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3      字数:5410
  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镇国公所率领的军队踏过结冰的辽河,来到辽东重镇。在辽东市遭遇了集结的高句丽军队的抵抗。镇国公只令士卒布阵而不进攻辽东城,几十门火炮高吊起来往城里倾泻炮弹,隔了一个时辰,待火炮降温后,再来一次轰击。理国公世子柳长风对贾赦说:“要是能上去砍一通才快活呢。”贾赦拍着柳长风的肩膀说:“圣人都说过了,能用火炮就不许用人上阵。一个婴孩要养十八年才能成丁,□□哪里有人贵重。”柳长风牵着自己的高头大马,拍拍被接连不断的轰炸声,引得暴躁不安的骏马,安抚自己坐骑的情绪。“圣人看重士卒,也是黎民百姓的福气。”突然间正说话的贾赦和柳长风,都不约而同地跳上骏马,各自往后传令,“骑兵预备。”辽东城的南城门打开了,相信这是要出城死战的队伍了。镇国公却面带冷笑,高声命令,“火炮对着南城门。轮射。”震耳欲聋的火炮声再次响起,就见南城门才落了吊桥以后,城里的军队尚未出城门就被炸了回去。贾赦和柳长风怅然地从马上下来,松开马肚带。“镇国公真的是要用炮弹解决辽东城了。”原来要从南城门出来的高句丽士兵,目的是阻拦大景的军队,好让其他人从北门逃离。这些士兵被火炮炸死不少,尸体堆积在南门口,引发了城内更重的混乱。刚才对着城门的一通炮击,使吊桥的一边绳索被炸断,放下去的吊桥收不回去了,城墙上的士兵紧张地那弓箭对着吊桥。“呸,这群蠢货。”贾赦骂了一句,“到这时候还看不出来,咱们不想攻城啊。”不等入夜,辽东城就成为了一座空城。圣人在战报上兴奋地题了一句“临城却影散,陇得复望蜀。”等圣人回去坤宁宫和石氏、还有几个孩子一起吃了饭,徒旦对他说道:“父皇,皇祖父说您在折子上题诗了,史官是要记录在史册的。”圣人抱起最小的徒丞,笑呵呵地问宝珠,“知道那句‘临城却影散’是谁写的吗?”三个大男孩子都知道,徒旦和徒丞太小,宝珠看看等自己回答的父皇,羞愧地低下头。“父皇,儿臣不知道。”圣人沉吟了一会儿,“你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对待师傅留的课业,也要认真一点儿。”宝珠的眼泪就要下来了。圣人继续温声说道:“朕让你和徒丌、徒丕哥哥在一起读书,就是把你和皇子一样看待、教养,你要是有什么女孩子可以不用好好读书,可以学的不如哥哥弟弟们好的念头,就是自己看轻自己了。”宝珠在圣人的目光压力下,结结巴巴地说:“父皇,儿臣读书也没有用处。”“宝珠,谁告诉你的读书没有用处?”“父皇,儿臣是公主,公主以后也不能当官,读书做什么?”“不当官就不用读书了?”圣人问宝珠,就是因为他问了教导公主读书的老翰林,得知宝珠连着数日的作业都敷衍的厉害。宝珠的眼泪立即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小姑娘还没被父皇说过,一下子就哽哽咽咽地哭了起来。圣人把目光对着皇后,石氏笑着让人打水给宝珠洗脸,然后对圣人说:“明允,黎嫔学识有限,我也是忙的没空。几位长公主读书都很认真的。把宝珠移宫,让她和姑姑们住到一起,也能得些好的熏陶。咱们宝珠是这代的唯一公主,大了以后不说要学富五车,就是与官宦人家的姑娘一起说个诗词什么的,也要与官宦人家的姑娘旗鼓相当,才不丢了皇室的脸面。”圣人点头,宝珠的眼泪擦都擦不尽了。