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09:59      字数:4564
  “你以为,谁想去西北领兵都可以吗?那是为太子准备的人。就像我当初,不也是在西北戍边十年。”“赦儿也要戍边十年?”史氏一下子抓住丈夫的衣襟,声音都变得尖利起来。“应该不会的,我还握着京营的兵权呢。圣人怎么会放心,让赦儿再掌了西北的军权。也就是把他放西北历练历练,回来好接掌京营。”史氏皱眉。“接掌京营?”丈夫可掌了十几年京营了。“那你往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圣人在为太子筹谋,谋划将来的领兵人物。赦儿能入了圣人的眼,凭他和太子的交情,以后还有贾家三十年的富贵。再以后,就要看瑚儿了。”“听说太子妃这一胎,像是个男孩啊。”“男孩好。圣人重嫡出,太子那两个庶子,大的就二周岁了,可圣人都没给取名字呢。赦儿院子里的事情,你以后别管了。”史氏不满地皱眉,她就给了儿子一个通房丫鬟,可丈夫念叨几次了?!“圣人和元配嫡妻感情深厚,见不得别人夫妻离心的。”“可圣人也没少了生庶出的皇子,公主啊。甄家的那姑娘,听说又怀了。”“你想想那些庶出的,是不是元后离世以后生的?”贾代善拍拍老妻的肩膀,史氏人到中年,虽保养的不错,也是徐娘半老了。“太子是个聪明的,他以后应该只生嫡出的儿女。咱们的赦儿,陪了太子十几年,这事上,也得和太子保持一致,方显得和太子是同心进退。这个理,你得空不妨告诉你娘家嫂子知道。”史氏点头,在揣摩圣心上,满朝的文武,就没谁能比得了自己的丈夫。“好,老大院子里的事情,我不管了。可张氏又有了身孕,不如妾身把瑚儿抱过来,也省得张氏揣着小的,又要照顾大的,太辛苦。”贾代善对妻子反反复复地、要抱了孙子过来养,真有些烦恼了。“他那院子,不少伺候的婆子、丫鬟,一个小儿还照看不来?就留在张氏那,免得赦儿在西北分心。不早了,你睡吧。我明日还有小朝会的。”几十年来,每逢有大小朝会,贾代善必住去前面书房,省得连带史氏休息不好。史氏看丈夫绷着脸,不同意自己的主张,也莫可奈何,强笑着起身送他出屋。然后自己怄了好半天,也没顺下这口气来。太子此时正在石氏的寝殿,一手覆在石氏刚刚显怀的腹部,一手拿着本书,念给石氏听。而靠着他肩膀坐着的石氏,开始听的兴趣盎然,没一刻钟就昏昏欲睡了。“明允,不如你弹琴来听吧。”石氏强打精神。“弹琴?也好。”石氏招呼秋菊,把自己的焦尾琴抱来。这琴是仿照焦尾的款,音质倒也不错的。太子一手按琴弦,一手要落。“还是妾身弹给明允听吧。不然现在早早睡了,夜里又要醒的。”石氏之前孕吐厉害,过了孕吐,人又是晨昏颠倒。她辛苦,伺候的人,跟着也挨累。太子只要有空闲回东宫后院,都要到石氏的寝殿,同她聊聊天,或是陪她读书,或是弹琴。石氏一边弹琴一边点头,一曲《阳春白雪》尚未弹完,人就困的再也撑不住了。把琴一推,嘴里嘟囔着,“我还是先睡啦,明允。”秋菊赶紧上前接过琴,太子把石氏往里间的千工床那边抱。一边抱,他一边想,石氏这样嗜睡,真的没事儿吗?太子心里犯疑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石氏放好,给她盖好被子,把伺候的人都赶了出去。然后把空间的灵泉水,弄了半盏出来,喂给石氏喝。承乾宫里,贵妃已经消瘦的脱像了。她两眼迷惘,死气沉沉地躺在帐子里。她从知了自己的二哥要砍头,嫂子和侄子要生生世世地做官奴,呕血之后,就一病不起了。跟着她的老嬷嬷,原是陈太后——做贵人时候的贴身宫婢。陈妃活着的时候,她还照料过幼时的圣人。等陈太后病逝了。她跟着圣人,去了太皇太后宫里。贵妃进宫以后,被太皇太后以贵妃的姑母的旧人身份,分派过来伺候贵妃。