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10:00      字数:4774
  第358章 废太子62太子妃给在京的所有官宦人家下了帖子,要给公主选伴读。只要家里有五岁到十五岁的女孩子的, 所有的女孩字, 都要带进宫, 参加御花园的公主伴读选拔花会。这样的名目, 涉及到的人,可就太多了。由礼部、吏部和内务府帮忙, 最后确定了参加花会的人数后,决定把花会分为二天举行。礼部很贴心的建议东宫, 是不是勋贵内眷一天, 文官内眷一天?太子妃给的回答, 分两天可以,每天各半。为此事, 石老夫人特意进宫, 和闺女建议。“妞妞啊, 你这勋贵和文官不能各放一天吗?你哥哥嫂子都在家里说,怕勋贵出身的女孩子骄横, 清流出身的女孩子,又看不起勋贵出身的, 要是打起来了,你可就不好办了啊。”“谁敢打架,就让圣人和太子,和谁的爹说。”这……这事儿还能这么办?石老夫人被女儿一句话噎住了。“母亲, 吏部考核官员, 还有一条内帷严谨呢。没教好女儿, 自然就是父母亲的过错了。”石老夫人发现自家闺女,从生了皇太孙以后,威仪日盛。连自己这当娘的,这回见亲闺女说话的劲儿,都有点儿发憷了。石氏见母亲的表情,不好把实际目的说出来,只能好言安慰母亲。“母亲,这事儿,是必须要这样安排的。女儿知道您是为我好,可真的不能一天勋贵,一天清流的。您放心,有圣人和太子撑着呢。女儿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勋贵内眷和文官内眷,她们就打破了头,也是丢她们自己的脸。圣人和太子,都不会怪罪女儿的。”石老夫人见女儿这样说,也没有法子了。只问女儿,要不要把家里的孙女都带着。“都带着。够年龄的,一个也别少了。穿轻便一些,得要好走路的。”再多,太子妃就不能说了。她让人把小乳猪抱来,给母亲看看。见到外孙,石老夫人的心,都要融化了。“皇太孙长得好,像你的地方挺多的。”“是像女儿的地方多。太子常说儿子肖母,福气大。”石氏抱着儿子,逗他,“来,小乳猪,认认,这是你外祖母。叫外祖母啦。”石老夫人嗔笑,“他这么点大,哪里会叫人呢。总要等过了生日的,那时候,会叫外祖母,也是说话早呢。”太子妃只留了自己的奶娘,在跟前伺候。她把儿子往母亲怀里一放,“母亲,您抱抱,他跟您亲着呢。”石老夫人小心地把外孙抱在怀里,脸上满是荣耀,“哎呀,我活着这几十年,再没想过能抱到皇太孙的。”太子妃和顾氏都笑。顾氏凑趣,“老夫人,奴也没想过呢。现在是日日,都要抱皇太孙呢。”“哎呦,我的乖外孙啊!什么时候,也让你娘,带你去外祖母家里走走,串串门,啊。”“母亲,这个可就得等他大了,他自己去了。”石氏惆怅,这进宫了,想回娘家,就是没指望的事情了。“太子对你还好?” 石老夫人觑着女儿脸色问。“好,母亲您放心,太子对我好着呢。”“那你这是?”“母亲,女儿就是想,回家看看,怕是没指望的事儿。”“唉。”石老夫人听女儿这么说,心情也低落了。“你在宫里能好好的,就是不回家,母亲也放心。过几天,我让你嫂子们,把你侄女们都带进来,你也可以见见面的。”石氏点头,只能这般了。“妞妞,你也莫想不开。有那虽嫁的近的,可后来跟着夫君,天南海北去做官的,不也是成年累月的,见不到娘家人嘛。你这里,我现在还是想见,就能见到呢。就是你嫁到京里的差不多人家,母亲还能想看你了,就登门不成?!”石氏笑,也是的,宫里没皇后,自己掌着宫务,真的是比嫁去京里的寻常人家,更自在的呢。石氏在东宫,和探望她的石老夫人,抱着小乳猪言笑晏晏。而御史台的张瓒,已经愁的嘴角起泡,上火上的,喉咙都红肿了。张瓒不知道这事儿,该怎么办。他虽性子严肃,却不是迂腐的人。从太子和他说了缠足会限制女子行动等,他回家就和母亲说了此事。张老夫人听明白了,后悔不迭,哭着说是自己害了女儿。她当场表态,明儿就投帖子去荣国府,去告诉女儿放脚。等长子走了以后,张老夫人又哭了半晚上。等张英回房,见老伴哭的两眼红肿,禁不住就问。“这是怎么啦?