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16      字数:5138
  自己做刘表的属吏,太了解刘表这人了。儒家的高才,偏又有犹疑不定的寡恩心性。自己多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但刘表待自己仍是平平淡淡。尚且不如袁公路,还能推荐自己去做豫章郡太守。唉,自己这辈子就浪费在荆州了。如今去江东,趁着孙策征辟人才的机会,或许会谋得……可若是自己就这么光明正大去江东,大侄女在蒯家是不是要为难呢?诸葛玄开始为嫁去蒯家的大侄女忧虑起来了。可是当时嫁去蒯家是最好的选择。蒯祺也是文武全才的好儿郎,要不是自己是刘表的属吏还攀不上这门亲事呢。诸葛玄也知道刘表为自己侄女做媒的心思,是为了他能够在荆州尽快立足。但蒯家的儿郎好,他也就顺水推舟地应了。荆州是五姓的天下,蒯家以蒯良、蒯越为主,蔡家以蔡瑁为主,那蔡家与刘表联姻隐隐成荆州第一世家了,蔡家的长女嫁给了襄阳名士黄承然,次女则是刘表的继室。黄家是以黄祖为首,此人骁勇善战,连百战不饶的孙坚都败在他的计谋下了。要不是黄乘然与黄祖不和,导致黄家分裂,蔡家未必在荆州有如今的局面。王家和庞家略次一些,但是庞家的晚辈却是各个才智出众。诸葛亮过来的时候,诸葛玄正是把荆州的各家关系和利益纠葛,翻来覆地盘算不休的时候。“叔父,你好些了吗?侄儿看过了大兄的信,我们收拾了去投奔大兄吧。”诸葛亮虽是与诸葛玄商量的说法,语气里含有不容置疑、不容否决的坚持。诸葛玄犹豫,“你阿姐都嫁在此处,我们离开了,她俩怎么办?”“叔父,长姊已经有女,她与蒯祺恩爱,亮即刻就去见姐夫,禀明要到大兄处的因由,相信他会理解的。”诸葛玄摇头,“若他不能理解,就是我们愧对你阿姐了。”“叔父,大兄能在江东找到用武之地,若叔父肯去江东,一定能在孙策处谋到更好的位置,蒯家又不是蔡家,蒯良也是明白人,不会只投挂在刘表一棵树上的。”诸葛亮的话明显打动了诸葛玄。他如今病倒,在刘表处已没有任何作用。若是他能够在孙策处谋得……诸葛亮看着叔叔放松了的神色,就继续劝道:“至于嫁去庞家的二姊,庞公更是明白人,断不会为此令山民委屈她的。”“可是你在荆州官学这里的学习……”“叔父,有你这些年的教导,还有张子布等人在曲阿,难道侄儿还愁没有老师?”“你容我再好好想想。”诸葛亮见叔父已经动摇,默默地对叔父行礼退了出来。“福伯,你悄悄收拾东西吧。我去看看阿姐。”福伯高兴地抹去眼角的泪珠,自去与诸葛玄的寡嫂、诸葛亮的继母小章氏分说准备离开荆州之事。隔了两日,诸葛玄见诸葛亮已经安排好出行的事宜,并且与刘表的刺史府里打过了招呼,默认了诸葛亮的举动。对前来送别的同僚也只说是要换个地方调养身体。刘表刺史府的属官们早先都去探望过诸葛玄,知道诸葛玄是不想死在荆州,给两个尚未成人的侄儿增加扶棺椁回乡的麻烦,都心照不宣地奉上程仪,送他们叔侄一行十来人三辆牛辚辚远去。至始至终,诸葛玄没等到刘表的一点儿表示。早春的天气还略略有点儿清凉,路边的嫩绿的青草,在微风中摇曳着纤细的身姿。永远是绿色的南方,树木也由深绿转换成清浅的新绿。