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4      字数:4849
  使用百两以上银票的,需要出示身份证明。在京畿的普通百姓人家,五口之家,全年的衣食住行,加起来用不了百两银子。而对胆敢造假银票的,大景律法处置之重,甚于官员的贪污、渎职等了。有很多人说,生活在景仁帝和景瑞帝时期的百姓是最幸福。但让大景的学者说,是景武帝、景仁帝奠定了基础,才使得景瑞帝及其后来的帝王,只需按着武帝、仁帝的治国之策去做,就能使大景在西方诸强的环视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第450章 铁血帝王46番外二贾政在王氏和他说要回去吕宋的时候, 就呆住了。“京里不是很好吗?”虽然他每天去兵部打卡很不舒服。“夫君,妾身还是觉得在吕宋过的开心啊。”王氏已经打听到丈夫在兵部过的日子了,在吕宋,有守卫马尼拉的将军照应,还真没什么人去挤兑贾政。贾政想去吕宋的日子, 也是心生向往。在吕宋, 那种受人尊敬的日子,好思念啊。“可是父亲老了。我没能在母亲膝前尽孝……”贾政犹豫。王氏和缓地劝道:“夫君,尽孝论心不论迹。要是父亲知道您在吕宋的军营,比在京城的兵部还更有发展, 他一定会支持您去吕宋。父亲可不是那种没有眼光,只想把儿子拘在眼前的人呢。”“等父亲回来问问再说吧。”没等贾代善从南洋回来,贾政在次子抓周的时候勃然大怒, 小小的孩子,居然一手抓毛笔、一手抓了脂粉盒子。要不是人多,贾政都想把这害自己丢人的儿子扔了。倒是贾赦吩咐张氏好好查验是谁放了脂粉盒子,还把贾政吼了几句。“你到有脸说孩子,你那么大个人, 还被爬床的丫鬟迷得丢了魂。”贾赦把贾政训的脸色泛青,才放了他离开。贾政原对去吕宋尚在犹豫, 这下子只恨不能早早离了荣府,脱离这长兄如父的约束。哼, 父亲在府的时候, 还从来没这么训斥过我呢。被爬床的丫鬟迷得丢了魂的说法, 是源于贾政被那丫鬟哀求动了心,允了那丫鬟不喝避子汤。王氏听了贾政和她交代这话,立即去找张氏商议。妯娌俩一顿嘀咕后,张氏派人问那丫鬟,以后还想不想嫁人了,要是不想嫁人了,就灌绝子汤,以后可以留在二房。王氏看着那爬床的丫鬟就膈应的不得了,倒教张氏好好劝说了她一回。“勋贵人家就是这样的,荣国府已经是很好的了。要是嫁到缮国公府里,你看看那庶出的,每一房都是多少,就差没把院子都填满了。他们兄弟没闹出庶出的来,已经省心了。”王氏就说:“我就想着二老爷那么方正的人,我不给他安排人,他也就那么地了。万没想到那贱婢,竟然趁我生产那日钻了空子。”“你也不好不安排人,管他是谁呢,三两年一换,添置点嫁妆出去就是了。”王氏心里却不认同这话,她娘家是属于清流中那把“慎独”奉为信条的人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等等。而她从来就没想过父母会把她嫁去勋贵人家,不然不会连选秀都直接报了免选的。但对着这样劝说她的嫂子,王氏只笑着说:“好嫂子,我那点子东西是有数的,给三个孩子还不够分呢。哪里有余份,拿去打发这些个贱婢呢。”王氏身家一般,娘家也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她这么说,张氏也理解她舍不得嫁妆的心里。回房以后,王氏就荣国府不允许有庶出的,和贾政掰扯一晚上的圣人言。贾政极其不甘心,又说不过王氏。最后犟起来说道:“你就是妒妇心思。”气得王氏发抖着,盯着问他,“卿大夫一妻一妾,夫君现在是七品的录事,算得上卿大夫嘛?若您现在要纳妾是不是违制了?”“王氏,我只收了个通房,并没有要纳她为妾的。”“夫君莫忘了,就是您想收通房,也得妾身这做主母的安排,怎么能容忍不守规矩去爬床的丫鬟做通房?知道的实情的人,会说那丫鬟钻了你疲累的空子,不知道的难道不指责夫君孝期失度?夫君这录事还怎么做了?留着她在我们院子里,那就是活生生的证据呢。”把贾政说的哑口无言,待要再说几句,却找不出辩解的话来。王氏不依不饶地接着慢慢和他掰扯。