“娘娘,”老嬷嬷劝着,“娘娘,还是起身把药喝了吧。”贵妃摇头。“娘娘总要为承恩公府想想,要是没有了娘娘做依靠,二房以后会更艰难啊。”“嬷嬷。你不用劝我了。大哥愿意怎么待自己的子侄,就怎么待吧,只要他以后见了我父母,能够问心无愧。”“唉,可再怎么着,也不如有娘娘在,时不时地问一句好啊。”贵妃闭眼闭嘴,再不说话了。老嬷嬷一看,贵妃这是一心求死了。自己原还想着跟着贵妃,这被子算是有了一个最后的、最好的地儿了。唉,她叹口气,想到贵妃这样,怕是贵妃薨了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到了。贵妃的病情,早已经报给圣人知晓了。圣人对陈家,是抱着对生母不能尽孝的心思而照拂。圣人对贵妃本没什么情谊,而看贵妃与陈家二房的往来甚密,有前面的禁足一年,都不能扭转她。现在?算了——随她去吧。圣人对承乾宫的人吩咐,让她们好好伺候贵妃,然后就丢下贵妃那边的事情,不再考虑。可圣人没想到的是,承乾宫的事情还没清爽呢,慈宁宫的太后,又病倒了。太后秋日里,虽不爽快过几日,然后很快就恢复了常态。这次生病是因为郑家的长房来报,二房三房在府里桀骜不驯,长房承恩公难以管束兄弟,让太后想法子,看看怎么安顿了那两房。太后能有什么法子,愁了两天,就病倒了。圣人得了信,除了派高院判上心诊治,就自己每天带太子过去看望太后了。念着的,还是太皇太后扶自己登基的情分,心里对郑家二房、三房却恼怒起来。派了魏九去承恩公府,训斥了郑家二房、三房的余者:若是太后有什么不好,立即就给她们灌鸩酒,打发她们跟去伺候太后。郑家立即就消停了。可圣人却在为郑家、陈家犯愁起来,等太后一去,郑家的下一代就没了爵位,一大家子的男人,都立不起来,以后沦为平民,也不过是一代人的功夫。而陈家,也没比郑家好到哪里去。太子看圣人上了心,皱着眉头,吃饭也不香了,就满脸的担忧劝圣人。“父皇,您这样思虑太重,会伤身子的。还是像荣国公说的那般,少想这些事儿吧。”“明允,朕是不得不想啊。郑家二房三房,如今是这个样子。大房是因为身上有爵位,才没参与进来。这郑家,要是往后没了照应,男儿都立不起来,早晚是死路一条。”“父皇,郑家大房多少还是明白道理的。不如不如……”太子吞吞吐吐的。“明允,你有什么好主意就说吧。”“父皇,不如让郑家大房尚主吧。从大房里,择一个差不多的子弟,现在就带入宫里教导或是派个好先生教导。反正大妹妹出嫁,总还得有个几年的光景呢。”圣人眼前一亮,这主意好,如此就看郑家祖宗,有没有积够阴德,还有没有起来的运数了。“好,就这么办。等你大妹妹及笄了,朕就赐婚。梁九。”“奴才在。”“你明儿让人,把郑家大房的男儿都带来给朕看看。”“是。”梁九应了,躬身退下去了。“陈家呢?明允,陈家也这么做?”圣人有点犹豫,“陈家的血脉有点近了哦。”“父皇,二妹妹过年才八岁,慢慢再说吧。是不是可以从陈家长房,给二弟选个侧妃呢?”“这个,”圣人犹豫,“还是一样啊。”“像贵母妃那样,也可以啊。让陈家自己选吧。”圣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儿子的打算,这样也好,陈家用一个闺女做侧妃,换得一家子继续得皇室的庇护。唉,都是贵妃不晓事,她要好好的,不把陈家二房的闺女弄进东宫……太子好劝歹劝的,终于让圣人不再想郑家、陈家的烂事儿了,才放心地向圣人告辞。圣人吩咐梁九,多派几个人,好好送太子回东宫。太子踩着皑皑白雪,轻松惬意地往东宫走。把大公主嫁到郑家,不对,是大公主下降郑家的事儿,要是能尽快地定下来,当可剪初二皇子未来的一条有力臂膀了。天黑后才落的雪,尚未有人踩过。足有一平指厚的雪,恰好掩盖了紫禁城所有的、裸/露在外的一切。入目所见,洁白无暇。