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25      字数:5954
  等叶向高在内阁中从小透明、慢慢靠能力熬成隐形的首辅,赢得了次辅刘一燝的尊敬,赢得韩爌的认可, 也赢得了天子信任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寻找能为心目中最崇拜的大明首辅、创出万历中兴的百年功臣正名的机会。他深信自己没有看错天子。依着天子登基两年来整饬吏治、彻底清除了重叠设置的六科给事中制度、让御史也去做实事;清查隐田、广开商路、平均全天下所有人的赋役;清理内廷十万宦官为净军,撤了留都的六部;信用熊廷弼、徐光启等有专才的臣子,就连勋贵子弟也开始启用;磊落、光明、正大的心性、竭力想让大明尽快富强起来的做事方法,绝对会正面看张太岳的执政十年。叶向高坚信:只要有人提出为张太岳正名,天子就会允了此事。唯一的难处就是天子会不会顾及万历帝的身后名,会不会要拖个人出来给万历帝背过。以及自己到时候该推谁出来为万历帝担罪名。朱由校对叶向高在此时提出为张居正平反感到诧异。他下意识地略张大眼睛,盯着叶向高不说话。怎么也没想到叶向高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就要求给张居正平反。该不该呢?太应该了。张居正做首辅期间是大明最后的辉煌,要是没有张居正那十年的辛苦,万历别说三大征,就是单纯想平息宁夏的蒙古人哱拜叛变都够呛,更别说播州的苗人叛乱、还有协助朝鲜驱赶日本幕府的侵略了。但只要想到出兵朝鲜的事情,朱由校的心里就不舒服。大明作为宗主国,出兵、出银子去帮朝鲜打侵略朝鲜的日本幕府。战争投去了大几百万、近千万两的银子,将士伤亡不少,国力下降,最后却没得到什么相应的回报,这事儿干的简直太划不来了。最令人气恼的是,朝鲜在萨尔浒之战后,居然转而投向了建奴。泰宁侯从辽东回来请示对朝鲜的处理法子,朱由校留中了泰宁侯的折子。他仍然在等处理朝鲜之事的合适机会。周嘉谟见天子眼神飘忽,知道天子走神了,轻咳一声提醒天子。公鼐却想起天子前几日说的朝鲜。难道天子想把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一块去做?公鼐试探道:“陛下,臣以为该给张太岳反正。朝鲜之事也该有个主张了。辽东等着陛下的意见行事呢。”韩爌属于激进的好战分子,立即跟着说:“大明庇护朝鲜几百年了,可朝鲜却在大明最艰难的时候投向了建奴。如此的藩属国,不要也罢。”朱由校看向韩爌,脸上浮现出略微的笑意。叶向高脑筋急转,公鼐怎么把给张太岳反正与朝鲜之事放在一起说了?天子的那一丝笑意,让他茅塞顿开。“陛下,要是没有张太岳执政十年的变革,万历三大征就没有足够的银粮支撑。那时候太仓存粮可够十年支用,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再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可是出兵朝鲜之事,使得大明空耗储蓄,没有获益,被这样的藩属国拖累得国力下降不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其投降建奴。所以臣以为不仅要除名其藩属国的待遇、取消其封贡资格,还要从其身上找补回三次增兵朝鲜的损失。”叶向高边说边觑着天子的脸色,最后狠狠心说道:“朝鲜除藩属国之后,罪魁祸首的日本国也不能轻易放过。不然如何惩前毖后、以儆效尤。那交趾、缅甸之事就是前例。所以臣以为西洋荷兰国这次进犯我大明的蚝镜、厦门、占据澎湖列岛,就该杀尽入侵者,杀到西洋荷兰国的老巢,索回举债的三百万银子。然后用这赔偿教训交趾,使其重归回大明;也要教训缅甸,使西南极边之地重新恢复太/祖时期的三宣六慰司羁縻设置。”周嘉谟听得这番言论,心头狂跳,我的天,叶向高这是疯了?却不料朱由校拍案大笑。“好!好!好!进卿果然不愧为朕之首辅。