“夫君不够纳妾的资格,又想允她生养儿女。婢生子女比庶出的又差了很多,日后结亲的时候,夫君可有想过去找什么人家结亲吗?”王氏等了一会儿,没等到贾政的话。“夫君,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国公府出生的婢生子女,我们又不像大嫂的娘家一样,能把孩子与勋贵结亲。往清流人家看吧,谁家会看上婢生子女。”“放到你的名下不就可以了。”贾政顺嘴接话。王氏觉得那丫鬟是不能留了,这才一年的功夫,就念翻了贾政。自己自知年轻的时候就是容貌平平的人,如今往四十岁去数了,更是人老珠黄。心里恼怒,脸色却不变。“夫君是要结亲还是结仇呢?把婢生子女冒充嫡出的,弄到人家去衙门告诉骗婚,御史能放过老爷不弹劾吗?那不仅会影响夫君的仕途,还会影响珠哥儿。这丫鬟的心思太歹毒,可不能留了。”涉及到仕途,贾赦想着自己好容易得的七品录军,就不肯轻易地丢弃了。因此为着一个避子汤,贾政与妻子掰扯了一晚上,不仅没掰扯赢,还被妻子拿住话,第二日就把那丫鬟打发去庄子上,嫁与了庄户人家。而后避子汤三个字就成了贾政不能入耳的了。等到贾瑛出嫁以后,贾政也得老父亲的许可,让他返回吕宋。贾赦在兵部为他谋划了一番,在他回去马尼拉的时候,守孝一年居然没耽误他的晋升,小小地升了半级,成为从六品。这半级的升迁,让贾政心花怒放,没等出正月,就带着妻子、次子贾玑启程去了吕宋。一走就是十五年。再回来的时候,却是老父亲贾代善的八十大寿了。贾玑这孩子,要叫贾政来说,是比贾珠还聪明的,教什么会什么。唯独有一点不好,就喜欢与漂亮丫鬟玩。有一回儿还被他逮到贾玑纠缠丫鬟,要尝丫鬟嘴上胭脂的味道。贾政可不会惯着他这坏毛病,一顿竹条子抽下去,打得他三天下不来地。然后把照顾他的丫鬟都调走了,换成二个婆子不说,还从当地土人那里买了二个的小厮,日日陪着他。从此后贾玑是再没犯过那毛病了。至于不好好背书的事儿,王氏的戒尺可不是摆着好看的。他们在吕宋住的就是极其普通二进院子,家里的仆人也是有数的那么十来个。夫妻俩看着小儿子一个,从他六岁去书院读书,贾政闲下来的时光就都花在他身上了。在他们从吕宋回来的之前,贾玑已经考取了秀才功名。贾代善的八十大寿,但凡与荣国府沾亲带故的都到了。退位多年的老圣人、才退位的圣人都赐予老国公寿礼。登基未久的新帝王徒亘和皇后贾瑛也赐了寿礼恭贺,还特派了太子到荣国府祝寿。热热闹闹的三天寿宴后,史家兄弟来找贾赦、贾政。保龄候早已经过世,爵位传到史家次子史鼐身上,保龄候遗下一个孤女史湘云,这些年也在二位叔父婶娘的照养下,平平安安地长大了。史鼐开门见山地说:“大哥的孤女,我们兄弟是当亲女养着的。人品、性格、相貌等等,我们自家不做夸口,这几日来府上,你们也都是见过的。可到底是襁褓间失去了父母,我们也怕她嫁去别人家受了委屈。就想着在老亲中为她寻个合适的婚事。”贾赦立即想到他们兄弟是看中了二房的次子,就问贾政。“二弟,这婚事你看怎么样?”贾政想想,以自己的正六品官,是难给次子定到更好的人家,但是这几日来给父亲祝寿的人家,不知有多少问及自家次子的婚事呢,就这么草率定了?他推诿道:“大哥,这择儿媳妇还是问问你弟妹才好,总是要在内院与她日日相伴的。”贾政说的也在理。可等史家兄弟一走,贾赦就翻脸了。“老二,你别觉得与史家结亲委屈了你儿子。这几天寿宴想与你结亲的人家,那冲着的人都不是你,是冲着太子来的。不过你可要看好了,瑚哥儿的岳父是就要致仕了的,珠哥儿的岳家是国子监的祭酒,琏儿的岳家也就是四品的郎中。你再看看太后的娘家,太后的兄弟选择的结亲人家,是不是都是四品、五品的官宦人家?”贾政想了一会儿才说:“大哥,那史家姑娘无父无母的,也太命硬了。”“嘁,咱们府是刀头舔血杀出来的勋贵人家,满府的煞气,要是不命硬一点儿,受得住吗?前保龄侯那是战场旧伤,不然现在比你结实呐。得啦,你回去问问弟妹,这亲事成不成的,你们自己拿主意。”王氏对史湘云开朗大方的性格倒是挺喜欢的。贾政见妻子对这亲事认可了,自也就没话了。王氏把定了史湘云的事情讲给贾玑。贾玑憋了一会儿说:“母亲,姑姑家的表妹很出色的。”