“宝珠,过来。”石氏把宝珠喊过去,接过宫人手里的面巾给她擦脸。“宝珠,秋天给你三皇叔、四皇叔、五皇叔选皇妃的时候,你还记得那些官宦人家的姑娘写诗做画吗?”宝珠点头。“你几个皇婶的文采好不好?”“好。”“等你像她们那么大了,京中官宦人家姑娘们的聚会,你也会去参加的。要是别人都会写诗做画的,唯独你不会,臣女们当面不敢说你,背后也要笑话你是草包公主了。”宝珠因为是唯一的公主,对着尚未出嫁的几位长公主姑姑,也只有表面的尊敬。石氏为此事忍了许久,忍着不把宝珠拘到坤宁宫教导,是不想让圣人误解她要针对陈妃、黎嫔。黎嫔读书不多,与她进宫早有关,也与她娘家只教导她读了一些《女诫》《女四书》有关。所以,现在宝珠认为女人不做官,读书没有用,十之**就是黎嫔在她跟前说的。如今圣人提出宝珠的读书事情,石氏趁机要剪断黎嫔对宝珠的不良影响。不然以后宝珠的学问太差,圣人该怪责她没尽到嫡母的教养责任了。宝珠一边哭一边想,要是被臣女们叫成草包公主,自己也太没脸了。“父皇、母后,儿臣以后会好好读书的。”圣人点了点头,石氏继续说:“以后下了学,先到母后这里写功课。你现在学的少,很快就能跟上了。有不会的地方,还可以问你大皇兄二皇兄。不要哭了,哭肿了眼睛就不好看了。”徒丌、徒丕下学以后,都要到坤宁宫写完课业了,才能去给陈妃请安。有时候石氏留饭,吃了饭再和徒旦、徒丞玩一会儿,回去差不多也到了洗洗就睡的时候了。石氏看宝珠收了悲声,就让宫人服侍她又洗了脸,又给宝珠拿了几对新颖别致的珠花,打扮得漂漂亮亮了。圣人对石氏点头,“宝珠的事儿,你多上心教导。”“明允,你放心,咱们现在就这么一个公主,我会用心教导的。”是夜,圣人留宿坤宁宫,与皇后商量再生个嫡出公主的事儿,一夜和谐……第426章 铁血帝王22朝廷对外用兵,对内并没有增加百姓的税赋。要说有什么人会有怨言的话, 首当其冲的是即将大婚的三个皇子, 然后就是宗室里的适婚男子了。太上和圣人这天家父子俩, 确定了庶出成年皇子的分封:依次是顺郡王、敬郡王、谨郡王,内务府就按照郡王的标准, 给三位郡王准备府邸。按照新标准, 爵位为郡王的他们,只有皇室指婚的一个王妃, 没有侧妃的指标。要纳妾也可以, 自己想法子养活,当然庶出的孩子, 将来也没有朝廷的敕封。三人的王妃人选都由皇后初选、最后圣人敲定的。顺郡王和谨郡王的母妃,都没能在这中间捞到一点儿的话语权。或许在圣人对她们有宠爱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她们有机会能问一问,可如今的德太妃和贤太妃,也只有在年节的时候, 才能随着所有的太妃嫔们一起见到圣人。对于封爵、侧妃这关于一辈子待遇的大事儿,顺郡王和谨郡王在课间抱怨了许久。敬郡王则闷声不响地坐在二人中间的位置, 半垂着眼皮仿佛入定一般。抱怨有用吗?贤妃听了儿子的抱怨, 就开导儿子, “圣人有三个嫡子,除了太子, 那徒旦和徒丞将来就会封亲王。徒丌、徒丕自然就是郡王的爵位。你得到郡王的敕封是正常的, 千万莫要再抱怨了。你想想你的封号谨, 就该知道这是太上和圣人要你谨慎行事呢。你若有空儿还是多去圣人那儿走走,看看大婚后能不能谋到一官半职的,不然以后就靠分封得的那几个皇庄过日子吗?”谨郡王闻言就激灵灵地打个冷颤,前几年他看到宗室子弟为谋求一官半职的,半死不活地去参加宗人府的考试。而今就轮到自己去考试了吗?他可不认为圣人会给的庶出弟弟们一星点儿的优待。圣人做太子的时候,就从来没把庶出的皇子们放在眼里的。