。但是对于老作者来说这很难做到,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

  老作者的读者来信显然更多,而且事业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之后,每天连载任务也会重的多。在这种情况下, 有连载正在进行的作者大多要专心于写文,并没有太多的时间。

  连翘最近就处于赶稿的状态, 对于这种信件不可能做到每封都回, 甚至对于仔细拆看信件都不一定能够全部做到。实际上她是跳着看的不过每一封信她都会好好收起来,这都是热情的读者老爷啊!

  真是小天使!

  一封封拆开,凡是千篇一律表达赞美和问好的, 连翘一晃而过, 知道这回事就算了。而着重提出写文意见的则是认真详读,虽然《海上归来记》实际上已经完结了, 可是写作方面的建议总是宝贵的,她还可以运用到接下来的中。

  “苏州唐宋噫,竟然有苏州的来信。”连翘当然知道自己的在苏州有了一定反响, 实际上她现在和苏州三吴报馆《文汇月报》的编辑宋文静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探讨写作技巧, 或者作者的前景发展之类的。

  连翘觉得古代的编辑们也深谙业务技巧, 对于她这种有前景的作者从来不吝惜拉拢。就算知道短时间内她不可能去苏州了,也没有断了联系。而是一直关心她的各个方面,力图减少她的困扰,希望能够成为她的朋友。

  虽然连翘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具体规划过有朝一日去苏州后的事情,但是,在选择差不多的情况下,她肯定会偏向这位宋文静编辑的。

  连翘拆开了这封来自苏州的信件,信件不长,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对《海山归来记》的喜爱,连翘看的很快。不过后半部分不同,竟然是帮她做的职业规划,其中大部分都是商业开发方面的。

  连翘猜测自己的这位读者说不定是一个成功的年轻商人。

  最后的最后他邀请连翘来苏州发展,直言不讳留在嘉定是在浪费时间——连翘只能苦笑了,她当然知道苏州是更大的舞台,可是她有她自己的顾虑,哪里能想怎样就怎样。

  但是这份规划真的很详细,而且很有可行性,看得出来写信人下了一番功夫。安娜想了想,拿出纸笔写了一封信,打算明天去报社的时候寄去苏州。

  连翘写完信稍微收拾了一下,然后拿出了自己写稿喜欢的‘璧连纸’,开始接着昨天的稿子往下写。

  每个作者对于写稿的纸都有自己的喜好,之前连翘是对着电脑敲字不觉得,现在自己手写了,就能够体会到以前纸质时代作者们的癖好了。文具店里逛了一圈,她最喜欢的是‘璧连堂’出品的一种书写纸。

  纸张比一般的纸略厚一些,不是主流的雪白色,而是淡淡的米黄。书写起来手感也很好,面对这种纸的时候她灵感都要多一些。至于比一般书写纸略贵的价格嗯,她现在大小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作者了,当然不用在乎这个。

  大概是注意到连翘处于赶稿的状态,一整天的时间刘盈盈都没有差遣过连翘。等到下班的时候也是按时下班——在常常加班的日报组,这是很不常见的。

  连翘下班的时候在家门口遇到了同样下班的马姑娘,看了看天色,连翘笑道:“马姐姐今次回家回的好早!”

  马姑娘却是摇了摇头:“不是回家早,是根本没有出门,我刚刚是去买些东西去的。”

  见连翘不解,笑着解释:“我现在已经没有在文具店里做事了。”

  一边说话,一边两人进屋。马姑娘请连翘家里做,还给她倒茶水:“之前按连小姐你说的,我重新写了。编辑对新写的有兴趣多了,修改了一两次就让在报纸上连载。”

  连翘挺替马姑娘高兴的,古代的社会现状决定了这个时候的女孩子青春更加短暂和昂贵。她在事业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如果最终没有一个结果,那也确实是一件让人觉得可叹的事情。

