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30章
作者:杳却      更新:2023-07-18 05:45      字数:11735
  既然孩子们主动提起,孙素兰就将离家出走的经历告诉他们。

  当年她妈妈连城里都没去过,却叫她往城里跑,跟她说城里有车站,多找几个人打听就能打听到车站在哪。

  不用管车子去哪,只要不是往家的方向开就行。

  她是夜里跑出来的,没去过城里,只知道城里的方向,天黑看不清路也一直小心摸索着向前走,不敢歇息,怕被抓回去。

  走了很久,直到天亮遇见人了,她才向她们打听去城里的路。

  打听过后才知道自己走偏了,于是又走了很长时间的路。

  一路上都在打听,没到城里前打听城里怎么走,到了城里后,又打听车站怎么走。

  到了车站,刚好有一辆车要开动,她不知道终点在哪,都忘记问是不是往自家方向开的,就坐上车了。

  其实不用问的,她老家镇子没有通车,城里的车都是往外地开的。那时候坐车不用介绍信,管得不太严格,花钱就能坐上去了。她记得很清楚,自己连续坐了三辆车。

  离家越远,越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孙素兰坐了大半天车,肚子实在饿得受不了,当时国内战乱,越发达的地方越乱,她身上的钱用来当车费的,不能花在吃的上面,想买吃的也看不到哪里有卖,只能自己挖野菜吃。

  十六七岁的她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连打杂的活都找不到。

  她很清楚不能长时间躲在人多的地方,他们会把她当瘟疫对待,于是决定自己进山里生活。

  在山里住的几天也能遇到人,都是来山里寻山货的人,有的人来采蘑菇,有的人来挖野菜摘野果,也有的来山里打野味。

  从小被揍的经历让孙素兰害怕遇见男人,他们主动靠近自己,她就会下意识护住头,怕挨打,所以一路上都只向女性打听路。

  在山里遇见几个婆婆,她主动找婆婆们说话。

  她听不懂婆婆们说的话,婆婆们也听不懂她说的话,幸运的是一个婆婆能大概理解她说的话。

  就是因为这个婆婆,她才知道自己在哪,她已经到了邻省的省城,她跟婆婆说她想找份活计,不知道哪里能找到活。

  她已经十几岁了,没法一直活在山里,迟早要找一份活干的。她想挣

  钱。

  这个婆婆能理解她的话,她却没法理解婆婆的话,只能靠猜测点头。

  最后她坐上了去保石县所在市的车子,车子不到保石县,到的是另外一个县。

  战乱时期,本省很多人跑到保石县,因为这个县在省里属于偏僻的小角落,一路过来的地形复杂,车子都难开进来。

  婆婆们没想到她是离家出走,以为她就是逃难逃过来的,问她有没有钱,她把钱拿出来给她们看。

  她的钱所剩不多,婆婆们也都是良善的人,没有惦记她这点钱。

  她们让她去保石县,省城的居民过得也不太好,要说相对安全且容易生存下来的地方,就保石县了。

  省城并不适合这个瘦弱黑瘦的年轻姑娘生存。

  孙素兰来到保石县所在的市,身无分文了,妈妈给的所有钱,她都花在车费上,一路没好好吃过饭。

  婆婆们说的话,她没听懂几个字,却牢牢记住了保石县的发音,逢人就问保石县在哪。有些人不愿意跟她说话,有些人愿意回答她,给她指了个方向。

  她一直走,累了就坐在路边,有好心人给她半块馒头,她接了就吃。馒头饼子是路上能吃到最好的东西了,这些都是好心人施舍给她的。从春天到夏天,她终于来到保石县。

  保石县周围地形比较复杂,保石县县城里的路却很好走,那时候的保石县有很多来逃难的人,比现在热闹多了。

  确定自己来到保石县了,孙素兰不知道该做什么,婆婆们都说保石县,保石县应该是很好的地方,她决定在保石县安顿下来,等以后挣到很多钱就回家接走妈妈。

  她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在保石县县城的经历和在别的地方经历差不多,没人愿意要她,打杂都不愿意要她,只把她当成乞丐。

