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17      字数:4676
  “你怎么想?他俩怎么想的?”“他俩都想去益州的军中。我听阿娘的。”吴国太沉吟了一会说:“诸葛孔明完婚回来后,让他陪仲谋去程德谋那路大军。把叔弼交给司马朗管教去黄盖那路军中。”“我还以为阿娘会让他们去公瑾那里呢。”“公瑾会过分照顾他兄弟俩。他们从军也就是走走过场了。那孔明虑事周全,与仲谋一起读了几年书,让他多用点儿心看着仲谋。叔弼急躁,交给司马伯达这个带过七个弟弟的长兄,最是合适的。”孙策先母亲把俩个弟弟的性格和管教他们的人都选的很贴切,长叹道:“阿娘,若是阿翁在世,他们也就是得到这样的安排了。”吴国太笑笑,“那句百姓家里靠长子说的一点也不错。要不是打下这片天地,他们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的。”孙策想想说道:“那叔弼的婚事就要往后了。”“晚两年也没什么。二十及冠娶亲正好。说及婚事孙策笑嘻嘻地对吴国太说:“阿娘,你猜我怎么回绝的曹家求婚使。”吴国太放了坐不住的阿绍去玩,好奇地等孙策说答案。“我告诉使者,曹司空藐视天子,我与其终将有一战,如果曹仁能够先期投到我的麾下,婚事就不成问题。不然将来兵戎相对不是难为小儿女嘛。”“促狭。”吴国太笑笑,与曹操的那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时机就是等他与袁绍征战明年结束的时候。“伯符,你表兄那里的事儿可办好了?你姑母他们徐家这些年也是很支持你的。”孙策回答:“按着姑母提的去做了。我派人给荆州送信,对顾元叹说徐琨想把女儿嫁到他家里,他当即就让信使带回同意的消息。我已经把写信给表兄了。这门婚事以后他与表兄联系就可。”“徐家是没看上吕子明的家世啊。”吴国太喟叹,感觉徐琨能跟随孙策起兵,孙氏作为孙家的老姑太太,居然宁愿把女儿嫁给顾雍的没出仕的儿子,也不愿意嫁给吕蒙,不是眼光问题,应该是升级为官宦之家了,看不起吕蒙的家世。孙策不以为然,“这样挺好的,囡囡嫁去荆州与仲谋再不相见。子明娶伯阳堂兄的女儿,俩家都高兴得欢天喜地的。阿娘,我们转了这一圈的安排皆大欢喜。顾元叹和孙长绪现在都安心了,舅舅和姑母也都满意了。”吴国太揉揉额角说:“世家聚集的地方都是这么联姻的,不用转上十家都是表亲。你可想好益州那里谁去做刺史了?”刘璋节节败退,要不是周瑜那边控制进军的速度,刘璋想凭借天险固守也会化为泡影的。“我想让张昭张子布去做益州刺史,荀彧给他做佐理,阿娘以为如何?”这是孙策斟酌了许久的方案,“荀文若过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想派他做张昭的助手,心里又有点儿不落底。”“张昭和张纮怎么看荀彧?”吴国太只见过荀彧一面,也拿不准荀彧会不会用心做事。“不然先留他在寿春?他的才干也是能够统领全局的。”孙策是很想用荀彧的。“我还没有与子布、子纲说这件事儿。”吴国太把益州的沙盘上三路大军的进展插上鲜明的标志,然后叹息道:“从川中往回送信,到了寿春需要用的时间太久了。要是荀彧在益州有什么变化,我们这里来不及反应的。”孙策表情复杂,“把荀文若像现在这么大材小用,可真是不甘心哪。阿娘,他的长子这次参加考试了,文试的成绩还挺高的,总成绩也在百名之内,是要派去从军两年的。”“伯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是你在益州能够派出足够的信重的太守,让荀彧做刺史又如何?”孙策两眼迸发出异彩,“阿娘的提议好。我就赌一把。我能打下来一次益州,就能打下来第二次。”翌日,孙策先与张昭、张纮说启用荀彧的事情,征求二人的意见。俩人都持保留的态度。孙策下定决心道:“我去与荀文若谈谈,看他怎么说。”荀彧从曹操的掘坟、人肉脯等恶劣阴影里脱出来之后,精神负荷减轻了,身体恢复的也很好,尤其在江东这里,不仅子侄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窗共读,就是女儿去官学读书后也如鱼得水,日日活的很欢欣。