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4      字数:5225
  “就怕皇后娘娘会多心。”张氏有点担忧。“不会的。瑛儿的嫁妆多,以后也是分给她孙子,对她也不是坏事。皇后大度着呢。”贾赦满不在乎。张氏看公公和丈夫都这样的态度,遂把这头搁开。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和女儿说。“瑛儿,”张氏揽着女儿非常舍不得,从小小的一团养成如今的这番模样,得知公公和丈夫要筹谋那太子妃之位,她不知道暗地里哭了多少场。最后还是二哥点醒了自己。“荣国府执掌军权多年,现在已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再不思谋抽身退出,可就要逼着皇家出手了。但要是把军权赤/裸裸地往上一交,那无疑等着别人踩到自己脑顶上。瑛儿做了太子妃,只要得了嫡皇子,依皇家的做法,会很快会立太孙。那任何人看着太孙,也不敢欺辱荣国府。也就是交了军权,到太孙立住这段时间艰难罢了。有张家在,荣国府也好、太孙也好,都不会太为难的。你切记听恩侯的,莫要让他为难。”“瑛儿,皇家与别个不同。你看母亲这院子里,来来去去的一直有那么几个通房,但都没允她们生育。可在你之前进宫的那两位良媛,已经都有了身孕。你不可妒忌,凡事只和皇后娘娘学,跟进了皇后娘娘。”贾瑛点头,哥哥早和她说过了,她也知道太子喜欢她什么。“母亲放心。女儿不会妒忌的。她们就是官家出身,有良媛的册封,也仍旧是妾。女儿凡事只和皇后娘娘学。”张氏得了女儿的保证,虽是放心不下,也只能在太子亲迎的时候,含泪送女儿上了轿撵。太子亲迎,是给了荣国府和太子妃莫大的脸面。而让张氏最终能放下心的,却是正月里太子妃就传出了喜讯。荣国府一娶一嫁,纷纷扰扰忙到了冬月,才算是消停了。贾赦贾赦看着老父亲花白的头发,人明显衰老了。咬咬牙还是把贾代善不在京城的这一年多的事情,事无巨细做了汇报。“这第一件事儿,儿子必须得和您说,王氏生的那孩子,玑哥儿落草的时候,嘴里衔了一块玉。”贾代善立即就坐直了。“什么玉?”贾赦细细描述那玉的外观形状,然后又把自己夫妻的处置法子说了。贾代善点头,认可贾赦对那玉的处理。“恩侯,以后那玉就当没这回事儿。就是皇家,衔玉而生也未必是好事儿。幸好他是二房的嫡次子。”“父亲,最离奇的是,这孩子抓周的时候,居然一手抓笔,一手抓了脂粉盒子。事后,居然查不出那脂粉盒子是怎么上了抓周案子的。幸好也没请什么人大办。”贾代善不以为意,“抓周就是个意思,难道抓了印信就当官了?!这事儿不用理会了。”说完小孩子的事儿,贾赦开始汇报关于贾政那部分的。“父亲,二弟在兵部与人格格不入,儿子实在为难。”贾赦挑挑捡捡把贾政在兵部出的一些个匪夷所思的事情说了。最后所有的郁闷,都化作一声长叹。“父亲,老二在家都能被丫鬟算计了,事后还舍不得打发了丫鬟。您看怎么好?”“他是个心里没数的,你就得给他拿主意。”贾代善推给贾赦。“父亲,他不是我儿子,是我弟弟。”贾赦不肯接手,贾政只比自己小两岁好不好。“为父一天老过一天了,长兄如父,以后这家里,人人都归你管。你是老大,得帮着为父承担了。”贾代善是真的觉得累了,陪太上皇走了一年多,人累,心更累。贾赦看看父亲苍老的疲态,只好不甘不愿地接过来。“父亲说归儿子管,儿子勉为其难吧。王氏知道二弟在兵部不顺利,找了张氏过话,要和二弟回去吕宋。”贾代善有点舍不得,“吕宋也太远了一点儿。何况二房那俩孩子也快到婚嫁年龄了。”“弟妹说把珠哥儿、瑗姐儿留京。珠哥儿今年秋闱失利,三年后得再考,继续过去外祖家读书就好了。珠哥儿、瑗姐儿的婚事,她要托给张氏的帮忙相看。”贾代善犹豫了一会儿,“算啦,那就让他回去吕宋去吧。你在兵部也不容易。”贾赦起复后仍是兵部侍郎,但他手里没有军权,总不如以前的实权将军来的自在。且女儿成了太子妃,他时时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地行事了。“父亲,还有一事,圣人说考虑明年将妹夫调回京,应该是去户部做侍郎。”“好。”贾代善来了精神。“如此大善。你妹婿回京,也可解解你在兵部的尴尬。圣人这是要西征了。”贾赦很佩服父亲的敏锐。“圣人是有西征的意向。”贾代善叹道:“为父这次陪圣人巡视南洋疆域,海疆目前还是安稳的。能不能守得住,就看咱们大景的船和炮,是不是能够一直占上风了。西边的鞑靼,始终贼心不死,若圣人要西征,目的应该就是鞑靼的王室。”贾赦点头。“为父老矣,在西北与鞑靼打了几十年,可惜最后不能看到他们的王室被圣人踏平了。恩侯,你一定要跟着圣人去西征,带着瑚儿一块去建功立业。”太子顺利接回了太上皇,耐心也练得更上了一层楼。