王氏笑了,“你倒是好眼光的。可你姑姑家的表妹是没可能的。一则你姑父是户部尚书的,我们与人家门不当户不对的。二则你姑姑的女儿不会嫁回荣国府的,骨血倒流不利子嗣的。”“母亲,怎么就门不当户不对?我们是国公府、还是承恩公府啊。”“傻儿子,你祖父已经是八十岁了,你说我们还能在荣国府住几年?过几年搬出去,我们就是六品小官的门第,能高攀了尚书府吗?”贾玑沉默半晌,“随母亲吧。”贾玑在出了祖父的孝期后,秋闱顺利,隔年春闱却折戟。能在弱冠之龄,顺利得了举人的功名,让贾政甚为开怀。他把次子交给已经做了翰林学士的长子督促功课,自己督促长孙的功课。贾赦这一代致仕以后,贾瑚从胡家手里接了京营一半的指挥权。京营另一半原在牛家的指挥权,早已经在镇国公的后裔和理国公柳家后裔间,流转了几次了。大景朝的日子安稳祥和。贾家二房平淡温馨,贾政在为父亲守完孝之后,毫不犹豫地搬出了荣国府。从此他们这一房是嫡脉旁支了。第451章 铁血帝王47番外三林海在皇太孙降生前,进京做了户部侍郎。他与贾敏曾于小时候见过几面, 沾不上青梅竹马的边, 但也不同与别家的盲婚哑嫁。父亲文定侯过世以后, 时为圣人心腹的荣国公贾代善出面,帮他们孤儿寡母处理了好多杂事,令他们母子感念在心。和母亲一道扶灵回南之后,他就埋头苦读。因为考试内容增加了格物、数术等内容,这样的变化, 使得他在春闱的会试, 最后成绩只是三十多名的。看了榜单的一瞬间,他对自己的前程感到有些迷惘。别人可以对中了贡士就感到惊喜非常。他心里可是明白,没了父亲做后台支撑,凭他一个小小的二甲进士, 不知道要熬上多少年,才能有上朝的资格。要是运气不好, 或许一辈子都可能在五品以下蹉跎了。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殿试以后。殿试上的策论, 林海自觉卯足了力气, 花尽了心思,应该写的很不错。出了太和殿, 想着自己的最终名次或许能够更好一点儿, 为了以后的前程,他打定主意要好好准备庶吉士的考试。可他才回了府, 宫里的内侍跟着就来宣旨, 赐婚!给自己和荣国府的姑娘赐婚。他简直懵了, 母亲打赏了内侍,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荣国公是古道热肠的人,有谋算、有能力。末了还让我们有过不去的时候,去找荣国公求助。再没想到他舍得耗费和圣人的情谊,去请旨赐婚的。儿子,以后可要好好待贾家姑娘。”琼林宴后,他跟着岳父、大舅兄到荣国府,见到了一别多年的贾敏。她领着丫鬟,打着荣国公夫人的旗号,到荣禧堂来送解酒汤。在听到小厮进来禀报的那一瞬间,那心如擂鼓的感觉,还有指尖残留的触觉,多少年了,一直保存早记忆深处。犹如贾敏将自己那身探花郎的礼服,和着她的绣满腊梅花的裙子、玉带,深深地藏在那个樟木箱子里。等贾敏到了婚龄,他兴高采烈地迎娶佳人。大舅兄那些握着拳头的警告,二舅兄那些碎碎念叨的要对敏儿,在他看来都是废话——自己怎么可能对敏儿不好呢!往后的日子,自己和母亲恍若过在梦里。敏儿对自己温柔体贴,夫妻诗文唱和琴瑟相和。敏儿对母亲乖巧孝顺,管家理事不用母亲操一点点的心思。自己靠着岳父得了探花,做了编修,更要好好努力,方对得起岳父,对得起父亲的余荫,对得起圣人。才能有朝一日恢复了父祖在朝堂上的荣光。长子很快降临,庶子也随后落地,几代单传的林家连得两子,喜得母亲日日去祖宗跟前烧香。当年离开京城的时候,自己和母亲扶着父亲的灵柩,惶惶然凄凄切切回去老家给父亲落葬。再次离开京城,先搀扶母亲登车,再搀扶妻子登车,母亲所有的关心都落在妻子肚子上。那还有一个林家的后辈,几个月以后就要降临了。幸福的喜悦,充溢了外放、返乡祭扫的每一刻。翰林院,御史台,外放,母亲辞世,守孝,起复……从姑苏的举子到两淮巡盐御史,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到了户部侍郎,可以堂皇地走上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