但他没想到孙策想用他做一州的刺史。他觉得自己听错了,愣愣地看着孙策好一会儿没说话。“文若是不肯去益州吗?”荀彧摇头,“吴侯你怎么会相信我呢?彧先投袁本初、再投曹孟德,如今你敢信我?”孙策点头,“我为何不敢呢?!你在袁本初那里,也未作损害袁本初利益之事。在曹孟德的兖州,更是担起了一州所有的大小事务。就是后来灰心,也不过是先生因与掘坟盗墓、以人肉为食的人,不得不继续为伍、良心不安而已。”荀彧给孙策说的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曹操对他信重,可曹操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真的令他心寒。到了东吴以后,他才发现原来乱世中的百姓居然可以活的像人,乱世中的女郎也可以读书、可以活的更自在。荀彧哭了一会儿,站起来与孙策行礼,“吴侯信文若为君子,文若必全力以赴治理好益州。绝不辜负吴侯的信任。”第724章 武烈皇后70荀彧的表态让孙策的心像喝了蜜水一样, 他兴奋之下把给吴景、徐琨等人准备的刺史工作须注意的重点事项搬了出来。嗬, 好厚重的一本, 看起来有几百页那么厚那么沉。荀彧看孙策捧书的态度太郑重, 不由地跟着也庄重起来。他充满敬意地接过书,只见深紫红色的刻丝封面封底, 反着微微的丝光, 触手润泽的凸凹暗纹,上面绣着几个大篆:刺史政务纪要。可把荀彧激动的啊,自己博览群书怎么就没看过有这一本呢。孙策难掩激动地说:“文若, 这本书是原本, 是我阿娘给我写的,我舅舅去徐州上任的时候手抄了一本, 我表兄去交州上任也手抄了一本。依你的能力,与顾元叹、孙长绪不相伯仲, 当不用抄写的。不过我想着你去益州远, 往来通信不便, 你在这里看看这书,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内容。”荀彧前面捧着书还挺激动,听孙策解释以后热度就降下去了不少。出于礼貌,他还是捧着书坐下来细看, 就当是还礼吴侯对自己的器重、和对吴国太的尊重。翻看第一页,荀彧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厚了,里面都是丝绣的字,黑色丝线绣的拇指肚大小的字, 丝线勾勒出的圆润饱满不仅没掩盖绣字的整体沉着端方,扑面而来的一股肃穆冷峻萧杀,让他下意识地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自己没见过的字体。“好字啊。”荀彧开口称赞,不管内容如何,单就这绣出来的字都值得好好观摩了。孙策也不急,欣赏完荀彧对绣字的赞叹表情,抓起手边的兵书认真地研读起来。荀彧慢慢把整本书看完,又返回去再看了一边,这回看的更慢了。这次看完以后,他长跪着两手捧书,垂目陷入深思。孙策间或抬眼看看认真读刺史政务纪要的荀彧,露出会心的得意笑容。自己初初看到的时候也会震撼了一把,过后才意识到若是每一州的刺史,能把上面所列的事项都做到了,哪怕只做到八成,该州的军政将事务一般讲无可担忧之处了。荀彧从沉思中抬头,看孙策仍沉浸在他的兵书里,轻咳一声唤起孙策的注意。“吴侯,这书好想誊写一本。”孙策点头,“好。”“我可以见见国太吗?”荀彧提出要求。“行啊。我阿娘一般在单日的上午都会在前面听事儿。明儿上午可好?”孙策知道母亲每天这个时间都在教导阿绍、与阿绍玩耍,进行所谓的寓教于乐。若是没有要紧事或是什么急事,贸贸然去打扰祖孙俩,会惹得母亲不高兴的。而荀彧的事情,看起来就是问母亲那书里的一些问题罢了,应该不急的。荀彧见孙策应允,谢过以后就低头开始抄书。看着厚厚的一大本,用竹纸誊写一边就没那么厚了。等荀彧抄写完毕,孙策立即把原本收了回来,珍重地收到一个檀木匣子里锁好。看着不解他行为的荀彧,笑着说:“我阿娘说等我得了天下,就要用这个来要求各州刺史,这书以后要传给子孙后代的。”荀彧晃了晃,脸色因遽然失去血色而变得有点儿骇人。“吴侯想取汉室而代之?”孙策觑着荀彧的脸色不对,小心地回答:“是啊。文若,你有什么不舒服?”荀彧痛心疾首道:“吴侯,你是汉臣啊。天子信任与你,賜封你为吴国侯加使假节。”