  确定县城无法谋生,她就想去城里附近看看。这一去,去到了豆腐村,以后会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孙素兰来到豆腐村,就看到了显眼的豆腐坊。很多人从其他地方跑到保石县,这其中不乏有钱人。肉现在很稀缺,当年更稀缺,豆腐就成了肉的替代品。

  豆腐村的豆腐生意短时间内好起来了,村里不少人捡起做豆腐的活,但是做得最好的人,还属她现在的公婆。

  语言不通,公婆就把她当哑巴了,在无效沟通半个小时后,公婆猜出她要找活

  干,知道她无家可归,于是选择收留她,让她在自家豆腐坊搭地铺睡觉。

  她在结婚前,一直住在豆腐坊,从一开始打地铺到后来有了临时搭建的属于自己的小房间。

  由于手脚勤快,干活利落,从不喊苦喊累,孙素兰开始有工钱,工钱也越来越多。

  刚开始两个月,公婆确实只打算给她个落脚的地方,后来发现她干活利落,才开始给她工钱。

  在她以为生活会更好的时候,生活确实更好了,解i做战争结束,逃难到保石县县城的人纷纷离开。

  县城重新恢复冷清,豆腐村的生意差了许多,孙素兰也清闲下来,还和薛重山结婚了。在豆腐村待了几年,孙素兰不再是黑瘦干瘪的小姑娘,已经出落成俏丽的大姑娘了。

  她不在乎自己的成长,整天想着挣钱接妈妈,爸爸不是要把她卖了,她挣很多钱,把自己卖给自己总行吧?

  每天都在想这些,孙素兰忽略了薛重山看她的目光,忽略了很多他对她好的小细节。丈夫主动表明心意,让她手足无措,她不知道如何回应,他说他会等她答应下来。

  在那之后,她晚上想的事情更多了,她越想越觉得薛家哥哥对她挺好的,嫁给他也没问题,可是收留她的叔婶会答应下来吗?

  事实告诉她,叔婶是反对的。

  他们本来对她挺满意,他们的儿子看上她,要和她结婚,他们就看她哪哪都不顺眼了。在她生下华安后,公婆看她才没那么不顺眼。

  再不顺眼又能怎样,已经结婚生儿子了,还能把人家赶走?

  当初收留她就是因为他们心不坏,木已成舟,就这样吧。

  之后她在保石县定居下来了,结婚后丈夫对她更好,正因为他对自己太好,她越来越没法说出口她想回老家把妈妈接过来,回老家买回自己的话。

  结婚后很多事情都变了,她挣的钱开始不是她的了,她从前挣的钱是公婆给她的,是薛家的钱。自从成了薛家媳妇,干活就成了应该的,没有任何工钱。

  丈夫把自己的钱全交给她保管,任她花用,她却不敢打这些钱的主意,这些钱是丈夫的钱,不是她的钱,

  “妈妈运气还是很好的,遇到你们爷爷奶奶,遇到你们爸爸。”孙素兰跟孩子们讲过去的时候,略过了和丈夫相处相爱这一段,也没说结婚后自己心理

  上多了一层枷锁的事。

  薛华康听到院子里的动静,确定是爸爸回来了: “妈,爸回来了,今天先说到这里,明天再说。&34;

  薛华安: “别等到明天,现在就告诉爸,我们要去妈妈老家的事,没法瞒着爸爸的,妈,本子别藏起来,给爸爸看看。&34;

  孙素兰在听到丈夫回家的脚步声后,也是下意识想把本子藏起来。

  她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薛重山很快来到厨房,薛华安最先开口,让爸爸先坐下来,他有话跟爸爸说。

  苗彩玉听到结果很是意外: “全家都去看望外婆?”

  薛华安对这个结果也是挺意外的: “嗯,我爸昨天晚上决定的,年前去看望外婆,我们四个孩子都去。&34;

  昨天下午跟爸爸说了陪妈妈去娘家看外婆的事,爸爸想了没多久,就说全家都去。

  苗彩玉有个很关心的问题: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不会过完年才回来吧?”