第331章 废太子35贵妃从拒绝喝药,没能挨过几天, 就在所有人欢欢喜喜吃腊八粥的时候, 带着满腔的不甘, 离开尘世。圣人当时没有把贵妃薨了的事情, 推给奴才伺候不周,依制派内务府和礼部官员治丧。因为太后尚在,贵妃的丧事, 只能降等来操办。太子带着一串庶出的弟弟、妹妹, 按礼部的指点,到贵妃的灵前,该磕头的时候磕头, 该上香的时候上香。又因为太子储君的身份,有很多时候, 实际是二皇子带着人做, 太子立在一边凉凉地看着。太子原身的这时候,贵妃伙着陈家、郑家,没少给东宫添麻烦。太子妃也没少在慈宁宫受挤兑。现在太子丝毫不认为贵妃提早去世, 自己该有什么负疚、惭愧的感觉。而太子妃——圣人以有孕要安胎, 根本就没让太子妃, 往贵妃的灵前去。七日后, 就将贵妃抬出紫禁城。由二皇子扶灵, 葬去皇家嫔妃的陵园。承恩公因贵妃妹妹的去世, 哀恸欲绝, 在丧礼上险些交待了。贵妃出灵后, 圣人召见了承恩公,告诉他过几年把长房的嫡幼女,指给二皇子做侧妃。陈家立即就被安抚了,而承恩公的哀恸也减轻了许多,再不见随时能倒毙的模样。只有二皇子得了这指婚的消息后,脸上半点悲喜表情都欠奉。只是按着规矩,默默地去了养心殿,给圣人磕头,谢了指婚的恩情。由于成婚年龄的修改,二皇子原计划的年后成婚,要往后推了。要推到后年,满十八周岁。这是圣人的新政,他作为皇家第一个、撞到这节点的皇子,是不得不要遵守的。何时给他成亲,他老爹说了算。可一日不成婚,一日就被当作孩子,就不能参与朝政,就只能还在上书房读书。二皇子心里憋闷的厉害,郁郁地去了长春宫,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自己的母妃。甄嫔晋升嫔位后,圣人并没有把她迁出去。从得知甄嫔不迁走的那一刻,惠妃就猜测自己的日子,是不是不长久了。可她一点儿也不敢表露出来。她不敢给镇北侯府知道,也不敢说给儿子知道,更不敢让大公主察觉。她只是吩咐跟着六皇子的人,让她们一定要看好六皇子,不能让他和七皇子打架。好在跟着六皇子的人知道深浅,知道甄嫔正在得宠的风头上,基本能拢住六皇子。还有二皇子和大公主在一边看着,才没给甄嫔逮到机会,去圣人跟前抱怨。“母妃,儿子才去父皇那里了。父皇把陈家的嫡幼女,指给儿子做侧妃。”只有母子俩,二皇子把心里的愤懑,都倒了出来。“陈家?那一家子的废物,男儿没一个能立起来的。父皇为什么要把那样的人,指给儿子?母妃。”二皇子委屈的不得了。从小,父皇眼里就只有太子。好容易前年指婚的皇妃,娘家不错,能有点助力了。婚期又被延了二年多。仅有的二个侧妃的位置,还被陈家占了一个。“儿子啊,你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你为侧妃的事情,抱怨你父皇。”惠妃努力压下心头上窜的怒火,耐心去开导儿子。“那是你父皇的母家,他那是在照顾陈家呢。以后你把人接进府里,像你父皇待贵妃那样,照拂着就好。你父皇活着,你就要好好待陈家。你明白吗?”二皇子憋了许久,闷声应了。惠妃怜爱地抚摸着自己长子的后背,“你要好好的,以后你妹妹弟弟,还要指着你照拂呢。”“儿子会的,母妃放心。”“明年,你舅舅就回来了,你要是出宫便利,多去去你舅舅府上。另外一个侧妃,让你舅舅帮你选吧。”“嗯。儿子明白。”“还有你妹妹,一日日地大起来,她的婚事,也要你舅舅帮着挑了。”“嗯。儿子会转告舅舅的。”母妃被禁足在长春宫,不能召见舅母,万事不便。“好儿子。看好你弟弟,别让他招惹老七。”“母妃放心,儿子明白的。”“好了。你去歇着吧。丧事熬人。母妃也乏了。”惠妃打发儿子回去歇息,她猜测圣人的心思,怕是不愿意儿子在长春宫久留的。“母妃你要不要请太医看看?”“不用。平安脉照常请着的,无非就是一些气血虚的陈词滥调。冬日里,人就容易短了精神的。等开春了,自然就好了。”