大婚后夫妻琴瑟和鸣,让太上皇、圣人都放下了心。更欣慰的是太子在取得了听政的资格后,开始沿着圣人早年学理朝政之路,飞速地向前奔跑。慈宁宫里,太上看着帝王之威日盛的儿子,再看看那大胆的西征计划,感到整个计划充斥了狂妄之气。“明允,你这是要打到鞑靼的王室吗?”圣人点头。“父皇,长泰已经能处理朝政了。京师里还有您坐镇,儿子正不惑之年,目前是最好的亲征时候。”“可你从来没带过兵啊。”圣人笑,“所以儿子做了这样的计划。父皇,现在大景国力强盛,儿子用火炮开路,一点点向西推进。占一块,就建一座城,就移一城百姓居住,把西北的防线也就向外移一层。这一条线,以后就是大景的陆地的边线了。不然十年八年的,就得和鞑靼打一场。还不如就利用这次,把他们再往西赶赶,赶去那边海里。”“你要像在扶桑那样做?”“是。”太上看着儿子坚定的目光,想想儿子说的确实也有道理。“十年啊,太久了一些啊。不知道父皇能不能……”圣人舍不得儿子走这么久。“要是顺利的话,应该不会这么久的。父皇,儿子想过,要打下这些地方应该不算太难,但是打下来后,如何让这些地方变成大景的一部分,就要多花点时间了。前面储备的官员,要是能够跟得上移民的脚步,民政顺利,儿子向西推进的速度就能加快。儿子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巩固了所占之地。牛家和胡家在军中正是崛起的时候,柳家和侯家守着北边。演武堂二十多年也培养了不少将官,若朝中的将军久不征战,儿子怕他们被养废了。”“那你的那个什么铁路,就要往西北修了?”“是,辽东就先修到目前那程度,西北需要的军粮、军械,用蒸汽机车运送起来更快。”“王嫔的哥哥可用吗?”“可。儿子要把所有的将官,都在西面轮用一遍,筛选筛选,确定那些是可以留给长泰的。”“也好,你打定主意就去做吧。不过父皇还是希望等太孙降生了再西征。”圣人同意,晚半年出征,影响不大。第449章 铁血帝王45番外一铁血帝王45番外一在大景的正史和野史里, 景仁帝都占据了非常多的篇幅。大景后世的史学家, 从文治武功方面,在纵横上下几千年的千位帝王里,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景仁帝在位三十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他改变了大景百姓官员的思想, 改变了大景的社会风气, 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文治上, 大景的幼童, 人人都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 百姓得到免费的医疗,只要勤谨,非常容易获得衣食富足的生活。在开疆辟土方面,他不仅超过他的父皇武宗, 也超过了建立大景朝的太/祖,将版图扩大了几倍。也有西方的历史学家, 抨击他是残忍的杀人魔王。证据是比照大景武帝时期的版图。仁帝在继位以后, 疯狂向外扩展的二十多年里,吞并了大景周围多个国家的同时,也灭绝了了那些国土上生存的民众。这样的言论, 除了引起史学界的各种争论, 引发西方的殖民史是不是包含土著的血腥, 也没有拉低了景仁帝在帝王历史上的地位。反而是抨击景仁帝是杀人魔王的史学家, 受到景仁帝的狂热粉丝, 给他们寄刀片、寄子弹头的威胁。景仁帝不仅自己在历史上站了重要位置,与景仁帝并肩的还有他的皇后,承继他的帝位的嫡长子徒亘、怡亲王徒旦和辅亲王徒丞、帝后所出的嫡公主金珠。这位嫡出公主在景仁帝夫妻的娇纵下,将大景的女子地位,提到了与唐朝差不多的位置。女孩子不仅仅可以在五岁的时候,就与男子一样去学堂读书。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她居然讨得了太上皇和圣人的恩旨,带领一大帮同龄的女子,与男子同堂参加科举。从县试开始,到会试,最后还真的有女子,凭借自身的才学中了进士。有熟知历史的饱学之士,会指着正史的记载,与人分说女子与男子一同读书,分明是在景仁帝登基以前就有的政策。可这样有凭有据的话,是没什么人愿意去相信的。那些通过科举而得官位的女子,很少能去做下面县郡的主官。开始的时候,多数都是在皇家科学院、皇家医学院、皇家图书馆等处,得到一个辅助的小官职位。慢慢地,在六部的低阶官员处,就常常能见到她们的身影了。乃至到了后来,参与科举的女子越来越多,甚至凭借卷面考试成绩,能在县试胜过男子,在秋闱与男子不分轩轾。这引来了朝廷内外、上下更多的反对抵制声浪,在朝的官员,开始排斥已经出仕的女官。这位金珠公主在已经逊位的太上皇、景仁帝、还有她已经登基为圣人的嫡兄景瑞帝处,说话颇有份量。