  现在豆腐坊主事的是薛叔,薛爷爷薛奶奶早就不做豆腐了,现在豆腐坊是集体的,在里头干活的人不能沾亲带故,爷爷奶奶年纪上去了,最合适的还是薛叔,所以让薛叔去顶着了。

  薛叔走了,她是不是没法喝上香甜细腻的豆浆,没法吃到油豆腐炖肉,没法吃到煎豆腐、酱油豆腐、豆腐炒一切的菜?

  她还盼着吃蒸面条。

  当然了,一家人团聚最重要,她可以少过一个好年。

  “年三十前会回来的,如果我外婆还在,身体不差的话,我妈说想接外婆来这里过年,她想让外婆看看她生活了快三十年的地方。”他知道妈妈不是惦念家乡,她是惦念在家乡的外婆。

  苗彩玉眼睛很快又亮起来了,如果外婆过来的话,薛家会比以前过年吃得更丰富吧: “你和华乐的房间能在年前建好,都是里外间,外婆来了有地方住。&34;

  生产队放整天假的次数不多,薛家造房子进度很慢,但是每天弄一点,大半年过去,两个房间也快完工了。

  “嗯,外婆来我们家有地方住,我们去外婆家不一定能找到睡觉的地方,到时候可能要花钱找地方住。&34;

  &34;你们一大家子过去,找住的地方就不会太难。&34;人多力量大

  。

  &34;妈妈还记得自己家乡话,我们又会说几句普通话,估摸着用不到半天时间就能找到外婆家。彩玉,谢谢你,自从提了去看外婆的事,我妈就很激动,今天在家的时候,时不时说该带些什么东西过去,不知道外婆还认不认得她。&34;

  “幸好现在闲下来了,要是前阵子忙的时候说,害婶子睡不着,我都要成为罪人了。”

  薛华安上午干活结束来找她,就是想告诉她全家年前要去看外婆,说完就走了。

  苗彩玉回到厨房,告诉家人这个消息。

  她故意没把话说完,两个弟弟,尤其是嘴也挺馋的二弟添明,产生和姐姐一样的想法,薛叔不在,是不是代表他们过年吃不到好吃的豆腐,喝不到细腻的甜豆浆了?

  他喝过豆腐坊其他人做的豆浆,区别很大,他妈喝了都要tui一口,骂浪费钱,跟刷锅水似的。

  现在豆腐坊主事的是薛叔,别人在田里干活,他在田里干活,别人休息,他在豆腐坊干活,豆腐坊少了他,豆腐就会少了灵魂,豆浆、油豆腐等等都没有灵魂了。

  苗添亮也是这么想的,薛叔才是豆腐坊的灵魂,有他在就有灵魂,他不在,年都感觉过不好了。

  看弟弟们着急,苗彩玉才把剩下的话说完。

  苗添明: &34;姐,你故意吓我们呢,我过年就是为了了几口吃的。&34;

  “谁不是呢。”苗彩玉和弟弟想法差不多,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赵美凤让他们打住,离过年还有几个月时间,别太早想过年的事情。姐弟俩打住了,但心里的念头没止住,期盼赶紧过年。

  “思念,后天我要跟家人一起去外婆家了。”薛华康特意到集市上蹲程思念,蹲到她,说了自己要出门的事。

  “彩玉圆圆已经跟我说过了,薛叔不在,豆腐坊能不能开门都不确定。”程思念早听说过了。

  薛华康明示: &34;你有没有想对我说的话?&34;

  “你们一路上注意安全吧。”

  薛华康顿时展开灿烂笑颜: “会的。”

  程思念嘟嚷一句无聊就不理他了,去卖自己的鸡蛋。

  后天是全家人第一次出远门,薛家人自己也不确定需要花几天,只能说尽量在年三十之前回来

  。

  夏收后,薛华康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脸色不均匀没去看思念,现在要出远门,就想多看看思念,今天陪思念卖完鸡蛋再回家。