孙策看荀彧激动,抬手示意荀彧,“文若莫急慢慢说。”荀彧看孙策神色平静,放缓了语气劝道:“吴侯,现在汉室倾颓,需要的是匡扶汉室的忠臣。像你这般人物若是肯扶将崩的汉室,定会在千秋史册上留下辉煌。”“文若,你可想过汉室为何倾颓吗?”“还不就是内宦、外戚,奸臣当道,才使汉室至民不聊生的今日。”“那内宦、外戚是谁纵容的?又是多少年了?”荀彧张张嘴,但他看孙策等他回答呢,才不甘不愿地说:“先帝昏聩纵容内侍。”孙策不赞同地摇头,“文若避重就轻了。若是单单灵帝一人昏聩,文若责我的话有道理。可是从顺帝时期就是宦官把持朝政,宦官与外戚勾结,鱼肉百姓。而外戚把持朝政更要追溯到和帝的百余年前了。能使天下的百姓民不聊生百余年的汉室,你认为还值得匡扶吗?还是文若以为天下的苍生百余年所受的苦难,与汉室的延续比较起来不值得一提?”荀彧是心有汉室的忠臣,但是他不是轻忽天下黎民百姓百余年苦难的人。他勉强说道:“那是没有吴侯你这般的人物,不然不会有外戚当权、内宦惑乱宫廷。”孙策被荀彧的话逗笑了,荀彧也觉得自己说的有些欠妥,奉承的意味太明显了。他为自己辩解:“彧此言不是奉承吴侯。从兖州到徐州,沿途见阡陌荒草、村落累累白骨。初使从者掩埋,后不得不任其暴尸旷野。而离开广陵郡到曲阿再来寿春,见百姓虽不是富足,但也是安居乐业,幼不见弃老无所遗,官学不因寒族而拒其子弟与门外,世家豪族不见有街头跋扈者。彧亲身经历,并不是要奉承吴侯。”孙策知道荀彧说的这些话没有掺假。他趁机问荀彧,“我若使得天下百姓都如文若所见的寿春、曲阿之人,可青史辉煌吗?”荀彧从心底深处不愿意回答孙策这种问话的。“那吴侯也会背上悖乱逆臣之名声。”孙策朗声大笑,“策一人背污名使黎民苍生得救,有何不可!”荀彧起身向孙策致敬,正声道:“彧敬佩吴侯志向,但恕彧不能苟同。”“文若,可还记得夏、商、周乃至秦朝为何而亡?”“夏桀昏庸残暴被商汤取代,商纣王残暴被周武王所灭,周幽王昏庸葬送江山,秦横征暴敛苛政使民不堪而义举。”荀彧回答的声音渐低。“文若说的对。凭何夏、商、周乃至秦之帝王昏聩就丢掉了天下,而灵帝那‘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昏聩不弱于夏桀、周幽者却可以继续传承家业呢?”荀彧不能言。孙策继续说道:“我没有任何看不起宦官等人的意思。我阿娘说过若是衣食无忧生命无虑,何来的自愿腐刑入宫。再则,肉刑这件事应该彻底取消。至于以罪入宫这事儿就更不妥当。我们谁不想自己与品德高尚之人为友,谁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在罪人的环绕中长大呢。偏帝室反其道而行之,你我皆有儿女,你看我说的可对?”荀彧的岳父唐衡在桓帝的时候因罪受腐刑入宫,从小黄门做起。后来与宦官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合谋诛灭了外戚梁冀,得封汝阳侯,开始把持朝政。唐衡上位后贪婪暴虐,荀彧的父亲荀绲畏惧唐衡势力,给荀彧娶了唐衡的女儿。为此事荀彧没少受嘲笑。但唐氏为人大方品德贤淑,二人婚后生育子女、伉俪情深,小日子却过得蛮好的。时间久了,再加上董卓挟持皇帝去长安,那时的内宫宦官基本十不存一了,就无人再提起此事了。荀彧默默地对孙策拱手表示谢意。荀彧沉默良久,不甘心地继续劝说孙策。“吴侯,当今天子并无不妥之处,所以匡扶汉室为汉臣应为之事。”“照文若这么说,商纣王的后代若是品德无暇,岂不是可以与汉室讨还江山了?”“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啊。”荀彧用看顽童耍无赖的眼光看孙策。“虽去千年,但商汤后裔要讨还江山梦想仍在呢。”孙策抚摸手中兵书的封皮,“文若,若是我能使皇室再不出内宦把持朝纲、帝室不再昏聩任由外戚专权,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荀彧被孙策的话勾起好奇心。“吴侯欲取汉室而代之,何来的皇室再不出内宦把持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