便按进卿所言,内阁奏报上来。第一要给张太岳反正。这本就是先祖处事不公,怨恨张太岳对其约束太紧,并受小人挑拨之故。第二除朝鲜藩属国、取消封贡资格,令泰宁侯、英国公世子、定国公世子进军朝鲜,捕尽逃窜到朝鲜的建奴残余。第三工部继续建造新式快船,不仅要问西洋人讨回万历三十一年佛郎机人在吕宋欠下的血债,还要讨回日本国无端进攻朝鲜,累得大明将士捐躯,千百万银子二十年没回头的旧账。至于在澎湖列岛的荷兰人,杀无赦。交趾、缅甸之事,叶卿看着安排妥当的时间去做。”崔景荣简直要跪拜叶向高了,怪不得三百多的同年里,叶向高从庶吉士直擢编修、十五年前就以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做阁臣了,也怪不得叶向高能够独相七年,回乡赋闲七年回来又做阁臣,再度成为天子倚重的首辅。原来叶向高就是比自己看的深远。几句话就从叶卿变成了进卿,要知道天子甚少直接称呼臣子的字。崔景荣暗忖,自己这兵部尚书只想着一要安稳大明内部、二要安定四境,而叶向高已经想着向东洋的日本讨回援助朝鲜的损失、向西洋的佛郎机人讨回万历三十一年的血债,还要杀到西洋荷兰人的老巢讨回那三百万的债务,更别说交趾、缅甸之事了。能不能做到先不说,单其心胸、眼光就是自己不能相比的。张问达的位置决定了他心里不论是怎么想的,也不能立即表态苟同叶向高,反而还得给兴奋的天子和叶向高等人泼冷水。“陛下。”张问达在躬身应了天子旨意、还没有直起身的内阁三位成员身前站着,显得他在养心殿里异常被瞩目。“对侵略蚝镜、厦门的西洋人,朝廷想将其打回去,都要在江南筹款举债。其他地方的兵事还是等还了那三百万,再行考虑为好。”张问达想说的一个词“穷兵黩武”,在他嘴里翻腾了几次,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他不敢说的太重,以至于激怒了小皇帝,反而坏事儿。这么大的年纪正是自尊心是最强的时候,一句话说不好就能翻脸走极端。万历帝就是例子在前面摆着呢。周嘉谟也站出来劝道:“陛下,老臣以为张德允说的有道理。先把澎湖列岛的荷兰人清剿了,再商议其它事儿。”黄克缵则支持朱由校。“陛下,老臣以为朝鲜之事,可以下令英国公和定国公世子先去做了。熊飞白在辽东准备复建奴/儿干都司,等他把征东大元帅府修复了,跨海去日本就便利了。”朱由校便问黄克缵,“朕为何要在征东大元帅府那里跨海去日本?朕想从朝鲜的南端去日本,或者从琉球那里去日本。琉球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的海军可以从福建这里到大元岛(台湾),再从大元到琉球。”朱由校把福建和大元、琉球、日本的地域关系划给黄克缵看。黄克缵立即说道:“陛下,大元可是个战略要地,要让南居益赶紧占好了。”早在天子提笔画福建地图的时候,群臣就都站起来围了过去,见天子随意几笔就勾勒出这几地的关系,还有再往南的吕宋、交趾与大明的关系,人人都在心里涌出这样的想法:未来几十年怕是要征战不休了。万寿节前,福建传回来好消息,澎湖列岛被围的荷兰人在大明新式火炮的打击下,有六百多人投降了。他们乘坐的那十二艘大盖伦船,有两艘在逃跑的时候被击沉,逃掉了一艘,九艘成了大明的战利品。审问为荷兰人做通译的几个吕宋汉人,得知逃掉的荷兰那艘船最可能的去处是印度。那里有荷兰人的一个东印度公司,归荷兰派遣到印度的总督管辖,所有派到大明来的船只和士兵,都属于这个公司的。南居益没有搞明白这个东印度公司到底算是个什么级别,他只是遗憾工部只陆续派过来了四艘新式战船。若是能够再多两艘,他敢保证一个荷兰人都逃不掉的。他把这样的遗憾写进了战报,同时建议朝廷再多造一些新式炮舰,用以清除在福建附近海面的海盗。南居益把几个通译知道的东西都抠的很详细。在快马送战报回京师的同时,他还把这几个通译,连同另几个能回答出比较多问题的士兵,另外用囚车送去京师。