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19      字数:3932
  他一个入诏狱待查的,没人搭理他。等乾清宫的宦官拿着王安的手令来提方从哲的时候,接班的人还不知道首辅进诏狱了呢。方从哲跟着宦官再度进乾清宫,这一天对他的上上下下刺激可真够大的了。早晨还是群臣之首,没多久拥立天子登基后自己就是阶下囚了。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李可灼怎么就成了自己推荐的了呢?在乾清宫新帝接受礼拜的时候他不敢喊冤。一个是他被新君杀人的狠厉吓住了,怕自己贸贸然开口被新帝当场斩杀了。二则是新君甫登基而首辅就喊冤,与新君百害无一利,对喜酒也是同样。反正是入狱待查。入诏狱也不是什么难看的事儿。真得佩服方从哲的心劲了。王安守在屋子的门口看着新君小憩,有小内侍悄悄地过来,在他手心画了韩爌两字,然后耳语道:“求见。”“等着。”王安低声叱责。他很不悦,连带对小内侍也无好声气。那小内侍就说:“是为方首辅。”俩人自以为说话声很低,可是也惊扰了浅眠的天子。朱由校睁开眼睛,问王安,“什么事儿?”王安没办法了,只好上前回答:“是阁臣韩爌求见。”朱由校皱眉,“还有阁臣?他上午怎么没来?”王安躬身说道:“韩大人昨天被打伤了。现为方首辅之事求见。”“那就叫进来。”韩爌居然是被背进来的。朱由校赶紧说道:“既是病了,就在家休养好了。快给韩大人置座。”但韩爌还是坚持着给新君叩头。“陛下,臣有负先帝所托,今日未能再来乾清宫迎陛下登基。”“先起来坐着说话。可有请太医看诊?”韩爌略摇头却立即停住动作,“臣不是生病,而是昨日被乾清宫内宦的棍棒击中了头部,之后眩晕不敢移动。才听说方从哲被李可灼之事牵连,赶来宫里与陛下说明所知情况。”“好,你坐下说。”韩爌慢慢把李可灼在八月二十二日到内阁值房求见,想献仙丹与先帝,被方从哲阻拦,自己与刘一燝均在场说了。“后来八月二十九日,先帝召内阁等人包括杨涟在内觐见,问起仙丹之事。方从哲说仙丹之事内阁不敢信,但先帝要见李可灼。”“你是说方从哲没有推荐李可灼,而且不止你一个人知道?”“是。”“为什么朕将方从哲下诏狱,没人说话?”韩爌为难,“臣当时不曾在场,或许稍后其他人会与陛下说明。陛下说的也是待查。且方从哲为首辅,没拦下先帝用红丸也还是有责任的。”朱由校摇头,“父皇那时候大概是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思想了。倒是朕不该信了传言,误会了方首辅。”韩爌没想到新君能立即认错,对朱由校抱拳说:“难为陛下了。”朱由校便道:“此事朕已明了,你放心回去休息,回头让太医过府给你看看。”韩爌再要跪下磕头,王安赶紧在天子的示意下去扶住他,叫了两个大力宦官背负着韩爌出去了。韩爌才出乾清宫,就遇到被宦官领进来的方从哲。方从哲知道韩爌受伤,赶上去问道:“你不府里好好养伤,怎么又进宫了?”“我是为你啊。他们和你一样在礼拜的时候不好驳新君,我这个今天在家休养的人,最适合进来与天子讲明情况。”方从哲感动,对着韩爌一躬到底,“虞臣恩义,老夫不敢或忘。”韩爌挣扎着要给方从哲回礼,“此乃道义应为之事,可不敢当首辅之礼。”方从哲赶紧拦住他,“你快回府去。天子相召想必已经没事儿了。”果然,方从哲在见了天子之后,得了一番安抚,然后从容回去内阁值房,他仍旧是大明的首辅。内阁值房里,众人见了他回来也不见怪,纷纷上前道喜,打趣他是进诏狱却出来最快的一位。嘻嘻哈哈笑完以后,众人把天子召六部七卿所议之事告诉给他。方从哲赶紧说:“大家尽管去忙,今晚老夫就在这儿值夜了。”刘一燝说道:“方首辅,你还是回府比较好。免得府里被锦衣卫围了半天,家人都担惊受怕的。今夜我来值夜好了。”方从哲对刘一燝抱拳,“多谢季晦体恤。”作者有话要说:红丸案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接着,内阁大臣们进乾清宫探视朱常洛。朱常洛此时已着意安排后事,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的陵墓的营建事宜。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常洛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宫献药。到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红丸后,感觉还好,让内侍传话说:"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于是,李可灼再让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泰昌元年九月二十六日(1620年)五更,朱常洛驾崩。第752章 木匠皇帝7等方从哲离了乾清宫的内书房, 朱由校就沉浸在被明朝的首辅、顾命大臣们联合教导做人的窘境里,久久不能自拔。果然明朝的文臣们有个性、是一伙儿的;果然不是自己挑选、养成的臣子, 和自己就是不贴心。