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19      字数:3972
  朱由校摆摆手,“要是这样朝中只怕不剩下什么干活的人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是先从知府以上的官员来。王安,你记得一会儿就把宫里的金花银停了。放出去的那些税使都叫回来。”“是。”六部七卿的心里俱是惊涛骇浪,停了金花银、叫回各处的税检,单宫里省下来的每年少说得有百万两,还不算那些太监搜刮到自己口袋里的。但是人人也意识到新君把为宫里搜刮百姓的内监叫回来,再处置文武百官可就无制肘了。周嘉漠偷偷斜睨了一眼新君,新君与他对视的眼神高深莫测,这让他立即就觉得脊背开始冒寒气。他从工部尚书被挪到吏部做尚书,到他门上走关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短短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家里的库房就增加了一个。怎么办?“周尚书,该优先补充什么位置、该起复哪些人,你可以三天一报,谁合适先用谁。唯一要记得与国得是合适人才,莫参与进去什么淮党、楚党、东林党之成见。这朝堂往后只有一个保皇党。”周嘉漠压住心里的惊诧,赶紧应道:“陛下放心,臣会秉公行事。”“好。你是顾命大臣,父皇信你,朕也信你,相信你不会辜负我们祖孙三代人的信任,也不会将家族置于险地。”最后一句话简直是提醒周嘉漠了,提到因受贿抄家的数目,他的反应也是太直接了。朱由校摆手让周嘉漠退回去坐好。新君敲着龙椅的扶手,生气微弱平淡地自顾自往下说。“官不差饿兵。我知道太/祖定下的俸禄标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百余年,是有些少、甚至是少的太多。诸朝臣若是能够在得了官职之后有厚禄,如宋一般,谁也不用拿了人家的银子,就去给人当那推磨的小鬼,大家的脸上和心里都好受些。户部看看怎么做个新的官俸,这个月交上来。”新君说话也太刻薄了,收了贿赂办事儿,就成了出钱人的小鬼。李汝华站起来回话道:“陛下,国库每年的进项有限。增加这部分从哪里出?”朱由校笑着道:“明着不给官员,到最后还是得从百姓身上抠。抠到最后百姓活不下去、走投无路只好造/反,大明所有免税的人都没有好。你明白吗?”李汝华大惊,“陛下要在士绅免税做文章?”座中的人都是科举上来的,都有免税的田亩,饶都是宦海历练多年的人了,触及自身的阶层利益,脸上的表情差不多与李汝华一样。“岂止士绅,就是勋贵、皇族,那些封藩的朱家后裔也都是一样。萨尔浒之战大败,建奴来势汹汹,若是不能将其剿灭,这天下迟早要被建奴得了去。谁也都别想再享免税的好处。现在是九月初二,你尽管去定一个合理的俸禄准则,还有把各处的进项也按时交上来,朕自有主张。”有张惟贤的京营和五成兵马司在手,现在的大明天下怎么动,都还有周旋的余地。李汝华面色惊惶,低声应了一个“是”,退回去做好。朱由校警示了一句,“勿走漏风声。”这样的大事,在座的人也都知道轻重的,各自都沉重地点点头。新君这是要玩大的啊。“周卿、李卿、黄卿、张卿,你们去忙。”李汝华立即站起来告退,心里说新君这是要安排完相关的事情,就赶人去做了。周嘉漠也跟着行礼告退,出了天子的内书房,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都汗湿透了。初秋的艳阳高照,可他的感觉如同身着单衣在漫天冰雪的三九天。“孙尚书,先帝的寝陵?”工部尚书王佐抢先站起来回话,“先帝甫登基就薨逝,这修建寝陵一事尚未开始。”孙如游看王佐抢了自己说话,对新君补充道:“陛下,现在国力空虚,是以后再选择陵地?”“有什么好办法吗?皇祖父尚未下葬呢。咳咳。”王安起身端来一杯茶。朱由校摆手,“白水。”待朱由校喝了水,胃肠开始咕噜噜空鸣。他按住作响的胃肠,轻轻叹口气,“让诸位卿家见笑了,朕从昨日午时再没得进食。”王安的眼泪立马就落了下来,“陛下,是奴才无用。”“算啦,也不是第一次了。先说先皇的寝陵怎么办。”工部尚书王佐犹疑着说:“陛下在长陵西北的不远处,有原废景泰帝的寝陵。不如立即修整也能按期落葬。”“好。就按这个来。孙卿、王卿,二帝的后事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去忙。”内书房里只剩下了兵部崔景荣、兵部都给事中杨涟,还有秉笔太监王安。作者有话要说: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原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景泰皇帝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弟弟朱祁钰监国,后被立为皇帝,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一年之后,英宗被放回,闲居南宫。庆陵石五供景泰八年,景泰皇帝得了一场大病。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将景泰帝软禁在西内,重新立英宗为帝。不久,景泰帝忧愤而死。