是闺女那又出了什么事儿啦?”除了女儿那里,家里的大儿子、大儿媳妇,就是二儿子俩夫妻也是准成人,家里就没有能惹老妻伤心的人。“相爷,当年我让贞儿裹脚,现在看是大错特错了。”张老夫人抹了一把眼泪,继续说:“太子和瓒儿说那样的话,是为咱们女儿好,我这当娘的,明儿就去荣国府,去给姑娘放脚。”“嗯,去吧。”张英一贯只管儿子的读书,其他的家事,他全交给妻子打理。至于女儿,更是完全放手给妻子。他对女人裹脚,持反对的态度。好好的天足,能自在行走,偏要硬拗成尖尖翘翘的样子,才算美?!没见谁耳朵大了一点儿,就削掉一块儿的。张瓒解决了,让母亲给妹妹放脚的事情。可太子交给他的事情,却是完全没头没绪的,无从下手。不办?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太子敢来找他,就是圣人准了的。他憋得团团转,憋得自己上火了三天,也没想出法子来。张英看从小就特有主意、一向稳重的长子,如今那找不到出路的艰难样子,忍了三四天,终于忍不住了,把张瓒叫去书房。“瓒儿,说说是什么事儿吧,让你难为成这样。”“父亲,太子前几天找儿子,让儿子问问喜欢缠足的男人,缠足有什么好?还有,凡是认为缠足好的人,可以诗、赋等各种形式上奏本。太子将择其优秀者,给与奖赏。”张英皱眉,给奖赏?他可是从老妻那里,听说过了,女儿放足,是太子的主意的。“说吧,还有什么?”张瓒苦着脸,艰难地对父亲说:“太子他说、他说,奖赏是赏诗赋写的好的,与女子,同享缠足之好处。还让儿子不得说出去。”张英大笑,张瓒愣愣地看着父亲。他很快发现,父亲是真的笑了,是那种从心里往外笑出来的大笑,是真正的高兴。“父亲?您还笑?!太子这明明是要挖坑,陷害人啊!您……”老父亲高兴,张瓒也不想扫了父亲的兴致。等父亲笑够了、笑完了,才谨慎地问。“瓒儿啊,为父教导太子和恩侯多年。他俩小的时候,为父认为他俩心思纯净,是赤子之心。可这几年,为父是日夜发愁啊。这样心思纯净的人,以后可是没法登基做圣人的;这么纯粹的人,也是没法对付朝臣中,那些老奸巨猾之辈的。幸好太子大婚晚了几年,让他在朝堂上观了几年政。如今看来,太子不再是原来那个纯净心思的尺子啦。好,好,好!”张英连赞三声好。“瓒儿,那位置,非得有谋略,才能坐得的。可哪些帝王心术,只能圣人教。为父这个太傅,要是教导太子多长些心机,万一太子用到圣人头上了,为父一人,死不足惜,就是怕连累到全家人啊。”张瓒默默听着。“瓒儿,你的性子去御史台,是不错。可为父还以为,你会选择去翰林院呢。”“父亲,儿子想做点实事。”“我明白,明白的。户部是做实事,工部也是做实事,还有刑部,你咋不去呢?”“太子还说儿子该去刑部呢”“太子发话了,那你就准备去刑部吧。先把御史台呆明白了,以后去刑部。”“是,儿子明白。”张瓒知道,太子那话就是要他去刑部的。“那太子交与你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办?”张英捋着长须问儿子。“父亲,儿子想不出来。”张瓒向父亲求助。“你去礼部还有翰林院、国子监,这几个地方,征求太子要的诗赋。然后偷偷把太子让你妹妹放足的事情,透露出去。”“父亲,这涉及了妹妹声誉的事儿。”张英恨铁不成钢,敲了儿子一记。“时间,你要掌握好透露的时间。太子妃请所有的、官宦人家的内眷进宫,你再把你妹妹的事情,连到一块想想。”张瓒须臾抬头,“父亲,太子夫妻要拿那些女眷做文章?”“对。勋贵出身的姑娘,基本是不缠足的。世家出身的姑娘,基本都缠足。可惜咱们家,没有适龄的姑娘,不然就可以让她们进宫,一探端倪了。”张瓒的女儿还不到五岁,没有入宫的资格。所以,这次张家女眷,不必进宫。“父亲,儿子明白了。”“明白就好了。太子交代下来的事情,你要好好去做。为父致仕的事儿,也就在这几年了。你入了太子的眼,等你冲的上去了,为父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张英疲惫地闭目抚额,儿子虽是状元,到底是读书花的功夫太多,不如老二张钰灵活啊。