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0      字数:5075
  有那想着以后,要把女儿嫁到皇家的,看向太子妃的目光,就炽热了起来。宫里无皇后,德妃、贤妃被禁足的原因,该知道的,早都知道。不管三皇子和五皇子,怎么欺负了四皇子,十岁的孩子,难道教导教导,还能教导不过来吗?!至于那些家里有得宠姨娘的,做主母的人,还不就看着得宠姨娘生的庶子,欺负其他庶子吗?只要不太过分,不欺负到嫡出的头上,做主母的,才赖得去管呢。也就是圣人认真了罢。等了小半个时辰,开始有小姑娘回来。先回来的那几对小姑娘,基本都是父祖的勋位不高、或官职不显的。大多数的贵夫人,对这样出身的女孩子,并不甚在意。只有太子妃,却把这几对小姑娘叫到跟前,不仅问了出身,还问了平时的喜好,然后又问几个人,俩俩一组搭伴,是否有拌嘴、吵架等。问得几个小姑娘,都羞红了脸,都笑着回答说没有。太子妃笑着让秋菊,给每组小姑娘一人拿一对新制的珠花儿戴。还让身边人,按先后回来的次序,记好她们的名字及父祖出身,才让她们到一边去写诗。回来的小姑娘,逐渐多了起来了,太子妃也不再一一叫到跟前问。见太子妃这般行事,那些贵妇人们,有惦记嫁女进皇家、而自己闺女还未回来的,就不由地着急起来。等了快一个时辰,先回来的已经写好诗,太后和几位做评判的太妃、老王妃,已经将交上来的诗,基本定了前几名了,萧嬷嬷才过来和太子妃禀报。“娘娘,能走过来的,都回来了。剩的几位姑娘,留了人陪着,歇歇也就能过来了。”太子妃点头,太后听说还有走不回来,就问萧嬷嬷。“是孩子太小,走不动了吗?”萧嬷嬷对太后一拜,然后才回答说:“那几个小女孩儿,都是才缠足的。还有二个姑娘,是把脚裹的太小了,走不了这么远。”太后“哎呀”一声,心疼地说:“这可怜见的,快找几个人背过来吧。问问都是谁家的孩子,还是把脚放了好。”萧嬷嬷应了,带人去接那几个女孩子。荣国公夫人史氏也带着女儿贾敏,参加了这次的赏花会。她早得了丈夫的话,与其谋划女儿把嫁入皇家,还不如为嫡长孙女,筹谋太孙妃的位置。因此对女儿与人搭伴,不前不后地回来,没得了太子妃的问话,她也不心急。如今听了太后这么说,就笑着接话道:“太后娘娘说的是,好好的一双脚,缠成那个样子,美在哪儿了。孩子现在遭罪是小的,以后等有了身子了,更走不动了。这人要是几个月不走动,到生的时候,就没了力气。十有**,是要难产的。我那大儿媳妇,就是这样的。太后娘娘,还好叫您知道呢,我那亲家母,张太傅夫人,就和您想的是一样。她前几日,特意过去荣国府,自己亲自给女儿放了脚。还和我说呢,就不该给女儿裹脚,啥也没命重要。”太后念佛,太后身边坐着的人,以勋贵出身的公爵夫人为多,都是没有缠足。见状就纷纷说,这缠足就是不应该的事情。站在一边许久的那些夫人们,里面就有不少缠足的。有那聪明一点儿的,从早晨走来走去,到了御花园,连座位都没一个,罚站了半上午。再看搭伴回来的前几对女孩子,都是天足,就和周围聊天的夫人,说起来。“今儿不是要罚罚,我们这些缠足的人吧?”太子妃练了一年多的内力,小有成就,听了这话,就派春杏把人请过来。一问,原来是礼部范主事的夫人。大约三十多岁,长的娇小玲珑。因站得久了,不免摇摇晃晃的。“范夫人,你怎么会认为,今天是要罚缠足的人?”范夫人咔吧嘴,说不出来话。她心里叫苦,这话可怎么答,说不是?让人走了这么远,然后连个位置,也不给坐。说不是,也太违心了一点儿。好在太子妃,也没想难为她,故也没追着她问。反而另问了她一个问题,“范夫人,不如你给大家说说,缠足有什么好处吧?”范夫人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可这么多人看着呢,太子妃连问她两个问题,她都不回答,说她见了皇家的人就孬了,还是好事儿;要是太子妃认为自己是不想回答她,那可就是给丈夫埋祸了。她弯腰对太后、太子妃做了福礼,竟真的是未语泪先流了。范夫人抽出帕子,搽拭一下眼角,略带哽咽说:“妾身失礼了,还请太后娘娘、太子妃娘娘恕罪。这缠足,哪里有什么好处。妾身五六岁的时候,祖母和母亲要给妾身裹脚,哭也哭了,求也求了,还是得裹。这三十年,吃足了缠足的苦头。真是应了那话: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啊。”