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3      字数:4939
  缺人, 哪里都缺人,现在缺人最厉害的是辽东了。相比六部九卿的那些朝臣, 圣人有事情愿意来找太上商量。太上是完全从朝廷的利益出发, 虽然有些时候未免过于求稳了一些,就有点儿裹步不前的味道。但朝臣们可都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圣人喜欢先和太上论辩,辨赢了太上, 在朝臣那儿就能够百分百通过。辩论不赢的, 拿去和朝臣讨论,十之**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圣人在心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太上对政事的把握度、对朝臣心里的揣度、分析,这些自己还差的太多、太远。虽太上禅位的干脆, 自己要统筹兼顾好所有的事情, 还有得磨啊。而太上对父子间这样的讨论政事的模式, 也是非常地满意。“父皇,辽东那里得有人去军屯。燕地幅员广阔, 虽天气在冬季里会略寒冷,但京畿之地的百姓移居过去, 会比较容易适应的。”圣人坚持且指出辽东的关键点。“明允, 各家所有的那些奴仆, 都是有身契的人,你这样是要夺人家产呢。”太上直接把儿子的非分之想摁死。“父皇……”圣人叫的这声父皇,好悬没把太上激得跳起来。“好好说话,你几十岁了?小乳猪都不像你这么说话了。”圣人一边抹扯着自己的双臂,一边啼笑皆非地笑嗔太子。“父皇,您帮儿子想想法子呗。镇国公好容易把辽东收回来,那些炮弹都是银子啊。”圣人说的痛心疾首,“那是把将来属于小乳猪的私库银花了,才做出来的□□啊。要是就那么闲置了,大军撤回来,就赔本了。怎么也得有人去军屯,过个三年五年的,燕地就养熟了。”“那你为什么不留高句丽的人耕种?”“父皇,那些人怎么能留在那里啊。要是将来小乳猪的孙子稍微弱一点,到那时候您不在了,不又给他们死灰复燃了。”太上想想——小乳猪的孙子执政的时候?嗯,自己确实是活不到那么久的。“明允啊,你的步子太快了。要不先把西北的百姓,先移过去一部分,好不好?辽东比西北还好一些的,会有人愿意去的。”圣人思忖了片刻,才慢慢地和太上说道:“父皇,从西北移也是条可行之路。但西北这些年因为战乱,本来就减少了不少人口,就算能移动,最多也不过是百十万。再多,西北就要空虚了。要是各家都不肯放奴,那就只好从北直隶移佃户过去了。”圣人说着,嘴角略歪歪,露出一点儿笑意,可这笑,圣人看着怎么都像是坏笑。“朕想把辽东那儿的土地,上等田分一半与这次出征的将士。中等田和下等田,都按照荒地处置。相信北直隶的佃户,都会争着迁徙去辽东燕地耕种的。那些拥有农庄的北直隶官宦人家,他们就只得让自己奴仆去耕种了。要是他们敢抛荒了土地,朕就可以按律法,将这些土地收归朝廷了。父皇,您看这样可行吗?”太上心想,这样变通一下,就不存在谋夺官宦富人的财产,不怕朝臣提出反对意见了。当然可行的了。不过自己这儿子,似乎变坏了呀!如太上所想的那样,当圣人在大朝会上提出移民去充实辽东、要朝臣放出各家适龄的仆从,去燕地耕作的时候。朝臣反对的声浪,几乎淹没了圣人。圣人等所有人都发泄的差不多了,才淡漠地扫视一遍阶下态度激昂的群臣,缓缓说道:“那依众卿之见,是要大景放弃镇国公打下的这片土地了?”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开口接圣人的这问话。让圣人放弃那么大片的土地,先不说会被圣人唾哕,让自己的仕途再难寸进,就是在史书上,也一定会留下千载骂名的。在众臣的沉默中,圣人又缓缓地问道:“既然非得迁徙百姓过去,众爱卿就好好想想,该迁徙哪里的百姓,要迁徙多少。出了正月,辽东就要筹备春耕了。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朕亟待众爱卿解决此事的奏折,好早日做出决断来。”太和殿里,只有微不可闻的呼吸音。圣人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朝臣说话,他眼光所到之处,不论是宗室有爵位的、还是武将勋贵、抑或是科举上来的清流官员,都微微低头垂目,回避与他相视。