她在同胞兄长景瑞帝、怡亲王和辅亲王的帮助下,领着才华出众的女子们,在文华殿与反对女子出仕的社会各界代表辩论了一个月,终于全面地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有皇家三代帝王的支持,大景内阁推出了女官在六部都必须要占有一定比例的政策,否则主官的考核直接判为良或下。而在格物、数理的科学院考试中,录取学生全凭考试成绩,从而在科学界出来一大批女性学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景殷实家庭出身的女子,就在皇后的支持下,在公主和上层贵女的带领下,开始走出家门,不再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信条,在大景的各个领域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帝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仁帝不仅把金珠公主娇纵的出格,他也给大景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变化。比如帝王不再举行三年一次的选秀,内侍的补充,不再采买幼童阉割的方式。愿意进宫服侍帝王的内侍,也都是在15岁以后凭借文化课考核、能力考核,择优录用。普通的内侍无须净身,与皇家签定保密的服务条约,就可以进入皇室工作。但是进入一些特别的、重要的位置,就需要净身,而且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获得资格的。圣人的一后二妃制度,也从景仁帝开始建立了。亲王尚有一侧妃,郡王以下则无享受朝廷诰命的侧妃。以宗室成员为开始,从皇室取消对庶出子女的补贴后,各府开始少有生育庶出的子女。然后跟着受到影响的是勋贵们,这些欠了朝廷银两的勋贵,为了保住自家的爵位、保住官职等等,为了还债,不得不减少纳妾数目、限制生育庶出子女,以减少生活开支用度。而科举出身的清流士大夫们,做到三品官以上,可以按旧制一妻一妾。但这些人中,很多被清流推崇的天理人欲等框住,想标榜自己在修身齐家方面不逊与人,想在仕途上求得更好的发展,就得把这些深层**埋起来。至于那些出身微末或者是家世低微的低阶官员,与国未有寸功可立,纳妾就属于僭越逾制了。修身尚且做不到,还指望这些品性不佳的人能够治国平天下?为了仕途,官员纳妾的少见了,随之而来的,就难见到谁家有庶出的子女。也只有商户人家,才会有庶出的子女出生。但是绝对没人敢冠以妾室名头、以姨娘称呼那些生了庶出子女的女子。原因是违反了大景律。轻者会被官府以蔑视律法惩罚,重者会被按上僭越逾制的罪名抄家灭族。在大景的律法里,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条款,成为了各地宗族族法的紧箍咒。比如族法无权剥夺族人性命,不可私刑族人,族长族老无权买卖族人。对拐卖,更是有买主与卖者同罪的处罚。还有就是父母不能虐待儿女,一旦被官府判定了虐待,父母将被剥夺监护权,儿女将被带走,交与皇家下属的慈幼院抚养。父母认罪态度良好的,每月可探视儿女一次。常有人以路无饥馑、夜不闭户,来评价一个时代是否为盛世、亦作为盛世的赞誉之词。但大景在三代帝王的努力下,确实做到了路无饥馑之人。而京师也在景仁帝西征大捷之后,取消了宵禁。京师的犯罪案件,也没有因为取消了宵禁而增加。几年以后,大景的很多地方陆续取消了宵禁。在景仁帝禅位的那一年,大景的蒸汽机车已经把各个省城连接起来。南北通途,东西贯穿,一日千里,不再是神话中的存在。考据大景发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则最感兴趣的就是大景的货币。代表是一文钱、二文钱的纸币,这些纸币每年都有一定的数额投入市面,而且制作的越来越精美,成本始终在二文钱以上。不声不响地就替代了民众习惯用的铜钱、也淘汰了使用不便的铁钱。大景还有一种银元,是铸造冲压出来的。一元的银币上是大景的国花牡丹,半元的是菊花,一角的梅花,三种图案从推出就不曾改变过。含银量始终是一两足银,半两足银,和十分之一的足银。无论怎么磨损,随时可以去大景的各级户房,免费以旧换新,置换等值银币。但是如果把银币绞断了,就需要交火耗了。至于面额更大的银票,则由大景的户部,根据上一年的税收印制。常见面额是十两、二十两、五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