太子妃就说:“既没好处,你为何不放了呢?”范夫人脸红了,“这哪是妾身能做主的事儿!”太子妃让春杏,在自己身边,给范夫人安了凳子,让范夫人坐下,好好歇歇。然后她对太后说:“皇祖母,这裹脚既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您就下懿旨,废黜缠足吧。”这些勋贵夫人,因为没有裹脚,不知被清流世家出身的女人,明里暗里嘲笑了多少次。见太子妃这样提议,纷纷向太后说——下懿旨,废黜缠足。太后早知道太子夫妻的打算,她笑眯眯地按太子妃给的剧本演。“我们没缠足的,都说不缠足好。在场的诰命夫人,缠足的可有不少。缠足有什么好处,谁给大家说说?”第360章 废太子64太后这样的话说出来后,知晓当年太/祖下过放足令旧事的人, 就忍不住神色凛然 。太/祖那么高的威望, 挟着立国之威, 几年后都不得不收回诏令, 太后如今这是要做什么?周围只有鸟雀在婉转鸣唱,微风温柔地拂过树叶, 拂过花朵,拂过这几百个、老老少少的、女子的发丝, 然后不曾留下一丝痕迹地离开了。太后有些着急了, 自己说完了话, 没人打岔,恁尴尬了。她看看太子妃, 太子妃向她笑笑, 对她鼓励地点点头。太后想起太子妃先前的话, 强撑着精神头,对身边的嬷嬷说:“你过去, 把站在那株金桂树下的、那几位夫人请过来。请她们几个来讲讲。”那嬷嬷立即去请人。太后点着人过去讲话,谁敢不过去?!几位诰命夫人, 这半日熬下来,已经站得双,脚,疼痛得难挨。每走一步, 像踩在了刀子上一样。这时候, 边上过来一个小女孩, 伸手扶住走在最后的那位夫人。“谢谢。”那夫人低声致谢,把身子的重量,压过去一点儿,顿时觉得轻松不少。“谢谢你了,快回去吧。”小姑娘又扶着她,走到离太后只有十几步了,冲她笑笑,松手退了回去。太子妃注意到这是个天足的小姑娘,她示意春杏过去问问,那是谁家的孩子,看起来俩人不认识。几个人走到太后跟前,按礼只需一福就可以,走在前面的那位夫人,却不管泥地,直接跪了下来。后面的几位,也都跟着跪了下来。然后几个人的脸上,都显出了轻松、如释重负的表情。“给太后娘娘请安,妾身是刑部杨侍郎的妻子。”“给太后娘娘请安,妾身是刑部王侍郎的妻子。”几位夫人居然都是刑部官员的内眷。太后就笑着说:“快起来说话吧,哪里需要行这样的礼。”杨侍郎的夫人,四十出头的模样,看着就是个爽快的个性。她先开口说道:“回太后娘娘,妾身这跪着,反倒比站着还轻松了一点儿。”她接着又一笑,继续说道:“妾身是六岁左右缠足,略大些知道不缠足,就不能嫁到好人家。而今我的夫君做了刑部侍郎,应该是妾身从缠足里,得到的好处吧。”太子妃让人,把她们几位都扶了起来。回头和太后对望一眼,太后拍拍手,太子妃吩咐人去拿凳子来。一会儿,一串的内侍们,像变戏法一样,把一些条凳,送到松散站在太后身前的诰命夫人跟前。太子妃等大家都坐下来了,才站起来,慢慢说道:“今儿个请诸位带女孩子过来,未曾料到有这么多位夫人是缠足的。四位公主都需要伴读,一共是要选八个姑娘,以后五公主、六公主,还有东宫的郡主大起来,也都要再选伴读。皇子选正妻,因太/祖的缘故,未曾选过有缠足的女孩子。所以,公主的伴读,也只能选不缠足的女孩子。”下面就有一些女孩子,发出压抑的惊叹来。太子妃扫了那些女孩子一眼,接着说:“如今太后想问问诸位夫人,缠足有什么?是对本人的。至于杨侍郎夫人才说的,夫君做了侍郎,是你缠足的得到的最大好处,是不是可以理解因为你缠足了,夫君就做到侍郎了?”杨夫人站起来略略一福,“回太子妃娘娘,我夫君做侍郎,是圣人看重他的本事。与我缠足与否,可没关系。天下缠足的女子多了呢,哪儿缠足了,夫君就会做侍郎的美事儿。”“那你为何还继续缠足呢?”杨夫人尴尬一笑,斩钉截铁地说:“要是太后娘娘有懿旨,妾身就立即放了。”杨夫人想的通透,什么选公主伴读,怕是太后和太子妃要给大家放足,唯恐自己这些人反对。才招了这么些人进宫,给像自己这样缠足的人,先吃点苦头,再看谁能说出缠足的好儿来。自己孙子都进学了,上面又没有婆婆压制着,就是放脚了,夫君也不会为这事儿休了自己。如何不在太后、太子妃跟前卖个好呢!而且,早都听说现在的太后,可是唯圣人之马首为瞻,那么这放足就代表圣人的意思了?!