英宗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谁知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块陵寝的遗址上,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当时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只当了29天的皇帝),加之国力空虚,明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更无暇来为自己建陵。于是,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把已经被废弃了160多年的明代宗朱祁钰的陵被重新改建,这就是今天的庆陵。《明史·熹宗本纪》载:"九月壬寅,葬贞皇帝于庆陵。"第751章 木匠皇帝6内书房里只剩下了兵部尚书崔景荣、兵部都给事中杨涟, 还有秉笔太监王安。崔景荣起身说道:“陛下两日未曾好好用膳,刘太医说陛下发热, 依臣不如今天暂时到这里。辽东虽急迫, 也不再今天一日。”杨涟站起来说道:“陛下臣愿意与崔尚书一起整理辽东镇军情, 明日呈送可好?”王也劝说道:“皇爷, 先休息一日。”朱由校想想,“便依你们。明日将辽东各军阵和将领等准备好, 后日呈上来就好。”崔景荣和杨涟见新君听从劝告,叮嘱王安照顾好新君后告辞出去。乾清宫偌大的宫室里只剩下了十几宦官了。跟随王安的一个小内侍, 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朱由校瘫靠在龙椅上, 瞟了一眼。“说,什么事儿。”那小内侍立即跪倒, “回皇爷, 乾清宫的其他人都被送走了,八公主一个人在啼哭。。”朱由校揉揉眉心,“把八公主送去东李那里看护好了。正好与同年的五郎做伴。”王安见朱由校自己安排好了,对那小内侍微微点头,那小内侍赶紧就出去了。“皇爷, 吃点什么。”“白粥。备水,我要洗洗。”王安答应着叫人去准备。等朱由校吃饱、洗好了,王安悄悄过来说:“皇爷,刘太医来给你请脉。”“传进来。”这倒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太医了。刘太医仔细给朱由校请脉以后发现,眼前的少年天子除了虚弱再没有更多的毛病,什么高热、心悸等脉象都不见了, 他简直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认错了人。面前的新君不是早晨被自己诊脉的那个少年了。“刘太医,朕可有和不对?”刘太医摇头,要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知道会不会被拖出去砍了。“朕杀了李选侍和李进忠,只觉得素日里压在头顶的恐惧都没有了。累了这半天,出了一身的汗,反而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轻便。”刘太医心念转动,这就对了。难怪脉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陛下体弱,还是应该多注意休息。”朱由校点点头,王安亲自去送刘太医出门。“刘太医,皇爷要不要喝些汤药,咱家怕夜里皇爷不得安睡。”王安陪了先帝几十年,知道那当父亲的最是胆小懦弱的秉性,生怕新君白天杀人了夜里翻过劲了在惊厥了。刘太医想想还是开一幅安神汤准备着比较好。但同时也叮嘱王安,“陛下少年心性,夜里还是要可靠人守着,过些日子也就没事儿了。”王安要叫个自己信得着的小内侍跟去取药。刘太医推辞道:“宫里这些日子就一直乱着,本官会亲自取药、煎药、送来乾清宫,可不敢假他人之手。”王安见刘太医谨慎,能这样是再好没有的,冲刘太医揖手,刘太医连道不敢也抱拳回礼,带着药童回太医院准备去了。王安再回来,见朱由校已经歪在了床榻上。“王安,父皇的丧事如何了?”“皇爷无须担心。老皇爷的丧事才办了,礼部晓得该如何去做的。皇爷眯一会儿可好,老奴给你守着?”朱由校摇头,他暂时还不想睡。“王安,你跟随父皇多年,你说那方从哲为何会推荐鸿胪寺丞李可灼向父皇呈献仙丹?”王安见天子发问,立即跪下磕头。“皇爷问起此事,老奴是万万不敢有任何欺瞒的。”“你抬头,照实说也就是了。”王安便抬头与新君对视。“老皇爷是从李选侍那里听说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的。那日叫了方首辅进来问起此事,方首辅就说他未敢相信此事。是老皇爷自己命人传了鸿胪寺丞李可灼。及至老皇爷服药之后感觉甚好,方首辅才夸了鸿胪寺丞李可灼一句。”朱由校疑惑,“为什么刚才在大殿上,收押方从哲的时候没人为他说话?”王安苦笑着说:“老皇爷被害,要是方首辅能出来顶罪,最是恰当不过了。不过只要想想这些年方首辅曾尽心地护着老皇爷,老不信他可能有害老皇爷之心。不然以他的门生遍及朝野,要是顺从神宗老皇爷推福王上位,也未必不是没有机会。再说他都七十岁了,儿子又不成器,独自在内阁挺了多年,又连上几十道辞呈,害了老皇爷,怎么看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儿。”朱由校沉吟一会儿,心里暗暗疑惑,难道自己冤枉了他?这也不是什么不好办的事情,叫来搜魂也就是了。“王安,你着人将方从哲立即提来见朕。”王安趴下给朱由校磕头,新君想见方从哲就好。王安出去很快回来,新君闭着眼睛歪在榻上。见进来的是王安,嘟囔一句,“等方从哲来了叫醒朕。”王安赶紧应了,给新君盖上夹被。被下了诏狱的方从哲一直还没有从懵懂状态里恢复过来。不过今儿负责诏狱的人比较忙,因为郑贵妃的父族母族要收监、李选侍的父族母族要收监,还有崔文升的九族、李可灼的九族都要抄家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