  程思念都已经习惯他这条大尾巴了,没赶走他的意思,随他待在哪。

  薛华康找程思念道别,薛华安认为就出去几天,没必要道别,只是在去外婆家前,送了彩玉一个小礼物。

  确实是小礼物,苗彩玉看着小剪刀,都没有自己食指长。

  “你怕你不在的时候,有人欺负我,所以给我一把小剪刀,方便我扎人?”苗彩玉把玩小剪刀。

  薛华安: &34;之前你扇薛二柱的时候,我就想着给你寻把小剪刀,防身用,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最近看见就买下来了,你出门带篮子的话,放篮子里不容易被人发现,不要玩它,别看它小,其实很锋利的。&34;

  他没说每次去城里都会去寻这种小巧的剪刀,直到现在才买到手。

  &34;我看这把剪刀最后不是给我防身用了,是给你剪线头用,我把它放进我的嫁妆里。&34;真的好小一把,亏他能找到这种小剪刀。

  薛华安: &34;不管什么用法,晚上出门最好带上它。&34;

  “你不在的这几天,我会想你的,圆圆和吴海生好上以后,这几天都跟吴海生出去瞎逛,没人陪我说话,我好无聊的。”苗彩玉抱住薛华安的腰,在他脖颈处蹭了蹭。

  他们这里年前属于农闲时间,大家终于能专心忙活家里的事,家里的事不需要苗彩玉忙活,她就更闲了。

  &34;只要你想,有挺多人愿意陪你说话聊天。&34;

  &34;不一样。&34;

  “回来就做蒸面条给你吃好不好?”他能看出彩玉真的很喜欢吃蒸面条。

  华□□日的时候,家里做了蒸面条,华康今年有个生日愿望,还挺特别的,就是想让思念尝尝他们家做的蒸面条。

  他想叫彩玉邀请程思念到她家吃面,面由他这个大哥送过去,让彩玉不要在思念面前提薛家人。

  华康不想让思念知道蒸面条是他家做的,她知道就不吃了,所以假装是彩玉自家做的。

  吃完也不要告诉思念是他家做的面条。

  他想着以后两人在一

  起了,自己跟思念说。

  那天面是半下午吃的,薛华安送了一小盆过来,薛华□□日蒸面条不如生日之前吃的那次多,因为妈妈想攒面粉过年,没准……没准外婆还好好活着,她想让外婆尝尝好吃的蒸面条。

  苗彩玉一个人就能吃完那一小盆面了,既然蒸面条是薛华□□日蹭来的,他的愿望,她就帮他实现了。

  她想着邀请思念圆圆一起来家里吃面条,圆圆没那个口福,居然为了和男人出去散步,放弃吃蒸面条。

  其实圆圆有吃的,吃了她碗里的面条,吃了两口后,满眼不舍地离开了。苗彩玉不知道结婚前有什么好腻歪的,又不能做羞羞的事情。吴海生隔三差五能看到,蒸面条可不是隔三差五就能吃到的。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程思念没开口问为什么要请她吃蒸面条,表情能看出她有这样的疑惑。

  苗彩玉没有提一句薛家兄弟,没有说薛华康的好话,就说圆圆最近和男人好上了,连好吃的都不吃,她就找别人分享了,这个别人当然是指程思念。

  苗彩玉让她别有负担,放心吃,她爸妈弟弟们都吃过了。

  一小盆,她分了四碗,爸妈一碗,两个弟弟一碗,她和思念一人一碗。

  说不吃的圆圆突然出现,吃了她两口蒸面条,本来就少的蒸面条看起来更少了。

  程思念看她吃完后,目光有意无意扫到自己碗上,就问她还要不要吃,不嫌弃的话,她的可以给她吃。

  苗彩玉当然不嫌弃,吃了两筷子后让回去,说好吃的跟好姐妹分享,果然更美味了。

  程思念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了苗彩玉的好姐妹,既然苗彩玉亲口说了,就当她们是好姐妹吧。她心里忍不住产生喜悦情绪。

  一听有蒸面条吃,苗彩玉立刻不矫情了,但也不能表现得太嘴馋: “如果是最坏的情况,也别勉强婶子拿出粮票了,有些人心情差,吃好吃的心情就能好起来,婶子显然不是这类人。&34;

  她是这类人,孙婶子很明显不是。

  最坏的情况是外婆去世,老头还在。最好的情况是外婆健在,老头去世。比较坏的情况是两个都在,两个都在,没准会发生不少闹心事。

  薛华安: “我有分寸的。”