而发生殴打敬郡王事件的时候,他直到今日都记得太子看向自己几个人的、那更加蔑视的目光。谨郡王从贤太妃的宫里出来,他要从御花园绕过去,才能回到自己在南三所的住处。他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抬头看看越发昏暗的天空,突然觉得随着自己长大,日子好像就没什么盼头了。腊月的祭祀之后,就是封爵大典,然后等顺郡王、敬郡王大婚后,就轮到自己娶王妃了。等钦天监占卜出来的日子再看吧,很可能要被安排到后年的了。内务府那群王八蛋,自从母妃不管宫事儿以后,恨不能对自己也敷衍起来。要是能早点大婚,或是等王府建好了,太上能允了自己出宫去住就好了。自己的王妃,他也远远地见过一次,模样漂亮,听说也挺有才情的。三位王妃的父亲都是四品翰林学士,半斤八两的,没什么可挑拣的。要是他们的女儿没做王妃,或许再一轮的外放,就轮到了这些翰林学士了。不过谨郡王心里明白,从这些翰林学士府里出了王妃,他们的仕途,基本就到头。像自己的外祖家,从母妃晋封以后,就再没有人上过三品了。谨郡王以前还听母妃与外祖母念叨过,等自己能听懂了,她们再没有当着自己说这些了。还是二皇子的外家镇北侯厉害啊!谨郡王想到镇北侯,缩缩脖子,拢紧大氅。再厉害又如何呢,还不是被惠妃拖下水了。唉,郡王就郡王吧!总比废为庶人,一辈子圈在皇庄好。话是这么说,谨郡王想起二皇子那时候,太上还没禅位,还给老二指了二个侧妃呢,轮到自己一个都没有,心里酸溜溜地,竟然觉得自己这个郡王还不如一个庶人呢。顺郡王在德太妃那儿留到宫门快下钥匙了,德太妃才百般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地,直到顺郡王答应了不惹事,才放他离开。他和谨郡王一样不高兴,而令他最不高兴的原因是老四也封为郡王了。一个宫女子生的贱人,居然和自己封爵一样?!他气得没法,但母妃反复警告的、他不能招惹四皇子的缘由,也让他真的认识到,惹恼了太上和圣人,要是被取消了封爵……顺郡王压抑了满腔的不甘,恹恹回去了南三所。谨郡王的高兴就不用多说了,获得同样的封爵,让他在南三所里和伴读程荫一起狂饮半宿,最后酩酊烂醉。而宗室里的那些男子的不高兴,是因为他们都接到征兵的预备令。这预备令是最近圣人才签发的、专给跨过十八岁门槛的男性预备的。贾代善和圣人抱怨有些勋贵子弟、书生,都养的太娇弱了,像大姑娘一般。别说扛枪持刀上阵,就是抡刀,都怕他们砍到了自己的脚。圣人在大朝会上,专门为此事征求所有朝臣的意见。时下不少读书的男子,开始冒出以瘦削、孱弱就是玉树临风的倾向。只因为太上和圣人连着两届帝王尚武好战,才没有让这股以瘦削孱弱为美的思潮,像其它朝代的中期一样,占据了主流社会的风尚。贾代善的抱怨只是挑了个头,重要的是军营里不给任何人的子弟、有任何特权的分派方式,让满朝文武都意识到,自家子弟身体不好,不是能逃得了兵役的理由,只能在兵营里被锤炼的更狠罢了。圣人在连续两次的大朝会上,都与文武群臣商讨此事。面对以沉默回避的文官,圣人痛心疾首地说:“每次的秋闱、春闱,都有抬出考场的学子。这样的身体,到了前线怎么能够对敌。这样的人去了战场,不仅是他要送命,还要增加朝廷每年的抚恤银子,供养他的父母、妻儿老小。这样的人与朝廷百害无一利,与家、与自己也是百害无一利。”圣人扫视群臣,目光触及身体到的略弱一点儿的人,都回避圣人的目光。“朕从六岁就跟着荣国公打熬身体,二十多年从未敢间断。如今太子也是如此。