农人已经开始在田里耕种,吆喝耕牛的声音,在旷野里伴着在官道上沉默的诸葛玄他们。“叔父,还好吗?”诸葛亮把所有的能垫的被子都垫到了诸葛玄的身下,企图这样能够减缓牛车的颠簸,让叔父不至于太辛苦。诸葛玄忍着五脏六腑的不适,半闭着眼摇摇头。“我都好,你莫要担心。”诸葛亮摸摸叔父的手,微微发凉,就把诸葛玄的双手放进被子里,想想把诸葛玄半抱在怀里,“叔父,你睡一觉吧。睡醒了就可以停下来歇一会儿了。”“好。”诸葛玄就靠在侄子的怀里闭上眼睛,自己要撑着见到诸葛瑾,这旅途的辛苦就要侄儿帮自己多扛着一点儿了。还没有出荆州的地界,后面赶上来一个人多车重的牛车队。领头的人见避到路边的诸葛亮一行,没有直接越过他们往前去,反而停下来问话。“小郎,你们往哪里去?”诸葛均站在第一辆牛车的车辕上正不耐烦让路呢,闻言不高兴地说:“往去处去。”那领头的中年汉子听得诸葛均的回答也不恼,对急得给他道歉的福伯摆摆手。“你莫着急,我不会与小郎计较。我来猜猜,你是诸葛均,现在是要往江东投奔你大兄的。”车厢里的诸葛亮闻言就要露头去看看是什么人,诸葛玄闭着眼睛使劲按住他的手。“孔明,莫急。听他怎么说。”诸葛均见来人喝破他的目的地,大惊之下半张着嘴说不出话来。那汉子的后面转出一位年轻人,一身仆从的打扮,对诸葛均作了一个揖礼。福伯立即认出了此人,跳下牛车的车辕要说话。“小郎莫怪,参军就是喜欢与小儿郎做耍的。前几日的信就是我送去府上的,我们今日就是要回去曲阿的。”诸葛玄推推侄子的手,“你去,让他们先走了。”诸葛亮从牛车里出来,对着说话的二人拜道:“晚生是诸葛亮,家叔病重,不耐颠簸,怕是跟不上你们的速度,拖慢了你们的行程。”当先说话的中年汉子与那送信的人低语了一句,那人转身从车顶棚抽下来一个细竹编织的竹床,递给诸葛亮。“把这个垫到身下,能减轻颠簸,你们最好跟上我们,再往前走俩天遇到流匪,你们这几个人怕是应付不了。若是让你们在路上出了事儿,我们回去也不好与诸葛大人交代。”诸葛亮抱拳谢过,心知此人说的不错。他接过竹床,那俩人也过来帮手,与福伯一起把诸葛玄连被子带人移到竹床上,果然颠簸就小了一些。沿途车船相交,跟着车队事事有人安排妥当,不一日就到了曲阿,扬州刺史暂时的治所、吴侯孙策的所在。第690章 690、武烈皇后36诸葛亮到了曲阿才知道孙策统领的江东, 是如何关心属下的文臣武将。他与往刺史府运货的队伍在离城很远的地方,就遇到骑马飞驰而来的长兄。饶是诸葛亮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 看着长兄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圈。这几年有叔父带着他们好不容易逃出了徐州,却是当日为全家安危抵抗劫匪的长兄始终没有音信。“大兄。”诸葛均先诸葛亮一步飞扑到诸葛瑾的怀里, 呜呜咽咽地哭起来。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刚刚五岁,也是记事的大孩子了, 是大兄在照顾他、教导他, 一直到叔父来接他们,然后一别就是几年音信皆无生死不知。