  “不然我教你一些骂人的话吧,我总觉得你会用得

  上。”

  &34;不用了,你教给我,我也说不出来,白教。&34;

  “真是可惜了,你们家就薛华康嘴皮子利索点,但也没见他骂过人……记得千万别吃亏,别答应任何条件,你们离开,他们也找不到你们,婶子能到咱们保石县来,多少是有运气成分在的。&34;

  他们县那么偏僻,能找到属实不容易。

  &34;不会吃亏的,我们一大家子过去,不是只有我妈,我妈自己一个人可能要吃亏,一家人就不会。

  &34;嗯,我相信你的话了,回来要告诉我发生什么……不了,不要你告诉我,到时候我让华萍告诉我,华萍说话比你有趣点。&34;

  正好可以和小姑子联络联络感情。

  薛华安: “这么快就开始嫌弃我了?”

  “还有一年才结婚,我不嫌弃你,为了证明我不嫌弃你,我们找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婚事提前吧,反正你的房间已经造好了,就算带外婆来过年也能住得下,你觉得正月初六怎么样,不等一年后的正月初六了。&34;

  她一说到结婚,难得开玩笑的薛华安脸上恢复认真神色: “我也想早点和你在一起,但是一年后更好,那时候华康和华萍的房间也造好了,你过来就不用帮忙干活,也不用因为房间分配产生困扰,毕竟在剩下两间房间彻底建完前,我都得和我弟弟住一起,区别只是现在有了里外间,不用挤在一个房间里。&34;

  苗彩玉听他这么认真解释: “我知道的,我随口说说,一年不是不能等,不要小看我的忍耐力。&34;

  &34;从来没小瞧过。&34;

  “你说这话的时候不要笑!”苗彩玉试图把手伸进他的棉衣里,能伸进去但是不方便挠痒痒,她就气了,让他脱掉棉衣给她挠痒痒。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冷,薛华安就脱掉外套让她闹了。大半年相处下来,多少知道她的性格,越不让,她越来劲。

  一家六口人经历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妈妈娘家,外婆所在的生产队。

  六口人除了爸爸和大哥,其余人看起来都很憔悴。

  妈妈憔悴的同时还有别的情绪,喜悦、紧张、担忧……心情很复杂。

  r /

  路途比想象中艰辛太多了。

  薛华康都怀疑爷爷奶奶说豆腐村以前多厉害是骗人的,爷爷奶奶语气仿佛豆腐村闻名全国。实际呢……他知道保石县有点偏僻,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它到底多偏僻。

  看来豆腐村有名只是在县里有名,到了外地,别人听都没听说过。

  以前还觉得知青来他们生产队是运气好呢,出一趟门才知道他们到底多痛苦多绝望。

  妈妈给的老家地址写的是村,他们就把村改成生产队,问过当地人,当地人说没有叫这个名字的生产队。

  原来村子连名字都改过,好在地址大差不差,靠着妈妈模糊的记忆,他们来到这里了。

  差不多三十年没回来,再回来已经物是人非,全是不熟悉的面孔,孙素兰循着记忆去找自己的家。

  自己的家还在,破旧的老屋子前,有个老人坐在不太稳当的旧竹椅上晒太阳。

  孙素兰看到老人后,眼睛瞬间泛起泪光,朝着老人喊了声家人们听不懂的话。

  大儿子出生的时候,她已经在豆腐村生活了好几年,会说当地的方言了,孩子们从来没听过妈妈说她娘家的方言。

  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见。

  孩子们听不懂,大概也能猜到是在喊妈或者娘。

  正晒太阳的老人,也就是几个孩子的外婆,看向喊自己的人,怔愣了几秒后,也喊了一声。这声应该是妈妈的小名。

  孩子们听不懂方言,但是能理解称呼。

  孙素兰听到妈妈喊自己小名,眼泪止不住了,小跑到妈妈腿边蹲下来,告诉妈妈,她回来了。

  听外婆说话语调,能知道她是个挺开朗的人,她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孩子们听不懂,妈妈听懂了,外婆说自己快死了,死前看到闺女回来,她得趁着闭眼前多跟闺女说几句话。

  孙素兰泣不成声,告诉自己妈妈,她是真的回来了,带着家人回来了。

  外婆听到她的话,眼睛张大,略微佝偻的身子努力坐直,仔细看着蹲在自己腿旁边,快三十年没见的女儿。

  她问真的是素素回来了?