第893章 木匠皇帝148进了冬月,周嘉谟和黄克缵这些天恨不能驻扎在乾清宫, 每天盯着刘时敏这个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看他筹办天子大婚的事情。另外一个忙得飞起的就是公鼐, 他是礼部尚书, 可是明朝就没有迎娶皇后的先例给他做参考,愁得他的头发都快掉光了。还是礼部左侍郎周如磬不忍见上司这么煎熬,提议他直接去与天子商议。“部堂,这虽是天子娶亲, 按周礼去做也不为错。不如就直接问问天子的意思了。”公鼐想了一会儿说:“我们俩教导天子这么久,你觉得去问天子是可行之事么?你不担心他提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然后礼部不能照办、首辅叶向高又支持天子?”周如磬默然。内阁首辅一跃而成朝廷最得天子信任之人,要说言听计从还远远未到,但是叶向高的大部分建议, 天子都很顺利地照章全允。周嘉谟和黄克缵为何守在乾清宫, 就怕叶向高在天子大婚上, 为迎合天子做些出格的事情。其实他们都想多了。叶向高才没心思关注天子大婚的流程,他现在的全部心力都用在明年的预算上。周嘉谟和黄克缵是因为其下属的侍郎们,分别把两部的事务都承担起来,有的是闲空儿了。他却是每天不得闲的。他抓着汪应蛟先捋顺明年花银子的必须项目。例如陕西移民的事情,明年要继续做;派出去考察渭河、泾河的工部观事之新科进士们,虽还都没有回来京师, 但黄河河套种树的事情,还得继续做。这都是白投银子进去,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就数工部侍郎徐光启的事情最多最难处理了。他想要更多的、在算学方面有特长的进士做帮手, 造船、造炮、改进火铳……都需要人手。他知道徐光启的要求正当,本来这事儿也属于吏部去考核安排。可是王永光却觉得徐光启要求进工部的考试条件太高,导致今年工部没招考到足够的新科观政进士。这些观政的新科进士,是各部最好用的打杂人士——素质够高、够听话、干活还认真。王永光开始把招考的事情交给徐光启放手去做,等考试之后,徐光启只录用了五个能上手做事的。等到年底了,王永光发现人手不足了。工部的事情多了去了,就添五个新进士顶什么用啊。没办法了,王永光不得不找吏部、找内阁,想要一些庶吉士来工部做帮手。周嘉谟没意见,他直接对王永光说:“有孚,你看好哪个庶吉士,老夫让朱兆隆或者何乾宰去与他说。”吏部侍郎出面去与庶吉士谈话,试问哪个庶吉士敢不应下来?但是这方案报到内阁,叶向高就不通过。庶吉士要经过系统的三年学习呢,你工部这么打乱庶吉士的学习计划就不妥当。而且徐光启要的是特殊人才,不是文章做的好就能胜任工部的事情的。王永光的计划在内阁卡住了,他就去找天子申述。叶向高得知后,看王永光更不顺眼了——循规蹈矩的工部尚书,换了别人也能做。他在考虑是不是去与周嘉谟好好谈谈,建议天子改换徐光启做工部尚书,也省得工部的事情在王永光手上转一圈,然后才能送上来。最重要的事情是徐光启把黄河要改回故道的事情,列到了工部的今年提案上。要用新的煅烧出来的石灰粉构建新的黄河大堤、渭河河堤。这又是一笔大开销。王永光为了和叶向高做对,把三大殿的项目也列到了工部的明年计划里。叶向高看过户部今年入银总数,他此时最想有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法术,先把徐光启那些一项项烧银子的、可是朝廷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先满足了。汪应蛟被叶向高抓住,被逼着看明年必须要做的大件事儿。一件一件数过去,汪应蛟对着叶向高发脾气。“进卿,你就不能让老夫先高兴几天吗?好容易银子进了户部,你让我看这银子美一美。这些事情不是该腊月才想的么?”叶向高向汪应蛟抱拳行礼,安抚他说:“潜夫兄,陛下虽说了十二月份再考虑明年的预算,但是咱们俩怎么可能等着各部把计划都交上来了才考虑呢。我这不是想让潜夫兄心里先有点儿底,等到廷前奏对的时候也轻松点儿嘛。”叶向高心里还有一点儿小想法,他想让汪应蛟出面,砍掉王永光提出的三大殿计划。