那些冠冕堂皇的词儿,不过是他们自保的盾牌。明年开恩科,取士?朱由校立即就放弃了这想法。再怎么取也没有用,明臣与皇帝的对立性,决定这些将踏入仕途的人, 必须站在文臣框定的范围里, 才能够走到自己的跟前。王安觑着新君从方从哲走了以后, 就沉着脸阴郁不语的少年天子,屏声敛气地站在角落里,努力把自己当成不存在。刚刚看着君臣互动好好的啊,难道是因为介意了方首辅和那些六部尚书的所为,真的恼了?唉,幸好皇爷没像太/祖爷、万历老皇爷那般, 不然这事儿可就不好收场。原看着在李选侍跟前,懦弱到由着李选侍撕扯、摔打、辱骂的大郎, 竟然是心里有主意的人。与自己陪着的先皇爷,父子俩是大不同啊。想到先皇爷的薨逝, 王安的心里涌上悲哀。二十八年的旦夕惊惧不安,只几天的欢欣就成为一场美梦。如今新君看着还是信用自己,可是自己并不是陪他长大的宦官。王安是内书堂出身,最早属于三保太监的名下。他们司礼监这一系的,都是幼童进宫的时候就被掌印太监挑中, 跟着掌印太监初步学了宫里的规矩,就被送去内书堂读书。学成以后留在司礼监做事。他则是因为成绩优秀被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举荐给神宗老皇爷,派到先皇爷的身边做伴读。从到了先皇爷的身边,就日日夜夜提溜着心,防着郑贵妃、护着先皇爷这个不受神宗老皇爷正眼看的皇长子,一步步地熬成了皇太子,先是“妖书”后是“梃击”地在郑贵妃的淫威下忐忑度日。好容易登基为帝,又被郑贵妃算计了。王安自己想的出神,直到突然听到新君的轻咳。他赶紧收敛心神,略略弯腰道:“请皇爷吩咐。”朱由校促狭地一笑,“把你刚才想的说出来。”王安硬着头皮说:“老奴刚才是在想先皇爷。从万历二十二年,老奴就被派去先皇爷身边伴读,”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怎么不说了?皇祖父即便对父皇不好,有皇曾祖母护着、有皇祖母护着,父皇到了十三岁也开始读书了。朕呢?朕呢?哼。”王安跪了下去,嗫嚅了。“先皇爷自顾不暇……”“所以就由着李选侍欺辱朕?”王安给朱由校磕头,“先皇爷仁善。且陛下为人子,子不言父过,才是孝。”“错而不改是谓过,对?上慈下孝也对,是不是?父皇先不肯册封太子的心思,与是与皇祖父当初的心思没两样,只不过是李选侍没生出来儿子罢了。若是八妹是皇子,我就是比父皇更艰难的皇长子了。他的仁善里没有我的。”朱由校这一大段话说完,王安再无法为先皇爷辩驳。新君说的这些一点儿也没错。要说郑贵妃给先皇爷的压力太大,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先皇爷还是能够约束李选侍,还是能够不让自己的长子,重蹈他经受过的苦难。王安无声地磕头。王才人的位分在李选侍之上,要是先皇爷能够稍微顾念一点儿长子,都不会让朱由校在李选侍的搓揉下。也亏得李选侍没生出来儿子,不然她掐死朱由校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皇爷,先皇爷最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你了,还指派老奴和顾命大臣辅佐你。”朱由校凉凉地一笑,“经过皇祖父这些年与朝臣的争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不可改变的。除了立我还能立谁呢?可是现在面对国事、政事,宫里的事儿、宫外的事儿,我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活到十六岁,居然连字都认不全。除了被李选侍关在院子里玩些木头,就没有别的了。”“皇爷,老奴陪着你认字,很快的。”“你在内书堂学了多少年?几岁去学的?”王安噎住,去内书堂学习的宦官基本都是不到十岁的。每月有月考,比外面读书科举的靴子要求的还严格。略有做的不到就是打手板,改不了就退回去,然后就被打发到更辛苦洒扫等处,再无出头之日。为了以后能活得好,凡能去内书堂读书的小宦官,没有不拼命苦学的。“老奴冲龄去内书堂,学了十五年。但皇爷不用像老奴这般按部就班去学的。只要能看懂折子,挑对了做事的人,把事情交给能办好的人去做就是了。”朱由校点头,“你说的有道理。把司礼监的人都招呼过来。朕重新选秉笔内臣,你以后做好掌印之事,管好东缉事厂。”王安知道这是新君对自己的信任,自己一跃成为宦官里的第一人,成为自己仰慕的三保太监还有陈矩的后继者。他对着朱由校磕头,“老奴肝脑涂地也会办好皇爷交代之事,必不负皇爷所托。”司礼监的宦官除了尚在内书堂还没有毕业的,其他人很快悉数到位。知道皇爷要挑选秉笔太监,各个摩拳擦掌要争夺大内第二人位置。每人被要求写一份两百字之内的自我介绍,然后交与王安挑选。原来还是由王安挑选啊。所有的宦官都认为这是新君给王安立威呢。王安把所有人的自我介绍念了一遍,朱由校装模作样地要过来看了,点了刘时敏、魏朝做秉笔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