  孙素兰点头。

  外婆知道不是自己错觉后,也开始掉眼泪了。

  薛华萍薛华乐姐弟跟着抹眼

  泪,另外父子三人还算镇定,只是目光都没去看母女重逢的场景。母女俩说了近半个小时的话,孙素兰让丈夫和几个孩子过来,她介绍他们给外婆认识。外婆见到外孙们,还站起来了,嘴里说着好孩子,都是好孩子。见孩子们听不懂,孙素兰就帮妈妈把她夸奖孩子们的话转达给孩子们。夸完孩子们,外婆向女婿道谢。

  她看闺女现在好好的,就知道闺女生活顺心,闺女也说当年跑出去后,是她现在的公婆收留她的,说明这一家人都是好心人。

  孩子们听不懂外婆的话,丈夫也听不懂岳母的话,孙素兰把妈妈道谢的话说给自己丈夫听。不善言辞的薛重山连忙说不用谢不用谢。

  说过话后,外婆领他们进屋子里坐,翻箱倒柜找出江米条招待客人们。

  江米条被包在洗褪色的蓝色布里,薛重山和几个孩子都拿了一根来吃,外婆见自己闺女没吃,主动拿了一根江米条给闺女,告诉闺女,她爸十年前就已经走了,吃好吃的,不用怕被爸爸看见挨打

  了。

  孙素兰没把这话说给丈夫孩子们听,只将江米条塞进嘴里,好不容易止住的眼泪又掉下来了。

  几个孩子吃了江米条,外婆问他们还要不要,大哥薛华安伸出手,告诉外婆还要吃的。

  弟弟妹妹们也拿了第二根吃。

  几个孩子们你一根我一根,把不多的江米条吃光了。外婆没有舍不得江米条,看孩子们吃光江米条,自己也乐呵呵的。

  薛华康吃完江米条,在屋子里干坐了几分钟后,就说要去外面走走,把地方让给爸妈和外婆说话。

  屋子确实有些狭小了,他一开口,另外三个孩子也纷纷说要去外面走走。孙素兰让他们别走太远,走太远小心迷路。几个孩子回她不会走太远,就在屋子附近逛逛。

  逛是没力气逛的,薛华康找了个地方坐下,薛华安他们也是找了地方坐下。妈妈娘家生产队离城里老远了,他们赶路快累死了。薛华乐小声问哥哥姐姐们: &34;江米条应该不是软的吧?&34;

  薛华康: &34;有没有软的江米条不知道,外婆给的江米条肯定是放久了,潮了。&34;

  外婆给的江米条不好吃,是他吃过最难吃的江米条。

  即使难吃,几个兄弟姐妹还是全给吃光了,一共没多少,他们四个,一人三

  根就解决完了。&34;应该是放太久放潮了,味道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还是能吃的。&34;薛华萍想想挺难过的。

  薛华乐: “我看外婆牙齿没掉几颗,身子骨瞧着硬朗,等过年把外婆接到家里,给外婆吃脆脆的江米条。&34;

  薛华康: “我感觉江米条也不是特别好吃,不如炒米糖。”

  薛华萍: “你们说外婆会愿意跟我们一起过年吗?来回路上可够呛的,走了妈妈当年走过的路,我才知道有多辛苦。&34;