哼!圣人示意旺财,旺财立即福至心灵地尖叫一声。“退朝!”于是圣人站起来,施施然地走了,六部九卿这些重臣,互相间对对眼神儿,追随圣人往文渊阁去。郝尚书一边走,一边不禁就香气张太傅,羡慕起去了东洋的老太傅来。太上执政那些年,虽然武断了一点儿,可是做事情,总是在朝臣的意料之中啊。那像如今的圣人,每每让人扑捉不到他到底想做什么!唉,愁人啊!本来在圣人登基前,看着哪儿哪儿都好好的太子,怎么登基后就这么让人伤脑筋呢?更愁的是接替了张太傅户部摊子的李尚书。从哪里移民,移过去多少,他必须要先有个章程,在春耕前就要把人安排好,不然明年的税收可能会被影响的。同样发愁的还有贾代善,自家的仆从是不少,除了跟着长子去了辽东的,剩下这些,跑个腿传个话是伶俐人,让他们去种田去军屯,也不是那块材料啊。等会儿圣人要是点名文自己,要自己带头可怎么办。哎呦,老天哎,赶紧给老贾出个主意吧。果然,内阁的阁臣将北方各省的情况讨论一遍后,提出与太上一样的想法,先移西北之民。讨论接过也如圣人所想,最多也就能迁徙了百十万人。尽管这样,圣人还态度积极地同内阁阁臣商议,可能迁移的郡县人口比例。把人均所占耕地少、土地贫瘠,做为迁徙的首选条件。有了前几次往南洋、东洋迁移百姓的成例在,君臣拿着户部才厘定的黄册,在午膳前就一起划定了能移的民众。然后,圣人留了所有人一起用午膳。到了年根底了,圣人又特意吩咐了好好准备,这午膳是很丰盛了。可吃的人却觉得味同嚼蜡,人人都被移民的事情,堵的没什么胃口的。百十万人对于辽东那空置的广袤原野,不说是沧海一粟,可也没好到哪儿去的。肯定还得移民填充燕地啊。迁徙哪里的人呢?众臣一边吃饭一边想。要各家的仆从去辽东军屯,先别说拥有仆从的人家肯不肯,就是让那些人过去了,他们也顶不了农夫种地,更顶不了士卒戍边啊。郝尚书一旦想明白了这节,就开始想圣人到底是要移哪里的人。唉,首辅啊,圣人虽然没说以后要谁来接太傅的首辅职位。可从圣人这一年的做事手法来看,这首辅的职位,郝尚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孜孜以求了。待众臣都用罢午膳,圣人领头从用餐的偏殿回到议事的主殿,吩咐旺财给所有朝臣上茶。“辽东之地不能空置,各家的仆从爱卿们又不想放出去。朕只好在北直隶各府各县,公开招募愿意去垦荒的农人了。郝尚书,你看这样可好?”“好啊。”郝尚书下意识地就应了一声。自愿去辽东垦荒,比官府强制迁徙会省了好多事情的。“朕打算把辽东的上等田地一半分封给这次出征的将士,一半归朝廷所有。荣国公,李尚书,你们看可好?”“好。”出征的将士得了分封,贾代善当然高兴了。户部李尚书也高兴啊,这一半的上等田地,朝廷又会增加岁入了。“既然你们都没异议,那就这么办吧。翰林学士拟旨,将招募百姓去辽东垦荒的事情,即日发去北直隶各府各县。所有愿意去垦荒的百姓,每人可分得十亩中等以下的田地,头三年只收半成的赋税。连续耕种五年,土地按律法归个人所有。租赁朝廷的上等田,仍旧是收一成赋税。”没有阁臣提出反对,甚至担心圣人招不到足够的百姓。等圣人用了玉玺之后,工部郭尚书才问,“圣人,这农具可得按多少预备啊?”“工部的匠人,正月只休息五天可好?十五之前这些日子上工的人,工钱按双倍计发。农具生产的越多越好。”工部郭尚书点头,表示自己会安排好农具生产的事情。此事就当场决定了,由圣人下旨、内阁发文,当日就飞向了北直隶的各府各县。圣人欢喜,阁臣也卸掉压力。出了文渊阁,这些重臣就把脸放下来了,当谁看不明白吗——圣人你是要抽走佃户哎!第428章 铁血帝王24年初二的一大早, 贾代善就喜滋滋地到了慈宁宫,来和太上显摆:他在大年初一得了一个孙女, 是次子的嫡女。他不住口地夸赞自己的孙女,生的怎么怎么好。贾代善的话, 勾得太上心痒痒的。太上想说等到秋天的时候,自己也会再得一个嫡孙女。可一想皇后妊娠还不到三个月, 就把话咽回了肚子里。但太上很高兴在大过年的时候,听到添丁进口的消息。他打发梁九去给皇后传讯, 让皇后收拾了一些应时的赏赐给了荣国府。徒亘很高兴地从母后那儿,讨要到去荣国府的机会。他不仅自己跟着梁九出宫, 还带上了徒旦, 去荣国府看新出生的女婴。