太上未曾因朕襁褓失母就娇养朕,而今朕和太上一样,对太子也不曾松懈一日。不如从即日起,所有六岁以上的孩子都同朕幼时、太子现在一样,每天上下午各活动半个时辰。众卿可有异议?”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剩下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了。武将一个提法,文臣一个提法,太医院又一个提法。五花八门的意见,是越来越多。贾代善对这些意见嗤之以鼻,他对太上和圣人说:“一套拳打得好,比十套拳稀松强。三刀两式练好,足够杀敌保命的了。”太上深以为然。三人参考皇子、公主的日常活动,一番商议之后,制定了六岁到十岁组的活动内容,不分男女。十岁到十五岁组,就分了男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增加了力量方面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一出,心疼自家孩子的人家,纷纷在贾代善跟前说孩子跑不了那么远、举不起那么重石锁的话。要求贾代善一定要修改再修改,把贾代善烦的不行,最后用一句话怼了回去。“皇子和公主都是这样打熬身体的,难道你家孩子比皇子和公主还矜贵吗?”有了太上和贾代善的支持,圣人的全民健身计划——主要是针对娇生惯养的子弟。这些人不得不提前动起来。而接到预备役征兵令的年轻人,更被告知要在入营的时候达到规定的力量要求,还有跑步的速度要求。太医院和京畿各大医馆的从医者,深深赞扬圣人这样的措施,从小打熬身体,成年后自是会比不动的人强壮。反应最热烈的是负责妇产院的太医和郎中们:若是大景的女子,能够每天保持这么多的活动,成年以后不仅养的孩子会强壮,发生难产的几率,也会少很多很多的。但这可就苦了要成亲的这帮男丁了。迫于征兵令的压力,京城的大路小道,早晚开始出现了他们跑步的身影。不跑不成啊,正式的征兵令下来,入营的时候达不到要求,罚起来是不留情面的。想不入营也可以,找太医、或者指定的医馆开一份证明文件。但是跟着来的就是,这身体不好的证明就得挂去官媒那里了。到了想成婚的时候,就多了一道去衙门检查身体的程序。而且在官媒那里,谁的身体不好,说亲前是必须如实告知对方。因为太医和郎中都有话,父本孱弱,生下来的孩子结实的少。所以朝廷为了减少身体不好婴孩的出生率,要对身体不好的人,加强监督。什么样的不好允许生,什么样的不好不允许生,太医院将跟着制定相应的衡量标杆。愁得那些不想去兵营的娇养子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得不按着征兵令的要求,咬牙切齿地动起来了。就像周院判召集有权利出免入军营证明的太医、郎中时候所说的——“大好的男儿,别人去保家卫国,凭什么就有人可以享受现成的?!谁给那些贪生怕死的出伪证,圣人说了查出来就按照伪造公文论罪。”伪造公文论罪——最轻者不能再行医,重者可能就是流放、甚至祸及家族的。在给所有上了户籍的男子,都编排了入营的次序后,圣人又把眼光转到各家的仆从身上。第427章 铁血帝王23太上听了圣人的打算, 幽幽叹口气, “明允, 你莫要轻举妄动这类人。”“父皇,辽东需要更多的人。那一大片土地, 也不能空在那里。得有人劳作,得有足够的士兵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