  全家人一起走都忍不住喊累,妈妈没有人陪着,独自一人走过这么多路,该多苦多累啊。薛华安听着弟弟妹妹们的话,没有插话。

  彩玉说得没错,妈妈确实是想自己妈妈的。

  “我和华乐跟妈妈一样,眼泪止都止不住,现在外婆和我们一起过年,妈妈黏在外婆身边,都不管我了。&34;薛华萍说的话听起来像抱怨,心里却是为妈妈感到开心的。

  薛家人带着外婆一起回来了,在除夕前一天回来的,回来后薛叔立刻投入豆腐坊的工作中,薛华安和薛华康都被拉壮丁,去豆腐坊帮忙了。

  薛华康在外婆面前没抱怨,在爸爸面前没抱怨,在大哥面前抱怨了,抱怨自己都快累死了,休息不到俩小时就被拉到豆腐坊干活。

  天知道他多想躺床上躺一天。

  豆腐坊平时不让亲人来帮忙,过年是例外,太忙了,需要多几个帮手。薛华康突然就讨厌这个例外了。

  除夕夜还没到,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几个姑娘聚在一起聊天。

  一年的最后一天,吴海生有不少事情要忙,这会儿在家里忙着劈柴,没法陪钱圆圆,所以钱圆圆也在场: “我能理解。”

  “你理解个什么劲,华萍都没法完全理解妈妈和外婆感情到底有多深,你一个被爸妈嫌弃啰嗦的闺女能理解母女情?”苗彩玉不给好姐妹一点面子。

  钱圆圆不服气: &34;你这人怎么说话的!还不允许我多愁善感了?&34;她们两人也不像是真吵架,薛华萍和程思念就没劝架了。

  弟出生后,眼里就只有弟弟了。

  如果有人让我去一个衣食无忧却很远的地方,代价是一辈子见不到亲人,我是愿意接受这个代价的。&34;

  程思念性格不是天生这样的,如果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想必性格会和外貌相符。

  话题突然变得沉重起来,钱圆圆觉得手里的瓜子不香了,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安慰的时候,彩玉又开口了: “我爷爷奶奶看起来挺好,其实也重男轻女的,小时候过年给压岁钱,我作为姐姐,比两个弟弟少一半,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我们家有我妈妈在,她平等地对待三个小孩,压岁钱全部收走,管爷爷奶奶给多给少,都是她的。&34;

  钱圆圆点头,她妈也是这样的,反正不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偏心,给孩子们的东西,妈妈都会收起来。

  薛华萍: “我妈妈从小遭受拳打脚踢,外婆宁愿孩子在外面流浪,也不愿意她待在家里等着被卖掉,说明妈妈娘家重男轻女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我见过妈妈的哥哥姐姐们,都不是很好的人,看人的目光让人不痛快,我不想被他们看着,就躲在哥哥弟弟身后了。&34;

  外婆别的孩子不在意他们妈妈去哪,但是找生产队开介绍信的时候,就说老人出远门必须经过其他子女的同意。

  为此他们还费了番工夫,妈妈被哥哥们冷嘲热讽得低下了头。

  妈妈不告诉他们,她的哥哥姐姐们说了什么,他们听不懂只能干着急。好在妈妈没有傻到答应哥哥姐姐们任何条件,只是任由哥哥姐姐们说她。

  钱圆圆: “我懂我懂,哥哥姐姐们像爸爸,都是坏种,只有孙婶子是好的,像妈妈,所以妈妈愿意帮她逃跑,如果跟哥哥姐姐们一样,那没救了。&34;

  程思念一听: “虽然我还是无法理解母女情,但是我能明白,孙婶子生活在娘家比我生活在自家痛苦百倍千倍,生活在那种家庭,我不是上吊自杀就是自己逃跑了。&34;

  苗彩玉: &34;换成我,肯定要给老头捅几刀子,捅死了再放把火,把尸体烧成黑炭。&34;