自家夫君代理了这么久的刑部尚书的事儿,要是能前进一步,这脚放了,可是太值了!太子妃笑着问:“那你的儿媳妇、孙女,可要继续缠足?”“放了,都放。我自己都遭够了缠足的罪了,何必再要晚辈,也受这个罪。要是有太后娘娘的懿旨,我定会第一个放足,这也是奉旨行事了。”“那你选媳妇,可要一定在缠足的女孩中选?”“回太子妃娘娘,自然不会的。起码,得是放了脚的。”太子妃点点头,对杨侍郎夫人笑笑。“杨夫人,我可记住你的话了。”杨夫人笑笑,太子妃示意她坐下。“你们中间,若是有谁觉得缠足有好处,现在可要赶紧说出来。莫等太后下了懿旨了,却不肯放足。抗旨不尊,可是要牵连到自己夫君的前程了。”死一般的沉寂,没人出头表态。太子妃等了一会儿,见无人说话,就对太后说:“皇祖母,今儿进宫来的人,都是按着册子进来的呢。您这会儿下了放足的懿旨,可是人人都同意了的。”太后笑笑,“好吧,今儿的事儿,就先这样了。在场的缠足的人,回去就都放了吧,等下个月,得空了,都再来慈宁宫坐坐吧。”谁都明白,太后让下个月进宫来的意思。杨夫人第一个站起来,往太后拜倒,“太后娘娘,妾身谨遵懿旨。”然后是其它缠足的人,陆续站起来,向太后拜倒,说着谨遵懿旨的话。太子妃微笑着,让人扶了杨夫人起来。“杨夫人,要是有人因放足遇到麻烦,你可要记得报到东宫来。”杨夫人心里的石头落地,她立即回答道:“娘娘放心,妾身知道了,一定会报给您知晓。”这事儿一定是圣人和太子要做的。好,自家与东宫,算是有了搭话的事情了。第二天的事情,与第一天相差不多。张瓒自己觉得是鬼鬼祟祟地去翰林院了。可他这个人,在翰林院呆了十几年了,太多人认识他了。与他打招呼的人,问他来做什么。他都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来寻些香艳的诗词,诸如“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或是“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类的。张瓒这话惊呆了翰林院所有的、那些认识他的人,以及听说过张状元大名的庶吉士。一个从来都一本正经的人,突然寻觅起描写三寸金莲的艳诗,没有比这更让人震悚的事情吗?一堆人围着张瓒,就说了起来。这个说:“这种诗词当推东坡居士的《菩萨蛮》,其后之诗词,抵不过那‘须从掌上看’。”那个说:“细细圆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也是难得的精妙句子。”还有人大段地背诵:“侍儿解带罗袜松,玉纤微露生春红。翩翩白练半舒卷,笋箨初抽弓样软,三尺轻云入手温,一弯新月凌波浅。象床舞罢娇无力,雁沙踏破参差迹。金莲窄小不堪行,倦倚东风玉阶立。”平时里多是寂静的翰林院,一下子变得喧嚣起来。不仅围着张瓒的那伙子人,在念这些备受推崇的诗句。就是其他人,也三五成群地吟哦起来,什么“罗袜无遮弓鞋小”来。翰林院的现任掌院张玉书,听人来报,翰林院现已经变成香艳诗词的吟哦场馆,领头的就是由翰林院出去、做了御史的张瓒。气得张玉书,吩咐人赶紧叫他进来。他二人同姓,彼此却并无亲戚关系。但他一向看好为人端正,治学严谨的状元郎的。他把张瓒叫到自己的公房,皱着眉头问他,“ 矩臣,你这是要做什么?”张瓒向他行礼,对这位一直欣赏自己、培养自己的前上司,他莫名地就有些心虚。“掌院大人,前日太后的懿旨,您可知晓?”张玉书掌院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你说的可是有关放足的懿旨?”“是。”“那你寻那些诗词作甚?老夫不信你脑子里,那样的东西,没装了百八十首的,你也能立刻写出来十首八首的。”“我怎么会去写那些。”张瓒连连摇头。“不要古人写的。要当朝当代的今人诗词,或是歌赋也可。”“你想做什么?” 张玉书怀疑地盯着眼前、自己曾经最欣赏的年轻才子。“你不是要和宫中顶牛吧?虽你父亲是太傅,可你想想吴尚书,说致仕就致仕了。你还是谨慎小心,莫连累了你父亲才好。”张瓒赶紧起身行礼,向张玉书致谢。“下官非是胆大妄为,实是必得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