诸葛瑾搂着幼弟潸然泪下, 但他不忘自己还没拜见继母和叔父, 赶紧去牛车前分别行礼,然后在诸葛玄的督促下,与赖着他要骑马的诸葛均一起,往刺史府的属官住地去。老远就看到刺史府的管家在他的小院外站着呢。那管家见到诸葛瑾带着几辆牛车过来,立即上前行礼:“国太得知使君的内眷到了, 就告诉给侯爷, 侯爷令人给使君调换了一个院子, 并命令小的来帮使君搬迁。”诸葛瑾忙谢了再谢, 原他在路上还愁怎么安顿生病的叔父、继母和弟弟们呢。跟着管家去调换的新院子,刺史府安排了女仆刚刚做了细致的清扫。院子里干干净净, 几个屋子也配置了八成新的合适家具,前前后后的三个院子、大大小小的屋子,恰好是最适合他们一家居住的结构。管家带着人帮着诸葛瑾抬箱笼, 待诸葛瑾粗略地安顿好,才对诸葛瑾说:“侯爷吩咐小人一定要转告使君,要是有什么不合适不周全的地方,请使君一定要提出来。侯爷还安排了虞功曹一会儿过来探望。”诸葛瑾到刺史府的时候虽然短,但他也知道虞翻虞的仲翔医术高于普通的郎中,他再三地向官家表达了自己的感谢,才送了管家出门。诸葛亮去厨房,想烧点热水给叔父喝,却见厨下也备着整齐的米、菜、盐、灶具等,看来立时就能开火做饭的。再摸摸灶台上裹着的水瓮还是烫手的,他就一手抱着裹着水瓮竹篓,另一手端着几个碗往叔父的屋子里去。诸葛瑾见他进来,赶紧先接过水瓮放下,转过身对二弟说道:“阿亮,每个人的房间里都备有热水,你可以先去洗漱。”诸葛亮一愣,这与叔父带着自己一家人到荆州差别也太大了,吴侯考虑的太周全太暖心了。“大兄,叔父已经给我取字了,孔明。”诸葛亮认真地对长兄争取自己的成人资格。“好好好,以后称你孔明。这些日子辛苦你了,先去洗漱换了衣裳,再回来说话儿。”诸葛亮看叔父这里有大兄和福伯照顾,施礼后退了出去。诸葛亮收拾好自己,带着诸葛均去继母那里,见继母的屋子里一切都井然有序,跟着继母的仆妇已经安顿好,开始去准备下午餐,问明继母无事后,方带着弟弟往叔父那里去。诸葛亮三岁失母,弟弟那时候未及百日,这些年都是继母照顾自己兄弟姐妹们。在诸葛亮的心里,对生母谭氏是没有任何印象的,记事的时候就是把小谭氏叫做阿娘。及至后来长大了,知道小谭氏不是自己的生母,他和弟弟仍然孝敬小谭氏与亲娘没任何差别。诸葛玄的屋子里,虞翻虞仲翔正在给诸葛玄诊脉。他微微皱着眉头诊了左手又换右手,然后对诸葛瑾说:“诸葛使君,令叔父是郁结在心忧思在脾胃,若是能放宽心思,不靠药物也能自愈的。我现在开一点温补脾胃的药物,先帮着他调理调理身体。”诸葛瑾赶忙准备纸笔,不想虞翻从自己的袖袋里抽出竹纸和绢布裹着的炭笔,刷刷刷就写了方子,然后对诸葛瑾说:“这方子不同用墨书写的,你小心别模糊了。”然后虞翻把炭笔收好,与诸葛玄道:“使君放宽心思,若能早早痊愈,也能帮助诸葛使君到刺史府效力。吴侯去年计有十郡之数,连太守都凑不齐呢,正是缺人的时候。今年再加几郡更不知要点谁去做太守了。”虞翻这一句话就是对诸葛玄最好的良药,诸葛玄疲惫的双眼立即多了神光。诸葛亮立即俯身对虞翻就行大礼,诸葛瑾也再次向虞翻行礼,然后恭敬地送了虞翻出去。虞翻一边往外走一边对诸葛瑾说:“你那兄弟看着很聪明啊。得空你把他带去国太那里吧,国太就是喜欢聪明的少年郎。”