  “我正吃瓜子呢,你别把话带到血腥的地方,华萍你继续说,说你们路上的事情,说你妈妈现在和外婆整天都在干什么。”钱圆圆嗑瓜子嗑得正上头呢。

  “对啊,你继续说,我去厨房再要壶花

  茶,瓜子别嗑太多啊,上火了吃晚饭别提多难受。”苗彩玉说完,带着茶壶去厨房。

  她只嗑几颗瓜子,不嗑太多,瓜子不能影响她吃晚饭。

  正因为她不嗑瓜子,馋了只能喝花茶,所以没过去多久,半壶花茶就没了,要再去续半壶。钱圆圆表示等彩玉回来再说。

  苗彩玉没让她们等很久,带着花茶回来,让华萍继续说。

  年夜饭在天还没开始黑的时候就吃起来了。今年年夜饭,苗彩玉依旧在自家吃,只是和薛家换了两道菜。

  她家用土豆炖肉和白菜炖粉条换了薛家的蒸面条和凉拌豆腐丝。

  苗彩玉在自家年夜饭菜单定下来前,就去找薛华安要了他家的菜单,打着换菜的主意,他家要做的菜,自家就不做了。

  好在只有一道重合的菜,这道重合的菜就是土豆炖肉,商量后他家就不做了,由她家做,两家换菜。

  开始吃晚饭,苗添明觉得今年的最后一天,比从前任何一年的最后一天都快乐,早上喝到了细腻香甜的豆浆,吃了三个包子,中午吃了猪肉饺子,晚上还有这么丰富的菜色。

  他想吃的蒸面条,今天晚上也吃到了,还有凉拌豆腐丝,凉拌豆腐丝比凉拌豆芽吃起来更香。

  开始吃饭,苗彦庆问起女儿: “彩玉,你吃完饭要不要去见见华安外婆?”

  “我送华萍回家的时候,跟外婆说过很多话了,晚上不用特意过去。”苗彩玉回答爸爸话的同时,纠结先宠爱哪道菜,最后选择每道菜都往盆里夹,每道菜都不冷落。

  今天晚上她用大盆吃饭,大盆能夹很多菜到自己碗里。赵美凤: “说过很多话,人家能听懂你说话吗?”

  “有孙婶子在就听懂了,我跟外婆聊了很久,外婆说我和华安般配,还说要吃我俩的喜糖。”

  “他们打算怎么安排老人家?薛重山爸妈都还在。”赵美凤吃年夜饭的时候不忘打听点别人家的事情。

  不算别人家了,是亲家。

  苗彩玉: “华萍说她妈妈跟外婆好多年没见,整天黏在外婆身边,晚上睡觉也是和外婆睡一起,我想着薛家把外婆接来养老挺好的不是吗?

  妈,我记得我和薛华安以后会是夫妻,老人接过来住,对我们小两口来说是麻烦,但那个人不是别人,是孙婶子的妈妈啊,我要是

  嫁到很远的地方,我也想把爸妈接到身边住的。

  人要懂感恩,不能不孝顺。&34;

  &34;妈还没说什么呢,你就在这里嘚啵嘚,这是亲家的事,妈打听几句怎么了?&34;

  她女儿怎么说得好像她这个亲妈很不孝。

  苗彩玉: “外婆自己一个人住,她别的儿子女儿不想管她,生产队知道这个情况,给她算成贫困户,外婆还有劳动能力,所以一个人也能生活,现在就来过个年,等以后年纪大了,不能动了,可能会接过来养老送终。&34;

  赵美凤: “也只能这样安排了,家里多个听不懂话的老人,确实挺麻烦的,关键人家爷爷奶奶不乐意,盖了新房子就接外婆过来住,气都气个半死。&34;

  老人家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孙素兰十几岁过来的时候,赵美凤还当她是个哑巴,过几年听她开口说话了,才知道她只是不会说本地话。

  在豆腐村待了几年,才能勉强开口交流

  苗彩玉站在孙婶子的角度去想这个事情,赵美凤是站在爷爷奶奶的角度想这个事情。

  两人角度都没问题,苗彩玉站孙婶子,也站自己妈妈: &34;添明添亮,你们以后翅膀硬了要盖新房子,可别做出让妈妈心寒的事情啊,如果接媳妇的爸妈来新房子住,不管自家爸妈,我第一个冲过来把你新房子屋顶掀翻了。&34;

  苗添明正吃得开心,火又烧到自己身上: “姐,你能不能让我好好吃顿饭,我敢对爸妈不好吗?&34;

  赵美凤:“谁知道你是不是有了媳妇忘了娘,你们以后要接岳父岳母过来住没问题,必须给爸妈送—大笔钱,哄爸妈开心了,爸妈就不计较你让谁住进新家。”

  苗彩玉趁着妈妈和弟弟说话,赶紧往嘴里塞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