  “竟有这样的好事!”连翘很捧场地笑了起来,“是在哪张报纸上连载的?我转头一定拜读现在马姐姐也宽裕一些了,是可以辞了文具店的工作,专心写本子了。”

  听连翘这么说,马姑娘反而很不好意思起来。笑着道:“其实也没有什么成绩,在《顺风旬报》上连载来着。现在高兴实在是太早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因为反响不好提前结尾了。”

  “那也是连载过了,和之前不同呢!”连翘理所应当地打断。

  在这个时代,这个行当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所有比较成熟的行业,从业人员都会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属性,以此来作为他们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

  写的有名作者和普通作者之分,两者往下又可以细分。普通作者中最多的当然就是底层作者,之前马姑娘就属于这一类。但是当她有过连载经验之后就不同了,立刻会上升一个层次。

  哪怕以后被腰斩,她有过连载的经历还是会出现在她的简历上。去到别的报馆编辑那里,这都是加分项。不只是会让她在获得机会的时候有优势,甚至在叫价的时候也有帮助。

  凡是能够连载的作者,都是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能够更多获得报馆和编辑的信任也是理所当然。

  连翘说的是好话也是真话,马姑娘当然高兴,立刻找出了最近两期的《顺风旬报》递给她:“第二版中间《婉娘》就是我的连载了,大概是个十来回的篇幅其实也没什么钱,算是买断的,报馆出了二十两银子。”

  “买断?那就不太可能腰斩了啊!”连翘赞道。

  买断也是报馆的一种做法了,这不只是作者在报馆的稿酬,也包括了将来出书时候的版税。这种做法一般是小报馆对新人作者用的比较多,除了想多赚钱,也是为了方便。

  二十两银子十来回文字,如果只是报馆连载的稿酬,这个价位在嘉定并不算便宜了。凭借马姑娘的表现自然不能有,但是加上后续版税的资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种新人作者发表的作品要么是短篇,就算是中长篇也不会很长,就像马姑娘这种十来回的居多。这种作品出单行本是很尴尬的,但报社又不想放弃这么个赚钱机会。所以一般都是把报馆内一些优秀的短篇、中篇编在一起做一个厚厚的合集,然后进行刊印发卖。

  为了合集方便,这种故事大都是用的买断的稿子,只有一些名家作品才会在出书之前特意去谈。

  马姑娘这样被买断的,一方面说明她还是一个新人作者,名声不显。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了报馆比较看好她的,将来准备合集出版,不然根本不会额外出钱买断。

  “这些都要多谢连小姐你上回点醒了我,不然我还在写以前的那种。”说来马姑娘也是有些感慨的。

  连翘提议她多看看那些走红的,而且她看不太起的,然后照着他们的套路写——其实就是什么走红写什么。她当时虽然理解连翘的意思,但其实是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来做的。

  她看不上那些是真的,觉得他们走红就是运气使然,同样类型的一定有大量被淹没。更何况如果都有连翘说的那么简单,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郁郁不得志的作者了。

  如果连翘知道马姑娘所想,肯定会露出一种心知肚明的笑容。

  马姑娘的所想很容易理解,在后世的时候也是一样。很多成绩还不错的往往让读者,甚至很多作者发出‘whate the fk’这样的感慨——有没有搞错,这就是大众喜欢的吗?

  这一代人的审美是怎么回事!啊啊简直绝望了。

  就是这样的。

  但是这些人其实是以己度人了。凡是存在的即合理,走红的就有走红的道理,读者的想法先放一边可以不管,但是作者非得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可。

  有趣的被喜欢,被喜欢的才是追求。如果作者认为读者追捧的很奇怪,那么,有问题的绝对不会是读者老爷,而只能是作者。

  一切的一切不会说明这一代读者不行,只会说明作者本身‘out’了。你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这能怪谁?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读者花钱买的,他们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所以简单的推导可知,天底下没有错误的读者——在界,这是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