他不想与王永光弄得太僵了。汪应蛟叹气,“户部今年就进了那么些银子,要办的事情,那件都砍不得。唉。倒是兵部的三边的粮饷可以减一些。”叶向高吃惊地看汪应蛟。汪应蛟神神秘秘地说:“陛下年初在三边把今年的粮饷足额发了,以前的欠饷也都补发了。榆林卫今年又在土默川屯田了。三边清理后,以他们屯田的数量和现有的将士数,明年应该不需要再发粮饷的。且河套的蒙古人被赶走之后,今年河套没有战事,是不是也剩了补充军械的这笔?”叶向高犹豫了一下,“三边军械这笔还省不得,万一要用了呢。先留足备用的份额。你说的三边粮饷这笔可是大头,你确定能省得下来?”汪应蛟点点头。“你当我把户部的那几个主事、观政的新科进士派出去做什么?就是让他们和都察院在三边的御史、巡抚,核对土默川、宁夏卫的粮食产量出啦。”站在门外的朱由校悄悄转身,魏朝冻得打哆嗦也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他就不明白皇爷说有事情要找叶首辅商量,怎么就不进去了呢?偏在屋外冻着。唉!这都开始数九的天儿了。以魏朝的耳力当然听不见屋里的说话内容,但是朱由校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几个月下来,他发现从任命叶向高做首辅,叶向高就非常积极地处理政事,内阁的效率比方从哲在的时候提高了很多。同时叶向高也让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转起来。也就他这个认真的皇帝,要是换一个不那么想管事的皇帝,就此撒手也不会误了国事。大明的内阁真好啊。叶向高做首辅也真好。朱由校听了一会儿墙角满心感慨,让叶向高好好处理其他事情,王永光还是自己想办法安抚。他径直去乾清宫找周嘉谟和黄克缵,看看能不能从他们两部“匀”几个观政的新科进士,给王永光送去帮忙。两位老尚书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本部的总结基本都丢给两部的侍郎去做了。然后还隐晦地向天子提出了要致仕。朱由校就是想与他俩好好谈谈,想挽留他俩多在朝几年。有周嘉谟在,别说张问达这个职位要求他唱反调、挑毛病的左都御史,就是汪应蛟也都不摆老资格。朱由校愿意把这俩心思正、为人正的老大臣,供在朝堂上做定海神针。周嘉谟的想法很简单,他眼看着就八十岁了,如果现在还不放手给侍郎,要是哪天跌倒了爬不起来,岂不是误了朝廷的大事儿。而且陛下隐隐有将七十岁定为致仕年龄的意思,自己是吏部尚书,已经把朝廷六部的重要位置理顺了,排好了接班的梯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十年、二十年内,六部七卿、阁臣的重要位置都不用天子费心人选。没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了,自己主动提出致仕,也免得让天子为难。而黄克缵纯粹是被周嘉谟的致仕年龄话题拐带的。他觉得自己现在朝廷起不到什么作用了。造炮有徐光启、造船有天子做船模,刑部的俩侍郎乔允升和赵秉忠都非常能干,吏部这两年补过来的郎中也都是能担事的人。尤其是乔允升做刑部尚书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自己总不能拖到和乔允升一起致仕。反正想做兵部尚书、带兵出征的愿望,这辈子是没法实现了,还不如就回家含饴弄孙,唉,孙子早长大了,去教导重孙子。朱由校带着魏朝回到乾清宫的时候,两位老大臣正在与抱着大婚仪程过来咨询的公鼐、周如磬说话。刘时敏含笑立在一边,示意方正化做记录。那大婚仪程朱由校看过一次了,要他说都挺好的了。可是公鼐自己不满意,有什么办法呢。周如磬最先看到朱由校过来,他立即提醒讨论得很入神的上司。“陛下。”几位臣子立即朝天子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