罢了,老大要是灵活了,也考不成状元的。第359章 废太子63太子妃的花会办的独特,持请柬的外命妇, 带着自家所有的适龄女孩儿, 进宫后, 先去给太后请安。人都到齐整了, 太后说去御花园赏花。八月初的时候,天气少了夏日的炎热,当季的桂花, 已经飘香。而另外的一些当季鲜花, 像月季、百日菊、玉簪花、大牵牛花、石蒜、葱兰等,正是开得绚烂的时候。太后在前面领头走,太子妃和成嫔, 一左一右地,虚扶着太后, 后面就是凑热闹的太妃和外命妇的长队。再后面, 那些跟着母亲进宫的姑娘,就被拿着签子的慈宁宫和东宫侍女,分成了两队。一队是勋贵出身的, 一队是清流出身的。然后按二岁的年龄差, 分成几个级别。最后按个子和年龄, 编成俩人一组, 先去慈宁宫的花园。俩人合伙摘一朵、她俩共同认为的、最漂亮、最适合送给太后等人簪发的花;再合伙做一首有关该花的诗词, 联袂送去御花园。由太后和所有的命妇一起赏评, 优秀者有奖励。留在慈宁宫宁宫排队的这些姑娘们, 虽然没人敢出头炸翅, 可慈宁宫和东宫的宫女,就辛苦了。勋贵的和清流的,不用分,天然的泾渭分明,就是两堆。可按年龄差、分级别,就忙了好一阵子了。小姑娘扯着姐姐的衣袖,不愿意离开姐姐。而那些当姐姐的,估计也是给母亲叮嘱过,要好好照顾妹妹。还是太后慈宁宫的管事姑姑出面,才顺利地把牵手的姐姐、妹妹们分开。最后,勋贵和清流的姑娘们搭伙的时候,好险没当场就打起来。勋贵瞧不起清流中一些缠足的女孩子,不想和缠足的女孩子搭伴。而清流中那些没缠足的女孩子,不仅被同类清流出身的排挤,还被勋贵出身的女孩认为是暴发户。熙熙攘攘地闹了好一阵子,直到东宫的萧嬷嬷,让人拿笔去记,那些不服从安排的姑娘,都是谁家的,父兄的身份、职位,才让那些勋贵出身的女孩子安静下来,别别扭扭地和满脸不屑的、清流出身的女孩子,俩俩搭伴,去慈宁宫的花园选花。跟着太后走的外命妇,等到御花园了,她们才发现,整个御花园虽然大,备下的、能坐的位置,少的可怜。只有与太后年龄仿佛的,才会得了太后的恩赐,能有个位置坐。嗯,太子妃和成嫔特殊一点儿,其他人嘛,站着赏花——等小姑娘们回来了。太后笑眯眯地和陪她坐着的、那些带孙女进宫的老太太们聊天。无非是今天见到这么多漂亮小姑娘,真是开心,高兴。太子妃就把今儿要分组的事儿,和在场的诰命夫人们说了。“公主的伴读,是要选文武官员出身的姑娘各一位,也就是勋贵家庭出身的姑娘,还有父兄是科举出身的姑娘各一。哪一组配合的最好,哪一组就最优希望。”去做公主的伴读,对所有的女孩来说,是最能提升自己在娘家的价值、在婆家的身份、获得父祖关注的美差。甚至比男孩子,去做皇子伴读还抢手。做皇子的伴读,还有一个替皇子挨打的差事。可做公主伴读的女孩子,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是会因为在宫里受过教导,成为大门大户选冢妇的热门。既往公主的伴读,都是在宗室里选择,这次太子妃给了所有的、仕宦人家的姑娘,一个争取伴读的机会。而且选择的标准,还是看与搭伴的、勋贵出身的女孩,相处的好不好。那些平日里,与任何人都相处融洽的姑娘,她们的祖母、母亲,都信心满满。而那些自家的姑娘,平日里性子娇纵,惯于争强掐尖的,她们长辈开始担心,千万不要打起来了。可不管在御花园的女人们都怎么想,太后却在一边看着热闹,不嫌弃台子高地火上浇油。“都说从五岁时候的行事模样,能看出一辈子到老的。今儿,京里的小姑娘,可来了一半了。等过几年,老三、老四、老五大了,就可以从这些小姑娘里选王妃了。太子妃可要帮着,好好地掌眼。”太后说完了前面那一串,不管周围看着她的人,是怎么地惊诧。她依旧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还叮嘱太子妃记好了人名,别错过了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