诸葛瑾连声应了,略略担忧地说:“我怕孔明的才说尚浅,耽误了国太的心意。”虞翻就说:“吕子明刚刚学全千字文,识字不到两千个,尚还跟着国太读兵书呢。听说吴侯在江都守孝的时候,也常常和周公瑾一起与国太研究兵法的。只要他肯学,不用担心以后在吴侯这里找不到好职位。”诸葛瑾满脸感激:“谢虞功曹提醒,我今日就问问孔明的课业,明日带他去刺史府拜见国太。”虞翻还礼后摆摆手带着自己的仆从走了。一路上他还想着吴国太对诸葛瑾这一家未免太关注太优待了,而侯爷不管诸葛瑾什么能力,就说缺郡守的话,不过看诸葛玄的神情变化,怕是那郡守就是医治他心脾郁结的良药,但愿诸葛玄病愈能担得起一郡之长。诸葛瑾休息一日把家里都安排的差不多了,晚间把准葛亮和诸葛均教到书房考问二人的课业,发现俩个弟弟的学业都没有耽误。他双手握拳郑重地对兄弟俩说道:“叔父就与我们阿翁无二,继母待我们兄弟俩也是亲娘一般。我们兄弟以后好好孝敬叔父、母亲。”诸葛亮和诸葛均立即躬身应答“喏”。长兄为救一家人舍身抗匪,在小兄弟俩的心中有着不同一般兄长的份量。“孔明明日与我去刺史府拜见国太,看看吴侯能不能得空见你,你现在的学识已经可以去刺史府谋个职位了。”诸葛亮听到长兄的认可很开心,诸葛均则兴奋地拉着诸葛瑾问道:“长兄年奉是多少?”诸葛瑾有点儿自豪地说:“五百石。”诸葛亮有点吃惊地瞪大眼睛,诸葛均很开心地咧嘴笑起来。从到荆州以后他们一直很紧张,就是偶尔添件衣服,阿娘都要算计了再算计。诸葛亮比他大一点,知道的事情多一些,就对诸葛瑾解释。“叔父的官奉要养家,还要给阿姐备嫁妆,阿娘日常就得多做计划。”诸葛瑾立即就明白了为什么叔父一行十来个人,行李那么简单,怕是准备这三辆牛车都费了不少心思才筹备到。“大兄,牛车是二位姐夫各送了一辆,后来蒯家又赠送一辆。”诸葛亮似乎看透了诸葛瑾所想,立即给他解惑。诸葛瑾笑着拍拍诸葛亮的肩膀,“孔明,在家里就罢了,出去了有时候看穿了别人心里想的什么最好不要说出。”诸葛亮点头,“大兄我明白。”他早知道任何哪一个人,都会忌惮能看穿自己心思的人。可现在是在家里,在长兄和弟弟面前。第二天诸葛瑾带着诸葛亮去刺史府。进了刺史府,诸葛瑾看着自己的亲弟弟强自镇静的紧张模样,拍拍他肩膀说:“吴国太是很慈祥的人,你当与母亲说话一般就是了。”诸葛亮点点头,攥紧的拳头松了再攥紧,努力掩饰下忐忑紧张。他太想取得吴国太、吴侯的认可,单是大兄一人养家,会让大兄同叔父这些年一样地辛苦的。自己不期待能有五百石,就是有二百石,最好是三百石,也能母亲松快点。对于今天能见到史册在史册上留了浓墨重彩的诸葛亮,吴夫人心里也有点儿小激动。她叫了孙权陪自己一起,美名其曰让他见见同龄的优秀学子,同时给他布置了考题,让他根据诸葛亮的学识看诸葛亮适合什么职位。这时候的诸葛亮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吧,与前几年的孙策相比,会有何不同呢?在吴夫人见诸葛亮的这一天,曹操见到了被五花大绑的吕布。在曹操围攻下邳的这三个月期间,吕布面临外无救兵、内里军心越来越涣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