正在家里接待女儿回门的史氏, 被宫里突然来的颁赏弄得措手不及。她手忙脚乱地指挥家人接了皇后的赏赐,却发现同来荣国府的, 还有太子和四皇子。哎呦呦,这俩小祖宗怎么就这么来了啊!这要是出了什么事儿,可是要了荣国府一府的人命了。看见太子哥俩,才从太上那里回来的贾代善, 也被吓了一跳。他拽了梁九就问:“你怎么把太子和四皇子带出来了?”梁九也不想带啊,但是皇后吩咐了, 圣人点头了, 他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照实回答:“太子和四皇子想看看国公爷才出生的孙女。”贾代善有点后悔刚才进宫的显摆了。他吩咐贾瑚, 带了太子和四皇子去二房。想想觉得不妥当, 又让人去叫大房张氏过去, 让她看着贾瑚等一行人。贾代善对陪着女儿贾敏回门的林海说道:“瑚儿是太子的伴读,太子这年龄正是对宫外的事情好奇的时候。也怪我去和太上多嘴了。”林海笑笑说道:“岳父何必懊丧呢,听说太子除了荣国府,也没去过别的府邸。只要每次过来都平平安安地回去,就是好事情。”贾代善觉得女婿说的在点子上,翁婿俩的聊天还是挺投机的。贾敏携夫带子回娘家。她从出嫁以后诸事顺心,又与夫婿琴瑟相和感情甚笃,整个人从里到外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她才过去看了二房的嫡女,回来就坐在贾母的房里,和母亲聊自己那刚刚满了百日的儿子。听说皇后派人了二房才出生的侄女儿赏赐,贾敏自然而然顺口赞道:“我这侄女还真的是个好命格,出生在大年初一呢。”要是没有太子对大房贾瑛的青睐,史氏会很认同这点的。可太子对贾瑛的那点儿垂青,贾代善是严令她、还有张氏院子里的任何人,都不许提一个字的。“为夫是兵部尚书,领着京营的实权。要是从荣国府传出与太子有点儿什么,太上和圣人会怀疑荣国府觊觎皇位的。”见自己的话,吓住了史氏,贾代善才继续给她分析。“太子妃的身份要高过太子良娣等人。你数数满朝文武,除了那几个异姓王,还没谁的孙女,比我贾代善的嫡长孙女儿身份高。太上和圣人是不可能一边选了异姓王的孙女做太子妃,一边要我孙女做良娣等妾侍的。”贾代善怕史氏想不明白,掰开揉碎了和史氏讲。“就是出身异姓王的太子妃,对上咱们的瑛儿也要少几分底气的。因为为夫的兵权、还有赦儿是圣人的伴读,如今他又在辽东又立了功勋。太上和圣人要是不想太子的后宫,出现妻妾争锋内帷不睦的局面,咱们的瑛儿要么是不进宫,要么是进宫做太子妃。可要是府里现在传出什么不恰当的话,最后万一太上和圣人最后没选瑛儿做太子妃,孩子以后就不好再选人家了。”自家的嫡长孙女儿,不进宫也能联姻到一个好人家的。所以即便是对着女儿,史氏也没说出一句太子过荣国府来玩的话。张氏本来想带孩子回娘家的,但是次子有些着凉了,她就派人送信回去说明情况,说是过几天再回。没想到太子和四皇子登门,要看二房才出生的小女婴。她只好听从荣国公的吩咐,从东院到西院,把几个孩子领到二房的院子,自己去妯娌的月子房里,把事情与王氏说了。王氏笑,“嫂子把你侄女儿抱去,给太子和四皇子看看也没啥的。”太子和四皇子围着小女婴看了好一会儿,最后太子点点头,“以后会很漂亮的。”四皇子就说:“好丑啊,这么红,比弟弟丑多了。”太子就把才出生的孩子越红,以后会越白的道理讲给弟弟听。张氏看太子说的头头是道,也笑着点头,把孩子交给奶娘抱回去。贾瑚就说:“我弟弟出生的时候,也很红的,现在就长白了。”四皇子就要去看贾瑚的弟弟。张氏赶紧拦住,“他有点着凉了,过了病气就不好。要不然今儿就带他去舅舅家了。”总算太子懂事,按捺住坚持的四皇子,又在梁九的劝说下,在看过小女婴之后,就带着四皇子告辞回宫了。圣人看着俩儿子回来,笑着问道:“初一生的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吗?”太子摇头,“和五弟一样的。”徒旦摇头,挺不满意地说:“好红啊。脑袋尖尖的。太子哥哥还说以后会长白、会长漂亮的。”圣人笑,抱起徒旦说:“让你母后给你生个妹妹,好不好?”徒旦连连点头,“好。要白白的,不要像荣国府的那样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